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分析心理学反移情概念的发展及应用

2015-02-25孔德生李祎琼于钦明

学术交流 2015年1期
关键词:移情来访者潜意识

孔德生,李祎琼,于钦明

(1.哈尔滨工程大学a.党建研究室;b.人文学院,哈尔滨 150001;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学生处,哈尔滨 150040)

精神分析心理学反移情概念的发展及应用

孔德生1a,李祎琼1b,于钦明2

(1.哈尔滨工程大学a.党建研究室;b.人文学院,哈尔滨 150001;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学生处,哈尔滨 150040)

反移情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10年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这个概念,认为它是治疗师潜意识中的冲突和问题被激发出来,形成治疗师的盲点和局限,因而是治疗的阻力;1950年海曼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反移情是治疗师观察和了解来访者潜意识情结的钥匙,是治疗的动力;之后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探讨,现代精神分析整合了上述两种观点,认为反移情是治疗师对来访者的全部反应,它是一柄双刃剑,合理应用就是治疗的动力,否则就是治疗的阻力。反移情一般分为主观反移情和客观反移情。客观反移情又分为一致反移情和互补反移情。治疗师如果能够克服主观反移情,合理利用客观反移情,即在心理治疗中能够不诉诸行动,变互补反移情为一致反移情,适度表露反移情,就可以准确地感知来访者的移情,了解其人格和人际模式,提高治疗效果。

精神分析;反移情;发展;应用

精神分析心理学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心理治疗体系,也是认知、格式塔和家庭治疗等心理学体系的基石。精神分析理论不仅影响了心理学界,也对人类学、社会学及艺术学界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个理论通过挖掘和调节个体潜意识中的问题来使之改变。其使用的主要技术是移情,即通过发现移情——促进移情——修通移情这一系列过程来进行治疗。近些年来精神分析心理学发生了变化,反移情的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心理学方面占据了重要地位。表现为现代精神分析往往通过反移情来了解移情,进而达到治疗目的。这使得移情—反移情分析已成为现代精神分析的核心技术,甚至成为现代精神分析的代名词。因此,探索反移情概念的演变及发展,弄清反移情的来龙去脉,对于了解心理治疗技术,提高治疗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反移情的演变发展

移情是指来访者将其过去的人际关系模式转移到治疗师身上的现象,又称作转移关系。最初,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移情是阻碍治疗的,因为移情导致来访者可能会把对父母强烈的爱或恨发泄到治疗师身上,势必会干扰治疗。但后来他发现,透过移情可以发现来访者的人际模式,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关键途径。于是,移情不再是治疗的障碍,反而成为治疗最有力的手段,由阻力变成了动力。有趣的是,反移情的演变及发展同移情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是先被否定,后被承认,最后成为核心概念这样一个演进脉络。

(一)反移情是治疗的阻力

反移情最初被认为是治疗的阻力。在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反移情是指在治疗中治疗师出现了不恰当的、强烈的情感,从而阻碍了治疗。比如,治疗师有分离创伤,那么治疗中讨论来访者的早期分离创伤时,治疗师往往会出现过于强烈的愤怒、沮丧等情绪,不能理性、中立地分析来访者的问题,致使治疗受到影响。所以,反移情是治疗师潜意识中的冲突和问题被激发出来,是治疗师的盲点和局限所在。弗洛伊德最先发现了反移情,他在给得意弟子费伦齐做精神分析时出现了反移情,影响了分析效果。为此,他还专门给费伦齐写了封道歉信。信中说治疗师的理想职业态度应该是平静而客观的,“像电话接收机适应信号发射器一样,治疗师应调整自己以适应病人。治疗师应像接收机将电信号还原成声波一样,将病人的自由联想还原成其潜意识的内容。”如果治疗师对来访者表现出了强烈的爱或恨,这就说明治疗师出现了问题——产生了反移情,治疗师早期的问题也就被激发出来,不能理性地进行分析,治疗进程就会遭到破坏。在讨论精神分析的未来时,弗洛伊德[1]说到:“我们开始注意到反移情,它是病人对治疗师的潜意识情感造成影响的结果。我们倾向于认为,治疗师应该意识到这种反移情并征服它……治疗师若不克服自己的内在情结和阻抗,将寸步难行。”这些都说明弗洛伊德把反移情当成了治疗的障碍。

弗洛伊德的观点得到了许多精神分析专家的认同,例如,Reich[2]认为:“治疗师可以喜欢或不喜欢病人……如果这些情感大幅度增加,几乎可以肯定……反移情被卷进来了……在这种情形下,病人成了治疗师过去的客体,治疗师对该客体投射了过去的情感和愿望……这就是反移情的实质。”Fliess[3]则坚决地说道:“反移情,永远都是阻抗,永远必须被分析。”Winnicott[4]认为反移情是治疗师的“神经症特征,势必破坏其职业态度,干扰分析进程。”

(二)反移情是治疗的动力

也有精神分析专家提出反移情是治疗的动力。最先提出这个观点的学者是克莱因学派的Heimann[5],他认为反移情包括治疗师对来访者的一切情感。治疗师的潜意识能够理解来访者的潜意识,当治疗师注意自己的潜意识反应时,来访者的潜意识内容就浮现出来。所以,治疗师对来访者的情感反应,即反移情,就成为了理解来访者的钥匙,成为观察来访者潜意识情结的一个新途径。海曼的观点让人眼前一亮、振奋不已,很快引起学者们的共鸣和认同。Joseph[6]认为,治疗师的反移情是通向理解和解释移情的主干道。Reich[2]认为:“反移情是分析所必须的先决条件。如果它不存在,治疗师必要的天分和兴趣就会丧失。但是,它又必须是模糊的,并应该仅存在于背景之中。”Spitz[7]进一步指出:“没有潜意识层面的反移情,就没有共情,也没有分析本身。”Kernberg[8]在梳理了大量反移情的研究结果后指出,早期反移情被理解为治疗师的“阻抗”或“盲点”,暗示治疗师哪里“出了问题”,导致治疗师对自己情感反应的“恐惧”,消弱了反移情的重要性,减弱了对病人的理解力……完整地利用治疗师的情感反应,对于诊断和治疗严重的人格障碍和精神病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McDougall[9]提出,针对前语言期遭受创伤的来访者来说,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早期的创伤经历,这时只能通过治疗师的反移情才能捕捉到这些创伤信息。上述学者都是根据自己的临床研究,提出了反移情是治疗动力的观点。

(三)反移情可能是阻力,也可能是动力

反移情到底是阻力还是动力,令人迷惑,许多学者试图调节二者之间的冲突。Hoffer[10]提出治疗师对病人的移情和治疗师的反移情是不同的,前者反映了治疗师的局限,后者反映了治疗师对病人现实需求的理解。Racker[11-13]区分了治疗师的一致性反移情和互补性反移情。一致性反移情是指治疗师具有与病人一样的反应,这种反应可以促使治疗师更好地了解病人,推进治疗进程。互补性反移情是指治疗师有与病人早期生活中的重要人物(通常为父母)一样的反应,这种反应再现了病人和父母的早期状态,强化了病人的早期冲突,延缓了治疗的进程。Chediak[14]指出治疗师对病人的反应有很多种,反移情只是其中一种。这些反应包括:(1)将病人当作个体的一般反应;(2)治疗师对病人的移情,即治疗师早期潜意识冲突的再体验;(3)治疗师的反移情,即病人移情时迫使治疗师扮演某角色时的反应;(4)治疗师对病人的共情性认同,即治疗师同病人一样的反应。厄萨诺[15]参考了近期有关反移情的大量研究后认为,反移情是治疗师对来访者的几乎所有情感的反应,这种反应可能会阻碍对病人的了解,也可能促进对病人的了解。综合上述学者研究可以发现,现代精神分析认为反移情是治疗师对来访者的全部反应,它就像一柄“双刃剑”,处理好就是动力,处理不好就会是阻力。

二、反移情的种类

反移情的发展同移情一样,都是经历了否认——认可——成为核心概念这样一个曲折过程。纵观这个演变过程,似乎可以将反移情分为两类,分别是主观反移情和客观反移情。而客观反移情似乎又可以分为一致反移情和互补反移情。

(一)主观反移情和客观反移情

主观反移情是指弗洛伊德早期定义的反移情,即治疗师对来访者的移情,是治疗师的盲点和局限性所在,会阻碍治疗的进展。这类反移情似乎也可以称为经典反移情。客观反移情是指克莱因学派定义的反移情,即来访者由移情造成的治疗师的反应。这种反应不但治疗师会有,其他正常人也会有,所以是一种客观的反应,称为客观反移情。显然,利用客观反移情可以觉察来访者的移情,了解来访者的人格特点和人际模式,以此来帮助治疗师进行诊断、评估和治疗。

(二)一致反移情和互补反移情

一致反移情是指治疗师有类似于来访者一样的反应,这种反应是对来访者的共情,借助这种反移情可以了解来访者的感受,明确来访者的人际模式,推动治疗的进展。互补反移情是指治疗师具有和来访者早期的重要养护人一样的反应,这种反应如果持续下去,就会重复来访者早期的人际模式,加重来访者的症状。但是,如果能对这种反应进行反思,也会利用这种反应来了解来访者及其人际关系,将达到促进治疗的目的。总之,如果合理利用,一致反移情和互补反移情都具有正向价值,可以促进治疗的良性发展。

三、反移情的临床应用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必然会产生反移情。如果治疗师产生的是主观反移情,应该及时通过督导或接受分析来克服;如果产生的是客观反移情,首先不要诉诸行动,继而变互补反移情为一致反移情,并在适当的时机适度地表露反移情,就可以利用反移情洞察移情,为下一步的修通移情做好准备。

(一)反移情是必然存在的

心理治疗是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互动过程,治疗师和来访者必然都会有反应。具体来说,治疗中来访者一定会出现移情,迫使治疗师出现反移情,扮演他早期生活中的某个重要人物,由此形成移情——反移情的互动过程。所以,作为移情的衍生物,反移情是必然存在的。另外,治疗师也是一个普通人,其早期生活不会是完美无缺的,因此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局限性,其主观反移情也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正如Sharpe[16]所说:“……如果治疗师认为自己没有反移情,那就是在自欺欺人,这就是事情的本质。”反移情既然是必然存在的,就不应回避它,而应该面对它并利用它。

(二)克服主观反移情

主观反移情是治疗师对来访者的移情,是治疗中的阻碍因素,因此必须要克服。弗洛伊德最先提出克服主观反移情的方法,是对治疗师所做的自我分析。但他马上意识到治疗师存在着自我盲点和阻抗,自我分析很难进行,于是要求治疗师接受分析。后来,弗洛伊德认为这些还不够,提出治疗师接受分析后,每五年还要再接受一次分析,以便彻底领悟和解决自己的潜意识问题,从而克服主观反移情。弗洛伊德的建议基本上得到了认可和应用,并且现代精神分析还建立了督导制,为治疗师配备督导师。如果治疗师在治疗中遇到问题,可随时求教于督导师,及时解决治疗师的主观反移情问题。尽管如此,现代精神分析还强调,如果在治疗中触及治疗师的潜意识问题,尽管这个问题他已经通过分析训练而得到了解决,此时也不要依靠自己的反移情来判断来访者的移情,而是要通过来访者的早期经历和现场言行等因素来推断其移情。

(三)善用客观反移情

1.不诉诸行动

诉诸行动是指个体将强烈的情绪表现出来,出现不理性行为的现象。来访者在治疗中经常会出现诉诸行动,他们可能会对治疗师进行疏离、抱怨甚至指责,也可能以断章取义的方式歪曲治疗师的语言,甚至可能强烈愤怒地攻击治疗师。面对来访者的诉诸行动,治疗师往往也会感觉不满,产生厌恶、回避、愤怒等情绪,甚至有希望中断治疗的动意。这些动意是一种自然反应,是治疗师的客观反移情,此时,如何处理这种反移情就十分关键了。如果治疗师把这些感受表现出来,以暴制暴、诉诸于行动,就会破坏治疗进程。如果治疗师明白来访者的诉诸行动,是其把对早期生活中重要人物的不满情绪移情并发泄到治疗师身上,就会控制住这种情绪,然后通过反思这种情绪来了解来访者的移情,从而合理利用客观反移情来促进治疗。所以,面对来访者的移情不诉诸行动,是治疗师善用客观反移情的前提条件。

2.变互补反移情为一致反移情

面对来访者的移情,治疗师会表现出客观反移情,这种客观反移情可能是一致反移情,也可能表现出互补反移情。如果只出现一致反移情,治疗师和来访者有一样的感受,根据这种感受进行治疗,可以很好地理解来访者,自然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如果出现互补反移情,治疗师就会出现与来访者父母一样的感受,根据这种感受进行治疗,就会重复来访者与其父母的早期关系,加重来访者的症状。因此,治疗师应控制住自己的反移情,千万不要诉诸行动,而应反思自己的反移情,由自己的反移情去了解来访者的移情,变互补反移情为一致反移情,并及时地进行解释,就可以有效地进行治疗。例如,来访者无故地指责治疗师,治疗师的客观反移情必然是愤怒,这是治疗师的互补反移情。如果治疗师根据这种互补反移情(愤怒的情绪)进行治疗,必然会厌恶、指责甚至攻击来访者,而来访者的父母早期就是这么对待来访者的。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但不能缓解来访者的症状,反而会加重来访者的症状。所以,此时治疗师应控制住自己的反移情(愤怒),反思自己的反移情:愤怒来自来访者的指责→而来访者的指责来自其父母没有足够爱自己→来访者想要得到治疗师的关爱。领悟到这些,治疗师就可以带着爱意问来访者,他早期什么情况下,也会有指责的冲动,接着解释这种冲动,修通其早期创伤。如此一来,治疗师变互补反移情为一致反移情,化干戈为玉帛,就会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治疗师如何分辨自己的反应是一致反移情还是互补反移情呢?这确实是一个模糊的、难以处理的问题。但这并不是重要问题。重要的是,治疗师要控制自己的反移情,不要诉诸行动,然后通过反移情来了解来访者的移情,这样自然就会变互补反移情为一致反移情,从而实现有效地进行治疗的目的。

3.适度表露反移情

治疗师要不要向来访者表露反移情,这也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弗洛伊德[17]认为治疗师不得向来访者表露自己的反移情,除了解释来访者自由联想中隐含的意义,治疗师还应该保持沉默:“在病人面前,治疗师应该是不透明的,除了反映病人,不显示任何其他东西……以免污染移情”。Kernberg[9]提出治疗师应该严格地坚持弗氏不表露个人感受的技术原则,以使其能够自由地探索自身的反移情,做出对治疗有益的解释。相反,Greenberg[18]、Hoffman[19]等认为应当适度表露反移情,他们认为人格是在早期自我—他人互动中形成的,因此只有在治疗中保持来访者和治疗师的移情—反移情互动,才会改变来访者人格。

Cabaniss[20]等人指出,治疗师一般不与来访者分享反移情,而是借助反移情去了解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并在适当的时候给出解释。治疗师的愤怒、兴奋、高兴等情绪可以留给自己反思或与督导师讨论。但在下列情况下,治疗师可以表露自己的反移情:(1)适当的社会回应。例如,来访者的亲人亡故或孩子顺利毕业,治疗师应该表示“很遗憾”或“恭喜你”。否则来访者会认为治疗师不懂基本社交礼节或缺乏人情味,从而导致治疗关系减弱。(2)重要知识的表达。例如,来访者严重抑郁时,治疗师可以说:“陪伴有利于你恢复,我想打电话给你丈夫,以确保他能陪着你。”这些知识的表达,表现出对来访者的关心,会增进治患关系。(3)压抑情感的领悟。例如,来访者过于迎合治疗师,治疗师可以对来访者说:“和你相处时我感到愉快,因为你总是很照顾我的感受。谢谢你!不过,我也感到一些不安,因为我好像有点无功受禄的感觉……别人和你相处时也有这种感觉吗?”这些话可以引起来访者的反思,领悟到自己过于迎合的性格,促进治疗进展。综上可见,现代精神分析认为只要对来访者有利,治疗师就可以表露自己的反移情。

四、结论

反移情已经成为现代精神分析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它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最初它被认为是治疗师的盲点和局限,是治疗的阻力;后来被认为是治疗师了解来访者潜意识的主渠道,是治疗的动力。现代精神分析认为反移情既可能是治疗的阻力,也可能是治疗的动力,关键在于治疗师如何利用反移情。反移情分为主观反移情和客观反移情,客观反移情又分为互补反移情和一致反移情。如果治疗师能够克服主观反移情,合理利用客观反移情,就可以洞察来访者的移情,明晰来访者的人格和人际模式,快速准确地进行评估和诊断,高效率地进行治疗。

[1]Freud S.The Psychopathlogy of Everyday Life[M].London:Hogarth Press,1990.

[2]Reich A.On Countertransfer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1951,(32):25-31.

[3]Fliess R.Counter-transference and counter-identifica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1953,(1):268-284.

[4]Winnicott D W.Countertransference[J].British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1960,(33):17-21.

[5]Heimann P.On Counter-transfer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1950,(31):81-84.

[6]Joseph B.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Clinical Aspects[M]//Sandler J.Projection,Identification,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Madison CT: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87.

[7]Spitz R.Countertransference:Comments on its Varying Role in the Analytic Situa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1956,(4):256-265.

[8]Kernberg O F.Notes on Countertransferenc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1965,(13):38-56.

[9]McDougall J.Primitive Communication and the Use of Countertransference[J].Contemporary Psychoanalysis,1978,(14): 173-209.

[10]Hoffer W.Transference and Transference Neuro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1956,(37):377-379.

[11]Racker H.A Contribution to the Problem of Counter-transfer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1953,(34):313-324.

[12]Racker H.The Meanings and Uses of Countertransference[J].Psychoanalytic Quarterly,1957,(26):303-357.

[13]Racker H.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M].London:Karnac Books,1985.

[14]Chediak C.Counter-reactions and Countertransfer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1979,(60):117-129.

[15]厄撒诺,等.精神分析治疗指南[M].杨华渝,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64-78.

[16]Sharpe E F.The Psycho-analys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1947,(28):1-6.

[17]Freud S.Recommendations to Physicians Practising Psycho-analysis[M].Standard Edition,12.London:Hogarth Press,1912.

[18]Greenberg J.Oedipus and Beyond:A Clinical Theory[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

[19]Hoffman I Z.Dialectical Thinking and Therapeutic Action in the Psychoanalytic Process[J].Psychoanalytic Quarterly,1991,(63):187-218.

[20]卡巴尼斯,等.心理动力学疗法[M].徐玥,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288-299.

〔责任编辑:崔家善 王 巍〕

B84-065

A

1000-8284(2015)01-0208-05

2014-12-01

孔德生(1966-),男,河北献县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测量研究。

猜你喜欢

移情来访者潜意识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1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