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深 讲透 讲出滋味——长篇通讯《山水,田园,鸥鹭,替俺留住乡愁——商城县“美丽乡村”采访札记》的报道创新探析

2015-02-27顾晓李学洲

新闻爱好者 2015年8期
关键词:商城县札记通讯

□顾晓 李学洲

作为“走转改”活动的升级版,2014年年底全国新闻战线开展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河南省各级各类媒体积极响应号召,记者纷纷拿出看家本领,讲述中国行进中的“精彩故事”。2015年3月10日《河南日报》刊发的由肖建中、张鲜明、胡巨成采写的长篇通讯《山水,田园,鸥鹭,替俺留住乡愁——商城县“美丽乡村”采访札记》,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涌现出的一篇精品佳作。它以新闻人的视角切入,以哲人的思考为理性支撑,以诗化的结构、散文的笔法为形态,讲故事、说细节、描场景,生动地讲述了商城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故事。文中不仅有对商城县美丽乡村充满诗情画意的描述,更有对如何走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的思考,同时还有对乡愁的咏叹,其报道手法令人耳目一新。

一、立意:探求 追寻 哲思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域和农村人口占有很大比重。党的十八大为国人绘制了“美丽中国”的全新愿景,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正是发展之基、重中之重。从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开始,一些基层县域积极推进了这项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河南省的商城县就是其中涌现出的优秀典型之一。作为党报,《河南日报》敏锐地关注到了这一典型,在2015年乍暖还寒的早春时节,副总编辑肖建中身体力行,带领张鲜明、胡巨成两位资深记者,到商城县这一“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去蹲点采访。他们不仅充分总结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新理念、新经验、新境界,而且还将新闻的立意延伸到了 “乡愁”“回家”“城镇化”等更深层次的探讨之中,使该篇通讯呈现出“更上一层楼”的精神风貌。

(一)从忠实记录到思想引导

新闻界前辈萧乾曾说过,新闻工作者既不是政治家,也不是历史学家,而是“哨兵,甚至是侦察兵”,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和守望者。商城县是河南省唯一的“美丽中国·全国创新示范县”,《河南日报》作为党报,又是主流媒体,曾经在2014年9月11日做过专版深度报道——《抓住农村工作的 “牛鼻子”》,总结工作经验,述说我国涉农政策的落实和成效。时隔半年,《河南日报》再次把商城县作为“行进中国·精彩故事”的典型进行报道。这一长篇通讯不仅有场景、细节、人物、故事、话语、思绪,还有关于“乡村”和“家”的思考、感悟。作者用“札记”的形式,提出问题:“美丽乡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如何一边做好城镇化建设,一边呵护自己的家乡?这不仅是无数劳动者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必然面对的问题,更是无数新闻记者下基层见证农村华丽转身时反复思量的问题。

“美丽乡村” 应该是既 “富裕”“卫生”“文明”“和谐”,又依然“农村”着的、可以当作“家”来住的那种吧,如果“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更好了。

作者从建设“美丽家园”入手,上升到“记住乡愁”的精神文化层面。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城镇化的推进,乡愁赖以生发和寄托的“旧林故渊”、山水文化正在从我们身边一点点消失。人们曾经迫不及待地大踏步从传统迈向现代、从农村迈向城镇,而当有一天,人们想要从钢筋水泥铸成的“笼子”里探出身的时候,却发现已经迷失了返回自然的路径,因此如何呵护家乡、留住乡愁,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今年3月10日,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再次提议要保护传统村落,留住乡愁。这篇通讯与冯骥才的议案精神不谋而合。

(二)虚实结合延伸报道

虚与实是一对美学概念,它们相辅相成,而不是彼此排斥。传统意义上认为,新闻应该更多地 “务实”,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和结果讲清楚,也就是做到5个“W”准确无误。

新媒体时代,读者有更多的渠道获得并核实信息,但是接下来呢?真实只是满足了读者对于信息的渴求,却并未满足他们对真理和情感的探寻。这篇通讯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善于使用“虚笔”,通过一些看起来游移于画外的细节和场景,时不时地荡开一笔,使人听到弦外之音,品出象外之意。

例如,记者描写正在清理垃圾的河凤桥乡田湾社区农妇郑良芳:

她与我们交谈着,笑意像清水一样明净。

文章这样落笔,把农村环境的整洁和农民心灵的纯净展现得淋漓尽致,前者实写,后者虚写,相互呼应,使报道有了一种更为隽永、深远的意味。

在报道的最后一部分,“札记5”提出了三个全局性的问题:“在城镇化的脚步面前”“给俺一个回得去的家”“美丽乡村是个动宾词组”,并分别发表了自己的感想:

乡村在后退。村庄在消失。它总有退无可退的时候。家山还在,田园还在,乡村的魂魄还在,广袤的区域,广大的人口,深厚的文化根脉,割舍不了的乡愁,就凭这些,乡村就不该被“消灭”,也是“消灭”不了的。

许多城市人,都曾是乡村的逃离者:当年通过考学、参军、打工……迫不及待地走出乡村。然而,夜半梦回,他们的魂儿依然在村头、田野、宅院,在池塘边、小河旁、老树下,在庄稼地里,在故乡的天空下,跟猫啊狗啊小鸟啊一起,奔跑着,蹦跳着,嬉笑着,飞翔着。这,就是乡愁!

怀着这样的心境走在商城的“美丽乡村”,突然羡慕得想哭:这里的人是有福的,山还在,水还在,池塘还在,村庄还在,狗和鸡鸭还在,童年的记忆还在。一言以蔽之:“家”还在。“家”不仅“在”着,而且就像茂盛的树木和茁壮的庄稼那样,在蓝天之下、大地之上,生长着,美好着。

三个问题的提出和议论环环相扣,立意高远,引人深思,探讨了城镇化过程中,保护传统村落的必要性。城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人们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但城镇化建设绝不意味着破坏性开发和简单的拆旧建新,更不能以割断文脉和弃置乡愁为代价。作者从建设“美丽乡村”引申到为我们的灵魂寻找家园,从而使得这篇报道获得了与生存本质、灵魂皈依相关的哲学意义。虚实结合的方式,充满张力的文字,让读者边读边想,体验到一种阅读的快感。

务实的报道、张扬的思绪和深远的立意在这篇通讯中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走基层,不仅是走一走,还要带着脑袋走,带着思想感情走;看问题,不仅要看现在,还要看未来;讲故事,不仅要讲出精彩的故事,还要讲出故事背后的思想意义。

二、结构:多媒体时代的碎片化超链接

(一)采用“札记体”实现新闻写作的突破

这篇报道不同于一般传统通讯的地方,就在于结构上的新颖,即采用了自由洒脱的札记体。所谓“札记”就是笔记,记录采访中有意义的事物和心得体会,是创作新闻的原始素材,是新闻原生态的雏形。在这里“雏形”变成了“成品”,“采访札记”成了“新闻作品”,这不是作者懒省事,而是结构上的创新,是呈现形式的创新。“札记体”可以根据需要自由组合,或随着思绪灵活链接,能够进退自如、腾挪自然。这种结构形式类似多媒体时代的碎片化超链接,打破了一般长篇通讯在架构上的黏滞感,特别适合表达哲理性思辨主题。

报道由6个部分组成,除了引子,其余5个部分均用“札记”的形式呈现,看似分散,实则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引子部分描写“美丽乡村”场景;札记1和2介绍选题缘起,并设置悬念;札记3借助“采访笔记”展示建设细节,讲述乡村故事;札记4总结建设经验;札记5抒发感慨,深化主题。

一方面,6个部分各司其职,形散神聚,通过内在的叙事逻辑使文章浑然天成,引人入胜。

另一方面,6个部分相互照应,虚实结合,实写“乡村”,虚写“乡愁”。例如,作者在河凤桥乡田湾社区里采访过后,触景生情:

突然模糊了城乡概念,而空气、树木、池塘和田野、庄稼却在明确地提醒我们:这是乡村。“乡村”着的,还有村民那质朴的、红扑扑的笑脸。

在具体描写乡村的某一场景或细节后,作者这样神来一笔,看似出离画外,实则点睛之笔,呼应“乡愁”。

(二)主动适应新媒体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新媒体时代,读者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除了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外,人们还通过互联网了解信息、增长见识。PC、平板或手机的屏幕都远远小于传统的报纸,为此网络编辑常常把传统的报纸新闻改编成适合小屏幕的短文。

这篇报道借鉴了网络文章的结构特点:较少长篇大论,笔随心动,心由意行,短句、短段随处可见。

如札记4关于商城县“美丽乡村”建设经验的内容总结,若按照一般写法,很容易显得僵硬、沉闷、枯燥。作者通过巧妙使用“辞典”的形式,设置了三个“词条”,就干净利落地把该县这项工作的整体思路、基本做法、核心经验提取出来,以“散文”的形式解析“公文”,既强化主题,又重点突出,让作者的匠心平添几分可爱。

通观全文,作者惜墨如金,常常一词成一句,一句成一段,一段成一意,绝无废话,将新闻文本与读者思维无缝链接,无形中契合了多媒体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三、语言:新闻语言与诗意散文的杂糅

在这篇通讯里,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生命都怡然自得,自然而又随意地呼应着“乡愁”“美丽乡村”的主题,这种氛围得益于作者诗意的散文化的语言表达。

(一)诗情画意 美不胜收

写“美丽乡村”,用美丽文字,营造美好的阅读气氛,让观者心情美丽,将语言风格与新闻主旨融合到一起,是这篇通讯的一个鲜明特色。

这篇通讯的几位作者中,肖建中是《河南日报》副总编辑,新闻战线的一名老兵,报道经验、技巧均驾轻就熟;张鲜明是河南省著名诗人、散文家、资深记者,诗、文、摄影俱佳,多年来一直推崇“新新闻主义”,也就是用文学的技巧进行新闻写作,曾经以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移民种树为题材创作的“诗新闻”发表在《河南日报》头版头题,被业界称为破天荒之举;胡巨成也是一名资深记者。正是因为几位作者有这样的经历和创新追求,《山水,田园,鸥鹭,替俺留住乡愁——商城县“美丽乡村”采访札记》才会呈现出如此散文化的语言,才会流露出浓郁的诗意。

公路旁,山坳里,竹林间,古树下,溪流畔,池塘边,冷不丁地会闪出一片粉墙、灰瓦、飞檐,或是规整社区,或为自然村庄,有农田茶园相伴,与山林菜园相依,鸡犬之声相闻,人声鸟语互答,干净清爽,宁静安详,宛如一个大公园。

这里写的是记者在采访中的所见所闻,是一种实录式的描写,但这些文字又是充满节奏和韵律的,读来如同诗歌和散文。作者就是用这样的文笔,把古朴自然又文明现代的“美丽乡村”展现在读者面前,宛若演绎了一首现代版的陶渊明《归园田居》,令久居“水泥森林”的人们禁不住悠然神往。

村东头有一棵古树,树下有一头牛安闲地望着我们,嘴巴一动一动,像是喃喃自语,又像是在念叨陈年旧事。……太阳当头照着,风,很轻,很清,带着泥土味儿。喜鹊喳喳叫着,飞来飞去,像小孩一样兴奋。

在作者的笔下,万物皆有灵性,老牛咀嚼青草是“念叨陈年旧事”,喜鹊飞来飞去是 “像小孩一样兴奋”,所折射出的都是欣欣向荣、文明现代的“美丽乡村”,所表达的都是“家”和故乡在当代都市人心目中的美好回忆。这就令人不禁联想到余光中的诗篇《乡愁》,“乡愁”本来就是一种诗的意境。将诗的意境贯穿到长篇通讯中,是创新;用散文化的语言和事物人格化的手法来描摹细节,又是创新。

像这样诗意盎然的段落随处可见,作者是把文学的笔法用到了新闻中,又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如果多一点尝试和创新能够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那何乐而不为呢?

(二)朴实通俗 乡土自然

毕竟是新闻作品,诗情画意只能作为锦上添花,归根结底是真实准确,包括要做到事实真实、细节真实和语言真实。在这篇通讯中,作者记录了5个典型的村落社区,穿插了近20个村民建设“美丽乡村”的故事,做到了事实和细节的真实生动。在语言上,尤其是采访对象的语言表述上,那些方言土语,那些个性化的表达,使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在“札记3 采访笔记”记录的“精彩故事”中,村民们脱口而出的话语是那么亲切和朴实自然:

看见土灶台,闻见老家菜的味道,心里那个啥啊……这才是家哩!

洗了肺,养了胃,饱了眼福真陶醉,玩上半天不觉累。

上头让搞“美丽乡村”,干部领俺到外地参观,看到人家那儿也是农村,咋就恁干净、恁漂亮,羡慕得不能行。

从前,脏得俺不想活;今个儿,美得俺不想死!

……

最朴实的家常话,反而最具有真实的力量和精神的穿透力,加上地道的河南方言,让乡村建设者勤劳淳朴的形象栩栩如生。这样鲜活的话语绝不是坐在屋子里闭门造车、冥思苦想就可以得到的,它来源于生活,是在记者两脚踩着田陌、带着泥土,和农民心贴心、面对面地沟通交流中得到的。

总之,长篇通讯《山水,田园,鸥鹭,替俺留住乡愁——商城县“美丽乡村”采访札记》实现了指导性与可读性的高度统一、真实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内容扎实与形式新颖的完美统一,是河南省新闻“走转改”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一篇思想深邃、故事生动、情感饱满、结构新颖、文笔清新、很接地气的新闻佳作。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在此,我们想强调的是:好的故事,需要运用一切好的方式去讲,把它讲深、讲透、讲出滋味,一直讲到人的心里去。这是新闻人最大的责任,也是新闻人最大的荣耀。

猜你喜欢

商城县札记通讯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通讯报道
护理札记
韶关札记
商城县
叩问 轻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札记
四 季 相 思
商城县
通讯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