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曲酶与血栓通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2015-02-26周拾泉江苏省如东县第二人民医院226403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4期
关键词:巴曲脑组织神经功能

周拾泉 江苏省如东县第二人民医院 226403

巴曲酶与血栓通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周拾泉江苏省如东县第二人民医院226403

摘要目的:观察血栓通和巴曲酶配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择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联合应用血栓通与巴曲酶;对照组40例,单用血栓通。1周后观察纤维蛋白原含量,2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明显高于对照组(50%)。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生活能力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血栓通和巴曲酶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较单用血栓通效果更好。

关键词血栓通巴曲酶脑梗死纤维蛋白原

随着我国渐进入老龄化,老年人比例增高,而脑梗死是中老年病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如何在该病发病急性期进行治疗干预,减轻后遗症的发生及致残程度尤显重要。我科于2012年5月-2014年3月用“血栓通”和“巴曲酶”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并符合下列条件:(1) 年龄40~75岁;(2) 发病时间24h内;(3) 无意识障碍,有明显的神经定位体征;(4) 并经颅脑CT扫描和(或)MRI检查后证实为脑梗死;(5) 未用尿激酶及抗血小板凝集药;(6) 血压在180/100mmHg(1mmHg=0.133kPa)以下;(7) 患者及家属同意;(8) 无巴曲酶与血栓通使用禁忌证。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1.50±10.12)岁;病程4h~1d,平均15h;对照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2.50±10.25)岁;病程4h~1d,平均15.2h。2组发病时间、年龄、伴发疾病、既往史、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血栓通注射液0.5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1次/d静滴,连用14d;巴曲酶首次剂量10BU,另2次各5BU,隔日1次,共3次,使用前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静脉点滴1h以上。对照组:单用血栓通,用法、用量及疗程同治疗组。两组均辅以相同的常规治疗,在病程的不同阶段针对病情采用个体化治疗防治并发症发生,治疗期间均不用其他抗血栓药物,常规处理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1.3观察指标(1)神经功能缺失评分。(2)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有条件者头颅CT或MRI检查复查。

1.4疗效判断标准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别对治疗前、治疗后进行评分。基本痊愈: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评分减少≤17%或评分增加≤17%;恶化:评分增加≥18%。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100%。

2结果

2.1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2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及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2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2周后临床疗效评定情况

2.32组治疗1周前、后纤维蛋白原比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治疗1周前、后两组纤维蛋白原含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不良反应两组均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颅外出血

表3 2组患者治疗1周前、后纤维蛋白原比较±s,g/L)

治疗组2 例,对照组1例(表现为皮肤淤斑2例,血尿1例),经对症治疗后均未造成不良预后。治疗组死亡1 例,死亡原因与巴曲酶无关,对照组死亡1 例。

3讨论

发生急性脑梗死后在脑梗死灶的周围会形成1个“缺血半暗带”,其处于动态变化过程,既可以通过改善脑血流量使半暗带的神经元功能恢复,也可能由于脑血流得不到及时改善而进一步发展为脑组织坏死,其范围向周边扩展,梗死面积进一步扩大。因此早期治疗的关键在于恢复梗死区血供,抢救“缺血半暗带”从而防止梗死面的扩大。有研究表明可通过清除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血脂,减少血液黏稠度,改善缺血脑组织灌注和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梗死面积,防治“缺血半暗带”进一步扩大,并减轻神经元损伤,降低病残率及病死率[2]。“巴曲酶”(东菱迪芙)是一种高纯度类凝血酶样物质,能增加纤溶酶原激活剂的释放,从而降低血液中纤维蛋白,而纤维蛋白的降低可使患者体内血液流变黏度下降,血运阻力减少,从而提高脑细胞的血供及氧供,以挽救“半暗带”区内大量处于休眠状态或半休眠状态的脑细胞,以减轻脑组织坏死。另外,巴曲酶除了降纤外还具有间接溶栓、改善微循环、保护神经元等多种疗效[3]。

另外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脑梗死缺血区再通后会出现再灌注损伤,从而加重病情。自由基的形成和脂质过氧化的增加是导致再灌注损伤中细胞损伤的主要病理过程之一。血栓通主要成分是三七总皂苷,具有显著抗凝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溶,并促使血黏度下降,能增加脑血管动脉血流量,增加血氧供应,有助于改善缺血脑组织血氧供应,具有抗氧化损伤作用[4]。另外它能使脑组织中及血浆中的丙二醛显著减少,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对黄嘌呤氧化酶氧化嘌呤产生的自由基有清除作用,对抗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性损伤[5]。 从而说明“血栓通”除传统意义上活血化淤作用外还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

本文表明,单用“血栓通”组治疗急性脑梗死在临床疗效判断及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上有一定的作用,但与“巴曲酶”联用,可明显减低纤维蛋白原含量,更有利于功能恢复,临床效果更显著,尽管存在一定的出血风险,但并不严重,只要严密观察,有病情变化时及时处理,不至于导致严重后果,总的来说是比较安全的。

参考文献

[1]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6-51.

[2]谢金波.疏血通注射液与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比较〔J〕.河北医药,2012,34(10):1502.

[3]黄一宁.尿激酶和巴曲酶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8(2):104-107.

[4]史志刚.长春西丁联合血栓通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7):883-884.

[5]曹振军,孙钦霞.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42例初探〔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4):172.

(编辑落落)

收稿日期2014-07-29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5)04-0458-03

猜你喜欢

巴曲脑组织神经功能
巴曲酶治疗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及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巴曲酶在不同类型突发性耳聋治疗中的应用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芒果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山楂叶总黄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2,4-二氯苯氧乙酸对子代大鼠发育及脑组织的氧化损伤作用
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