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学术不端行为引发对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的思考

2015-02-26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不端学术道德

李 幸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0)

2012年7月27日,“打假斗士”方舟子在微博上曝出北京化工大学陆骏教授的主要论文和简历均系假冒国外学者(姓名拼音字母相同),实施“移花接木”之术骗取名利,并在2012年3月入选国家第二批“青年千人计划”。造出如此弥天大谎的陆骏并非学术界造假的始作俑者,2002年以来,有关论文/著作的造假、抄袭、剽窃事件屡禁不止。据不完全统计,仅2009年被发现和查处的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涉案者中,副教授和副处级以上的或包含就有13人。其中校长或院长4人,副校长或副院长3人,还有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随后2010年,清华大学教授汪晖“抄袭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2011年,四川大学处分了该校顶风作案的副教研员李小光……

高等院校作为国家的教育基地,是科学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要发展园地,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是创造社会生产力的源泉,却发生了学术不端行为层出不穷的现象。高校在学术道德方面出现的问题应当引起社会的重视。首先要明确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和成因,只有找到道德滑坡的根源所在,才能对症下药,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道德建设。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

我国自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对这一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以来,[2]不同的学者、专家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持有不同见解,在某些情况下也常混同所说的“学术失范”、“学术腐败”、[3]“学术不良行为”,这些概念具有基本相同的表述指向性。[4]借鉴陈志凌、[5]樊洪业、[6]张九庆、[7]王锋[8]等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观点和李兴东[9]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本质的揭示,从较为宽泛的角度可以这样定义学术不端行为: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研活动或学术成果报评过程中,为了骗取学术共同体的承认违背学术道德、规范进行抄袭盗用、篡改捏造、一稿多投、违规署名以及行贿受贿、以权谋私获得学术奖项、各种荣誉、职称等活动。[10]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探究

(一)历史文化背景原因

中国学术抄袭行为追溯起来有它的历史原因。受古代独尊儒术桎梏思想的影响,文人雅士严格尊崇“经典”,循规蹈矩地传承原有文化知识,创新并不被社会提倡,学术界和教育界能做的就是为圣人做注释,惯用的就是“古人云”。注释和引用经过很多人长时间发展,具体成就到底是哪个人的已不甚明了,最后就成了“随手拈来”文章,连最起码的引用标示“古人云”都消失后,真正成了“天下文章一大抄”。

(二)学术评价机制缺陷

有悖学术发展逻辑的管理与评价制度等理应对学术失范承担一定的责任。在政府行政的主导作用下,高校内部实行功利性和实用性为主的“量化”评价体系,主要强调教师的个体业绩和学术成果及由此带来的学术奖励、经费、职称晋升、福利待遇,而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重要性体现不足,[11]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学术研究的自身规律和原则,“它体现的是通过学术‘大跃进’来创造所谓‘业绩’、跻身所谓‘强校’和‘名校’行列的思路,是一种被权力和金钱严重扭曲的体制化”。[12]这种“量化”评价标准将不少老师“逼上梁山”,最终为追求论文数量铤而走险做出了学术不端行为。

(三)监管体系和惩治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没有正常的学术共同体的建设,学术监管严重缺位,一直以来是以行政管理代替学术管理,造成学术高度行政化。针对高校乃至整个学术界的学术不端问题的法制建设并不完善,高校也没有建立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专门工作机构,监督力度不够大,给了一些学术不端徒以可乘之机。[12]没有建立明确的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程序,这正是当时“汪晖抄袭门”事件历时4个月,一直悬而未决,引发一系列纷争,最后还演变出了媒体上的挺汪派。缺乏严厉的处罚法律法规去警示和打击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这也是很多学者仍然敢于顶风作案的原因。

(四)学术道德认知欠缺和科学素养较低

有调查研究表明,[13]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了解或不充分了解学术活动中的相关规范,那么出现失范也就不可避免。没有行为的约束,科研工作者就严重缺少了自律意识,很容易做出失范行为。

科研素养包括科研意识、科研兴趣、科研方法、科研习惯、科研精神等内容,其中科研精神作为科研工作者从事学术创造的灵魂支撑,一旦缺失就等于失去了独立创新的学术人格,丢失了学术信念,丧失了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14]各种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必然在所难免且难以控制。

(五)教师个人价值取向错位

在市场经济侵入教育领域的情况下,高校片面追求教育与科研“市场化”,贪大求快,功利思想上升,导致高校的基本职能弱化,忽视了学术研究工作的严肃性。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和利益的诱惑使很多人迷失了方向,高校教师在追求自我实现的价值时,如果出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错位,过于偏重个人利益,在其头脑中普遍形成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就会走入学术目的的误区,将其作为沽名钓誉、敛财谋生之道,导致学术道德失范。[15]

三、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的对策

可以说,高校是社会的“造血干细胞”,高校学术道德建设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和社会价值观最重要的防线。针对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现象和成因,应将学术道德建设作为一项紧迫任务,力争从全方位入手,采取科学方法,标本兼治。

(一)加强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和教师创新理念

科研创新强调学术研究的首创和新颖,与学术不端行为中的抄袭和剽窃的成果特点相悖。高校可通过加强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投入,合理配置高校内部的研究经费;重视申请专利技术与保护知识产权;大力推动国际合作,国家鼓励并资助高校以单位或个人身份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等对策[16]加强科研创新能力,为高校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创新条件,保证学术研究的正轨运行。同时高校教师在科研创新时要有敢想前人或他人未想过的课题,敢做前人或他人未做过的或未做完的研究课题,敢于和善于克服一切困难去探索真理,有所发现和发明;敢于坚持真理,敢于修正错误等精神,加强自身的科研创新理念。

(二)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

针对教师学术道德规范认知薄弱的情况,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认真贯彻由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研究制定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严谨治学”部分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17]通过大力宣传,使每个教职员工树立科研道德意识。同时提高法制观念,保护知识产权,严肃对待自己的学术成果,尊重他人的学术劳动,激发学者进行自我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打破旧的传统文化思想束缚,勇于创新,实事求是,严谨治学,恪守学术规范,维护学术自由和学术尊严。诚实守信,力戒浮躁,加强自律,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18]

(三)加强和完善学术领域法制建设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术道德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通过建章立制,使院校在治理学术道德建设工作上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公正透明。[19]院校要完善师德考核办法,将《规范》作为师德考核的基本要求,科学引导和规范教师科研行为。结合教学科研日常管理和教师年度考核、聘期考核全面评价师德表现,建立健全师德考核档案。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治力度,实行“零容忍”标准和“一票否决”的处罚措施,加强惩处行为的权威性、科学性。[20]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学纪监督专门机构

首先要改变目前学术评价机制存在的急功近利倾向,改变与利益联系过于紧密的状态。给教师营造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激发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鼓励创新,多出精品,多鼓励和宣扬典范榜样。[21]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学术评价制度,在学术评价中,注重学术的原创性,并根据各学科的差异性选定专业的评判团体。[22]对于出版社和学术期刊杂志社等单位,应提高审稿的专业水准和避免“圈内套近”行为,为读者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建立透明、独立的学风调查机制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机构,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保证学术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公正性。

(五)加强舆论监督

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公众的力量来监督学术活动,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平台和学术团体作用,大力宣传《规范》精神,努力营造重德养德的浓厚氛围。[23]坚持实事求是,进行社会的全面检举和监督,积极开展学术批评与自我批评,营造有利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舆论导向和良好氛围。

[1]董正华.学术不端行为研究及对策[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2]宋清华.惩治和预防学术腐败:高校反腐倡廉的重要任务[J].财经政法资讯,2006(6):44-50.

[3]高建明.科学社会学新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77-194.

[4]曹树基.学术不端行为:概念及惩治[J].社会科学论坛, 2005(3):36-40.

[5]陈志凌,方放,肖沫香.科研越轨行为及其防范[J].科技导报,1993(12):46-48.

[6]樊洪业.科研作伪行为及其辨别与防范[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1):25-33.

[7]张九庆.科研越轨行为的界定与表现形式[J].调研报告,2002(3):1-12.

[8]王锋.科学不端行为及其成因剖析[J].科学学研究, 2002(1):11-16.

[9]李兴东.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学术不端行为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10]张霞.学术不端行为的政府治理探索[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11]张慧.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12]白勤.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13]戎华刚.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内部动因探究—基于18所高校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72-73.

[14]范松仁.试论大学科研道德的生态危机及其治理[J].宜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2007(5):90-94.

[15]丁海波.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36):78-80.

[16]冯敏.高校科研创新能力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5(4):52-56.

[17]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EB/OL].(2012-01-09)[2014-12-5].http://teacher.eol.cn/gaoxiaoshizi_11576/20120109-729539.shtml.

[18]冯国英.创新高校学术道德建设机制[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09(10):94-95.

[19]张宏东.论高职高专教师学术道德建设的措施[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56-59.

[20]赵健.论高校教师的科研道德[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89-91.

[21]郑振锋.以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加强学术道德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29):21-23.

[22]吴春彦.高校青年教师学术道德调查与对策分析[J].延边党校学,2010(4):33-34.

[23]张鸿韬.高校青年教师科研道德透视及建设问题浅议[J].中国商界,2010(202):257-258.

猜你喜欢

不端学术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教育部首次以部门规章明确6种学术不端情形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9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中国医疗美容》学术不端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