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金元素对复相球墨铸铁磨球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2015-02-24梁冰利李志翔

金属加工(热加工) 2015年13期
关键词:磨球淬透性韧度

■梁冰利,李志翔

合金元素对复相球墨铸铁磨球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梁冰利,李志翔

正确分析合金元素对球墨铸铁磨球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对我们确定化学成分合理匹配,优化各项性能最佳值,以及制订磨球最合理生产方案都具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各元素的影响

(1)锰 图1中曲线1为随锰含量变化,铸态试样硬度的变化规律。随着锰量的增多,首先表现为硬度的提高,这是由于锰使铁素体和珠光体的含量减少,而贝氏体量增加所致。当锰量继续增加时,奥氏体和马氏体逐渐增加,由于奥氏体的增加硬度有所下降。但当锰进一步提高时,形成部分碳化物,使硬度又有所回升,出现第二个峰。锰含量再提高,对奥氏体的稳定性起主要作用,锰大部分溶于奥氏体中,小部分形成碳化物,这样奥氏体的含量增多,硬度值也随之下降。

当控制化学成分时,可抑制由于锰含量高而形成的碳化物。如当wSi=3.1%时,硬度值则表现出曲线2所示的变化规律,此时没有第二峰的出现。这是由于硅含量较高,抑制了碳化物的形成。试验结果表明,随锰含量的增加,奥氏体含量不断增加。锰虽然有形成碳化物的可能性,但却不能在奥氏体中达到饱和。也就是说,随着锰含量的提高,锰在奥氏体中的溶解量也是增加的,即锰在形成碳化物的同时,还使奥氏体量不断增加。

(2)硅 对锰的碳化物形成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wSi=2.8%时,wMn=2.0%即出现了碳化物;当wSi=3.1%时,wMn=3.0%才有极少量碳化物出现;当wSi=3.4%时,wMn>3.5%才有部分碳化物析出。

图1 锰含量对硬度的影响

硅对碳化物的抑制作用可以归结为:在贝氏体型铁素体析出时,使其周围的奥氏体富碳,增加了奥氏体的稳定性,又减少了碳与锰形成化合物,从而使锰减少了形成碳化物的趋势,使锰大都溶于奥氏体和铁素体中。但硅含量过高,特别是在磷高的条件下,使固溶的磷量降低,导致磷共晶数量增多,从而降低材质的韧度。在所试验成分范围内,当

wSi<3.1%时,硅含量的增加使奥氏体的含量增加,但当wSi>3.1%时,随硅含量的增加,奥氏体含量降低。因此,在能抑制锰形成碳化物的情况下,硅应尽可能低些。

(3)硼 在基体组织中的作用是提高淬透性,微量的硼(0.0007%)就可以使基体的淬透性有明显的提高。但是硼含量增加到0.001%以上,淬透性就不再提高了。因此,硼只能微量加入,在考虑烧损的情况下,控制wB=0.01%~0.02%。这一微量的硼对淬透性的作用相当于0.3%的铬或0.2%的钼。由此可见,采用硼来提高磨球的淬透性是十分经济的。

对于硼提高淬透性可以解释为:以原子状态溶解于奥氏体中的硼,具有优先分布在晶界上的倾向,它降低了晶界的能量并抑制铁素体及上贝氏体在晶界上成核。因此,奥氏体的分解速度减慢,从而提高了淬透性。因为硼主要是改变晶界的特性,因此对已形成的铁素体晶粒的长大速率没有影响。根据铁-硼状态图,硼在基体中的溶解度是十分有限的, 910℃时硼在奥氏体中的最大溶解度为0.0021%,而在铁素体中溶解度为0.0018%。过量的硼将在钢中以Fe2B的形态存在,它不能提高淬透性并强烈地影响材质的韧性。因此只有固溶状态的硼才能提高淬透性。

2. 力学性能分析

图2为wSi=3.0%时锰对力学性能的影响。抗拉强度随锰含量的增加,先增大而后下降,特别在wMn>2.5%以后,下降幅度较大,当wMn=1.5%~2.5%时,强度值最大(1000MPa以上)。冲击韧度随锰含量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在wMn=2.0%~3.0%时,变化较平缓,或略有提高。硬度值也是在wMn=2.0%~3.0%时取得最大值。

硅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表现为:硅由3.0%增至3.3%(质量分数)时,对抗拉强度、硬度变化规律的影响不大,但对冲击韧度的变化趋势改变,在wMn=1.5%~2.0%之间出现一峰值,并且在wMn=1.5%~2.5%时,冲击韧度都在14.7J/cm2以上,硬度在50HRC左右。当wSi=3.6%时,抗拉强度相对增加,并且随锰含量的增加变化强烈,强度降低很快,冲击韧度则都在很低的水平,变化趋势平缓。

考察Si/Mn比对抗拉强度、冲击韧度和硬度值的影响,得出抗拉强度随Si/Mn比的增加而增大,在Si/Mn=1.6~1.8时达最大值,且都在1000MPa以上,之后随Si/Mn比的增加而下降。冲击韧度都在13.7J/cm2以上。硬度值随Si/Mn比变化同样出现一峰值,Si/Mn=1.2~1.5时,硬度值为50HRC以上,在Si/Mn>1.5时,随Si/Mn的增大而降低。金相组织见图3~图7。

图2 wsi=3.0%时锰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图3 石墨评级(100×)

图4 高碳隐针马氏体(1000×) 

图5 贝氏体形态

图6 基体马氏体+贝氏体+残留奥氏体+碳化物+石墨(500×)

图7 马氏体+残留奥氏体(500×)

20150410

作者简介:梁冰利、李志翔,陕西华县金堆城钼业集团有限公司机修厂。

猜你喜欢

磨球淬透性韧度
城市的韧度
球墨铸铁磨球及热处理技术的应用
高铬铸铁磨球对比试验研究
耐磨钢球剖面裂纹产生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用连续球压痕法评价钢断裂韧度
氢渗透对一种低合金临氢钢冲击韧度的影响
低铬铸铁磨球生产工艺研究及应用
热处理对12Cr2Mo1R耐热钢断裂韧度的影响
常用高淬透性渗碳钢
常用中淬透性渗碳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