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合作主体利益协调机制构建的新进路——利益当量视角下

2015-02-25王玉晗苗耀祥

关键词:当量效用产学研

王玉晗,苗耀祥,魏 航

(1.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110819;2.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 沈阳110136)

一、产学研合作利益协调的机制困境

政府、产业、大学是创新制度环境的三大要素,“三螺旋理论”主张大学、产业、政府之间的角色螺旋互换是促进创新组织的动力源泉,他们在创新活动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同时每一方都保持着自己的特性和独立身份[1],其活动结果不仅包含经济利益,也包含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经济利益是根本利益,政治利益是核心利益,文化利益是最高利益。根据三者的关系,产学研合作主体角色的转换是形式,其本质是利益转换,这种利益的转换不仅发生在创新主体内部的个体、群体和整体之间,也发生在合作创新不同主体之间,合作创新活动不仅具有经济意义,也具有政治和文化意义;不仅是知识经济背景下科技创新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创新驱动生产方式下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政治现象。

研究表明,影响产学研合作的前三个主要因素是权益分配不当(73.7%)、技术不够成熟(36.8%)和决策管理不协调[2]。赵雅萍[3]、梅兆文[4]、万健[5]、罗利[6]、张伟[7]、王璟[8]、嵇忆虹[9]、刘翠[10]、何菲[11]、李廉水[12]等学者分别对产学研利益关系做了定性分析和实证研究;王贡献[13]、董彪[14]、黄波[15]、李梅芳[16]、鲁若愚与傅家骥等[17]进一步分别应用Shapley值法、Nash 模型法和激励理论等进行了数学模型研究和比较分析,试图解释最优契约的特征[18]和给出最优利益分配方案。然而,囿于整体利益关系破碎性、利益值的不可准确观测性和难言性,这些研究的焦点一般都集中在科技创新成果的经济利益方面,大部分研究都关注了“投入——产出”的成本侧面,忽视了人际效用交易的“需求——满足”侧面,割裂了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有机整体,导致利益协调机制的类型空间、信息空间和结果空间不完整,导致机制实施困境。不仅如此,大部分研究在事实上也仅是关于学、研方和企业方的双方利益关系,政府的参与合作主体地位和利益主体地位未能得到确认,其整体利益并未受到统筹考虑,利益主体范畴不全面;并且,现有利益机制问题的研究也大多建立在静态分析基础之上,采取了机械还原论线性思维方法,常常试图以分配模型来取代机制构建的做法有些过于主观和仓促,如何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政策手段等协调功能缺乏新的理论支撑。政府作为利益的追求者、承担者和实现者,其与大学、产业之间的“三重螺旋”关系随着产学研合作中政府职能与行为重要性的日益提高,应如何厘定政府、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在“三重螺旋”交互作用中利益主体地位和主体的整体利益关系?在“利益共同体”机制目标导向下如何解构主体的整体利益效用感知和满足?如何认识利益客体的效用关系和数量关系的内涵指向?连接利益客体的利益当量视角可以提供新的思想方法和协调机制的构建技巧。

二、产学研合作主体利益的利益当量

(一)产学研合作中的利益当量界说

当量的概念最早源于物理学的热功当量,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被予以广泛运用,例如化学中的克当量、管理学中的G 当量、经济学中的利润当量以及行政管理中的土地当量等。

马克思利益理论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是需要、权力、信息的复合函数[19],反映了人类对自然与社会的关系[20],产学研合作创造的整体利益中的任何一小块都充满了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方面,为不同主体带来不同的效用满足。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条件下,政府、企业和学研方作为利益主体,根据自身的效用偏好提出诉求以期望达到自身整体效用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最大化,问题在于如果经济利益的分配不能导致各自的整体效用最优和福利水平最大,如何以政治利益效用和文化利益效用的补偿来调整利益主体的效用偏好结构呢?主体需要以何种政治利益、文化利益效用的实现满足能够与经济利益最大期望值时产生同样的效用?或者,一个主体应当获得什么样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与文化利益效用组合,才能实现自身效用和福利的最大化?在合作实践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技术风险、主体共时性与历时性利益诉求矛盾与差异的存在,影响着利益分配方案的确定和改进,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根源。

我们认为,利益当量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条件下,主体按照效用最大化、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在一定的投入资源(包括经济资源、人类资源、制度供给、努力程度等物质和非物质的)的技术替代率和生产替代率相等条件下,其经济利益效用、政治利益效用和文化利益效用能够进行交换、结合和转换的效用比率关系,通过经济利益可以等效地连接起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间接地测量了利益值,完善了机制实施的类型空间、信息空间和结构空间,促进了“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二)利益当量的内涵指向

以技术供给为主的学研方为例,在产学研合作实践中,其整体利益效用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学研方整体利益效用曲线

U=U(x,y,……,m)是学研方(个人、群体或整体)的无差异效用曲线,(x,y,……m)反映了学研方在合作实践中可获得的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反映了在整体利益视角下,学研方在自身投入资源一定条件下对完整利益客体消费集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看法。上图中的U1、U2、U3分别表示了学研方在一定社会福利水平下的利益(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效用组合)结构偏好,效用曲线距离原点越远,表明效用水平越高(效用即U1>U2>U3);在同一效用曲线上,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利益结构,但产生相同的效用;在同一交换条件(社会生产关系)下,利益主体一般按照效用最大化为原则,倾向于沿着远离原点的效用曲线进行效用组合。假设存在基于共同认可的经济利益分配方案(比如一次总付、混合支付、提成支付、按股分利等,这些方案的选择在此不多讨论),学研方对能够获得的经济利益的价值判断决定了其经济利益效用水平,在经济利益诉求中,由于文化背景、技术风险和机会主义等影响因素的存在,学研方的无差异效用曲线不能向远离原点移动到达期望效用和福利水平,其合作动力不足,需要政治利益、文化利益效用的提高来补偿效用损失,以达到移动曲线的目的;当不能满足自身经济利益效用时,基于合作的需求,学研方会将自身的效用水平稳定在行为选择的目标曲线族中,但是如果没有新的效用偏好满足等外力影响,学研方会趋于选择其他的目标曲线组,合作不能进行。

进一步地,将经济、政治、文化三种利益客体的效用作为自变量ui,总体效用作为因变量U,则有:U=f(u1,u2,u3),U为合作主体的效用函数即利益客体的总体效用,我们可以对产学研合作整体利益“利值”做出如下的描述:u1为经济利益效用,u2为政治利益效用,u3为文化利益效用,U为该主体在自身禀赋和不同效用结构下福利水平效用。下一个问题是如何给出U?

三种利益客体的效用水平对于不同主体是不同的。学、研方以文化利益和政治利益为侧重,对经济利益诉求日益增强,在一定的地区发展特征、行为惯性、机制体制、文化背景条件下,由于存在经济利益效用、政治利益效用和文化利益效用的不同偏好结构,按照福利最大化原则,产生如下埃奇沃思盒状图中的效用交换和结合过程,显示不同利益客体的效用转换情况(如图a: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生产交换契约曲线;图b:经济利益与文化利益生产交换契约曲线;图c:政治利益与文化利益生产交换契约曲线)。可以发现,之于特定主体,按照利益效用最大化的帕累托实现条件,通过不同利益客体效用无差异曲线切点的连线,可以分别得到不同的利益交换契约曲线。

图a 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生产契约曲线

图b 经济利益与文化利益生产契约曲线

图c 政治利益与文化利益生产契约曲线

图a表明,在一定的资源禀赋和利益偏好结构下,其所能投入的X、Y两种资源在合作创新的知识生产活动中可以为主体创造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暂时未考虑文化利益),当其仅追求经济利益时,资源投入的政治利益效用为0,经济效用实现最大但不是福利最大;当其仅追求政治利益时,其获得的经济效用为0。但一般的情形是,由于利益客体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上的共生性,学、研方需要在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多条等效用产量曲线条件下进行效用交换,才能符合其利益实际和实现福利改善。图a中,各个等产量利益效用曲线相交切点的连线形成了拟线性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生产契约曲线(为研究问题的方便,这里使用光滑曲线),在B1处是主体自身认可的合意性点,此时,在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创造中,其投入的物质品与非物质品的技术转换率和生产替代率相等,存在帕累托最优资源投入,我们将B1点处的效用转换、结合比率关系定义为经济—政治(效用)利益当量。同样的情形,通过b、c两图,我们可以分别得出经济—文化利益当量B2(效用)、政治—文化利益当量B3(效用)。图的阴影部分虽然也符合帕累托条件的交换契约条件,但学研方存在利益效用满足的行动“底线”,对于不同的利益客体具有最低的效用满足需求和特定的利益偏好结构,即使存在帕累托最优的情况,但是,在新古典经济活动目标中,即利益主体存在最低限度的(阴影部分),主体会存在比帕累托更强的要求,是效用不可交换、结合部分,如果没有外部环境促使主体改变利益偏好或者获得效用增加以实现帕累托改善,利益客体效用曲线不能自动移动出阴影区域趋近合意点区域;如果其利益结构偏好和利益效用满足始终处在阴影部分,则表明在利益获得上存在分歧较大的不同的福利函数曲线,利益生产转换的过程不能实施,需要行政、政策和制度等政治过程加以协调来驱使效用曲线移向彼此。

将图a、b、c所形成的利益交换契约曲线中的各个等利益产量交换、结合曲线切点分别映射到以下图形中,我们可以直观地得出产学研合作主体在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和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的利益创造能力边界曲线,坐标系中,各个契约曲线点的连线所形成的图形便构成了在一定要素投入情况下的完整的主体利益空间,我们将这些效用生产曲线定义为当量利益曲线。

经济利益—文化利益边界曲线及效用组合

经济利益—政治利益边界曲线及效用组合

政治利益—文化利益边界曲线及效用组合

进一步地,将利益创造边界曲线上的点如E1、原点O为两个坐标原点,可以用埃奇沃思盒状图描述出在既定的利益结构偏好条件下(交换契约曲线切点处),主体在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两种利益效用结合的具体转换关系,显示出主体按照自身效用的无差异曲线下确定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效用交换关系;随着分布点的不同,存在不同的效用水平;或者,随着不同的效用水平,利益效用产生了不同的转换方式。从利益创造契约曲线合意性点出发,可以将效用结合点映射为利益创造可能性边界上的相应点,以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上的点和原点为坐标原点,可以画出一条交换契约曲线,利益边界曲线点的分布的位置代表了利益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的效用偏好水平,形成不同利益空间结构,依据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的不同组合可以分别画出无数条效用曲线,这些效用曲线的包络线分别形成效用可能性边界曲线,在社会福利函数最大化目标下,主体福利水平线与包络线的切点为利益当量点处的效用水平,存在资源禀赋限制条件下的福利最大化状态下的社会效用无差异曲线w1、w2、w3(对应图1中同族效用曲线中最优的一条)。

效用可能性边界—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的福利水平

效用可能性边界—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的福利水平

效用可能性边界—文化利益—政治利益的福利水平

上图中,我们分别给出了经济—政治利益效用可能性的包络线、经济—文化利益的包络线和政治—文化利益的包络线,与福利函数w1、w2、w3的切点b1、b2、b3点为在利益当量点B1、B2、B3点处所形成的利益效用曲线,为当量利益下的效用满足,表示为资源禀赋和利益结构偏好一定条件下的利益客体效用转换形成的不同福利情况。

一个主体对三种利益客体效用的结合福利曲线的加总机制便构成了其参与产学研合作活动整体利益的当量利益效用,可以得到统筹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效用拟合的整体效用满足的福利函数曲线;企业、政府与学研方在利益当量视角下的效用加总机制,又进一步构成了产学研活动的整体社会效用和福利水平:W=F(U1,U2,…,Un)(i=1,2,…,n),U1表示合作主体i的总体效用或满意度水平。在主体投入禀赋资源的技术替代率和生产替代率相等条件下,利益客体效用结合具有一定的比率关系即为利益当量,在利益当量点处的利益客体效用组合所指向的整体利益就是当量利益。假设经济利益是可观测和测量的,产学研参与主体在各自的同族无差异效用曲线上将其经济利益效用水平作为利益协调机制的逻辑起点,可以通过层次法、DEA 方法的规范性程序来获得和检测利益当量,可以证明,B1、B2、B3和b1、b2、b3存在数学解,在一定社会生产条件下的利益当量值B1、B2、B3,可以间接地测量主体的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效用结合的数量关系,通过这种关系的过程,将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统一起来,参与人的类型空间和结果空间得到完善,信息沟通有效的验证想定得以实现,利益协调机制的建构有了遵循的标准。

三、产学研合作利益当量的机制协调机理

按照利益协调机制构造的方法,作为合作“利益共同体”目标的相反过程,协调机制需要统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关系实际,才能破解偏重经济利益问题研究的困窘,才能呈现完整的参与人效用偏好类型空间和信息交换(契约曲线的存在)空间,才能诠释利益共同体结果空间的完整内涵。在产学研合作语境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组织等主体为了获得更大的社会福利,在产学研合作中,他们将如何做出集体决策行动和行为选择正是机制的目的。以上论述中,利益当量可以完善主体类型空间,提高了隐私保障条件下的信息交换效率,保障主体验证想定,利益当量成为重要的桥梁和纽带。

通过特定主体整体效用的拟合曲线(如图2中的ω1,ω2,ω3),可以分别得出:

学研方的社会福利函数为:W学研=W(U1,U2,U3)=W(w1,w2,w3),其中,U1、U2、U3分别为利益当量下利益空间中所分布的效用契约曲线上的同族的无差异曲线,其总的社会福利函数为W学研,学研方的利益当量为向量B学研=(B1,B2,B3)=1(进行归一化处理)。

同样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企业和政府的归一化的利益当量向量B企业和B政府,并分别给出W企业、W政府。

合作“利益共同体”存在的必要条件是利益当量点的存在和确定,因其在利益当量点处主体的社会福利水平最高和利益效用最大;其充分条件应当是W学研=W企业=W政府,这里的“=”意味着参与主体的社会福利函数ωi在叠加的效用——福利函数图形上集束收敛于一点的趋势:

图2 特定主体整体效用拟合曲线

图2中,在合作利益共同体目标下,我们形象地画出了利益当量观点下的学研方、企业方和政府组织自身当量利益效用无差异曲线和社会福利函数曲线,由于现实中的社会活动大多是非线性的,我们更一般地给出的是非光滑的曲线,其中,ω1、ω2、ω3分别为效用无差异条件下关于政府、学研和企业的社会福利偏好函数。可以直观地看出,在政府参与的产学研合作完成形式下,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发展的需要,在利益共同体的参与约束下,政府将有更多的积极性,学研方也表现了一定的积极性,但是企业存在追求短期利益(平坦的曲线可以证明其经济利益当量较大或其结构过于偏重于一个方面)行为。由于存在不同的当量利益效用曲线,基于不同主体的限制条件下的效用可能性生产边界所形成的社会福利函数也不同,体现着利益共同体目标中不同主体效用偏好的离散情况。

现实中,我们进行利益协调的目的,无论是利益当量点导致的曲线处于何种情形,都可以和需要通过调整利益当量来促进ω1、ω2、ω3集束收敛。在具体协调中,可以根据参与主体各方自身效用满足的实际诉求(由层次法得出),按照地区实际和产学研合作不同发展阶段、模式,我们都可以和能够通过行政手段、文化手段、道德手段和法律手段的综合运用,移动各方的利益当量点和不断检测实际差距(DEA方法检测),进一步明晰协调目标,对症下药,推进制度演进。为实现集束收敛,通过ω1、ω2、ω3与效用曲线切点离散实际的分析,研究如何促使其能够收敛的不同利益诉求,反向求出学研方、企业方和政府组织各个“利益当量”的移动趋势和政策、制度供给需求,在一定区域内,再通过与具体产学研合作的效用层次法计算过程的结果相对比,不断调整利益当量点的移动趋势,使参与人的效用类型空间和信息空间得以完善,构造出隐私保障条件下的信息交换函数,促进信息交换均衡函数的验证想定完成,以“利益共同体”为机制目标,给出的这个机制就能够协调经济利益需求、政治利益需求和文化利益需求,从而使经济手段、政治手段和文化价值等手段、政策、制度的实施有了明确的目标,具体化了协调机制的构建路径,找到了实施机制的新进路。

在不同利益客体分配规律指引下,不仅要遵循投入——成本的边际法则的商业侧面,也要遵循需求——满足的效用法则主观非商业原则,将自比性满足与互比性满足、利己性与利他性等非对抗性体现在利益协调机制的思路厘定之中,这正是利益当量客观存在和能够发挥机制构建桥梁纽带作用的实践意义所在。

[1] 亨利·埃茨科威兹.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战略[M].周春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导言1-2.

[2] 吕海萍,龚建立,王飞绒,产学研结合的动力障碍机制实证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2),58-62

[3] 赵雅萍.产学研技术协作网络的利益分配与治理[D].暨南大学,2011:17-20.

[4] 梅兆文.论产学研合作中利益主体的行为困境与政府功效发挥[J].商业时代,2010(12):92.

[5] 万健,赵烨烨.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利益机制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2):50.

[6] 罗利,鲁若愚.产学研合作对策模型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0(2):2.

[7] 张伟.利益机制——高校产学研结合赖以形成的基本动力[J].科技与管理,2005(2):156-158.

[8] 王璟,王峥.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以天津为例[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0,30(5):32-33.

[9] 嵇忆虹,倪锋,王宏.产学研合作中利益分配方式探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8,38(1):113-116.

[10] 刘翠,范英俊,等.产学研合作签订合同时利益分配矛盾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9):157-158.

[11] 何菲.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机制与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33-38.

[12] 李廉水.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J].软科学,1997(2):59-61.

[13] 王贡献.基于区间模糊Shapley值的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协调方法[J].工程技术与应用,2011,8(1):25.

[14] 董彪,王玉冬.基于Nash模型的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方法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6(1):30-32.

[15] 黄波,孟卫东,李宇雨.基于双边激励的产学研合作最优利益分配方式[J].管 理科学学报,2011,14(7):31-39.

[16] 李梅芳.产学研合作成效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1:69-73.

[17] 鲁若愚,傅家骥,王念星.校企合作创新的属性演化及对分配方式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03(10):153-160.

[18] 马亚男.大学—企业基于知识共享的合作创新激励机制设计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8,22(4):36-39.

[19] 张耿秋.技术利益论[D].上海:复旦大学:63.

[20] 余政.综合经济利益论[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208.

猜你喜欢

当量效用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31Ⅰ治疗后诊断性全身显像周围剂量当量率动态变化的研究
小学美术课堂板书的四种效用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壁面喷射当量比对支板凹腔耦合燃烧的影响
纳米硫酸钡及其对聚合物的改性效用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几种常见叶面肥在大蒜田效用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