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小学语文课改的微析

2015-02-27胡琴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22期
关键词:综合性新课改语文

胡琴

(郧西县夹河镇卧龙岗小学 湖北十堰 442624)

对小学语文课改的微析

胡琴

(郧西县夹河镇卧龙岗小学 湖北十堰 442624)

一、课程改革不是换一套教科书

新课改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的课程标准需要新的教材,更需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关键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没有新的教育观念做支撑,再好的教材教起来也会穿新鞋走老路。所以改变现实的教学方法,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的。以前提倡不要死记硬背,教师要“少讲多练”。让学生通过大量做题练会所要掌握的新知识。现在应该提倡“少讲多学”,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在解决问题中去学会。无论是用哪种方法学会的,从试卷上看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导致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而且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是极不同的。

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何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首先,教师应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愉悦,平等的心理环境中学习。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更应该是学生探究的合作伙伴。其次,要发掘学习内容的魅力,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有时,我们却恰恰忽略了学生那种蕴含在知识本身中的兴趣。知识本身的魅力才是学生自主、探究,从而更努力、更深入学习的内驱力。第三,教师要让每个学生看到成功的机会。不忽视后进生,哪怕只是聆听,也是参与,久而久之就可以把别人的知识汲取为自己的了。

三、课程的综合化

现在的小学课堂上将出现一种新课程——综合课程,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鲜明的特征。但当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是把佳作名篇详剖细讲,不再仅仅是字句段篇、标点修辞,也不再仅仅是师授生收、记录考核,对很多语文教师来说,这似乎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同时笔者对新课改存在了几点困惑。

1.农村孩子相对闭塞的生活不利于课程资源的自主开发。我们认为,农村课程资源相对贫乏,再加之学生的生活基本与社会脱节,每周五天时间全部住校,在学校不能看电视,不能看报纸(虽然有但形同虚设),图书室不向学生开放。每天早晨五点半起床到晚上十点睡觉,这么长的时间只学习课本知识,对于社会生活上的一切知识学生皆依赖于老师。

2.综合性学习怎样体现语文学科的特色?怎样有效地服务于语文教学?由于认识和理解上的原因,再加之畏难情绪,故在平时上综合性学习时,或照搬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或当成过去的单元作文训练,根据每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对课本上综合性学习板块提供的内容和项目进行阅读,写写阅读心得或话题作文。偶讲公开课时,则按预定计划吹拉弹唱、小品相声、辩论竞赛,热闹红火,学生喜欢,老师得意,可听课的人心中起了疑惑:这莫不是班会课?语文活动课等同于班会?就这样,新的问题同样产生了:综合性学习怎样体现语文学科的特色?难道新课改的诞生竟意味着语文学科知识的没落?

3.热闹的课堂形式兼顾不了语言形式的内化。当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了教学活动中最时尚的用语。为了实施新课标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一建议,很多老师都使出浑身解数,力求通过创设热闹、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氛围来实现新课程的改革。殊不知,盲目的追求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却遗忘了课例“为什么这样写”这一语文课堂的核心话题,使得课例没了特色,语文没了味道,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成了一句空话。

通过对课改理念的再学习,笔者认识到:课改中困惑的语文教师,首先要革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可断章取义;其次是时时牢记自己在上语文课。基于这两点,笔者重新审视了以上三点困惑:

1.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要素。它的丰富性和适切性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1.1 农村的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缺乏的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生活即教育”,如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乡土资源,其实离农村学生不远,甚至说比城区学生更有优势。

1.2 教师在时间上给予保证(双休日),在针对性开发和合作性开发上给予指导,如:在上六年级的第四单元《看云识天气》之前,教师就可让学生去搜集民间流传的关于天气的谚语、歇后语,及其它适宜学生了解的科学知识,告诫他们其它资源的关注可暂时搁置,同时把学生以村为小组,分为若干课外活动小分队,然后资源共享。

1.3 学校也应积极创造条件,向学生开放网络、增加图书量、充实报栏、创设校园文化角等,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

2.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教师要克服畏难情绪,加强集体备课,合作性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努力做到将课文植根于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缺乏的现实,发动学生选择本土文化中具有亲和力的内容进行综合性学习。如在进行《关注我们的社区》这一综合性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农村实际,指导学生去关注家乡的变化,和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领域里展开适当的综合性学习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3.在语文学习中,一定要紧紧围绕着“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些以语文为本位的问题展开,学生的参与是必须的,但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热闹形式,同时调动也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一节课或一个活动,气氛虽不热闹,但只要每位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于其中,这就是“动”;相反,学生疏于思考而忙于热闹的形式,“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绝不仅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更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动”的真正意义所在。

认识源于实践,课改之初,我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是迷茫的。随着课改向纵深发展,迷茫中若有所思,后来又略有所悟。因此,笔者在困惑之后的反思,认识是否正确,还需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需要同仁们悉心指正。心有所感,发之笔端,抛砖引玉而已。

猜你喜欢

综合性新课改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管理的创新实践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综合性医院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创新教学研究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
综合性图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