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闲暇德育的价值及路径探析

2015-02-26秦永芳刘源溢

学术论坛 2015年11期
关键词:闲暇德育大学生

赵 岩,秦永芳,刘源溢

闲暇德育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闲暇德育还没有被真正纳入到高校德育体系,影响了德育的实效。 马克思认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有真正的财富,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 ”[1](P281)闲暇具有道德意蕴,关注大学生闲暇德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将德育渗透到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空间,是当代高校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大学生闲暇德育的内涵及特点

闲暇一词源于拉丁语“1icere”,本意是应该被允许,泛指在工作劳动之余获得许可而从事的各种活动。 瑞典教育家托尔斯泰·胡森认为:“按照量的定义,闲暇就是指所有规定的其他基本要求,诸如应付工作和睡眠、社会义务和社会约束之外,个体的一段自由的、无责任的或娱乐性的时间。”[2](P654)可见,闲暇不但是一个时间范畴,更是一个活动范畴。大学生的闲暇时间是指课堂学习以外,扣除与课堂学习相联系的时间和满足生理需要的时间,真正可供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是在学校组织的正常教学活动之外的,可供大学生自主选择的活动方式及其生活状态, 包括学生社团活动、文体娱乐活动、寝室生活、假期生活等。

德育不仅存在于人们的日常工作、 学习和生活中,还应渗透在人们的闲暇生活中,同时闲暇生活也需要德育的引导。 闲暇德育作为闲暇教育的一部分,旨在利用闲暇时间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将德育内容融入生活,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引导人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质。 大学生闲暇德育, 就是在闲暇时间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并开展有利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道德实践活动。 大学生闲暇德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生活性

作为一种休闲化的道德教育, 生活性是大学生闲暇德育最突出的特征。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认为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不仅社会生活本身的经久不衰需要教导和学习,共同生活过程本身也具有教育作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是生活就是教育。 由此可见,教育与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重叠性。 在大学生闲暇德育中,闲暇涉及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层面,闲暇对于德育而言不仅是重要的教育载体, 更是重要的教育方式。 与正规的、学科化的思想道德教育相比较, 大学生闲暇德育无论从教育方式还是教育内容上,都更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闲暇活动激发大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 引发积极的道德思考,进而外化成相应的道德行为,从而达到在闲暇中实践德性的目的。

(二)渗透性

大学生闲暇德育追求一种寓德于闲的隐性化教育。 闲暇德育没有明显的教育痕迹,它是把德育内容以间接的、隐寓的、渗透的方式传达给大学生,是一种渗透式的德育引导,让大学生在闲暇交往和闲暇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并通过闲暇交往和闲暇活动得以表现。 在闲暇德育过程中,虽然大学生获得德育信息的体验是直接的,但是体验的载体却是间接的、潜在的。 因此,大学生闲暇德育主要是通过大学生的闲暇活动给予德育信息的暗示和主体的心理需要发挥作用的,大学生受到德育影响的大小往往受制于他们自身情感水平和被触动的程度。

(三)开放性

闲暇德育不同于以往学科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它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教材教参,而是将教育目标、 教学目的融入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中,通过丰富的、开放的闲暇德育载体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大学生闲暇德育的载体非常丰富、开放、随处可见,它可以以网络空间、体育竞赛、文艺活动、校园环境、社区环境、家庭生活等为载体。

(四)主体性

“闲暇观念的形成,闲暇素质的提高,闲暇道德的形成,都要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内化。 闲暇德育最大的特点是体现主体性,充分发挥创造性。 ”[3]大学生闲暇德育属于生活德育的范畴,是实践育人的一种新模式,其最大特点是能充分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自由自主的闲暇德育活动中,既不局限于某一固定活动范围,也不拘泥于专一的活动形式。 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形式多样的闲暇德育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这就使大学生在闲暇德育中成为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主人。

(五)实践性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4](P216)大学生闲暇德育是在闲暇活动中逐渐发展和完善的,通过对闲暇生活的价值引领,大学生亲自参与、感受各种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闲暇活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闲暇德育的这些特点,使其在大学生的德育中有着特殊的优势和重要的价值。

二、大学生闲暇德育的价值

爱因斯坦认为闲暇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人唯独在闲暇时才有幸福可言,恰当的利用闲暇是一生做自由人的基础。他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揭示了闲暇的精神价值和意义。大学生闲暇时间的利用率以及闲暇生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个体发展程度。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闲暇德育对大学生自由、全面、健康成长和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有重要的价值。

(一)大学生闲暇德育能提升大学生闲暇生活品质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实行学分制管理,大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日益增多, 对大学生来讲,闲暇时间的利用率及闲暇生活的质量,将成为影响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许多在校大学生并不能科学、有效地安排闲暇时间,在周末、节假日期间常感到困惑、迷茫、无所事事,有些学生甚至出现“假日综合症”等情绪抑郁、萎靡不振的现象。 而且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大众传媒时代,大众文化的兴起与传播已全面占据了大学生的闲暇生活, 但大众文化的内容良莠不齐, 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大众文化在给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带来很多娱乐体验的同时,也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一些大学生在闲暇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以及各类小说、电视剧、综艺选秀节目等,这种无节制的甚至是消极的闲暇方式,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 大大降低了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品质,大众文化中一些媚俗、消极思想也不利于大学生的道德养成。 因此,对大学生的闲暇进行德育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开展大学生闲暇德育能够有效转变大学生的闲暇态度及闲暇价值观, 让他们学会有效利用闲暇时间并选择健康向上的闲暇方式,以丰富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提升闲暇品质。

(二)大学生闲暇德育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闲暇的本质是自由,但没有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自由不仅对自己,更会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危害,只有将闲暇的本质与德育的宗旨有效结合,才能使个体形成良好的闲暇行为习惯。 大学生闲暇德育在充分尊重大学生内在主体性需要的基础上,让他们在受到德育熏陶的同时,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有利于个人发展的闲暇活动方式,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当中,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以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方式享受闲暇带来的身心愉悦和精神满足,并从中获得道德体验、道德认知,在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三)大学生闲暇德育可以丰富高校德育的载体

德育载体作为承载德育内容的中介,向大学生传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要求,是高校德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闲暇德育通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社团活动、文体艺术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新颖和内容丰富的闲暇活动,将德育灌输转变成全面渗透,寓德育于闲暇。 教育者通过组织闲暇活动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中,不仅增强了德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更丰富了高校德育的载体。

(四)大学生闲暇德育增强德育的生活化

建构主义理论和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不能离开生活场景,需要与个体的经验和体验相联系,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进行。 离开生活世界、忽视对人的生活的关怀,德育最终必将走向失效与虚无。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实践却深陷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误区之中,使德育缺少感召力和感染力。大学生闲暇德育实现大学生德育对人的生活世界的回归,与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全面对接,围绕在学生学习、成才、健康、生活、交友、恋爱、求职、就业等方面的各种疑难、困惑和烦恼等现实问题进行价值观的引领,构建学习、生活一体化的教育空间,将给大学生的德育注入了崭新的活力。

(五)大学生闲暇德育可以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日常道德活动可被看做是潜在或自发的课程。 闲暇德育关注的正是大学生的日常道德活动,它将优秀道德品质以隐寓的、“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大学生的闲暇活动中,这无形中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现代德育理论认为,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只有源于大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因此,闲暇德育是课堂德育的必要补充,将二者相结合能有效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三、大学生闲暇德育的实现路径

“闲暇教育必须是每一位教育者的任务,不论他从事的是哪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 ”[5](P28)闲暇德育的教育意蕴和价值,需要高校教育者把闲暇德育纳入到大德育体系中,根据道德教育规律和大学生的不同特点,拓展闲暇德育的实现路径,以实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将闲暇德育融入大学生的社团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精神生活,即内心世界是否丰富,取决于他同周围世界的实际关系是否丰富多样,取决于他同自然界和其他人的相互作用的内容与性质。 ”[6](P28)大学生社团是群众性的学生组织,在社团生活中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各种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活动。 社团生活充实了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是大学生彰显个性、拓展视野、丰富内涵的重要方面。 闲暇德育的目的是将德育回归生活,回归大学生生活的本真状态, 关注社团生活这一重要的校园文化载体,充分体现了闲暇德育的内在要求。 高校应重视将闲暇德育融入大学生的社团生活,在充实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闲暇意识和闲暇技能,在闲暇中实现自我教育,将良好的品德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将闲暇德育融入大学生的宿舍生活

宿舍是大学生在学校的家,是他们身心休憩的港湾。 宿舍生活包含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点滴,是他们闲暇生活的一部分。 宿舍是校园文化的窗口,从宿舍的规章制度、管理方式到室内摆设、卫生环境,从宿舍的文化氛围到宿舍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等,都是一种隐蔽课程,对大学生生活方式、学习态度、行为规范、价值理念和理想信念等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此,加强宿舍的道德环境建设、发挥宿舍生活中的道德环境作用,是实施大学生闲暇德育的有效路径。 如在宿舍区设置学生咨询中心,配备专门的辅导员和服务人员,向大学生提供生活指导和心理咨询服务;加强宿舍纪律,严格规章制度,优化卫生环境,将宿舍环境纳入德育范围;定期举办公寓文化节,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主题活动,为大学生营造浓厚的公寓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进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丰富闲暇生活、提高宿舍生活质量,全面推进大学生公寓的精神文明建设,让大学生在平安和谐的校园中健康成长。

(三)将闲暇德育融入大学生的虚拟生活

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大众文化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和追捧,并借助网络这样一个强大的传播媒介辐射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虚拟生活越来越多地占据了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等。 因此,闲暇德育更应该关注大学生的虚拟生活,并借鉴大众文化的传播优势,将德育内容与大众文化相结合,让大众媒介成为大学生闲暇德育的新平台。 将闲暇德育融入大学生的虚拟生活,高校要注意开发网络游戏中的德育资源。 目前,网络游戏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闲暇娱乐方式之一,玩网络游戏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但是过度沉迷网络游戏,或是对游戏中的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没有很好的把控能力,将会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观念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在游戏的设计上要充分体现德育内容,发掘德育资源,让大学生在网络游戏中感受到德育的价值魅力。将闲暇德育融入大学生的虚拟生活,高校要构建网络德育社区、虚拟班级等交流、学习平台,将那些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充满正能量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信息,通过网络媒介传递给大学生,同时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形成一个德育传授、交流、学习的互动平台,以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德育。

(四)将闲暇德育融入大学生的交往生活,充分发挥大学生同辈群体的教育作用

交往活动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在一切正式与非正式活动之中,并以同辈群体交往为主。 “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7]在大学范围中,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规范都有着非常普遍而深刻的影响。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米德更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 因此,闲暇德育应关注大学生的交往生活,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的行为导向作用,使同辈群体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开展闲暇德育的有效平台。

(五)将大学生闲暇德育融入大学生的家庭生活

家庭环境与教育在个体成长的全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长久的影响力。 大学生每年至少有两个月寒暑假期,大部分学生的假期生活会在家庭中度过,家长的参与和监督有利于大学生闲暇德育的持续性。 因此,要加强大学生闲暇德育,就应充分挖掘家庭中的闲暇德育资源,高校要建立学校与家长之间联系沟通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家庭在高校闲暇德育中的作用。

在闲暇中提高生命质量,这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 闲暇德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德育中彰显其重要的价值。 因此,在高校德育中,需要科学的闲暇德育观,充分挖掘闲暇德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闲暇德育活动、发挥闲暇德育主体的能动作用,使大学生能学会利用闲暇、享受闲暇,更好地健康成长。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 卷( 第3 册)[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 托尔斯泰·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4.

[3] 刘胜良,张百顺.高校闲暇德育有效性研究[ J].教育评论,2010,(4).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J·曼蒂·L·奥杜姆,著.闲暇教育理论与实践[M].叶京,译.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6]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唐其慈,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7] 陈毅松.思想政治教育中同辈群体的作用分析与对策研究[ J].思想政治工作论坛,2006,(9).

猜你喜欢

闲暇德育大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人在何时最清醒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闲暇拾笔寄娱情
闲暇时间干点啥?
莫让闲暇“抹杀”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