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策划和建设之道
——以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海洋文化研究”为例

2015-02-26

学报编辑论丛 2015年0期
关键词:学报栏目学术

王 燕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编辑部,浙江 舟山 316022)

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策划和建设之道
——以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海洋文化研究”为例

王燕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编辑部,浙江 舟山 316022)

特色栏目是高校学报提升品质和扩大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在栏目策划中,应对栏目设置意图、栏目价值、发展潜力、可操作性做通盘考虑,并对其学术容度做出判断和布局。在栏目建设中,应充分利用学术资源,加强作者队伍和编辑队伍建设,不断挖掘栏目内涵,汇聚创新成果,使栏目得到可持续发展。

高校学报;特色栏目;海洋文化研究;策划

栏目设置是高校学报重要组成部分,栏目品质是学报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而在学报“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模式较难改变的背景下,特色栏目成为凸显学报自身优势和编辑眼光的重要法宝,是学报试图拥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为各级各类学报所大力采用。然而特色栏目并非简单的命名,也不是为特色而特色的形式主义,需要对其策划理念、学术内涵、发展能力和资源依托进行通盘考虑,并得以层层落实,才能使特色栏目得以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海洋文化研究”为例,抛砖引玉,以期为学报特色栏目策划和建设提供一点粗浅的建议。

1 特色栏目的策划

1.1策划理念的形成

特色栏目的创设实际上是一种独创性的科学活动,是对传统学报编辑思想的一次深刻的变革和转换[1]。特色栏目策划是对栏目设置意图、栏目价值、发展潜力、可操作性的综合考量。其策划依据一般有三类:一是依托高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这是基于所在高校独特的学术定位和深厚的学术积淀,在该领域具有强大的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力;二是以地域文化为支撑,利用人无我有的文化资源,凸显自身学术个性,这一设置类型在地方高校和民族地区学报较为普遍;三是基于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找准一个具有经久价值和社会关注度的话题,汇聚相应的研究成果,形成研究合力。“海洋文化研究”栏目则是这三者的综合运用。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新中国成立后,一代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海洋事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更是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海洋文化发展前景蓬勃,需要科技创新成果的支撑。《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作为海洋类高校学报,地处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较强的学科优势,得风气之先,站在时代的高度,率先在全国高校学报开辟“海洋文化研究”栏目,力图通过学术研究,为我国的海洋开发和建设提供智慧成果,作出应有贡献。可以说,对国家海洋发展趋势的正确把脉,是特色栏目形成的前提。

1.2“特色”和“容度”并举

特色栏目要得到可持续发展,从一开始,就要对其学术容度做出判断和布局。学术容度是指栏目内容在时间变化纵坐标和文化发展横坐标上所能涉及的点和面。学术容度涉及对栏目内涵和所依托学科发展背景的整体考量,体现在研究方向的丰富,研究方法的多样,学术观点的争鸣,学术格局的大气。

相对于陆地文化,海洋文化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其策划具有一定的战略性和前瞻性。我们认识到“海洋文化”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具有丰富生长节点的大文化,既包括意识形态文化,又包括物质、行为的文化,有着巨大的研究前景。因此,“海洋文化研究”倡导多角度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瞄准海洋文化研究热点和难点,自1999年创栏以来,经历了从最初的海洋文化概念厘定、地位探讨、价值赋予等偏重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向海洋经济、资源保护、公共管理、海洋权益等重大海洋问题拓展,自觉扩大研究视野,追踪重大事件和现实问题,基本上概括了我国海洋文化研究发展的轨迹,成为管窥我国海洋文化研究进展的窗口。

作为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要立足地域文化资源,辐射更广阔的时空,使某一地域研究作为一种典型,一个代表,服务于文化的整体建设。我刊抓住海洋特色,找准海洋发展方向,以科研成果服务地方建设。然而,该栏目始终不局限于地方研究,力图形成开阔的学术格局,从一开始树立了全国乃至全球意识,对海洋发展重大问题进行宏观的探讨,注重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同时兼容其他省份、地区的海洋文化研究,受到校内外海洋文化研究专家和作者的支持和肯定,汇聚了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其中,曲金良教授《中国海洋文化的早期历史与地理格局》、卞崇道教授《海洋文化产业的哲学解读》、于谨凯教授《我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策略研究》、崔旺来教授《我国海洋行政管理体制的多维度审视》《论习近平海洋思想》、李百齐教授《论海洋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骆小平博士《海洋科技与海洋生态:马克思主义“太平洋时代理论”的发展动力》等文章引领国内海洋文化研究方向的前沿,并成为海洋文化研究方向的权威参考文献。

2 特色栏目的建设

2.1重视学术资源的支持

学术资源是特色栏目存在的土壤,是特色栏目不断扩大自身内涵、创新学术思维、突破一校一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学术资源既包括高校优势学科、优势成果,也包括汇聚各类成果和人才的各种平台,比如学术会议、学术论坛等。高校学报要善于利用和挖掘自身学术资源,变坐等为主动出击,成为学术平台的建立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从而多方获得学术成果。

浙江海洋学院在海洋特色人文社科研究方面,拥有“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省部级研究中心“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省级研究基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海洋文化研究”栏目依托上述研究机构以及“江海联运研究中心”“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海洋旅游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与东海区域文化”等我校其他科研机构,密切关注其研究动态和科研项目,积极组稿,拓宽栏目内涵,并依托相关学术论坛和会议等,汇聚了前沿的、重要的理论成果。这其中,尤其离不开我校发起的“中国海洋文化节”这个平台,我校自 2005年连续主办了 11届全国海洋文化节暨中国海洋文化论坛,于2005—2008年,承办了“东亚岛屿文化研究”“海洋文化与浙江”“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保护与社会和谐”等国际性海洋文化研讨会,于2012—2013年举办两届“中国东海论坛”,2013年承办了首届“东亚海洋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年主办“国际化视野下的中国东海——历史·现实·未来”高端学术研讨会,这些会议立意高远,前瞻性强,邀请了全国乃至国外的知名学者参与,取得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为我刊特色栏目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学术资源。

2.2加强作者队伍的建设

作者队伍是特色栏目存在之本,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学术造诣较高的作者队伍,是学术期刊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1]。相对学报其他栏目,特色栏目在作者整体水平和稿件质量上要求更进一步。一方面,保证稿件来源的广泛性,校外稿件应占有相当的比例。特色栏目在栏目发展上应避免过多受地域性和本校研究资源的限制,多方吸纳研究成果,为我所用,使校内外研究力量互相补充,相互借鉴。随着“海洋文化研究”栏目影响力的扩大,校外作者来稿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升,省部级、国家级基金项目成果纷纷落户我刊,近3年的校外稿件刊载量已超过校内稿件。

另一方面,重视约稿和专家荐稿。高质量的稿源是保证“海洋文化研究”水准的重要依托。约稿主要对象是我国海洋类重点高校或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博士。平时注意搜集他们的研究信息和联系方式,建立了专门的专家信息库,并保持经常性的更新和增补。掌握其学术研究进展和研究兴趣点,适时反馈我刊的需稿信息,并通过聘请他们担任审稿专家,和我刊建立固定的合作关系。一旦取得优质稿源,便及时处理并刊登,以保证其时效性和首发权,一经采用,便优稿优酬,并以精心细致的编发态度和编校质量赢得作者的信任,充分激发作者写作积极性和归属感,使学报和作者间形成一种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和谐关系,从而建立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作者队伍[2]。

2.3重视编辑队伍的建设

高校学报是编辑价值创造活动的产物,特色栏目的策划和建设更是编辑学术眼光、判断力和执行力的综合体现。编辑水平直接决定着栏目的发展水平。在编辑队伍建设方面:一要注重自身学习和调研,提高学术素养,及时关注特色内容研究前沿和进展,比如对地方乃至国家海洋开发和建设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有敏锐的触觉,对我国海洋发展战略和政策了然于胸,对海洋文化研究栏目创办的现状和发展有反思能力和创新意识。二要加强自身的执行力,如拟定组稿计划,有步骤有计划加以落实;做好外联工作,通过投稿系统、邮件、电话、微信等各种平台和作者、读者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提高特色栏目优秀论文再加工能力,或精选成册,或通过微信等平台推送给政府相关管理机构、校内外作者,使成果服务海洋建设,从而扩大栏目的影响力和受众面。

2.4树立开放式办栏理念

特色栏目往往依托地域文化和本校学科优势,学术资源较为单薄、受众面也较狭小,地方高校学报更是如此。因此,需要树立开放办栏理念,扩大栏目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吸纳本学科领域全国知名专家作为期刊编委,依靠编委较高的学术水平、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对学科发展的把握,对栏目特色现状和发展思路进行把脉,发挥他们在选题、组稿、审稿和组织会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尝试采取“栏目主持人”方式建设特色栏目,聘请本领域较为权威的专家担任特色栏目主持人,通过他们的学术影响力和抛出的富有意义的话题,汇聚校内外优秀学术成果,促进争鸣,从而提升栏目的质量和美誉度。

2.5富有栏目成长意识

在特色栏目建设中,需要不断挖掘和拓展栏目内涵,关注栏目成长节点,使栏目呈现创新性和持久性。这需要编辑对栏目涉及领域和范围作最大可能的探索,包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吸纳,对新兴产业的关注,对传统文化进行时代转换的思考,对最新理论和研究热点的追踪和反思等。为此,要能深入作者群,敏锐地捕捉学术热点问题,发现学术创新的成果,引领学术研究的方向[3]。要善于发现新兴或交叉学科的研究论文,这类文章往往富有前瞻性,有较强的探索性和实践性,也可能具有较大的争议性,需要及时加以关注和推出;加强对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题策划工作,围绕一个话题推出系列论文,形成集束效应,以此掌握该研究方向的话语权和首发权,扩大栏目的影响力。

[1]王敬尧.学报特色栏目存在的空间与条件[J].中国出版,2010(2):50-53.

[2]赵薇,李凤学,李锋,等.基于共生效应的学术期刊作者队伍建设探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4(1):71-73.

[3]李东辉,陈艳芬,赵佳荣.特性与规律:学报特色栏目的辩证把握[J].出版发行研究,2014(2):85-87.

猜你喜欢

学报栏目学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致敬学报40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栏目问答精选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