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情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挑战

2015-02-27姚雪梅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22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挑战

姚雪梅

(中共绥化市委党校 黑龙江绥化 152000)

网络舆情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挑战

姚雪梅

(中共绥化市委党校 黑龙江绥化 152000)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5.57亿。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人们已经习惯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风云变幻、传递对国计民生的关注以及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网络上汹涌而来的社情民意对当前党和政府的执政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正确处置网络舆情,事关党的执政善政大事。文章根据我国网络舆情的发展概况及网络舆情对党的执政所带来的影响,提出要加强执政透明度、积极建设网络社会、加强网络民主政治建设及提高利用网络平台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网络舆情 党的执政能力 载体

网络技术及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开启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新时代,网络上的虚拟世界已经与网下的现实社会形成了互动,并对当下的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对于执政党的挑战,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而我国的网络舆论场无论是其舆论传播的广度、还是舆论传播的强度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尤其是2011年动车事故及郭美美事件后,网络舆论的强度更是骤然加大,上网发声的阶层更为广泛,网民自觉、持续、高度警惕的关注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热点事件。党和政府如何去面对互联网上汹涌而来的社情民意,如何借助网络的力量去解决民众的利益诉求,化解社会矛盾,释放社会压力,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如何提高网络执政能力,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网络舆情发展概况

根据2014年12月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5.5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人们已经习惯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风云变幻、传递对国计民生的关注以及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1.网络舆情定义

舆情研究的曾润喜博士对网络舆情进行了准确和权威的定义: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舆论则是人们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聚表现,是多数人形成的一致的共同意见,是单种意见的集合,即需要持有某种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人数达到一定的量,否则不能认为是一种舆论。舆情是人们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原初表露,可以是一种零散的,非体系化的东西,也不需要得到多数人认同,是多种不同意见的简单集合。当舆情产生聚集时就可以向舆论转化,因而对舆情的管控就是要使舆情不转化为舆论或转化为良性舆论。简单地说,网络舆情就是部分社会舆情在网络上的表现。

2.网络舆情的主要载体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业界出现了自2000年以来的又一个大发展时期,一大批互联网公司在美国上市。资本市场的强劲介入,有力地推动了网络舆论载体和传播方式的变化。另外,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在积累和叠加,互联网成为社会压力的“出气口”,各种表达利益诉求者、维权者、爆料者都上网“发声”,主要借助于以下几个平台:

微博:从2009年诞生至今,微博逐渐成为社会舆论的发动机和人们上网发声的主力平台,其发文的便捷性和时效性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互联网舆论的广度和深度,但微博的公信力经常受到质疑。

社交网站(SNS):以人人网、占座网、海内网、蚂蚁网、一起网、开心网、360圈等SNS网站为代表,社交网站具有大众传播和私人通信的双重特性,在突发事件当中,在其他开放式传播的站点中屏蔽相关信息后,社交网站将成为信息的主要传播阵地。

移动互联:自从2012年起,网络民意表达已经正式进入移动互联时代。此后,随着以微信、米聊、陌陌为代表的APP程序的开发和使用,移动社交更是进入了井喷式发展的阶段。2014年,微信更是展示了用户强大的社会关系和社交媒体话题多元化的魅力,在亲友、同学、同事和同好者之间迅速流行。

论坛/BBS:微博的兴起冲击了前些年论坛/BBS在网络舆论中的“霸主”地位,论坛/BBS所具备的整合、分类、深度挖掘等优势,能对纷繁杂乱的舆论进行梳理和价值导向,信息时效性虽不如微博,但沟通的有效性较高。

博客:有数据表明虽然微博迅猛发展,但博客依然不温不火的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其关注度并未出现大规模下滑。在博客中,超短篇幅的博文和哗众取宠的“标题党”少了,个人心情的描绘多了,理性思维多了,博客在平静中实现着去杂存真,信息深度日益提高。

轻博客:2011年,“轻博客”开始活跃。它既可以像博客般长篇大论,又可以像微博将新锐观点传播到四面八方,同时也融合了时下的各种互联网技术应用,包括图片、视频以及各种优化工具。虽然有轻博客站点半年间吸引100多万用户的事例,但从目前发展来看,轻博客还不可能取代微博。

在微博、论坛/BBS、博客、轻博客、社交网站、移动互联等载体中,象论坛、博客、轻博客等等这样传统的载体已经开始逐渐萎缩,而借助于移动互联发展起来的新兴载体在不断蓬勃发展。

3.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是公众对某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意见在互联网上的公开表述,一般通过网络媒体发布的言论和网络论坛(BBS)及它们的跟帖等来集中显现。借助于新兴的网络媒体和便捷的移动终端,网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上网发表言论,话题涉及国家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目前,网络舆情的发展表现出以下五个突出的特征:

3.1 即时性:随着微博、微信、WIFI等新技术的出现及广泛应用,既扩大了网络舆论的参与人群,也使网络上的意见表达提高了时效性。

3.2 热点性:网络上的热点问题,会引起大多数网民的参与及强烈关注,这也从某一方面说明该事件的社会关注度和民意的普遍反映。因此,网络舆情能够为执政部门提供及时的民意和民情,为党和政府体察民情善政施政提供重要的信息源。

3.3 广泛性:由于便携式移动终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越来越高的普及率,使得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互联网的无障碍连接使社会各阶层民众的网上意见表达也是无障碍的,表现出网络舆情参与的广泛性。

3.4 聚集性:一旦形成网上热点事件,会引起越来越多的网民持续不断的关注和意见表达,从而会吸引到更多网民的“眼球”。网络的社会动员潜力及聚集效应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如果利用错误的信息和言论误导广大网民,就会影响到整个事态的变化,甚至会干扰政府部门的施政,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直接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3.5 难控性: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目前网络信息监测技术和法规建设滞后于互联网的发展,一旦发生网络舆情,会面临网络舆情的内容难控、发布难控、受众难控的问题。如2011年发生在部分阿拉伯国家的民众上街游行事件,就是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显示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威力。

借助于新兴媒体,网络舆情显示出了即时性、热点性、参与的广泛性、聚集性及难控性等特点。

4.我国网络舆情的新格局

正是由于新兴网络载体的蓬勃发展及网络舆情展现的这些新特点,才使国家的网络舆情格局出现了新变化。

在当下中国,客观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国家通讯社、国家电视台组成的“主流媒体舆论场”--官方舆论场,忠实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是依托于都市报、口口相传以及在网络上议论时事、针砭社会、品评政府公共管理的“民间舆论场”。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越强;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小,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弱。如果两个舆论场根本不能重叠,主流媒体就有丧失舆论影响力的危险。

二、网络舆情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挑战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全面渗透,网络社会不再是简单的“虚拟社会”,它实际上是以“虚拟方式”存在的“实在社会”,这个社会已经联系到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决定了党在网络时代的执政,不仅要能驾驭国家,治理网下社会,而且要能够驾驭网络,主导网上社会。如果党在网络社会无能为力,那么党在网下社会与政治生活中的所有努力可能瞬息之间化为乌有,就象发生在北非突尼斯的那场运动一样,借助于网络力量,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导致一国政权的垮台,所以我们要正式并重视来自网络舆情的挑战。目前来看,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党政部门应对网络舆情能力面临挑战

网络发展到今天,仍然有一部分干部轻视网络舆情,没认识到网络舆情在工作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还有部分干部回避、无视网络舆情,置之不理,或者对于一些不利的舆情一堵了之;还有一些部门面对网络舆情反应迟钝,而有的则是在骤然面对网络舆情时仓促表态……这些处置方式不仅不利于事件的解决,而且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降低党和政府在民众当中的权威性,所以提高党政部门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是当务之急。

2.政府公信力面临挑战

(1) 外围地区车站差异分析:从天津的城市开发情况来看,居住人口仍然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外围车站所处的快速环路以外区域的土地利用强度不高、人口较为分散,因此按照600 m半径计算的各类指标均较少。而且城市外围地区车站的接驳条件较好,实际服务范围应大于600 m,车站越靠近外环线,服务范围就越大,因此测算的评价指标低于客流表现。

什么是政府公信力?温家宝总理的一句话可以说是对政府公信力最好的诠释——公共权力的良心就是政府公信力。公共权力如果失去了良心,失去了应有的公平和正义,就没有公信力可言。公权力在正常运转中会延续民众对它的信任,但近几年在一系列事件中尤其是在网络的推动下,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了民众严厉的质疑。

比如说,在政府工作中还存在政府越位、错位和缺位的问题;在当前各地方政府制定的政策中,政策不合理、低效、政策相互冲突和朝令夕改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存在是作为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政府失职的表现;作为公共权力的执行者,政府公务人员的行为实际上是代表着政府的行为,一旦个人行为不当,必定影响着政府公信力;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有些还不尽如人意,违法行政和执法犯法的事件屡见报端……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要明确这样一点,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是处于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点位置,就好比多米诺骨牌中最靠前的那张牌的位置那样,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说公信力是政府最重要的无形资产。

3.民主执政面临挑战

在网络媒体越来越发达的“大众麦克风”时代,人人都能发言,人人都能被关注,公众的话语权实现了空前的普及,社会各阶层都逐渐习惯于在网络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人们对于社会事务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烈,参与社会事务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参与的社会阶层越来越多。同时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和一些制度还不配套,不完备,这一切对我们的民主执政都是巨大的挑战。

4.意识形态面临挑战

网络的出现及广泛应用对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比方说,海量的信息铺面而来,借助于网络人们不再被动接受主流媒体的灌输和教育,也不再简单的追随主流意识形态,所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面临着挑战;而且网上的信息资源大约90%是英文,中文的信息占有量还不足0.4%,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垄断着网络上的信息资源,这使我国的意识形态防御能力面临严峻的挑战;过去我们主要借助于报刊、广播、电视、电影、宣传栏等媒介进行自上而下的单向式传播,这种传播受时空限制,网络传播是一种平行、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网民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发布者。他们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需要相关部门的批准和检查,所以说网络时代传统的意识形态传播观念、传播体制和传播手段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传统的网络管理方式是“管、堵、封”,而这种简单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web2.0这样开放、互动的世界了,我们不能再用垂直化的方式去管理一个已经开始扁平化的社会了,所以说我国意识形态的管理方式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重视网络舆情,加强党的网络执政力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依法治网是依法治国的薄弱环节和工作重点之一。需要把管理者依法管网、从业者依法办网和全体网民依法上网结合起来。做为互联网的管理者,我们一方面要逐步完善互联网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加强执网能力建设,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式成立,习近平总书记亲任组长,国家在加强互联网执网能力建设方面的顶层设计初步完成。接下来,笔者认为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党的执网能力建设。

1.透明信息促进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党在执政过程中信息要公开、程序要民主、过程要透明,这是党在执政过程中能否与网络秩序适度协调的关键。否则,党不是被网络社会所抛弃,就是与网络社会对立起来。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党的执政能力必然会被大大削弱。为此,党应该借助网络,增强自身组织、制度与行为的透明度,以此来赢得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2.积极参与网络社会建设,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提升网络话语权

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纷纷开通官方微博、有的部门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和微信公共帐号,从而保持和公众之间信息沟通的通畅和交流的便捷。在网络时代,如果党组织不能参与到网络社会的建设之中,那么在网下社会的治理中也必将存在着缺失。

互联网究竟能否趋利避害,其核心问题在于网络话语权的归属。网络难以形成像物理空间那样严格的国界,全球舆论的交融空前方便,海外舆论也早已渗透到了中国的微博和微信等平台。6亿微信账户中,有1亿来自海外。基于此,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打造一支反应迅速、机制灵活又有较高公信力和影响力的网络“国家队”,对有效地扩大网络话语权、对冲外部杂音的干扰,就显得格外重要。

3.通过网络建立有效的协商对话机制

网络对现代政治的最大意义就是使得各权利主体都可能参与到利益表达之中,并使得各种大范围直接的表达和对话成为可能。通过网络建立有效的协商对话机制,从而使协商民主成为网络时代党推进民主的重要平台。对话是协商的基础,协商是民主的本质。中国的民主是人民民主,直接表达与参与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民主形式,在网络使得这种民主运行获得强大技术支持的条件下,党在网络社会中的对话和协商能力就成为党推进人民民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不能参与网络对话,不能借助网络建构协商机制,我们党很难实现执政现代化。

4.积极利用网络为人民服务

网络的出现使人们的服务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仅使服务走向多元,而且使服务更加的深入、细致和便捷。作为执政党,其服务社会和民众的能力直接决定其赢得社会和民众支持的水平。事实上,可以说这就是执政的铁律,这也就决定了网络时代,我党必须要提高在网上社会的服务能力。

网络舆情使我党面临的挑战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折射着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体制和制度方面的深层次问题,体制和文化转型是应对挑战的根本出路;它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必须跨越的“卡夫丁峡谷”,是生死存亡的根本所在,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和有效应对。

[1]王思林.网络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大连干部学刊,2010,2[2]王升华.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J].攀登,2009(5).

[3]习近平.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J].人民日报,2013-06 -21.

[4]第3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专题http:∥tech.sina.com. cn/i/2015-01-18/18145105126.Shtml

[5]2014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演讲-社会热点问题评论2014.http:∥www.ruan18.com/caijingpinglun/0102/

[6]社会蓝皮书首次分析网络舆情http:∥news.163.com/08/0104/10 /41BTNMAB0001124J.Html

[7]何精华.网络空间的政府治理[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挑战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
第52Q 迈向新挑战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