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实施在基础教育中的影响和作用

2015-02-27孙懿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22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师生改革

孙懿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032)

课程实施在基础教育中的影响和作用

孙懿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032)

课程实施问题是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而凸显出来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课程研究者才高度重视课程实施问题。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必要表现形式。课程实施强调的是课程与教学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要想成功落实课程实施,必须将课程与教师双方作出调适,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互动的变革。

课程实施 课程改革 教学改革 师生互动

课程实施问题是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而凸显出来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课程研究者才高度重视课程实施问题,以图弄清楚课堂上什么在变,哪些因素对变化的程度有影响。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预期课程的理想手段。

一、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理想的课程实施是一个互动调适的过程,是一个由课程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共同对课程进行使用、反思、调整和改进的过程。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效。

第一类是以课程改革本身的性质有关的因素。主要包括:改革的必要性及相关性,改革方案散文清晰程度,改革方案的复杂性,改革方案的质量与实践性。

第二类是社区水平上影响实施的因素。主要包括:地区在改革需求方面的历史,地方的适应过程,地方管理部门的支持,教职员队伍的培训与参与,时间安排与信息系统,部门与交流系统。

第三类是学校水平上影响实施的因素。主要包括:校长的作用,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的特点与取向。

第四类是环境对实施的影响。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外部的协助。

以上这些因素在不同水平上,以不同的程度影响课程实施。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对课程实施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不同的因素对确定的课程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因此,课程实施是关系到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环节。

二、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必要表现形式。课程实施与教学从表现上来说不是一回事,因为他们彼此之间有不可相互包容的范畴和各自特殊的规定性及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但是课程实施必须以教学为基本途径。同时,还需要教学活动中的诸要素,包括教师、学生、课程内容等的协调作用。

(1)课程与教学是内在统一的

新课程方案的实施,首先要变革课程实施的主体即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全面改革。因此,可以把课程实施看成是通过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化而实现的教学改革。把课程看成是变革,实质是强调将课程改革方案付诸实践。将课程方案付诸行动,就是要以教学为主要途径。即要求教师把教学建立在已有的课程计划基础上,把课程计划作为自己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同时寻求能够促进学生吸收课程内容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课程实施需要教学活动中包括教师、学生、课程内容等的协调作用。总之,教学与课程是内在统一的,课程实施相当于教学。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二)教师与课程及教学改革的关系

分析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关系,必须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作为课程实施的教师,必须从自己面临的现实情境和客观条件出发,充分理解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适个人的教学习惯、行为方式、角色地位、教学策略以及课程目标、内容、学习安排等进行调整。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逐渐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更好的体现教学发展的完整领域即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的全面统一。

(三)对学习方式的影响

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多年来,我国中小学实施的是单一学科课程,突出表现为以学术性课程为主,适应地方需要的课程,对于学生生活教育的课程薄弱;课程门类过多,课时总量偏高;课程内容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对于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要求较少,知识只强调记忆,应用强调较少;对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整合也强调过少,学习方式也相对单一。实施新课改后,这种现状将有一定程度的改观。新课改规定的是学习领域,是对学习结果的描述,因而学习某一领域,得到某一结果很难通过单一的学科课程实现;新课改重视各种单项能力训练,同时也强调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得课程结构合理化,内容综合化,能力协调化,学习方式多样化。

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因此,要想成功落实课程实施,必须将课程与教师双方作出调适,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调适,而非标准化。重视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角色,让教师和课程发展人员扮演共同决定者。

[1]孔错.当代教育新理念.北京出版社.2005.

[2]李炳亭.高校课堂22条.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师生改革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麻辣师生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