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农民培训长效机制 着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2015-02-24张文庆

现代农业 2015年9期
关键词:农民培训农村

张文庆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五原县分校

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难题的重要途径。造就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和重要标志, 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需要教育,构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牧民科技培训体系,对于新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新型高产环保农业具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意义。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是一项关系三农三牧发展的基础性、 长期性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全面准确地了解五原县农民教育培训情况,深入探究农民教育培训的需求特点及规律,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不仅仅是农村教育问题,而且是个社会问题。 要想搞好五原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应该建立完善的农民培训长效机制。

一、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基本情况及培训现状

五原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巴彦淖尔市,南邻黄河,北靠阴山,地处河套平原腹地,地势平坦。 全县总土地面积373.9 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30 万亩。辖8镇一乡一个农场,有117 个行政村,771 个社,总人口30.3 万人,总户数8.4 万户,其中农业人口20.12 万,目前有劳动力10 万人。 2012 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11316 元。

近年来,五原县积极围绕“三农”开展培训服务工作,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先后开展了“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致富早班车工程”(农村大喇叭进村入户试点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等农民培训项目。 每年通过各种方式培训农民达5 万~6万人次。

农民教育培训现状:

1.培训主体以政府部门和民间机构为主。 从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主渠道看,42%的农民参加过政府部门提供的培训,28%的农民参加过民间机构提供的培训,17%的农民通过专业协会进行培训, 还有13%的农民接受过龙头企业提供的教育培训。从农民所采用的农业技术来源看,52.9%的农户所采用的农业技术来自政府农业部门。可见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主体相对集中,其他供给主体的功能有待加强。

2.培训形式多样但总量不足。 目前,五原县已建起以政府为主的多形式、 多渠道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主要包括科技宣传、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指导、“阳光工程”培训等,力求从不同层次结构上满足农民需求。就科技宣传而言,供给总量仍然不足。 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是当前投入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农民教育培训项目, 五原县从2004 年至今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3 万人,仅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明显受培训农民总量不足,今后应增加培训任务加大培训力度。

3.培训数量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 调查显示,政府行为的农民教育培训在区域分布上明显不均衡。沿公路主干道的乡村和城郊农民, 培训相对比较集中,而地处比较偏远乡村的农民接受培训明显不足。

4.培训内容以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为主。 调查显示,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占被调查者中参加过培训人数的34%,参加过实用技术培训的占41%,参加过管理培训、综合培训、学历教育和创业培训的分别占8%、10%、5%和2%。可见,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

二、农民教育培训所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根据县委、政府的要求,五原县把发展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来抓,努力探索和创新新形势下农民教育培训的路子。 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目标,坚持面向农业、突出重点、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的原则,积极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技术培训,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科技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

1.“阳光工程”培训提升了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

2.新型农民培训培养了一支“永久牌”农民技术。队伍通过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实施,促进了主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全县农民的科技素质的不断提升; 促进了五原县农业科学种田水平的整体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服务创新。在核心农户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种田能手、 养殖能手,在本领域带动更多农户发家致富。

三、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着供需失衡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培训管理和投入机制不完善。 农民教育培训的体制、机制还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农民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尽管各有关部门在协调配合上做了不少努力,但仍存在多头管理,统筹不够、力量分散等问题。 另外,当前绝大多数的农民从事的是个体生产劳动和个体经营,他们仍习惯于传统的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组织开展教育培训的难度较大,据调查,当前参与农民教育培训的有农业、科技、教育、劳动、财政、妇联等20 多个部门,出现了多头管理、各自为政、互不沟通的情况,重复投资问题不可避免,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 从总体看,大多数地方尚未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机制,没有把培训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2.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 调查显示,39%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地缺少农牧民培训学校”是影响其参加农民教育培训的最主要因素; 仅有26%的被调查者参加了行业协会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44%的农户采用的农业技术来自于广播电视、 报纸书刊及邻居,农业技术来自政府农业部门的农户占34%,而农业技术来自专业协会或从企业获取的农户仅占22%。

3.农民培训经费不足,制约了培训工作的开展。由于地方财力紧张,经费投入少,培训资金无保障,培训单位积极性不高;农民培训师资老化、弱化问题严重,年轻教师、专业技术教师缺乏;教学手段落后,培训机构没有独立的种、 养殖示范基地和电教化设备;有的地方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仅限于一时一事,缺乏系统的长远规划等。

4.培训信息传达不畅。 26%的被调查者认为,无法及时获知近期培训信息是影响其接受教育培训的主要因素。 2008 年全面展开的农村劳动力 “阳光工程”培训,就有28%的被调查者未听说过。

5.培训时间安排不当。 48%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时间安排得合理与否, 对其参加培训有直接影响。受农业生产规律及农民日常作息规律的影响,培训时间安排成了限制农民教育培训由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提高培训认识,强化培训教育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我们对加快五原县经济发展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可是大部分农民却对农民教育培训认识不足,认为教育只是一种间接生产力,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重经济建设,重项目投入,忽视教育特别是轻视农民教育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培训观念亟需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镇、村两级对农民技术技能的组织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部分干部认为农民只要能有活干、 不上访闹事就够了,对组织农民参加教育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宣传教育不到位;二是农民自身认识存在误差。 相当一部分农民自主参加培训、 提高自身就业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的目的不明显,学习的效果也不佳。 同时部分农民存在急功近利思想,认为一通过培训就要见到经济效益。据培训统计调查,培训一项实用技术需25 学时(4天),培训一项就业技能需50 学时(8 天),而部分农民希望通过2~3 天的技能培训就能掌握一门技术,甚至在专家教授实地培训时,只要求讲“如何增加产量、如何减少投入”或直接传授“秘诀”,对应该具备的基本技术和管理知识缺乏兴趣。

2.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多元投入机制。 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鼓励和支持农业大中专院校、农业龙头企业和民办培训机构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建立起政府、企业、个人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解决农民教育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要把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或设立“农民教育培训基金”,用于农民的教育培训。 此外,还应广泛发动社会力量、企业捐资、企业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农民教育培训的体制,切实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抓紧抓好。

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实现农民教育培训法制化。 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实际,制定具体的农民教育培训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明确农民教育培训或农村职业教育的地位、内容和资金投入,规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并协调其相互关系,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有章可循。

4.强化政府行为,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 农村劳动力培训以及农民科技培训都是公益性、社会性的事业,涉及的行业和专业门类众多,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因此,一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民教育培训中长期计划,建立配套完善、有利于农民技能培训的政策措施,营造农民科技培训和技能鉴定的良好环境。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统筹,做到统筹领导、统筹规划、统筹管理、统筹资源、统筹经费,建立一个在政府领导下,农业、劳动保障、教育、科技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培训机制。通过政策引导、技能培训与服务,在大面积提高农民政策水平和文化技能素质的基础上,推动农业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向非农产业转移。

5.创新培训模式,树立全新的教育培训理念。 各培训机构和职业教育学校担负着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任务,要继续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突出技能、注重实效的培训理念。 在培训方式上,采取分散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 在培训资源上,把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动员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建立覆盖全县农村的农民培训网络。 在教材开发上,既要规范统一,又要立足农村和农民实际,编写一些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乡土教材”。

6.夯实基础教育,着力提升农民整体素质。 首先,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要把农村义务教育摆到整个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其次,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经营素质。 再次,积极开展农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的现代文明素质。 发展农村教育培训事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要用科学理论,先进文化教育来武装农民,引导广大农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普法培训与诚信教育,逐步推进农村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此外,还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宣传、引导和教育广大农民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小富即安等传统观念,改变过去那种小酒喝喝,麻将搓搓的生活习惯,破除一心想着“等、靠、要”,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的思想,确立不进则退,勤劳只能温饱、苦干还要巧干、勤劳加科技才能奔小康的思想。

猜你喜欢

农民培训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