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州市金融机构信贷结构优化调整的调查与思考

2015-02-26郑蕾彭春晖王丽娜

现代金融 2015年5期
关键词:信贷小微金融机构

□郑蕾 彭春晖 王丽娜

常州市金融机构信贷结构优化调整的调查与思考

□郑蕾 彭春晖 王丽娜

“新常态”下,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的压力逐渐加大。2015年,金融机构在坚持把控风险的原则下,信贷结构调整思路呈现出“有扶有控”、“重小轻大”等特点,但在推动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阻碍和难点,信贷结构的优化调整任重道远。

一、2015年金融机构信贷结构优化调整的主要方向

2015年,金融机构纷纷把防控风险作为信贷投放的首要原则,对经济周期性风险、政策性风险、集中度风险加强防控的总体思路,决定了信贷结构的调整方向。

(一)“有扶有控”的行业结构调整。

金融机构的主要思路是通过“有扶有控”的差别化管理实现信贷结构的优化调整。

“扶”的对象主要包括:一是民生、消费类弱周期行业。在经济下行期,金融机构渴望通过加大对弱周期行业的投入,减轻经济波动给自身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医疗卫生、教育、养老、文化等行业成为2015年金融机构信贷政策中列入优先支持范围的“高频”行业。如某行计划三年内将跨经济周期行业的授信占比由9%提升至15%。二是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及地方传统特色产业。金融机构围绕常州市十大产业链及前景良好的特色产业集群,争相加强对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等产业的支持。如某行围绕武进区十大特色产业集群中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集群进行信贷合作规划,择优介入。三是受益于城镇化、具有一定垄断优势的基础性行业。金融机构将关注点从粗放、低效的城镇化建设项目转向新型城镇化建设,并积极拓展储备PPP模式项目。铁路、交通、电力、管网、棚户区改造等是不少金融机构优先支持的领域。如某行把新型城镇化领域列入积极进入类,并在2015年的信贷政策中取消了对公路、土储和公共管理行业等基础设施行业的限额管理。

“控”的对象主要集中于:一是“两高一剩”和低端行业。金融机构对钢铁、水泥、电解铝、船舶制造、平板玻璃、光伏等行业继续采取较为严格的限额管控、清退压降措施。其中,工艺简单、技术落后、产能过剩、环评不达标的冶炼、铸造、纺织等传统制造企业是当前金融机构淘汰和压缩的首要目标。如某行明确提出,2015年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总量较年初下降4%,其中高风险和退出类客户的敞口压降幅度不低于20%。二是房地产行业。在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控、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库存水平较高、饱受不利舆论影响的常州房地产行业愈发成为金融机构风险严防领域,大部分金融机构进一步严格行业授信条件,并实行总量控制。如某行目标“2~3年内将房地产开发贷款占比控制在10%左右”。三是政府融资平台。受“43号文”和政府性债务清理甄别工作启动的影响,金融机构针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政策更趋审慎,除总量控制、逐笔申报等措施外,部分金融机构甚至关闭了信贷通道。如某行提出将严格对已授信平台进行甄别、摸底分类,执行“名单制”管理,数量上“只减不增”,额度上“总量控制、逐步压降”,2015年到期收回后平台类贷款不再发放。

(二)“重小轻大”的规模结构调整。

从企业规模角度来看,“重小轻大”是当前金融机构进行结构调整的主基调。不少金融机构明确将小微企业业务作为战略发展重心,通过管理方式、营销模式、产品服务等方面的创新,深入挖掘小微信贷市场,加强小微企业信贷扶持的力度。同时,大企业在信贷政策中的重要性有所下降,部分金融机构甚至明确提出通过压降授信、推行银团贷款等方式,降低大客户的贷款集中度,避免过度授信。

从金融机构推出的具体政策来看,某大行将经济资本计量标准中的小企业贷款系数下调,鼓励拓展小微企业贷款。某行省分行下发了一系列发展小微信贷业务的政策,除下放审批权限、单列增量计划、制定专项考核办法、提高办贷效率外,还将小微贷款的不良容忍度提高至3%,且对损失率在30%以内的不良贷款,相关人员予以尽职免责。某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提出了“主打小微企业,兼顾中型企业,压缩大型企业”的方向,对大额客户实行行业限额和名单制管理,明确要求到年末5000万元(含)以上客户授信占比控制在全行授信总额的34%以内,1亿元(不含)以上占比控制在21%以内。某行反映,今年上级行配置信贷规模的政策是,给予小企业客户充足的专项额度,且多投放可追加;而非小企业客户无新增规模,只能在机构内部自求平衡。村镇银行普遍在信贷政策中进一步强化了“支小”方向,将营销重心下沉至500万元以下客户,某家行甚至提出重点发展单户授信金额100万元以下的小微客户。

二、2015年1月常州市金融机构信贷结构分析

为深入了解常州市新增贷款的投向结构,本文依托中小企业信用信息辅助管理系统,对2015年1月常州市净增的单位贷款进行了梳理分析。从总体上看,无论是贷款净增户数还是增量,均较上年同期出现收缩。1月,全市贷款净增的单位共991户,同比下降238户;净增贷款总额158.25亿元,同比少增17.51亿元。

(一)从单户净增情况看,呈现出新增贷款向大户倾斜的态势。

1月份,净增1亿元及以上的大户共38户,同比增加12户,占比3.83%,同比上升1.72个百分点;贷款净增额共计79.05亿元,占净增总额的近一半水平,同比上升9.79个百分点。同时,净增额500万元以下的共613户,占比61.85%,同比上升4个百分点;贷款净增额共计9.70亿元,占净增总额的6.13%,同比下降1.08个百分点。但也应看到的是,净增1亿元及以上的大户户均净增2.08亿元,同比下降0.63亿元;单户最高净增额5.5亿元,较上年同期最高增量低3.9亿元,大户新增贷款的分散度整体有所提升。

(二)从行业看,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结构性变化。

1月份,贷款净增的单位中,制造业的户数和贷款增量分别占59.13%和33.71%,均居各行业首位,虽然净增额同比略增0.04亿元,占比提升3.38个百分点,但净增户数同比大幅减少166户,占比下降2.06个百分点,行业的贷款集中度有所提高。房地产业成为调整幅度最大的行业,贷款净增户数和增量的占比双双下滑,其中增量占比同比大幅下跌12.51个百分点至7.22%,排名从第二滑至第五,行业信贷趋紧格局充分显现。更值得关注的是,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获得的贷款支持明显增加,两个行业的贷款净增户无论是户数还是增量,同比均呈份额上升态势;从净增户名单看,涉及2户平台和19户“类平台”,同比增加6户,贷款净增额27.45亿元,同比增加14.47亿元,在行业净增总额中的占比高达74.80%。可见,在贷款增量整体收缩的形势下,“类平台”却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新增贷款资源。

(三)从规模看,小微企业获得的增量支持相对弱化。

1月份,贷款净增户的规模结构变化与信贷政策“重小轻大”的结构调整大方向有所背离。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净增户数和增量呈双降态势,户数同比下降180户,占比微增0.13个百分点,净增额同比下降10.10亿元,占比下降1.51个百分点;而大型企业的贷款净增户数和增量占比均微升。

三、常州市金融机构信贷结构优化调整的难点分析

虽然,金融机构进行信贷结构优化和业务转型的意愿及动力不断增强,但在实际推动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阻碍和难点。

(一)有效融资需求持续偏弱。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实体企业发展信心不振,投资扩产意愿低落,一些优质企业甚至主动收缩业务,压降贷款量,以节约财务成本。同时,随着融资渠道的多样化,大型企业脱媒加快,信贷依赖度不断降低,也影响了信贷需求的整体水平。有效融资需求的持续偏弱,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信贷项目储备的充足度和有效性,延缓了信贷结构优化调整的步伐。2014年以来,常州市金融机构围绕市重点投资项目、“十大产业链”等开展了积极的营销活动,但实现有效投放的比例并不高。如某行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百日行”活动中营销的16个贷款项目均通过了上级行的审批,但截至目前贷款提用率不足一半。

(二)“重小轻大”落实难。一方面,金融机构对大客户信贷关注度难降。2014年有效信贷投放的整体不足加剧了金融机构的危机感,部分银行仍将大型集团、上市公司、重点行业龙头企业作为营销主攻对象,意图通过大客户、大项目拉动有效投放,稳扩信贷规模总量。加上较高的安全系数和综合贡献度,大客户依旧是金融机构必争的对象。

另一方面,加强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面临较多瓶颈。一是贷款不良率高企。2014年,小微企业成为风险暴露的“重灾区”,不良贷款率达2%,较全部贷款不良率高出0.68个百分点。信贷资产质量的明显下滑,对金融机构的营销积极性产生较大冲击,在较为严厉的考核和问责机制下,客户经理“慎贷”心理严重。同时,虽然一些金融机构将小微企业贷款审批权下放到市,但规定一旦不良率超过5%将收回。二是抵押担保难落实。一方面,房地产价格下行使得小微企业在续做授信时面临原抵押资产缩水,可贷款额度下降的尴尬;另一方面,当前金融机构对贷款的抵押要求普遍提高,某行甚至在信贷政策中提出房地产抵押占比每年提升2个百分点的刚性要求。但小微企业能够提供抵押的土地往往是集体土地,常州地区目前仅在武进区可办理集体工业用地抵押,且需要房、地双证齐全,这些因素降低了小微企业抵押贷款的可得性。此外,受“担保圈”风险影响,企业间担保意愿大幅降低,进一步加大了小微企业担保落实难度。

(三)“类平台”投放冲动不减。虽然金融机构对监管部门名单内的政府融资平台的授信不断趋严,但名单外政府背景的“类平台”贷款仍然保持较快增长。一些金融机构仍然青睐于对“类平台”进行投放的主要动因在于:一是这些客户或项目一般单笔贷款额度较大,贷后管理和维护的成本相对较小;二是从经验来看,“类平台”风险暴露不多,资产质量相对较好;三是对于部分纳入地方政府性债务名单预期较强的“类平台”,贷款安全性相对较高,但一旦地方政府性债务甄别清单出台,政府背景企业授信料将进一步收紧,因此一些金融机构趁着当前政策真空期,加快对这些“类平台”进行信贷投放。

(四)存量贷款盘活难度大。在监管部门规模调控、存款增长难度加大等因素影响下,金融机构的贷款新增规模相对紧张,结构调整还需要依靠存量贷款的盘活。但在贷款存量结构中,传统落后行业、平台及“类平台”等固化了相当规模的贷款。一方面,这些落后行业虽然是金融机构重点压退对象,但不少企业处于“一退就死”的状况,使得金融机构不得不顾虑资产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前几年投放的平台及“类平台”贷款多为中长期贷款,动辄5年、10年以上,短期调整空间并不大。

四、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一方面,将信贷支持重点逐步聚焦到弱周期性区域特色行业和战略性新兴行业上来,通过信贷结构的调整带动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对敏感和受调控行业,避免“一刀切”式的信贷退出,这些行业技术改造、产品创新方面的资金需求仍应予以支持,为行业转型升级和长期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后盾。

(二)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积极创新和拓展小微信贷业务,真正将加大小微企业金融支持落到实处。研究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特点,进一步优化信贷流程,扩大抵质押范围,创新和推广更贴近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推进模式化授信方式,充分搭建和挖掘政府、协会等营销平台,拓宽批量作业渠道;针对小微企业弱质性特征,适度提高风险容忍度,提高贷款可得性。

(三)加强政府类贷款的审慎管理。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调控和管理政策,围绕地方政府性债务清理甄别工作开展政府类贷款项目的分类管理;持续关注相关贷款主体的资金来源和还款能力,全面管控其整体负债规模,并加强委托贷款、信托等表外渠道与传统信贷的风险隔离;积极通过探索参与PPP模式项目,加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绿色信贷的支持力度。

(作者单位:人民银行常州市中心支行)

猜你喜欢

信贷小微金融机构
帮扶小微企业 山西成绩优异
小微课大应用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小微企业借款人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