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悬吊技术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临床研究※

2015-02-24吉增良,邓增稳,王晓东

河北中医 2015年12期
关键词:痉挛并发症方法



现 代 医 药

悬吊技术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临床研究※

吉增良邓增稳王晓东段晓丽于若琳

(河北省巨鹿县医院儿童康复科,河北巨鹿055250)

【关键词】痉挛;并发症;脑性瘫痪;方法

※项目来源:河北省邢台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编号:2014ZC096)

我国脑性瘫痪发病率约1.8%~4%,而痉挛型脑性瘫痪所占比例高达60%~70%[1]。痉挛型脑性瘫痪最突出的特点是肌张力增高,表现为尖足、剪刀步态等异常姿势,且长期痉挛易导致肌肉、关节挛缩,严重影响患儿的姿势运动发育,阻碍患儿的正常体格发育[2]。因此,降低肌张力的同时提高肢体的主动运动成为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关键。常规康复治疗以被动训练为主,疗效较慢。2012-01—2014-04,我们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悬吊技术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40例,并与常规康复治疗4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80例均为我院儿童康复科住院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男26例,女14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3]:Ⅱ级28例,Ⅲ级12例;年龄1.5~14岁,平均(4.47±1.51)岁;病程6个月~2年,平均(1.2±0.3)年。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Ⅱ级26例,Ⅲ级14例;年龄1.5~14岁,平均(4.62±1.34)个月;病程6个月~1.5年,平均(1.0±0.1)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选择

1.2.1诊断标准参照《儿童运动障碍和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3]中脑性瘫痪的诊断标准。

1.2.2纳入标准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年龄1.5~14岁;粗大运动功能分级Ⅱ~Ⅲ级;患儿能够坚持治疗,家属较配合。

1.2.3排除标准①脑性瘫痪患儿的固定性畸形;②不能坚持治疗,或接受其他治疗者(如矫形手术等);③遗传代谢病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4]。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理疗、针灸、水疗、中药熏蒸、按摩等。①运动疗法。主要是应用Bobath法、Vojta法等神经发育的促进方法,抑制异常姿势,促进正常运动模式建立。②理疗。交替应用痉挛肌低频治疗仪(KX-3A型,北京耀洋康达医疗仪器有限公司)及生物刺激反馈仪(SA9800型,加拿大Thought technology Ltd)。③针刺。采用头针、体针和电针。头针取穴:百会、运动区(前后正中线中点往后移0.5 cm处为第1针、眉枕线和发际鬓角前缘相交处为第2针、两针之间为第3针,左右两侧各3针,共6针)、平衡区(在枕外粗隆水平线下于枕外粗隆旁开1.5~3 cm,再向下引一平行于前后正中线、长2~4 cm的线段,即为平衡区,两侧平衡区各1针,共2针),必要时配合感觉区及言语区。体针取穴:上肢部取肩髃、肩髎、曲池、外关、合谷等,肘部屈曲加手三里、尺泽,拇指内收加八邪;下肢部取环跳、阳陵泉、风市、足三里等,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足外翻加太溪透昆仑等。以上取穴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多采用泻法。必要时辅以电针。④水疗。利用水的物理特性对脑性瘫痪患儿进行训练促进康复的方法,利用水温、静压、水压和水中化学成分等,以不同方式作用于患儿,通过水中的温度刺激、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来缓解痉挛,改善循环,调节呼吸频率,增加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改善协调性,提高平衡能力,纠正步态等。⑤中药熏蒸。通过温热效应、药物渗透效应,利用中药(主要有黄芪、当归、红花等)舒筋活络、活血通痹作用,达到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肌肉及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⑥按摩。通过在痉挛肌群上行点揉、按压、弹拨等手法,主要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内收肌、腘绳肌、小腿三头肌等肌群的痉挛肌起到松解作用。具体操作方法:掌根揉,即以掌根着力于痉挛肌群上,腕关节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做轻柔、缓和的摆动,注意勿使掌根与皮肤产生摩擦。拇指压拨弹,即先以拇指指腹按压于痉挛肌旁,再横向拨弹痉挛肌,动作要轻快、均匀、柔和,勿突然发力拨弹,使患儿产生疼痛等不适。每日1次,25 d为1个疗程,休息5 d后继续下1个疗程。

1.3.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悬吊技术。悬吊技术最主要的就是进行核心稳定功能训练,并根据悬吊弱链测试的结果加强“薄弱环节”的运动能力。主要训练:①髋关节外展、内收训练。患儿仰卧位,两臂抱肩,髋关节轴向悬吊,用吊带固定踝,窄带置于膝部,拉高绳索使腿微微高于水平面,指导患者进行髋关节外展或内收训练。②髋关节屈曲、伸展松动训练。患儿侧卧位,用垫或臂置于头下,髋关节轴向悬吊,用吊带固定踝,窄带置于膝部,拉高绳索使腿处于水平位,指导患者进行髋关节屈曲或伸展训练。③膝关节屈曲、伸展松动训练。患儿侧卧位,用垫或臂置于头下,膝关节轴向悬吊,用吊带固定踝,窄带置于膝部,拉高绳索使腿处于水平位,指导患儿进行屈曲或伸展训练。④伸髋训练。患儿仰卧位,两臂抱肩,弹性绳系窄带于大腿远端,垂直悬吊高于床面15 cm,指导患者腿伸直向下压悬吊带,随着患儿能力的增强逐渐增加弹性绳的弹力以增大阻力,逐渐向远端移动悬吊点以增加力臂。⑤髋内收训练。患儿侧卧位,用垫或臂置于头下,弹性绳系窄带于上位大腿远端,垂直悬吊高于床面25 cm,指导患儿向下压悬吊带,随着患儿能力的增强逐渐增加弹性绳的弹力以增大阻力,逐渐向远端移动悬吊点以增加力臂。⑥伸膝力量训练。患儿仰卧位,两臂抱肩,弹性绳系窄带于膝,屈膝,垂直悬吊高于床面15 cm,指导患儿保持足跟于床面上向下压悬吊带,随着患儿能力的增强逐渐增加弹性绳的弹力以增大阻力,吊带系于足跟。以上训练动作根据患儿情况,可由治疗师辅助被动练习逐步过渡到患儿自主练习。每日1次,25 d为1个疗程,休息5 d后继续下1个疗程。

1.3.3疗程2组治疗3个疗程。

1.4观察指标及方法采用88项粗大运动功能测试表(GMFM-88)[3]观察GMFM-88评分。

2结果

2组治疗前后GMFM-88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GMFM-88评分比较 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1可见,2组治疗后GMFM-88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GMFM-88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

3讨论

悬吊技术概念起源于物理治疗水平很高的北欧国家挪威,其概念和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来源于大量的基础实验和临床案例总结。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发展,悬吊技术目前在二十几个物理治疗水平较高的国家已流行起来。在亚洲,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有十多年的应用历史。悬吊技术目前已成功用于卒中及其他神经疾病的临床治疗中,也用于儿童脑性瘫痪早期干预、康复训练及健体运动等项目。虽然悬吊技术目前多用于慢性背痛、颈痛、骨盆疼痛及肩关节疾患等治疗,但悬吊技术模式具有治疗关节活动障碍、肌力降低、耐力减小及涉及骨骼肌肉系统感觉运动控制失调的大多数疾病的潜力。悬吊技术的优势在于其所包含的综合性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所用器具占用空间不大,也不昂贵。

悬吊技术和概念进入中国较晚,至今不过5年多[4]。目前,随着不断的技术推广和先期使用者的临床应用体验,已引起相当大的反响。有关专家认为,该技术的应用在痉挛型脑性瘫痪康复进程中是一项不可替代的“核心”技术。痉挛型脑性瘫痪病变部位为锥体束损害,引起所支配的肌肉张力增高、肌力减低,引起运动障碍、姿势异常等[5]。痉挛主要表现在髋关节的内收肌群、股四头肌、腘绳肌、小腿三头肌、前臂屈肌等,由于这些抗重力肌及肌群的长期痉挛会导致相关肌肉或肌群的“休眠”或“失活”。而悬吊技术的核心为依靠神经肌肉激活技术激活“休眠”或“失活”的肌肉,恢复其正常功能,完成失活肌肉在无痛情况下的再激活。该技术可以使大脑、脊髓或肌肉内感受器发出或接受的信息重新整合,并对运动程序重新编码,也就是唤醒之前“休眠”的肌肉,重建其正常功能模式及神经控制模式。

目前,痉挛型脑性瘫痪临床康复治疗项目以运动疗法、理疗、针灸、水疗、中药熏蒸、按摩等为主。痉挛肌低频治疗仪属低频脉冲物理治疗仪,它可以交替输出波宽和频率均可调的2种脉冲电流,能够直接兴奋神经肌肉组织,有效引起肌肉兴奋及收缩,通过交替刺激痉挛肌和拮抗肌,降低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肌张力,防止肌肉僵硬、挛缩和纤维化。生物刺激反馈仪通过电刺激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肌力,缓解痉挛,保持关节活动度,通过主被动结合,强调中枢神经对肌肉的控制,重塑神经通路,患侧肢体主动运动时的肌电信号达到阈值时,发出电刺激帮助患者完成动作。我们应用头针、体针和电针,头针是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运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常选用的区域有运动区、感觉区、平衡区、言语区、运用区等;体针是在肢体特定的腧穴上针刺;电针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在针具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利用针和电2种刺激相结合以防止疾病的一种方法。按摩疗法通过手法刺激来调节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可改善肌肉的营养代谢,增强肌肉的弹力、活力和耐受力,预防治疗肌肉萎缩,解除肌肉痉挛,增强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度,矫正畸形。这些方法都是以被动训练为主,而悬吊技术强调主动训练的观念,其技术核心为渐进的、规范的神经肌肉训练技术,训练和治疗过程中始终借助重力为治疗手段,在不稳定环境下应用吊索、吊绳、震颤技术、闭链运动进行无痛的高强度的肌肉训练,对于痉挛型脑性瘫痪肌张力的降低、关节活动度的增加[6]、主动运动的提高、异常姿势的改善均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回归学校、走入社会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悬吊技术的有效性、实用性、多样性,该技术在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

[2]邵银进,吴桂华,曾康华.外周神经电刺激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在痉挛型脑性瘫痪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9):883-884.

[3]陈秀洁.儿童运动障碍和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6.

[4]郑宏磊,梁岗岗.悬吊运动训练对小儿痉挛型偏瘫的康复效果[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4):371-373.

[5]马彩国,张少丹.A型肉毒毒素治疗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7):714-715.

[6]孟朋民,刘伟明,杨泉林,等.悬吊运动训练对颈源性头痛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1): 79-81.

(本文编辑:习沙)

(收稿日期:2014-12-31)

作者简介:吉增良(1964—),男,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脑性瘫痪的综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442.6;R742.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19(2015)12-1918-03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5.12.047

猜你喜欢

痉挛并发症方法
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相关并发症的综述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舒适护理模式对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膝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可吸收螺钉治疗34例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的效果及其对疼痛和并发症的影响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捕鱼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