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以盐城湿地资源的保护开发为实证

2015-02-24张瑞芹

关键词:盐城文明生态

张瑞芹

(盐城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以盐城湿地资源的保护开发为实证

张瑞芹

(盐城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应有之义,更是协调推进其他各项建设的重要基础。盐城是湿地资源大市,盐城湿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关键是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核心是要做到生态意识与发展目标、生态承载与发展规模、生态保护与发展质量、生态规划与发展速度的协调,途径是倡导湿地生态理念、丰富湿地生态内涵、提升湿地生态质效和强化湿地生态保障。

湿地资源;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协调性

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治国理政的战略部署[2]。无论是“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还是“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生态是基础、是承载、更是前提,生态文明建设都是题中之意。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按照生态建设的规律和要求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要求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3]。

盐城是湿地资源大市,湿地过去是盐城发展的物质基础,现在是盐城加快转型的重要承载,将来更是盐城全面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战略优势。开展盐城湿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找准当前盐城湿地生态建设的问题,提出湿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对盐城乃至更大范围更好地保护湿地资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价值。

一、湿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和内在逻辑要求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意识、生态行为、生态制度的统一。生态意识是指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自然规律为准则的理念;生态行为是指按照生态文明的理念,把生态要求贯穿于、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全过程和各领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生态制度是指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等[4]。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回到原始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摒弃粗放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使人类生产生活控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经济好、百姓富、环境美的文明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体现观念、产业、制度、环境等多个方面。首先,要树立牢固的生态观念。树立人是自然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尊重自然规律、适应自然规律,倡导生态意识、生态思想、生态文化、生态道德等,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要素。其次,要有发达的生态产业。要借助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使绿色经济、环保产业和低碳技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重,推动绿色转型。第三,要有完善的生态制度。要把人人都能够享有洁净、健康环境的要求体现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制度建设,完善体现这种公平正义的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第四,要有美好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是社会生产的重要承载。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作为生态文明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抓紧抓好。

(二)湿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内在逻辑要求

盐城湿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概括来讲,就是既要湿地生态优美,又要社会生产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湿地生态意识与发展目标的协调。我们倡导的生态文明意识,就是实现湿地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共生共融。盐城处于发展转型期,当前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因此,强调盐城湿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限制经济发展,相反,是要在倡导低碳、生态、绿色、环保的理念和氛围下,以优良的湿地生态环境促进盐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湿地生态承载与发展规模的协调。协调发展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平衡。盐城湿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性就是湿地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生产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一种处于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的非均衡状态平衡。生态承载能力是这种动态平衡的标准或者底限,过多注重湿地保护或者过多发展经济污染环境都是不科学的,要以生态承载能力为参照,在环境发展负荷的承受极限内,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与规模,使生产发展既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又不对湿地生态造成恶劣影响[5]。

三是湿地生态保护与发展质量的协调。协调发展是不同要素的共同、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促进。盐城湿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涵就是,通过生态文明理念的贯穿融入和生态行为的大力提倡,加快实施产业提档升级,优化产业布局,提倡和推进绿色生产,推动绿色转型,要突出工业治理特别是化工行业治理,限制污染排放,使湿地生态环境趋向良性循环,提升发展质量和内涵,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协调。

四是湿地生态规划与发展速度的协调。湿地生态规划是生态文明规划的重要子项目,是经济社会整体规划不可或缺的部分,最终目的是,要在保护好湿地生态资源的同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环境承载和自然资源。盐城湿地生态规划的制订,应放眼盐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一方面应考虑湿地生态的承载力,及时提出湿地生态规划的底线、红线,并纳入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应对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和重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湿地生态规划的重点、步骤和措施,达到生态规划和发展速度的良性互动。

二、盐城湿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盐城湿地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概述

盐城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总面积全省第一,达76.97万公顷,包括近海与沿海湿地57.1万公顷、河流湖泊湿地7.3万公顷等,有滨海湿地和里下河湖荡湿地两种类型。从2003年起,盐城启动了湿地公园建设工程,大力实施芦苇湿地修复、植树造林、生态种养推广、水源水体洁净等“四大工程”对里下河地区的湖泊荡区建设湿地公园加以保护。2007年,在原有湿地公园建设的基础上,又启动了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划出严格的功能区红线,实行一级管控区(核心区)、二级管控区(缓冲区)管理,明确功能区主导生态功能,对滨海湿地、里下河湖荡湿地、饮用水保护区进行划分保护(见表1)[3]。

(二)盐城湿地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近些年来虽然盐城湿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但经济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盐城湿地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问题一:湿地面积不断减少。里下河地区群众都是依水而居,围地建房、围湖造田、围垦养殖等严重影响着湿地环境并不断蚕食着湿地面积。沿海居民在新开垦的土地上种植棉花、围垦养殖等,开垦的土地逐年增多,海堤每年重建,不断向东延伸,隔断了土地与海洋的互动。这种盲目、无序的开发导致湿地规模不断萎缩。

表1 盐城市重要生态功能区划分

Table 1 Division of important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s in Yancheng City

类型组成部分主导生态功能滨海湿地功能区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资源保护里下河湖荡湿地功能区马家荡湿地大纵湖湿地(盐城市部分)西塘河水源涵养区九龙口自然保护区淮河入海水道洪水调蓄区(滨海、阜宁段)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水资源保护

问题二:生态压力日渐增大。在农村,生产生活垃圾肆意排放,河流、沟塘淤积,水体互动的效果不明显,水体污染严重,自我净化、自我循环能力减弱,甚至丧失。2009年水污染事件后,大市区现在每年都会发生一次水污染事件,盐城的水质问题堪忧。在近海,响水、滨海、射阳等沿海建起了化工园区,化学水、气近海排放,受潮汐作用,有毒物质对近海动植物和滩涂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出现淤滩板结现象。

问题三: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受经济效益影响,湖荡高密度养殖、近海滩涂高强度捕捞采集远远超出了湿地的承载力。对湿地生态资源的无序性、掠夺式索取,使得水产资源品种、数量、品质逐年下降,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渔民收入逐年下降,渔民的收入下降就更刺激他们加大养殖、捕捞量。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将是湿地生态系统遭到彻底破坏,丧失功能[6]。

问题四:生态资源逐步萎缩。早期,为固定滩涂淤泥,林业部门从国外引进了互米花草。互米花草适应盐城温和湿润的气候,疯狂生长,许多本土原生植物种类,因竞争不过互米花草的疯长而绝迹。对应的,原先以本土芦苇、盐蒿等植物为食的动物和鸟类也逐渐减少,甚至绝迹,盐城湿地原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功能减弱。

三、盐城湿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要求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7]。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既是新江苏建设的内容,也是新江苏建设的目标,四个方面内容必须协调统筹推进,缺一不可。环境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最终目标,是其他三方面建设的基础和保障。习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从方法论上为盐城推动湿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路径指导。

(一)培育绿色生态文化,倡导湿地生态理念

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在每年2月2日国际湿地宣传日,在全社会大力开展湿地知识、湿地现状等宣传;在中小学广泛开展“湿地与我们的生活”等主题活动,普及湿地相关知识,增强对湿地的认知;利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的契机,广泛开展湿地生态宣传教育。

2.培育特色生态文化。将弘扬传统生态文化与倡导现代生态理念结合起来,组织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根据盐城实际,开展湿地生态文明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盐城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加强盐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开发,加强湿地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推出具有湿地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带动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提升。

3.强化生态文明共建共享。支持各社会团体开展湿地生态文明公益活动,发挥各阶层、各部门、各行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扎实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国字头,和开展生态旅游区、生态农场、生态镇(村)、绿色学校社区等主题创建活动,使生态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二)保护湿地资源,丰富湿地生态内涵

1.拓展湿地生态空间。在滨海功能区,明确生物多样性建设目标,启动珍禽保护区退渔还湿工程,实施麋鹿保护区栖息地改善和保护项目;在湖荡功能区,对马家荡、大纵湖、九龙口等明确水源涵养功能,划出严格的功能区红线,核心区一级管控,缓冲区二级管控,明确县级政府的直接责任,严防底线,确保自然湿地保护率逐步提升。统筹人口和城镇化进程,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向园区、人口向城镇、居民向社区集中,形成人口、产业与环境承载相适应协调的国土开发格局[8]。

2.强化自然资源保护。在沿海五县(市)开展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工程,大力推进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在湖荡深入实施大纵湖“退圩还湖”和九龙口“退渔还湖”。保护和建设好盐城珍禽和大丰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环境;开展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海生植被重建工程,加大海洋生态修复力度,增殖优质生物资源。

3.推进绿色盐城建设。加大湿地沿海、沿路、沿河绿化力度,重点倾斜湿地范围内生态公益林保护、森林抚育改造和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等工程,推进沿海化工园区、产业集中区周围绿化隔离带建设。实施临海高等级公路盐城北段生态景观林带生态景观廊道和新通车国省干线公路湿地两侧绿色通道建设,开展绿色村庄建设,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村庄绿化格局。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湿地生态质效

1.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汽车和节能环保服务、软件及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产业,逐步构建起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与湿地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发挥沿海湿地资源优势,发展盐土农业、沿海畜牧业、耐盐蔬菜,壮大沿海特色农业,打造国家沿海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基地。

2.强化节能减排。实施节能工程,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着重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以及钢铁、水泥、电力等重点行业节能工作。实施污染减排工程,健全市级监测预警、统计、考核三大体系,强化结构减排,落实工程减排,推进科技减排,完善管理减排,实施重点行业提标改造,加快推进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

3.推行循环绿色生产方式。发展海、陆风电,推进射阳、滨海、大丰、东台、响水等五地风电、太阳能建设项目;顺应科技革命趋势和产业发展形势,结合盐城产业现状,大力发展物联网、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海洋生物等五大新兴产业,政策、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集中,抢占产业制高点。

(四)加强制度创新,强化湿地生态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要靠制度保障,制度是根本,管长远。

1.强化法治建设。认真研究国家和省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制订实施盐城推进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生活等地方性规章。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框架,研究制定符合盐城市情的绿色审计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决策责任追究制,强化制度刚性,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决策者实行责任追究终身制。

2.加强政策保障。加大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资金投入,强化预算,确保市县两级财政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支出逐年增加。优先安排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方面的引导和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河流整治、区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和监管能力建设,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9]。

3.建立合作机制。鼓励各地、各部门广泛开展沿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多层面的经验交流与技术合作,重点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加快长三角地区沿海城市在绿色转型、风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产业、地区污染防治等领域的深层次合作。积极利用亚行贷款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不断提升美丽盐城的成效。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

[2] 习近平.习近平江苏考察调研[N].新华日报,2014-12-15.

[3] 中共盐城市委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盐发[2012]29号)[G].2012-12.

[4] 罗卫东,陈海,徐晓莹.加强湿地保护建设生态文明[J].中国林业,2011(5):55.

[5] 侯国林,黄震方,张小林.江苏盐城海滨湿地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07(6):124-128.

[6] 邱虎,吕惠进.江苏盐城滨海湿地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0(21):58-61.

[7] 习近平.习近平江苏考察调研[N].新华日报,2014-12-15.

[8] 邱虎.江苏盐城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保护对策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9] 陈传胜,尹育知,吴琼.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湿地生态工程构建模式研究[J].北方园艺,2011(18):118-121.

(责任编辑:陆 勇)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ak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Yancheng Wetland Resources as an Example

ZHANG Ruiqin

(School of Marxism,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Jiangsu 224051, China)

Aa a significant part of the overall layout of five-in-on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a comprehensive affluent society goal. It also has the meaning of developing coordinately in modernization of all aspects. All the more, it is the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ing of other constructions. Yancheng is a big city of wetland resources. The key to the coordination of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Yancheng wetland is how to deal with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tecting and developing. The core is taking the balance between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developing goal, the ecological capacity and development capacity,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quality,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veloping speed. In order to achieve all the balances abo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ropose the ecological idea, enrich the connotation, promote the quality and strengthen the security of wetland.

wetland resource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coordination

10.16018/j.cnki.cn32-1499/c.201502001

2015-04-10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3年省市协作立项课题(13XZB020)

张瑞芹(1982-),女,江苏徐州人,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生态伦理学、经济哲学。

F014.7

A

1671-5322(2015)02-0001-05

猜你喜欢

盐城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
非遗盐城
三个关键词,读懂盐城这座城!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东方湿地之都”——盐城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