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植物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议

2015-02-24袁晓霞余露露

现代农业 2015年9期
关键词:转基因作物安全性

袁晓霞 余露露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自1983 年转基因烟草的成功培育标志着转基因技术的诞生;1996 年转基因西红柿饼的市场化,开启了转基因食品市场化的大门。 转基因食品有产量高、抗病能力强、营养丰富等优点,常见的转基因食品有植物性食品,还有动物性食品、微生物食品和特殊食品。 转基因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带来了对转基因食品伦理和安全问题的争论。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伦理问题主要涉及到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尤其是1998 年英国的马铃薯事件,近几年毒奶粉、地沟油等事件的出现,提高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1]。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成了社会主要争议,但任何一项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有它有利的一面,也有它不利甚至有害的一面。

一、转基因食品的优势

现如今,粮食短缺在人口多及耕地面积少的今天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为解决粮食问题,各国都求助于转基因技术。这是因为转基因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成效明显,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转基因食品已成为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其有自身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提高作物产量

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短时间内直接投放粮食进行救济,不能根本改变当地的贫困状况。 而转基因这种先进技术,可以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且农作物本身对抗干旱及严寒等土地贫瘠方面有优势。 已进行的实验证明,即使是从前被认为不宜耕作的土地也能实现转基因农作物的丰收,这对于缓解全球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及粮食短缺问题有重大意义[2]。

2.减少农药污染

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生物抗药性的增加和农药的使用量。 种植抗病虫害的转基因农作物,可以使农药使用量减少八成以上,减少了农药使用中造成的环境污染[2]。既可以节省农作物种植成本,又可以改善环境,同时可杜绝喷洒过程中农药对农民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

3.增加粮食营养

转基因食品可以有针对性地增加粮食中的营养元素,改善营养不均衡状况,培育出富含稀缺元素的农作物。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的富含胡萝卜素的黄金米,因为作物中所含胡萝卜素进入人体后可转化成维生素A,已在亚洲和非洲地区试种并推广,其能够有效预防儿童失明。

二、转基因的安全性争论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人们对这种非纯自然生产出的转基因食品难以信任,仍然支持所谓的“纯天然”的食物[3]。 因此,对于安全性问题,消费者仍是各持己见。 其实,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争议主要体现在:

1.对人类健康有害

人们担心食用了转基因食品之后,动植物的基因会转移到人体中,既然外源基因能够杀死害虫,势必会对人类造成危害,引发不可预测的疾病。 即使暂时不出现症状, 长期食用后毒素聚集也会使人受到伤害。

2.会破坏生态环境

反对者认为外源基因是被移植母体本身所不具有的,如果害虫随进化适应了这种基因,它们的生命力会加强,变成“超级”害虫就会难以杀灭。

3.会造成“基因污染”

反对者认为, 转基因的动植物是人造的生物,属于外来品种。 转基因的生物一旦被释放到环境中,会提高基因突变的概率,后果将难以补救。

事实上,转基因食品造成癌症、绝育等说法都未经科学验证,只要通过严格的检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商业化生产转基因作物是不存在安全隐患的。抗虫害的转基因作物可以缓解药物残留造成的隐患,进一步减少了农药生产及喷洒过程中的原材料消耗,反而保护了生态环境。 另外,转入作物的基因也是一种蛋白质,进入人体后就会被消化、分解,成为水等小分子有机物,而不是将遗传信息整体带入人类的基因中[4]。而且,转基因食品中外源基因来源的物种也是自然界存在的,其本身没有毒性,既不会变异也不会导致过敏等不良反应,不会造成所谓的“基因污染”。

目前,大多数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与否都是通过饲喂小型啮齿类动物来研究。 因为这种动物成本低,生命周期短,操作简单,同时,很多大型禽畜,如猪、牛、羊、鸡等也可用于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尤其是猪的亲缘关系和器官大小和人最接近,比较适合研究营养代谢等方面。至今人们没有发现任何一例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产生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以及慢性危害,这些结论证实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5]。

在转基因标识方面, 我国实施了严格的标识制度,即只要含有转基因成份,就要进行标识,不但要标明是否含有转基因产品,还要标明所含成分,这是民众对食品知情权的一个重要前提[6]。 这就不仅是贴个标签的问题,还需有检测、管理、监督等方面的加强,保障民众可以自由选择是否食用转基因食品。 因此,必须确保民众对所食用食品的知情权。

三、结语

转基因食品的出现解决了全球粮食短缺问题,但是其安全性却成为了人们争议的话题。 因此,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仍需更详细的调查评估,怎样才能合理利用转基因技术缓解世界粮食压力,并同时保证消费者食用安全的转基因食品,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 对于广大的普通消费者而言,转基因技术专业性较强,普通民众很难理解专家的说法。因此,要通过立法加强相关的研发机构和科学家对公众说明所研究的转基因技术、作物或食品的风险责任[7]。对于那些违规的科学家与生产者,要担负一定法律责任。 每一种转基因技术在应用之前、每一种转基因作物在推广之前、每一种转基因食品在上市之前,都要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 中国目前批准的转基因食品非常严格,但审批过程的透明度不足,难免让公众怀疑。只有证明某一种转基因作物是足够安全的,才可以推广[8]。总之,建立和完善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去面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保障问题,让转基因食品更好地为人类的发展做贡献。

[1]李云华.基于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创新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2:21-22.

[2]王笛笙.我国转基因食品的法律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4.

[3]谭德凡.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保障[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2):135-137.

[4]赵金洪.基因工程相关的法律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07:8-9.

[5] 杨显奇. 抗真菌转基因水稻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8:4.

[6]吴振,顾宪红. 国内外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法律法规概览[J]. 四川畜牧兽医,2011(4):25-28.

[7] 黄锡生. 论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完善[J].现代食品科技,2006(3):190-192.

[8] 张喜才.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J].对外经贸, 2011(12):105-106.

猜你喜欢

转基因作物安全性
探秘转基因
两款输液泵的输血安全性评估
转基因,你吃了吗?
新染料可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某既有隔震建筑检测与安全性鉴定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加强广播电视信息安全性的思考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作物遭受药害的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