APP下载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儿童电视依赖问题原因分析

2015-02-27康淑娟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22期
关键词:儿童

康淑娟

(内蒙古大学南校区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儿童电视依赖问题原因分析

康淑娟

(内蒙古大学南校区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进入21世纪,伴随着卫星电视、数字电视的普及与推广。电视已成为必须品渗入到人们生活中,尤其对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有着巨大影响。儿童总是或多或少地接触、使用电视,儿童参与媒介的过程也是一个受电视影响的过程。随之电视对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社会角色。因此,电视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以及儿童对其的依赖,成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通过运用生态系统理论从多元角度分析儿童电视依赖产生的多重环境系统,尝试以生态系统理论来透视儿童电视依赖问题,为儿童电视依赖问题的处理与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考框架。

儿童 电视 依赖 生态系统理论

绪论:我国是世界上儿童数目最多的国家,目前少年儿童的数量已经接近4亿。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4至18岁的电视观众总数约为3亿,占到电视观众总数的24%,而4至14岁的少年儿童每天看电视的平均时间高达144分钟,换句话说,他们从孩童时期一直到青春期十五六岁的这个时段里,累计看电视的时间竟能达到10亿个小时。儿童正处于初级社会化的阶段,是语言习得、记忆和元认知技能等认知发展、融合性社会行为、自我概念、自尊、朋辈关系等社会情绪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一岁左右,儿童就会对电视节目感兴趣,特别是画面跳跃、音调起伏大的电视广告。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还没有真正形成,与此同时又具有极强的模仿力,对所见所听深信不疑。因此,电视极大影响了儿童的发展走向。

一、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

随着人们收看到的电视节目逐年增多,电视与未成年人的研究引起学界较为广泛的兴趣。电视与未成年人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自美国人开始每天按照客厅电视的节目表来安排生活以来”,电视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贡献愈发凸显。大众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的学者们从不同立场进行着不同角度的研究,早期的电视与未成年人研究也因而出现了三种研究取向。

1.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取向

早期的电视与未成年人研究中以施拉姆等人对北美洲电视与儿童关系问题进行的大规模调查与研究为代表。其研究焦点不是对电视的效果做直接分析,而是把未成年人看作是电视的使用者,研究未成年人对电视的使用与满足。

2.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早期心理学取向的电视与未成年人研究带有行为主义色彩,强调电视对儿童、青少年的立即影响,偏重于电视对未成年人的社会行为及学业成就的影响,再后来,心理学家也就未成年人的电视收视动机以及看电视对阅读行为的影响、融合性社会行为、侵犯性社会行为等方面做了相应的研究。

3.社会学研究取向

社会情境成为电视与未成年人研究不可忽视的中间介质。电视是家用媒体,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人们是有意还是无意,是专心还是不专心,人们都在看电视、讨论电视和阅读有关电视的内容(西尔福斯,1994),指出了电视与现代人生活的紧密关系。

大众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对媒介与未成年人研究有着深厚的学术传统和广泛的学术成果。无论是佩恩基金的电影对儿童的影响研究,还是施拉姆等人关于电视对北美儿童的效果研究,都成为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的里程碑;心理学家艾伯特?班杜拉早在1960年代即把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理论应用到儿童与媒介的研究中来;社会学派也较早就强调未成年人使用媒介的社会环境,并将调查青少年的亚文化作为研究的重点。此外,还有学者援引其他学科的理论或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电视与未成年人的研究,例如:从语义学角度尝试了解年轻一代如何由电视中获得意义;从符号学立场研究未成年人对电视的了解与看法;以研究者与未成年人进行的团体讨论或访谈对话的方式,总结未成年人接触电视的经验等。

二、相关概念界定

1.生态系统理论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Society Ecosystems Theory)在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界内又往往被简称为生态系统理论(Ecosystems Theory),它是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该理论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社会生态学理论还是系统理论的分支,它注重把人放在环境系统中加以考察,注意描述人的生态系统如何同人相互作用并影响人的行为,揭示了家庭、社会系统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查尔斯?扎斯特罗把人的社会生态系统区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微观系统(Micro system)、中观系统(Mezzosystem)、宏观系统(Macro system)。他指出,微观系统是指处在社会生态环境中的看似单个的个人。个人既是一种生物的社会系统类型,更是一种社会的、心理的社会系统类型。中观系统是指小规模的群体,包括家庭、职业群体或其他社会群体。宏观系统则是指比小规模群体更大一些的社会系统,包括文化、社区、机构和组织。

2.电视依赖

“依赖”俗称成瘾,外来物质进入人体引起的一种心理生理过程的依赖性。依赖其实也是一种心理疾病,即“依赖症”,其症状是过多地将个人情感寄托在某个人或人群、某种物品上,将其看作自己的精神支柱,一旦失去可能难以承受,甚至精神崩溃。成瘾(Levine&Harry,1978)最早来源于对酗酒行为的研究,成瘾研究可追溯到18世纪的酒精成瘾,是由Benjamin Rush提出。同时,人们不仅仅关注酒精成瘾,也关注药物成瘾等。可见,当时对于成瘾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物质成瘾方面,成瘾是和物质使用紧密相连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指出,当个体对物质的使用出现戒断性,耐受性,全身心投入到物质的使用,失去对物质使用的控制,对物质的使用超出预期,明知道会有严重后果依然无法停止对物质的使用,对其他社会关系,工作娱乐失去兴趣,可判定为物质依赖或物质滥用。笔者认为个体观看电视的行为在生态系统的作用下产生了持续的心理需求,为了获得持续的满足感,产生了过度观看电视的行为。

三、研究方法

1.访谈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无结构访谈的方法,通过对50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非正式访谈,通过深入细致的访谈,了解家长及儿童对电视的认知与态度以及儿童对电视的依赖程度。

2.文献法

本研究主要从网络媒体、电脑数据库、著作和专业期刊论文、报纸、杂志等多种渠道收集了相关资料,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20余篇,了解了儿童电视的发展现状,并积累了文献材料及理论依据。

3.参与观察法

笔者通过分析自身儿时电视依赖情况并观察身边儿童现状,观看典型儿童电视节目,亲身体会,分析记录其细节。对儿童电视依赖现象发生的过程提供直接的和详细的资料,以便对其有比较真实的理解。

四、儿童电视依赖问题现状分析

1.儿童电视依赖现状

电视作为现代社会最主要的传媒之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个被称为角落里的盒子的东西,构成了现代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尤其对于当今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他们花在电视上的时间越来越多,网络和电视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伙伴。因此,很多青少年发出这样的感慨:离开网络和电视,就像生活没了灯,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儿童最多的国家,我国目前少年儿童约为3.67亿,按电视收视率数据统计来看,4至18岁青少年电视观众总数约为2.76亿,在电视观众总体中占23.61%,其中7至15岁观众数量最大,接近观众总体的1/6(王兰柱,2007)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2007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4一14岁的少年儿童每天看电视的平均时间为144分钟,15一24岁的青少年每天收看电视的时间在所有观众群中最少,但也达到了142分钟(王兰柱,2007)从进入幼儿园到初中毕业的十几年时间里,儿童接触电视的时间长达一万多小时,远远超过他们学习任何一门课程的时间(陈力,2006)。

2.儿童电视依赖产生的问题分析

Goodman提出了行为成瘾的标准(Brown,1993),一是时间失控,行为所花时间远远超出预期时间;二是自制力缺乏,尝试减少或控制行为,但往往不成功;三是情绪性,当不能从事该行为时伴随出现焦虑、烦躁;四是强度大,为了填补越来越强的满意度,需要的提升行为强度或增加行为频率;五是影响大,对学习、工作、人际等产生严重影响;六是固执性,明明知道这一行为对身心健康及其他方面有影响,但依然要持续这一行为;七是紧迫性,认为该行为是最紧要的事。

2.1 时间失控

据访谈32.5%的儿童可随时单独观看电视节目。卜卫的“中国城市儿童媒介接触调查”中,发现,中国城市儿童日接触电视时间是40分钟左右(不包括星期六和星期天),那么折合为每周看电视时间约为5-7小时,而在广大农村这个数字要高出许多。电视对于业余时间极为有限的中国儿童来说,仍然是最主要的课余休闲方式。然而访谈中43%的儿童看电视所画的行为远远超出“中国城市儿童媒介接触调查”中平均时间。

2.2 自制力缺乏

儿童处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时期,本就特别经不住诱惑,面对不良情绪不能够有承受能力,不能正确的调控。据访谈,41%的家长表示儿童基本不具备尝试减少或控制看电视时间的行为,通常是家长监督并控制儿童看电视的时间。

2.3 情绪化

部分儿童在不能看电视时会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化的情况。23%的家长表示儿童喜欢看电视吃饭,有些儿童在家长强迫下关掉电视只会象征性的吃几口,便急着看电视。21%的家长表示看电视时儿童一般会表现的较安静,如果不让看就会爱动、爱说,有时会通过哭闹表示抗议,甚至会出现摔玩具等破坏性行为。

2.4 强度大

34%的家长表示儿童会提出增加看电视的时间,常出现:再看5分钟、10分钟、一会会儿等请求。72%的儿童表示想每天多看一点电视。觉得家长规定的看电视时间有点短,

2.5 影响大

据访谈,当问及儿童能够熟练背诵的广告台词时,12.5%的儿童表示不看广告或对广告无印象。65%的儿童能够熟练背诵出步步高点读机广告经典台词“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22.5%的儿童更够背诵减肥药、产品促销等广告台词。例如,“998、只要998,你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强效减肥,永不反弹”、“洗洗更健康”、“:我,想动就动,我,坐没坐相,我说,只有身体喜欢才是最好的”等等。这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电视与儿童的身心健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广告会使少儿提早成熟,也给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良影响。87.5%的家长对儿童观看电视节目表示担忧,怕影响学习、损害视力、受不良影响等。95%的家长认为应严格掌握儿童观看电视节目的时间及类型。20%的家长明确指出电视频道儿童娱乐节目的轰炸式播放模式。95%的儿童经常观看的儿童娱乐节目为《喜洋洋与灰太狼》与《熊出没》。当问及儿童能够熟练背诵的节目台词时,62.5%的儿童脱口而出《喜洋洋与灰太狼》中灰太狼的经典台词“我会回来的”。32.5%的儿童能够背诵出《熊出没》中“臭狗熊,惹我光头强,揍你没商量”。《喜洋洋与灰太狼》中狼每次都被羊打败,在这几百集中抓不到一只羊,还可以被邀请去羊村做朋友,违背自然规律。并存在红太郎用平底锅拍打灰太狼等暴力画面。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还没有真正形成,与此同时又具有极强的模仿力,对所见所听深信不疑。因此,电视节目的优劣极大影响了儿童的发展走向。

2.6 固执性

固执性即指明明知道这一行为对身心健康及其他方面有影响,但依然要持续这一行为。通过访谈,问及儿童过度看电视的危害时,82%儿童都能说出过度看电视会影响学习、视力下降等。但仍坚持喜欢看电视。

2.7 紧迫性

认为该行为是最紧要的事情据访谈42.5%的家长表示,儿童当完成了家庭作业后马上打开电视。

二、儿童电视依赖原因的生态系统理论分析

本研究认为生态系统的不平衡导致了儿童电视依赖的产生。因此笔者将试图从微观、中观、宏观三大方面对儿童电视依赖进行分析。

2.8 微观系统分析

2.8.1 生理

儿童时期人的生理成快速发展趋势、皮下脂肪减少,肌肉逐渐结实,加上骨骼的发展,身体变得强壮,经历非常旺盛。儿童的世界是由图像、声音、表情等直观形象构成因此对集图像、表情、声音为一体的电视节目有浓厚的兴趣,也开始对一些需要安静的活动感兴趣,兴趣也逐渐趋于集中,能够集中精力的观看电视节目,精力集中时间也开始变长,热衷于长时间观看电视节目。儿童时期又是人的情景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内感官能力发展时期,因此儿童喜欢不厌其烦的重复看一种电视节目。

2.8.2 认知

2.8.3 情绪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这一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奋发向上的精神,克服自卑感。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虽尚未成熟,但相比幼儿时期有一相对的提高,因此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性质、用途和构造有很强的好奇心。

2.8.4 自我控制能力

从自我控制能力来说,生动有趣的电视节目为儿童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他们会发现自己能够获得以往没有接触到的信息。对新鲜的事物有无穷的兴趣,儿童处于自我能力控制较弱的时期,使他们特别禁不住诱惑,很容易直接或间接的被电视吸引,不能够合理的安排时间及精力。同时在面对挫折、面对不良情绪要能够有承受力,不能正确的调控。

3.中观系统分析

3.1 家庭

库利认为家庭作为血缘型首属社会群体,是个人物质保障和精神动力的来源,也是个人社会化的最初场所,是进一步合作的基础,形成某种价值观,这些价值观进一步推进产生了国家、社会和世界,是形成次属群体的基础。家庭是由家庭全体成员及成员间的互动关系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儿童作置于现代家庭中的“核心”地位,尤其是对于独生子女家庭。因此儿童的问题就不能简单视为儿童一方的问题,它的产生与发展还与整个家庭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3.2 家庭结构模式对儿童电视依赖产生的影响

车142-6块位于东风港油田,主力砂层组为2砂组,该区块砂体层多层薄,整体上连通性较差,油层多侧向变干乃至尖灭,试采过程发现具有自然产能低,压裂后增油效果明显,初期产能递减较快的特点。该块油藏为多薄层储层,测井解释渗透率(5~20)×10-3μm2,为低渗-特低渗储层。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儿童电视依赖的产生家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从家庭结构上看,由于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的实施。近年来,我国城乡的独生子女已成为新一代人的主体。据专家推论,全国独生子女至少6000万,独生子女家庭占现代家庭的60%-80%。对于核心家庭或主干家庭,父母的宠爱加上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的宠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养成了多数儿童恃宠而骄、任性、自私的性格。非传统结构家庭而言,父母的离异对儿童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如社会化的不全面,缺乏安全感等。单亲家庭的的父母忙于生计,疏忽对儿童的照顾,使得儿童孤独及缺乏照顾与监管。重组家庭的儿童,在新的环境中表现出不适宜,陌生感等。儿童将依赖转移到相对稳定的方面,从中得到慰藉。家庭结构内部的冲突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父母之间的争吵使得儿童自卑、敏感。不善于人交流,感情脆弱,需要从其他方面得到安全感。

其次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价值观、生活习惯等也有一定的影响。父母的文化与职业直接影响家庭的教育模式,影响儿童的成长与社会化。工作过于繁忙的父母常疏于照顾及监管。同时,如果父母对儿童的问题持无所谓的态度,将促成问题的发展。心理学家指出,儿童所学到的知识、动作技能以及行为特点,大部分是跟成人学来的。尤其是这个成人和儿童有密切的关系并在他心里有较高的地位,孩子就更喜欢去模仿他的行为而学习。因此如果父母本身媒介依赖行为,则可能影响儿童的成长。

3.3 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很大,研究表明,过于严厉和宽松的教养方式都不利于儿童的成长,最佳的方式是权威型的。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很容易出现儿童人格形成、处世态度、人际交往、行为产生等方面的问题。教养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溺爱型,家长对儿童是高度接纳和迁就的,很少要求儿童的独立性。这类儿童不仅缺乏独立性、自立性而且还经常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中,容易形成自私、懒惰、专横的性格,这些行为促使任性行为,使儿童任意的安排观看电视节目的时间。在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的现在,一个家庭中的儿童往往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好逸恶劳,恃宠而骄,自理能力差,不懂得照顾自己,更不懂得照顾他人。而父母又为儿童的安全考虑,不愿意让儿童离开家门,导致儿童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少。据《中国体育报》报道,上世纪60、70年代出生的人大多会跳皮筋、打弹珠、扔沙包等童年游戏,而这些游戏现在却逐渐地淡出孩子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电视、网络、电脑、电子游戏、玩具等等。室内游戏毕竟有限的,在以上娱乐项目中,电视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儿童而言,无疑是最经济、最具持久性的娱乐项目,陪伴儿童成长,电视取代了游戏在他们社会化中的重要作用。儿童习惯了从电视中单项信息传播模式中无条件信息和知识的方式。由此以来,孩子变得不爱读书,放弃了思考、付诸实践等习惯。

放任型,家长虽然给予孩子较多的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但由于他们接受父母的影响较少,在对社会认知的意识上比较薄弱,所以这类儿童很容易迷失方向。放任型父母对儿童的不闻不问会使儿童感受到对自身安全的威胁,同时也产生了心理上的无助、疏远和冷漠感,感到自己被其他的人或事所排斥,有不能融入其中的感受,从而导致孩子从其他方面寻求所需的信息及安慰,产生对电视、游戏、网络等的媒介依赖行为,更甚者走上犯罪道路。

4.学校

学校职能的缺失,首先学校更注重儿童的课业成绩,以成绩为衡量标准,一味的重视学业成绩的提升,甚至划分优等生、差生、实验班、普通班等。不仅打击儿童的学习兴趣,也影响儿童人格的发展与价值观的形成。学校更多的是理论教育,缺乏实践教育,造成了人文教育的缺失。其次,学校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滞后,可能因为目前我国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不够健全、学校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相关专业忍下缺乏、在岗人员专业水平参差等原因学校不能及时的发现并采取措施解决儿童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儿童在面临心理健康问题时想不到咨询学校相关人员,或羞于寻求帮助。

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文精神和管理制度的综合体,其实质就是一种精神。它对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提高修养等作用,并逐步内化为一种精神动力和文化底蕴。然而在处于转型时期的当前,社会存在着诸多不良现象,如拜金、仇富、势利等等。这些问题又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校园文化生活。加上科技的飞速发展,儿童获得不良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收商业经济、媒体等的影响,可能导致儿童道德认知偏向、心理偏执、价值模糊等问题。

5.朋辈

相比幼儿时期儿童的社会关系开始扩大,社会互动的技巧、角色领悟和扮演能力大为提高,能够主动结交朋友,在道德发展方面处于科尔伯格所说的第四阶段,及儿童的眼界已经越出家庭和亲友的界限,认识到更多的社会团体和更高层次社会规范的存在。因此在这个阶段构建和谐朋辈群体关系对于儿童显得非常重要。朋辈群体关系,它是指年龄相近的同学和朋友,彼此有友谊的关系、有相近的兴趣和价值观、认同彼此的行为标准,而且对所属群体有归属感。不和谐的朋辈关系不仅影响儿童的人格发展,且有可能引起不良行为、心理疾病等。

朋辈关系的影响也体现在儿童电视依赖的问题上,欧洲著名的心理分析家A.阿德勒也认为: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交往合作之道,他必定会走向孤僻之道,并产生牢固的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他一生的发展。因此儿童如果没有一个和谐的朋辈关系,可能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寻求一种更安全的“朋辈”关系,选择与完全听他掌控而且生动的电视的陪伴。

弗洛伊德的学生哈里-苏利认为,孩子的性格发育与他的人际关系总和是相等的,友谊影响儿童的交友习惯、自尊心等,他们能从同伴身上得到意外的源泉——情感与社会、技能的发展;相反,如果孩子失去朋友或是不被同伴接受,那么便会成为孩子最痛苦的经历。朋辈间通常会有共同的兴趣,或有相似的打扮和言行举止,这些行为会为儿童在朋辈团体中带来归属感,觉得自己被朋辈肯定和认同,从而确定自己在团体中的存在价值。儿童可能会相约观看电视节目,讨论共同喜欢的电视节目、电视人物形象等,为了获得一定的肯定与支持,来发展自我表现,从朋辈关系中获得行为强化后可能更加促使儿童对电视节目的热爱。因此建立一个积极的朋辈关系变得尤为重要。积极的朋辈关系不仅有利于儿童的成长,也可能规范儿童的不良行为。

五、宏观系统分析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宏观环境是较大的、最外围的环境系统,在儿童电视依赖问题的上影响力却是更大的。如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等大环境。

1.儿童电视节目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以来,由于政府电视传媒政策的改变和民间消费观念的变化,导致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娱乐节目是“通过一定的中介形式和大众参与,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一种娱乐氛围的节目形态,是单纯以娱乐性、消遣性和趣味性为突出特点的节目(何诩君)”。不可否认,娱乐节目在疏通观众情绪、推及文化普及、赋予公众话语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甚至日本学者柄谷行人说:现代电视娱乐节目就是都市生活的说明书,可见娱乐节目的初衷是成年人娱乐消费为目的的商业活动。但在泛娱乐化的背景下,少儿节目也难以避其风波,将本来是为儿童所制作,满足儿童需求、为儿童提供有益的信息或寓教于乐的少儿节目推向了娱乐化商业化的极端。目前少儿节目的播出平台正在迅速扩大,播出数量也正在大幅攀升——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数据表明,全国综合频道播出的少儿节目占15%;影视频道播出的少儿节目占7.7%;少儿频道播出的少儿节目占全部少儿节目播出总量的40%以上,少儿频道24小时不间断播放——少儿节目以泛滥的状态充斥在孩子们生长的社会环境中。

2.社会结构

计划生育于1982年3月13日成为中国一项基本国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因此中国家庭出现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成为了家庭的唯一寄托。中国社会又是典型的“差序格局”社会(费孝通),即与身边邻近的熟人相亲近,而对陌生人具有排斥感。而在1978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迅速将传统的熟人社会改编成现在的陌生人社会。相对于西欧和美国上百年的转变过程而言,中国由单位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的速度过快,缺乏对陌生社会的认知积累,从而使人们对陌生人社会产生恐惧,于是对自我保护能力脆弱的孩子进行笼子式的封闭管理。

3.传统文化

中国家教传统中,父母一直强调“乖孩子”的观念,孩子安静听话不吵不闹便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乖孩子”。而且少儿节目24小时安插广告不间断的循环播放,为儿童观看电视节目提供巨大的方便。因此观看少儿节目成为儿童的一种日常惯习,也成为家长管理儿童的一种工具。家长利用电视安排儿童的时间、活动,对儿童实行奖励和惩罚,无形中少儿节目成为了儿童生活的填充物。

4.公共资源

我国社会以儿童为主体的公共资源缺乏,如儿童活动中心、儿童图书馆、儿童游乐场、儿童校园活动设施的公共资源缺乏。使儿童从学校(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回家后,空余时间量大无处可去,又因为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在家中缺少游戏伙伴,只能看电视,与电视节目为伴。缺乏有伴的集体活动,将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

5.公共安全

统计数据显示,意外伤害占我国儿童死亡原因总数的26.1%,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10%的速度增长,意外伤害已成为0-14岁儿童健康的第一“杀手”。儿童意外事故52%发生在家庭,19%发生在街道,12%发生在学校。近年来儿童拐卖、儿童猥亵等儿童安全相关事件层出不穷。据中国最大的寻子网站“宝贝回家”统计,从2007年成立至2013年5月,该网站共收到全国寻子登记5000多条,其中90%是因为监管缺失导致孩子被拐走。因此父母为了儿童的安全着想,选择相对安全的方式,即将孩子封锁在家中,避免外界伤害。电视则成为最经济实惠又有效的看管方式。

六、结论

文章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生态系统理论为视角通过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参与观察法对儿童电视依赖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运用生态系统理论从多元角度分析儿童电视依赖产生的多重环境系统,分别从微观、中观、外观系统对儿童电视依赖的产生进行了分析。运用微观系统分析,儿童电视依赖问题与儿童本身的特点密切相关,所以要采取系统全面的观点分析儿童的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又与个人的关系最为密切,接触更为频繁,对个人的影响更大、更直接。因此,在面对儿童电视依赖问题时,需要对直接影响其本身的中观环境进行评估与了解,这样才会有助于透彻地了解儿童电视依赖问题的成因,实现问题的彻底解决。运用外观系统分析,外观系统对儿童有影响,但儿童并未直接参与运作的系统,而是间接地受到影响。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宏观环境是较大的、最外围的环境系统,在儿童电视依赖问题的影响力上影响力却是更大的。

文章尝试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方法论来透视儿童电视依赖问题,为儿童电视依赖问题的处理与研究提供新的视角,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给了我们一种看待世界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让研究者能够把个人与环境结合起来去理解问题,调动多层次的资源来开展工作,所以该理论应用于儿童电视依赖问题有其独特性和相当的优势,能够发挥效用。当然,应努力提高该理论和方法的适用性,在实务工作中进一步发展理论,创新方法,从而更好地为儿童电视依赖问题的解决做好服务。

[1]陈其菲:儿童与社区环境--三德里社区个案调查报告[D].华中科技大学.2004.第8页望海静: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2

[2]冯菊香:“媒介依赖”的演变审察[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3

[3]师海玲.范燕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4]闫欢:《电视与未成年人心理》[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

[5]邓辉:从受众心理浅析儿童电视娱乐节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5

[6]刘博:浅谈我国少儿电视娱乐节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社会观察. 2006

[7]望海静: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2

[8]于佃英:空镜头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J].青年记者.2006

[9]于瑞鸿:《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二版)

Study on Child TV depend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System Theory

Kang shu juan
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Enter twenty-first Century,with the popular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satellite TV and digital TV.Television has become a necessity for the infiltration of people in the life,especially i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has a tremendous impact.Children always more or less contact,the use of television,the child's participation in the media is also a process of the television.And then the TV plays an indispensable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Therefore,the influence of TV on children's growth and the dependence on children become a problem worth thinking..The from the multi angle analysis of children's television relies on the creation of multiple environmental system with the ecological system theory,attempts to ecological system theory metho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hildren's television on,for children's TV dependent treatment of the problem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and thinking frame of reference,to advocate attention to children's rights and interests,for children's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maintenance and education of children right provides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Children,TV,dependence,ecosystem theory

猜你喜欢

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2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9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7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0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74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69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