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科技期刊数字化多样呈现形式下的应对策略

2015-02-26陈春平姜丰辉孙丽莉周田惠

学报编辑论丛 2015年0期
关键词:优先科技期刊编辑部

陈春平,林 琳,姜丰辉,孙丽莉,周田惠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山东 青岛266061)

高校科技期刊数字化多样呈现形式下的应对策略

陈春平,林琳,姜丰辉,孙丽莉,周田惠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山东 青岛266061)

分析了当前期刊数字化已呈现出的多种形式,如:在线采编系统、在线优先出版、电子期刊、在线数据库、移动(手机)版期刊、OA期刊、期刊网络微平台以及期刊网络平台。面临这些数字化形势的挑战,提出了高校科技期刊应对策略:“万变不离其宗”策略、“借鸡下蛋”策略和“打铁还需自身硬”策略。

在线采编系统;在线优先出版;电子期刊;在线数据库;OA期刊

1 科技期刊数字化呈现形式

1.1在线采编系统

传统的编审流程大多是靠人工操作或发电子邮件来完成,不仅工作量较大,效率低,而且还容易出错。目前,大部分期刊社(编辑部)开始采用在线采编系统,实现网上投稿、收稿,网上重合率检索,稿件统计,编辑、专家和主编/副主编网上审稿,网上录稿,网上安排期刊等操作。这些便捷操作不但能够减轻编辑人员的工作压力,还能全方位整合优质资源,缩短稿件出版周期,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期刊竞争能力。当前,国内在线采编系统主要有“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期刊数字化办公平台Magtech稿件采编系统和“网刊通”稿件在线编辑系统。

1.2在线优先出版

在线优先出版是指论文在正式纸质印刷出版发行前,以PDF文档的形式优先在网络上发表的一种出版形式。这种形式让论文能提前几周或几个月供读者阅览。其特点是编辑出版周期短,形式灵活,发行范围广。在线优先出版可以出版已编辑定稿的稿件和决定录用但尚未编辑定稿的稿件,也可以以期为单位或以篇为单位进行出版。在线优先出版的稿件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终端等多种途径被广大读者订阅、检索、下载,也可以由出版者通过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主动向读者推荐、推送[1-2]。目前,国际上许多著名学术期刊都开展了在线优先出版期刊,如Nature创办了“AOP”(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Science创办了“Express”,Springer创办了“Online First”;中国知网已成功研发出“‘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系统”。

1.3多媒体电子期刊

多媒体电子期刊是基于网络多媒体通信技术发展之上的产物,集合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3D技术和超级链接等多媒体技术,强调互动性和利用点对点技术推送的网络期刊。它具有以下显著优点:①体积小,携带、传输方便。电子期刊一期的文件容量一般在100 MB左右,方便拷贝,而且还能上传到网站上,供广大客户多次查阅、下载等。②内容丰富。传统纸质期刊形式单一,而电子期刊可以集声音、图像、动画、特效、音乐等于一体,生动地展示作品内容。③节能、环保,真正实现无纸化,绿色环保。④修改、更新方便快捷,发行成本可低。不过当前,多媒体电子期刊因受资金、技术、政策、法规、内容和人员等因素的制约,发展还相对缓慢,但它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体,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并使用这一新事物。

1.4OA期刊

OA期刊,即开放存取期刊,是一种提供免费阅读和下载的网络期刊,旨在使读者可以通过网络不受限制地访问期刊出版的论文全文。OA期刊一般采用作者付费出版、读者免费获得、无限制使用的运作模式,论文版权则由作者保留[3]。OA期刊利用网络技术能够缩短论文发表时间,使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得到快速、广泛地传播和利用,同时也为作者投稿提供多种选择。这种形式降低了出版成本,提升了期刊影响力、被引率。当前,国内外许多期刊都开展了OA期刊出版形式。

美国华人学者的现代汉诗研究,对英美新批评理论与方法的运用,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结合具体的诗歌文本以及历史语境变化,深入考察文本与语境的复杂关系。他们对诗歌文本的细读、诗歌中的声音、意象并置与戏剧性演出或“以物观物”式等纯粹诗学理想的重视,为我们观察现代汉诗提供了较为有效的视角。他们对英美新批评的改造与化合彰显了美国华人学者对西方批评理论创造性误读的一个文化镜像,富于跨文化对话的个案价值与研究意义。

1.5移动(手机)版数字期刊

目前,用手机、iPad、Kindle等移动终端设备上网、收看电视节目、读书读报,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时尚。手机作为“装在口袋里的媒体”极大地迎合了受众快速阅读的心理,同时具备携带方便、接收便捷、收费便宜,阅读不受时空限制的优点,不仅可获得广大科研人员的青睐,而且可极大拓展期刊的发行空间,甚至引导全民消费,必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期刊数字化的一种重要形式[4]。目前,《中国国家地理》《男人装》等杂志都开展了利用手机端阅读的手机版数字刊业务,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5]。

1.6在线数据库

在线数据库是一种以Web页为检索界面,向所有网络用户提供公共检索的数据库,可供用户24小时不间断访问,其资源丰富、下载阅读方便,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目前,国内外绝大部分期刊均加入到各类在线数据库。国内著名在线数据库如:《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国外著名在线数据库如:Wiley InterScience数据库、SpringerLink数据库、ASP(Academic Source Premier)综合学术资源集成全文数据库。

1.7期刊网络微平台(微博、微信)

微博和微信是当前人们在网络通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方式。统计显示,2013年我国微博用户已达3.4亿,每天微博数超2 500万条;截止到2013年1月,微信注册用户已超过3亿;微博微信因其操作简便、交互性强、传播快、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深受广大民众喜爱,也吸引了众多期刊社(编辑部)积极发展基于微博微信平台的期刊。据统计显示,在新浪网开通官方微博的期刊已经达到1 500多家,《城市规划》《城市中国杂志》等知名期刊也开通了微信平台[5]。

1.8期刊网站平台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单位树立品牌形象,展示自我,与外界进行快速交流互动、完善自身服务体系的工具,成为部门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大多数期刊社(编辑部)已开始把网站建设成为期刊社内外的网络媒体与互动平台,实现期刊社的品牌形象宣传、内容传播、编读互动等功能,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创造期刊的价值和社会效益。

2 高校科技期刊数字化的应对策略

目前,有部分高校科技期刊社(编辑部)借用多方面条件,开展了一些期刊数字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有很多期刊社(编辑部)因缺乏资金投入、技术支持或对信息化了解程度不够,面对当前期刊数字化已呈现出的多种形式,处于犹豫、徘徊和恐惧阶段,鉴于此,笔者提出了应对其发展的“万变不离其宗”策略、“借鸡下蛋”策略和“打铁还需自身硬”策略。

2.1“万变不离其宗”策略

期刊在学术界立足之本,其根源主要取决于期刊论文的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的好坏,即期刊的“宗”。从期刊编辑出版的角度讲,无论是传统纸质印刷出版还是开展数字化出版,期刊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建设始终是期刊长期发展的一项首要任务[6]。为此,笔者认为高校科技期刊加强数字化建设的同时还应做好以下几点:①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期刊社(编辑部)应遵守职业道德,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办刊,坚持为国家科技发展和振兴服务,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认真履行高校科技期刊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②严把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关[7]。期刊社(编辑部)应树立质量是期刊生命的意识,积极寻求发表高水平稿件,坚守严格的编辑规范,提升期刊生存力和影响力。③严格执行编审流程和规则,确保编辑质量至上原则。编辑部应严格遵行“三审四校”流程,采用“小同行”审稿、“校内稿件校外审”等模式,并牢固树立编辑人员编辑规范意识,加强编辑业务学习,不断提高编辑水平,确保编辑质量稳步上升。④强化规范意识。在期刊数字化建设中,期刊社(编辑部)应坚决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实现规范化编辑出版,便于学术论文的展示和交流。

2.2“借鸡下蛋”策略

传统出版从最初的手抄到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到电子排版、彩色印刷,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极大地推动了出版业的发展。期刊数字化是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的又一次革新,是出版传播途径的扩展和延伸,将极大地提升了传统出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5,7]。因此,“数字化”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春风送暖,数字化对传统出版是如虎添翼、锦上添花,必将为传统出版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可以依托网络“数字化”而得到更迅速的发展,积极开展在线采编系统、在线优先出版、电子期刊、在线数据库、移动版数字期刊、OA期刊、期刊微平台以及期刊网络平台建设,可谓之“借鸡下蛋”,从而迅速提升期刊的生存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2.3“打铁还需自身硬”策略

期刊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数字化编辑出版对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思辨能力、道德水准、团队精神等均有较高要求,特别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编辑人才[8]。由此而言,期刊社(编辑部)应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观念,要加大对数字化建设所需硬件设备的投入,同时还应重视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编辑队伍,强化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营造良好的数字出版环境创造条件、储备力量[9]。笔者认为期刊社(编辑部)在不断加强编辑人员专业素养培训的同时,还应提升编辑人员的信息素养能力。如,积极鼓励编辑学习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积极参与各项数字化出版活动,去探索、熟悉数字出版的各项流程,掌握电子出版物的有关法律法规,做到有备无患,有效推动中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

3 结 束 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路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强期刊的数字化建设已是大势所趋。高校科技期刊应该顺应数字化出版这种趋势,针对期刊数字化呈现的各种形式,及时转变办刊理念,采用“万变不离其宗”策略、“借鸡下蛋”策略和“打铁还需自身硬”策略,充分发挥数字化编辑出版的优势,把握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积极推动期刊数字化发展。

[1]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优先数字出版期刊[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1,18(6):548-548.

[2]伍秀芳,林汉枫.在线优先出版科技文章及其引用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3):419-422.

[3]张萌,耿骞.开放存取打破资源壁垒[J].中国教育网络,2010(7):59-61.

[4]王芳.科技期刊实施优先数字出版的必要性和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2(3):241.

[5]赵连生,李琍.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模式的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3,40(4):248-250.

[6]江清悠.高校期刊数字化出版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42-144.

[7]杨嵘均.高校学报的生存境遇及其应对数字化发展趋势与期刊评价的策略[J].中国出版,2011(7):8-12.

[8]石峰.关于当前期刊业几个热点问题的思考[J].编辑之友,2010(12):6-10.

[9]但丹,汪玲.试论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3):98-100.

猜你喜欢

优先科技期刊编辑部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编辑部的春天日常
40年,教育优先
多端传播,何者优先?
疯狂编辑部之鸭腿饭(四)
站在“健康优先”的风口上
疯狂编辑部之快递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