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五种社会形态核心价值观及其发展规律

2015-02-25谢霄男王让新

学术探索 2015年8期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谢霄男,王让新

(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马克思主义五种社会形态核心价值观及其发展规律

谢霄男,王让新

(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本文通过挖掘和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五种社会形态核心价值观的论述,总结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发展遵循经济基础决定律、意识形态控制律和文化世界建构律等规律。把马克思主义五种社会形态核心价值观及其发展规律问题研究纳入马克思主义研究视野,不仅深化、丰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而且有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实践进程。

马克思主义;五种社会形态;核心价值观;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五种社会形态核心价值观及其发展规律的观点是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理应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内容,把马克思主义五种社会形态核心价值观及其发展规律问题纳入马克思主义研究视野不仅是深化马克思主义原理理论的需要,更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五种社会形态核心价值观厘析

“随着社会生产力在历史上的变化和发展,人们的生产关系、人们的经济关系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和发展。历史上生产关系有五大类型: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1](P44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也间接地剖析了五种社会形态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五种社会形态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剖析是把握各社会形态核心价值观发展规律的逻辑前提。

(一)原始社会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原始社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历史分期、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等方面,虽未直接涉入原始社会核心价值观研究,但根据他们对原始社会的历史分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等的描述可以反映他们对原始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观点和看法。原始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是:(1)“自然力是某种异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的自然依赖、崇拜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原始社会人类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而天然产生了对自然的依赖、崇拜思想。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指出,在原始社会,个人受自然界支配,财产(地产)表现为直接的、自然产生的统治。恩格斯在1846年《致马克思》中指出,“最初的宗教表现是反映自然现象、季节更换等等的庆祝活动”,在《反杜林论》中又进一步指出,“……在原始人看来,自然力是某种异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2](P356)(2)“个体唯有认识到自己是共同体的一个肢体,才能成为所有者”的个性埋没的集体主义思想。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指出,人类在原始社会,土地是大家的共同财产且这种共同财产能够通过人的劳动,生产和再生产人类自身。个体唯有认识到自己是共同体的一个肢体,才能成为真正的占有者。[3](P124)恩格斯指出,刚刚脱离动物界的人类,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状态下,必须要“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4](P45)所以基于生存需要,天然形成集体主义思想。但同时,个人的独立性被湮没于整体。自然赋予部落氏族以最高权力,这一权力被赋予神圣的不可冒犯性。个体在思想和行为上由于尚未脱掉自然发生的共同体的脐带,因此不管其如何值得赞叹,也必须绝对服从于其所生活的时代。[5](P112)

对于原始社会核心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自然神崇拜和集体崇拜是原始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内核。原始社会的科学技术不发达,且人们尚未形成真正的主体与客体关系评判的价值观念。原始先民囿于自身的价值观念处于潜意识状态,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感到恐惧与无奈,因此产生了对自然神的崇拜;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难以脱离群体而独立生存下去,因此衍生出了祖先崇拜、集体崇拜等价值观念。这虽然有利于原始先民形成强烈的原始集体主义观念,但也在较大的程度上泯灭了其主体的自我个性。

(二)奴隶社会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这段社会历史进行分析,认为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不可替代的阶段,该阶段人的主体性逐渐得到彰显。该社会形态下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有:(1)“私有财产是一个普遍的范畴,是一种普遍的国家联系”的财产私有思想。罗马人在马克思看来,是“独立自主的私有财产的唯理论者”,而德国人则将私有财产神秘化了。长子继承制在德国人眼中具有历史合理性,整个国家制度的建立在其看来也具有历史合理性。原因在于,这种历史合理性是建立在私有财产基础上的。私有财产不是一种特殊的国家联系,不是一个特殊的范畴,其带有普遍性。私有财产的普遍性间或会反映在行业工会的私有财产上,间或会反映在一个特定阶级上。[6](P381)(2)劳动者在奴隶制关系下,从属于个别的所有者,是为个别所有者工作的机器。劳动者没有独立的人性,而象牲畜一样成为土地的附属品,劳动者仅仅是土地财产的一个构成要素。[3](P114)马克思说,在古人眼中,无声的工具是作为无生命的劳动工具而存在的,牲畜是作为会发声的工具而存在,而劳动者也仅仅是作为会说话的工具而存在的。无声的工具、牲畜以及劳动者之间除此以外,全无差别。[7](P229)“奴隶的全部时间,就像牲畜的全部时间一样,都属于奴隶主”。[8](P234)(3)“人们的不平等比任何平等受重视得多”的阶级思想。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比平等受到更多的重视。野蛮人与文明人、奴隶和自由人、臣民与公民之间在政治上享有平等的地位是不可能的。[2](P109)

对于奴隶社会核心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财产私有带有普遍性、奴隶失去独立的人格、人们更加重视不平等性是奴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人的主体性地位在奴隶社会尽管逐渐地得到了提升,人的价值观念尽管实现了从自然神价值主体到人的价值主体的转换,但囿于私有财产是一个普遍的范畴,是一种普遍的国家联系,特权阶级享有世袭权力更为具有历史合理性。奴隶由于没有生产资料,因而其仅仅是作为会发声的工具而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较之于平等关系而言,更为吸引奴隶社会时期人们的眼球。

(三)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

随着分工的发展,私有制的进一步确立,历史逐渐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出现神权、王权、特权、等级等封建观念。(1)“在僧侣掌握中的政治学、法律学,和其余的科学一样,成了神学的枝干,按照神学上流行的原则去处理”的神权思想。在中世纪,哲学被降为神学的婢女。政治、经济、法律等也仅仅是神学的一个门类。宗教给广大的人民群众以精神上的“食粮”。为此,不管进行何种形式的运动,均需采取神学的形式。除此以外,别无他途。[9](P397)(2)“王权是整体即君主立宪制的顶峰和起点”的王权思想。在封建社会,伴随城市的兴起,王权逐渐增强。恩格斯指出,不管在哪一个中世纪国家里,国王都是整个国家封建制度的最高首脑。[5](P452)(3)“土地的特权占有,具有不动产性”的特权思想。封建领主不仅对领地享有世袭权,同时享有独立的司法、行政、财政等大权。诚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封建专制政治总是和世袭制、终身制联系在一起,国家权力视为个人不可转让的私有财产,国家权力的延续视作是个人生命力的自然延续。(4)“人像动物一样也按纲、目、科、属、种来分类”的等级思想。马克思指出:“封建制度就其最广的意义来说,是精神的动物世界,是被分裂的人类世界”,[10](P248)在具有强烈人身依附思想的封建社会里,人像动物一样,也按纲、目、科、属、种来进行分类,其等级无比森严。

对于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君权神授、王权至上、权力世袭以及等级森严是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人的主体性地位在封建社会尽管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统治者为了将自身的统治合法化,将之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在这一外衣的笼罩下,王权是最至高无上的。土地是封建制度的根基,统治者在土地占有上享有特权,决定了其可以独揽一切权力,并且这些权力是世袭的和终身的。在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是森严的,是不容许僭越的。

(四)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

资产阶级一直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价值观念是超阶级的和永恒的。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唯物史观出发,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核心价值观。(1)“每一个人和所有人都是平等自由的道德个体”的自由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由是自由竞争、自由买卖。他人的自由对于个人的自由而言,不是实现个人自由的条件,而是实现个人自由的阻碍。自由权不是基于人们彼此的结合,而是基于人们之间的分离而获取的。这种自由权的获得,是一种封闭、狭隘、保守的个人权利。[6](P438)因此,这种自由是虚假的自由,是少数人的自由。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这些自由是建立在私有财产基础之上的。自由作为人权的基本内容之一被运用,无非是私有财产作为人权的变种而已。[11](P41)(2)“平等是完全的平等且永恒不变,是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的最大限度的平等”的平等思想。资本从一降生起,就要求在所有生产领域里,将对任何劳动形式的剥削视为是平等的,视为自己的一种天赋的权力。[12](P457)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平等是指资本剥夺劳动力的权利的条件是平等的。“在资本面前一切人都是平等的”[12](P294),就是要让工人平等地接受资本的剥削。(3)“超越阶级对立”的博爱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鼓吹“博爱”的目的是要利用无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战争,“博爱”一开始就是以伪善的面目出现,是欺骗无产阶级的术语。在其后资本统治下,仁慈、博爱思想是服务其统治的手段。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指出,“有教养的英国人”用伪善的仁慈、博爱面具把自己遮盖起来,即各种各样的慈善机构。他们“吸干了无产者最后的一滴血,然后再对他们施以小恩小惠,使自己自满的伪善的心灵得到快慰,并在世人面前摆出一副人类恩人的姿态”。[11](P478)(4)“人权是天赋的,是人人与生俱有的权利”的人权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剖析了资产阶级人权观,认为资产阶级人权是抽象、虚假的人权,是利己主义人性的表达。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权就是资产阶级的特权,是不自由和不平等的,表现出极大的虚伪性。“任何一种所谓人权都没有超出利己主义的人”。[11](P42)

对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资产阶级在取得统治地位后,强调人人都可以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并且这种自由、平等的权力是永恒的。资产阶级为博得人们的好感,鼓吹超阶级的博爱思想,倡导天赋人权。资产阶级鼓噪“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思想为人类共有的普世价值,使其阶级统治极具隐蔽性和迷惑性。但由于这些核心价值观念是建立在私有财产基础之上的,是为了维护资产积极统治利益服务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欺骗性与虚假性。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依据社会形态发展规律,在对资本主义等阶级剥削社会形态的批判基础上,对未来社会进行了构想,形成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核心价值观念。(1)“全人类解放”的解放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所指的“全人类解放”,就是人从自然王国、自身国度和人类社会中获得全面发展的自由,人最终成为自然王国、自身国度和人类社会的主宰者。(2)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存在的基础的思想。在《共产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我们描绘一个理想的社会蓝图。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自由人联合体将最终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在那里,阶级和阶级对立将不复存在。[13](P666)(3)“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思想。社会主义民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前提的民主,它主张在一定范围内每个人都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政治生活,发表政治意见。(4)“平等应是实际而非表面的、仅在国家领域中实行的”[2](P112)平等思想。马克思主义主张的平等,是基于不平等的平等。首先平等的前提是承认不平等的事实。由于先天素质不同,个人实际能力自然存在差异,要做到平等,唯有根据个体自身素质实行不同标准或规则。其次,平等是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平等的内容也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全人类解放、全民自由发展、人民当家作主以及尊重差异性的全方位平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的是财产公有,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人都可以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都能够实现自身的彻底解放。社会主义由于消除了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因而具备了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条件,人人都可以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因而人民是国家真正的主人,人们所享有的民主,是最广泛和最现实的民主。

社会主义同样重视平等,但这种平等不是浅层的、表面的、形式上的平等,不是仅关注某一个阶级、某一个领域的平等,而是在尊重和承认人们先天差异、实际能力不同基础上的平等,这种平等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和全面性。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党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平等、自由、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迄今人类社会发展最理想、最完美、最健全的价值理念。

二、马克思主义五种社会形态核心价值观发展规律

(一)经济基础决定规律——一定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观由该社会形态的物质生产状况所决定

马克思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发展的“经济基础决定律”是指,与一种社会形态相适应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该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质言之,不同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建立于该社会形态的物质生产基础之上的物质生产关系的价值观念反映。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上层建筑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上层建筑作为生产的特殊形式,被其普遍规律所支配。[11](P186)处于不同社会形态,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社会核心价值观,自然由该社会形态的物质生产条件所决定,必定是对物质生产关系的反映。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生产、生存离不开对自然的依赖,因此形成了对自然的依赖、崇拜思想,同时,由于生产工具粗糙,为了抵御自然灾害,必须依附集体力量,从而形成了集体高于个体,个体埋没于整体的集体主义思想。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奴隶社会所创造的剩余产品增多,于是产生了财产私有思想,以及分工的出现,导致阶级分化,出现奴隶思想和阶级思想。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极大提升,观念上层建筑也极大发展,“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11](P534)所以出现了神权思想,再由于私有制的巩固,而加强了王权、特权、等级思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以及新的社会阶层——资产阶级。为了推翻封建王朝统治,资产阶级提出反对封建社会压迫统治的“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口号以联合一切反抗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些口号带有极大的欺骗性和虚伪性,具有极强的利己主义色彩,其根本是受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方式所决定。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则是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自由人联合体。因此该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观自然是解放、自由、民主和平等。

(二)意识形态控制规律——一定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观由该社会形态的统治思想掌控

马克思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发展的“意识形态控制律”是指,一定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观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统治阶级掌控,是统治意志和统治思想的集中反映,服务于意识形态建设。在马克思看来,不管历史处于何种时期,统治阶级的思想均占主导性地位。[11](P550)该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观念便是其统治思想的现实实践。由于在原始社会形态下,国家还未出现,不存在统治阶级,此时的核心价值观念是自然形成的。随着分工的出现,进入奴隶社会,便出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区分,奴隶主是该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使奴隶服从其统治,便产生“私有财产是一个普遍的范畴,是一种普遍的国家联系”的财产私有思想,为财产私有寻找合理性。同样,把奴隶的地位降低到商品,是“属于个别的特殊的所有者,是这种所有者的工作机”[3](P114),奴隶服从奴隶主天然合理。为了从根本上巩固其阶级统治地位,把不平等看得比平等重要得多。进入封建社会,阶级分化越加明显,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出现神权、王权、特权和等级思想。资本主义社会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价值观念则是建立在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之上,具有极强虚妄欺骗性,是为资产阶级统治者服务的,是少数人的真正自由、平等、博爱和人权。社会主义社会由于阶级还未从根本上消除,国家统治仍然存在,因此意识形态统治仍然需要,但是是多数人对极少数人的统治。社会主义社会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否定,追求的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其核心价值观自然是现实意义上的解放、自由、民主、平等。

(三)文化世界建构规律——一定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观由该社会形态的文化世界所构建

马克思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发展的“文化世界建构律”是指,一定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观受该社会形态的文化环境、文化生态影响,由该社会形态的文化世界所建构,有什么样的文化世界相应就存在什么样的价值观念。首先,价值意识是伴随文化世界的产生而产生。“意识的出现,乃是人灵明的心理机制与文化意义的创造发生不断交互作用的结果。意识的出现……只有在文化发生意义的经验上,即文化经验,才真正算得上知识或意识,才具有价值意识的意义。”[14](P8)其次,文化世界同构价值思维方式,产生社会核心价值观。人们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生活,会受到不同群体文化的影响,同构其价值思维方式的性质是不同的。[14](P11)虽然人们感知的文化世界千差万别,但从其价值意识上来说,具有一致的结构和层次。因此,一定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观是由该社会形态的文化世界、文化环境、文化生态所构建。原始社会属于前价值观念阶段。在原始社会状态下,由于文化水平较低,人的文化环境的作用和人对整个外部世界的价值反思作用很弱,主要是被自然力所影响,因此形成了自然依赖、崇拜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奴隶社会,文化世界逐渐丰富起来,人的自我意识逐渐提高,文化对人的影响及自身对外界的价值反思作用逐渐增强,于是产生了利己的私有财产思想,以及增强阶级统治的奴隶思想和阶级思想等。封建社会,由于神学、哲学的极大发展,产生了神权思想,再由于阶级、等级思想的文化积累,使王权、特权、等级思想更加根深蒂固。由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长期压抑统治,代表新型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思想应运而生,这是文化长期积累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属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则是对资产主义社会文化的批判否定,是建立在科学规律基础上、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的文化,因此该文化世界下构建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理应是解放、自由、民主、平等等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观念。

[1]斯大林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两卷集)(第2卷)[M].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5.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J].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On the Core Values of the Five Kinds of Social Form s and Their Evolution Law by Classical Marxist Writers

XIE Xiao-nan,WANG Rang-xin
(School of Marxism Eduaction,Chendu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engdu,611731,Sichuan,China)

By exploring and reviewing the classical Marxist writers'discussion of the core social values in primitive society,slave society,feudal society,capitalist society and socialist society,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core values follows the rules of economic basis determinat,ideological control and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The study of the core values of the five social patterns and their development law by classical Marxist writers can not only deepen and enrich the research of Marxism basic theory,but als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and enforcement proces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Marxism;five social patterns;law

B616

:A

:1006-723X(2015)08-0031-05

〔责任编辑:左安嵩〕

四川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项目(SCL14LL06);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3JD710024)

谢霄男,男,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与社会发展研究;

王让新,男,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恩格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