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数字时代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建设

2015-02-26温凤英施维属

学报编辑论丛 2015年0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报队伍

温凤英,施维属

(1.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编辑部,福州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人事处,福州350002)

刍议数字时代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建设

温凤英1,施维属2

(1.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编辑部,福州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人事处,福州350002)

数字时代对科技期刊编辑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建设尚存在缺乏系统性学习,欠缺编辑学知识,缺乏具有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缺乏熟悉数字出版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管理型人才等问题,结合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数字时代;科技期刊;编辑队伍

网络与信息科学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为出版业的转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出版业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与传统的出版业相比,数字技术与出版业的“结晶”——数字出版具有时效性强、传播迅速、覆盖面广、搜索便捷、成本低廉、环保等诸多优势[1-3],然而,数字出版也带来了版权问题、文化安全风险、出版格式不统一(需要安装不同的阅读器才能阅读)、缺乏统一标准、缺乏复合型人才等诸多问题[4-6]。

科技期刊是科技成果展示和发布的平台,是新技术传播的媒介,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智力支撑和信息保障。当下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赋予了科技期刊新的生命力与内涵,加快了传统科技期刊的转型与发展,这也对科技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者们根据我国《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预估我国急需从事数字出版的各类人才600万左右[7]。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出版物的质量[8-10],对于科技期刊而言,不论哪个时代编辑队伍的建设都是永恒的话题,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素质是科技期刊跻身世界一流期刊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数字出版起步较晚,虽然发展迅速,但目前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11],在制约我国数字出版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人才匮乏是关键因素,人才储备决定数字出版产业的未来[12]。数字出版人才紧缺已引起业界的重视,关于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研究文献颇多[13-16]。然而,短时间内培养出懂出版同时精通数字技术的人才可行性小,笔者结合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特点,从编辑团队的角度出发,提出科技期刊现有编辑队伍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建设建议,以期为科技期刊出版单位管理层决策提供参考。

1 数字时代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存在的问题

无论在哪个时代背景下,编辑工作的初衷和本质都没有改变,数字出版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查阅了大量文献并与自身编辑工作相结合,思考总结出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与编辑同行们分享。数字时代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缺乏系统性理论学习,导致编辑学知识不足

目前科技期刊编辑大多是各类高等院校的高材生,具有所负责学科或与所负责学科相关学科的高学历,但缺乏编辑学专业背景[17]。有学者认为,一个编辑入门需要 3~4年时间,要成为优秀的编辑就需要花费更多时间,骨干编辑则需要在编辑岗位上历练10年以上[18]。很多出版单位,为适应数字出版技术带来的巨大冲击,往往不重视职场新人的专业培训,未对新编辑进行系统性的编辑学知识培训,便赶鸭子上架,直接上岗。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出版单位,出于经费、工作量、经济指标等多方面的压力,而忽略了人才培养,不重视理论学习或理论研究[11],而编辑们自身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也就降低了。缺乏编辑学知识就导致编辑们无法驾驭语言文字,语句不通顺,甚至存在病句、错句,无法帮助作者更好地表达文义,降低了文章的质量。

1.2缺乏具有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目前,约68.35%的编辑具有本科以上学历[19],多数科技期刊的新聘任的青年编辑都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约45%的青年编辑具有硕士学位及以上学位学历[17,20-21],但是到出版单位工作后,由于缺少经费支持或工作量大,青年编辑们便放弃了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无法很好地掌握所负责学科的研究动向、研究热点和发展前沿[11]。同时对于所从事的编辑工作又是新手,对编辑学研究更是无从入手,到申报中高级职称时才临时抱佛脚,应景而作,发表1~2篇文章敷衍了事,研究内容空洞,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和创新性。

1.3缺乏熟悉数字出版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重要战略任务[22]。数字出版并不是简单地把纸质期刊转化为 PDF版本期刊,利用“0”和“1”二进制编码进行出版的过程都是数字出版,不仅涉及编辑加工过程、出版形态,还涉及传播过程。数字出版每一个过程都与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息息相关,并且都是以计算机应用知识为基础,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23]。我国数字出版起步较晚,所需的数字出版人才缺口大,预计600万人左右[7]。因此当务之急是培养或引入一批熟悉数字出版技术的复合型人才[24-25]。

1.4缺乏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管理型人才

在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科技期刊的市场化经营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也逐渐成为编辑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国已是科技期刊大国,科技期刊品种不下5 000种,但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科技期刊甚少,在学术质量、学术影响力、经济效益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26]。纵观我国科技期刊的经营现状,绝大多数还是依靠政府经费扶持,在经济利益上基本不盈利,相当一部分还是处于亏损状态。在社会效益方面,即学术影响力上,效果也是参差不齐。行政制的出版管理模式,不能激活科技期刊的潜力,不利于科技期刊良性、有序地发展,无法厘清“责、权、利”的关系,难以实现适应市场化的经营决策[27],导致我国科技期刊普遍存在生产力低下、经营单一化、依附性强等缺陷[28]。究其原因,便是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缺乏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管理型人才。

2 数字时代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建设建议

编辑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科技期刊的生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层次、多元化、复合型的编辑队伍,才能盘活科技期刊资源,使其更好地服务社会,满足作者、读者的需求,提高刊物质量和品位,建立科技期刊品牌,获得期刊知名度与经济效益双赢。数字时代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建设应注重以下几点。

2.1加强继续教育,优化现有编辑队伍知识结构

数字时代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加快了知识的传播,知识半衰期缩短,需要“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新知识,跟上时代步伐。继续教育是培养和提高编辑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继续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交流调研、攻读学位、出国考察深造等。科技期刊编辑自身应转变思想,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响应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专业人员每年不得少于72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的规定。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继续教育培训补充和更新知识,而后通过编辑实践,学以致用,实践与学习相结合,带着编辑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去学习,这样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升自身素质。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应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编辑进行全员培训[29],积极鼓励编辑参加各种继续教育,优化现有编辑队伍知识结构。

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2011年4月20日新闻出版总署制定并发布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走出去”发展规划》,其中明确了在构建“走出去”人才体系方面,将培养外向型、高层次出版人才队伍[30],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应积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开展“走出去”人才培训,举办高层次的国际出版论坛,提升科技期刊编辑的国际竞争力[31]。英语作为国际科技信息交流的通用语言之一,其使用最为广泛,为适应科技期刊“走出去”战略,科技期刊编辑应努力提高英语水平,提升科技英语写作能力。

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丰富,传播途径多样化,因此,科技期刊编辑为适应数字出版的需要,也应积极参加数字出版培训,一方面利于了解和学习数字出版新技术,另一方面利于把握数字出版最新的发展趋势和动态[32]。

2.2鼓励学术及科研活动,培养学者型编辑队伍

一个优秀的科技期刊编辑应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学者或者准学者[10]。学者型编辑具有诸多优势,如具有学术敏锐性、能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抓住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关键、把握科技发展趋势等,培养学者型编辑队伍已成为科技期刊发展的趋势[33]。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应鼓励编辑参加学术活动,积极投身科研活动,鼓励编辑对所负责学科进行深入研究,或与相关单位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如此便有利于把握科研动态,提高科学预见力,从而演绎出新的选题和理念,提升刊物学术质量和学术品位。同时鼓励编辑多元化发展,对编辑理论、编辑标准规范进行研究,参与编辑学科研项目,将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提升编辑技能,提高编校质量,这样既不耽误工作,又有学习收获,形成“产、学、研”并重的编辑团队。

2.3引入熟悉数字出版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数字出版需要熟悉包括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电子平台技术、数据库技术、出版与编辑技能等多方面技术的人才。但是要求每一位编辑都精通以上技术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通过培训、提高学历、参与科研等手段提高编辑素质,在编辑加工稿件的过程中,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同时,吸引具有多学科背景,尤其是新兴科技背景的人才[34],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引入熟悉数字出版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丰富出版人才队伍结构。

2.4引入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管理型人才

实施“走出去”战略后,科技期刊国际化是大势所趋。科技期刊国际化需要引入具有高水平外语、熟悉中外市场、熟悉出版流程及精通与出版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的管理型人才。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市场,科技期刊的经营应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才能使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国外优秀的科技期刊大多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才形成目前的出版经营模式,得到市场和读者的认同,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35]。目前我国科技期刊不论学术影响力还是品牌影响力都无法与世界顶级期刊《Nature》和《Science》相比,因此,不能简单复制《Nature》和《Science》的出版经营模式,不能过度盲目追求科技期刊的经济效益,以免降低科技期刊的学术价值。我国科技期刊在进行经营模式革新的同时,还应注意经营风险防控,因此,有必要引入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管理型人才。引入的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管理型人才需具备管理学知识、版权贸易知识、精通英语、优秀的谈判技能、海外营销经验等多方面的能力。

3 结 束 语

科技期刊“走出去”,走进国际市场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科技期刊想要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有一支优秀的、多元化的编辑队伍,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科技期刊质量的有力保障。科技期刊要想可持续发展,要想繁荣,要想打出自己的品牌,要想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知名度,培养和建设一支优秀的、能适应现代出版需要的编辑队伍是先决条件。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应重视编辑队伍建设,注重人才培养,适当引进适应现代出版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扩充和丰富现有人才队伍,才能保证科技期刊可持续、有序地发展,在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刘建朝.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与编辑的身份重构[J].编辑学报,2014,26(6):525-528.

[2]张维,邓强庭,冷怀明.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及我国科技期刊的应对措施[J].编辑学报,2013,25(2):179-204.

[3]胡昀.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D].保定:河北大学,2011.

[4]罗昕.云计算时代数字出版的优势、问题与对策[J].出版发行研究,2011(11):62-65.

[5]王耀辉.浅谈数字出版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0):81-83.

[6]刘一鹏.中国数字出版的版权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1.

[7]杨明,陈少志.数字出版人才策划能力构成及其培养模式分析[J].出版科学,2014,22(6):27-30.

[8]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27.

[9]金生,游苏宁,张大志,等.编辑在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中的作用[J].编辑学报,2005,17(4):246-247.

[10]曹兵,蒋伟,佟建国,等.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科技期刊质量的保障:《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的编辑素质培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1):157-160.

[11]庄艺真,陈炎铭.出版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J].科技与出版,2010(1):58-60.

[12]孙玉玲.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J].出版发行研究,2013(4):5-8.

[13]张秀梅,郑鹏,潘春玲.基于SECI模型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编辑学报,2014,26(2):188-191.

[14]陈兴昌.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培养刍议[J].出版发行研究,2011(9):20-22.

[15]刘灿姣,姚娟.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管见[J].中国编辑,2011(2):69-74.

[16]梁春芳.转型期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出版,2011(3):76-79.

[17]吴赣英.高职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的调查与分析[J].编辑之友,2010(7):66-67.

[18]陈海燕.出版转型期的人才需求[J].编辑之友,2013(4):6-7.

[19]韩晗.中国编辑出版从业者职业状况独家调查[N].中国图书商报,2011-4-19(B01).

[20]许花桃,刘淑华.广东省高校学报编辑队伍现状及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12):193-195.

[21]卢妙清.学报编辑队伍优化的实证考察:以G省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3):97-103.

[22]王继红,肖爱华,邓群.期刊编辑如何应对4G时代下的数字出版[J].编辑之友,2014(9):95-97,101.

[23]李宁.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素养养成思考[M]//学报编辑论丛.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183-186.

[24]龙亮,郭建秀,冷怀明.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及相关问题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4,26(6):517-520.

[25]吴鹏,程放.数字出版转型期高校出版人才培养策略探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4(2):91-94.

[26]邱丽君.科技期刊的经营思路[J].编辑学报,2010,22(S2):72-73.

[27]刘琴,刘穿红.出版转制与科技期刊经营机制的调适[J].出版科学,2012,20(2):65-69.

[28]刘钊.我国科技期刊的经营现状和立体化经营策略探析[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4):238-240.

[29]陈莎莎.科技期刊编辑素质与培养[M]//学报编辑论丛.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175-178.

[30]卫朝峰.解读《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走出去”发展规划》[J].出版参考,2011(5):11-12.

[31]柳斌杰.大力提升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J].中国出版,2012(1):6-13.

[32]李锋,王蔚.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SWOT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5):961-964.

[33]郭春兰.编辑素质基础对精品科技期刊创建的重要性[M]//学报编辑论丛.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179-182.

[34]吴卓晶,刘君,王应宽.Nature、Science及PLoS ONE网络出版现状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44-48.

[35]张宏翔.国外科技期刊经营模式及对我国科技期刊经营发展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5):729-732.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学报队伍
科技期刊的分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科技期刊的分类
致敬学报40年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