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体的主体间性及其批判
——“四象论”与身体美学的现象学系列研究之一*

2015-02-24

阴山学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主体

曾 仲 权

(复旦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433)



身体的主体间性及其批判
——“四象论”与身体美学的现象学系列研究之一*

曾 仲 权

(复旦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433)

现象学的主体间性(交互主体性)建立在身体的结对、联想、同感、共现、体现、统觉的基础上。然后从现象学的主体间性对身体进行考察,发现胡塞尔主体间性论述以身体为基础,主体间性下的身体是生活世界中的身体,具有平等性、伦理性、情感性、群体性。反观当下语境,世界已由前科学的生活世界、科学的观念世界变为间象世界,主体间性维度下间象世界中的身体呈现出新的特点,即是:一、间象身体与以直象身体在场的本象身体之间的交互主体性;二、间象世界中的间象身体之间的交互主体性。间象世界中的身体因此丧失了平等性、伦理性、情感性,也就丧失了伦理美、情感美,以主体间性为基础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世界中的身体被遗忘。

身体美学;现象学;主体间性;本象身体;直象身体;间象身体;想象身体;间象世界

《身体的空间性及其批判——“四象论”与身体美学的现象学系列研究(三)》一文已经提到了主体,在现象学中,胡塞尔在进行先验还原时预设了主体的预先给予性。但他认识到在预设绝对先验的主体的预先给予性时,“我是否会成为一个独存的我?……是否已经烙上了先验唯我论的痕迹?”[1](P153)。因此在他看来主体不是单独的、孑然于世的,主体是和他人(Andere)共在的。主体间性的思想即是他对于主体与他人关系的现象学思考。

一、主体间性(交互构造性)

主体间性在现象学中即是交互主体性(Intersubjektivität、Intersubjectivty),日本现象学界将其翻译为间主体性或相互主体性。胡塞尔意识到以前的唯心主义哲学的一个巨大危险在于唯我论。在他看来,现象学不是唯心主义,但是主体在现象学中仍是作为先验的、被预先给予的,是现象学还原所由中出的源泉,因此唯我论也成了他必须克服的一个理论课题。主体间性正是胡塞尔为解决这一危机而做出的沉思。在他看来,主体间性指的即是主体如何通达他人,构造他人,当然这种通达和构造是相互的。为了论证主体对于他人的相互通达和构造他提出了一系列概念:原真领域(primordialsphä ren)、陌生经验(Fremderfahrung、Experience of something other)、结对(Paarung、Pairing)、联想(Assoziation、Association)、同感(Einfnhlung、Empathy)、共现(Appräsentation)、体现(Präsentation)、统觉(Apperzeption、Apperception)。

在胡塞尔看来,主体与他人的关系某种程度上就是由自己的原真领域进入他人的陌生经验的过程。原真领域(primordialsphären)指的是我的本己的被预先给定的直接被感知的客体领域或原本的直接被给予的。作为主体的自我所本己意向的和本己感知的都属于原真领域。陌生经验(Fremderfahrung)则指的是他人的经验,他人所感知、意向的,侧重于心灵部分。如何让从自我的原真领域通达到他人的陌生经验,胡塞尔从身体的角度做了分析。主体与他人都拥有自身的身体,不同的是主体自我的身体是自己能感知的能确认的,他人的身体则处于自身的意向之中。当他人的身体出现在自身的意向之中,我们确定那是类似于我的身体的他人的身体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是建立在结对、联想、同感的基础之上。结对(Paarung)“即作为一对进而作为一组、作为多数而组态出现的东西”,“自我和另一个自我总是必然地本源的结对中被给予出来”[1](P179)。结对与联想(Assoziation、Association)并提。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的联想和一般意义上的联想不同,它指的是一种构造性意向行为或能力,它奠基三种原则上:相似性、对应性、相邻性。“相似的东西引起对相似之物的联想,对应的东西构成意向的联系,相邻的东西在意向上相互指明”[2](P59)。而在结对中的联想是相似性作用在感知领域里的联想。结对“是联想的被动综合的一种原始形式”,“即作为不同的显现者,他们在现象学上就建构起了相似性的统一体,因此也恰好总是作为一对而得以构造出来”[1](P180)。他人在自我的原真领域出现,自我与他人结对,他人躯体与自我躯体的相似性使得联想得以可能,并从而产生意义的递推(Sinnsesüberschiebung),“从我的身体中立即获得一个身体的意义”。而这就是同感(Einfühlung、Empathy)。同感即是自我对他人身体、心灵的通达能力。其实现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视点空间置换;共现——体现;期待吻合;统觉。经过结对联想,在原真领域的感知领域中,我在这里,他人在那里。我可以联想“如果我走到那里并在那里的话,我将会具有相同的空间方式显现本身”[1](P185)和我在那里的感知领域。“我能够通过我的动觉自由变换”,“仿佛可以使每一个在那里都变换为一个在这里”[1](P184),这其实是空间视点的置换。但是如何由在原真感知领域的身体通达、同感他人的心灵呢?这主要是通过体现(Präsentation)——共现(Appräsentation)、期待吻合、统觉实现的。他人身体的举止都体现在我的原真领域之中,体现就是呈现。这些身体的举止表明了什么意思、表明了他人内心的什么想法却只有借助于共现(Appräsentation)才能得知。共现是一种当下化,当下化在本己经验中自我曾经的类似状况。“原真明显的感觉过程的整个外观形式始终不断的与来自本己身体支配中的已知类型的感觉过程相似”[1](P188)。他人一些举止的具体意义的得出建立在自己曾经在这种举止中的心灵感知的当下化共现。如他人举止所表示的喜怒哀乐情感的意义,是在他人举止与自我曾经感知的类似举止相似,由此共现得出他人心灵的感受。同时自我对于他人下一步接下来的举止已有了某种期待,这种期待的吻合恰好证实了体现——共现所得出的他人举止的意义。“通过与不断呈现相结合,以及通过预期的指向这种呈现的联想要求,一种前后一致的证实……形成最初确定的内容的一定是对他人身体状态的以及他特有的身体行为的理解”[1](P187)。正是在结对联想、空间视点置换、共现——体现、期待吻合的基础上,自我完成了对于他人的立义(Auffassung),即类比化的统觉(Apperzeption),即对于他人身体和所由之呈现出来的意义得以综合为一体,“将意识和身体结合成为一个中性的、经验——直观的统一的行为”[2](P52)。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下表对胡塞尔主体间性思想做一小结:

主体间性(交互主体性)主体结对———联想他人原真领域同感陌生经验这里(身体)视点空间置换共现———体现期待吻合统觉那里(身体)

至此,胡塞尔实现了对于他人的通达和交互构造,而且这里的交互和构造是相互的。这即是主体间性。同时在他看来,主体间性实现了群体化,自我与他人共同在此,自我与他人互相意向之外还共同意向同一性的世界,即相同的世界。因此这个世界是群体性,而且是群体性的生活世界。

二、主体间性与身体

从现象学的主体间性来还原分析身体,我们首先可以看出,胡塞尔对于主体间性的分析很大程度上是从身体上展开的,在自我与他人身体的结对与联想基础之上自我与他人交互的心灵通达、交往、同感才成为可能。

同时我们可以从本文在胡塞尔图像意识之下所创的一组概念:本象身体、直象身体、间象身体、想象身体对于主体间性进行分析和解释。在《身体的意向性及其批判与“四象论”的提出——“四象论”与身体美学的现象学系列研究(一)》一文中,我们借鉴胡塞尔的图像意识理论按照意向经验的不同可以将世界分为四象:本象、直象、间象、想象,相应将身体形态分为本象身体、直象身体、间象身体、想象身体。所谓本象指的是非形而上学的人或物的本源性的意向性整体,属于胡塞尔的图像主体概念范畴,若用于指人则相当于海德格尔此在(本象在指人时强调身体性即下文所说本象身体,而此在不强调身体)。直象指的是人的视觉所感知的象,是睁眼即意向的象。间象指的是在直象中的象中之象,如镜子成像、电影电视图像、照片甚至水中反射所成之象,通常需要在知觉作用下才能和直象予以区分。一张照片在直象中只是一张纸,但其上的图画则属于间象,对于他的把握需要借助于知觉以和直象相区分。间象则属于胡塞尔图像客体范畴。想象指的弃视觉不用呈现于脑海中的象,多在回忆、思考、想象中产生。而所谓本象身体、直象身体、间象身体、想象身体则是身体相应出现在本象、直象、间象、想象意向经验中的意向对象。在结对联想中,主体在直象中视见自己的直象身体和他人的直象身体或者间象身体(如看照片),当然他们都只是各自本象身体的一部分。在同感中,自我对于他人直象身体或间象身体的举止体现的意义的通达、同感,是基于自己曾经的类似经验即表现为自己的想象身体重复这一举止所获得的意义,以自己想象身体重复这一举止的类似经验的当下化共现使得他人直象身体或间象身体的举止和其意义得以同感、通达,从而实现统觉。

此外,胡塞尔认为主体间性中的身体处于生活世界,自我与他人同一于生活世界之中。“共同生活世界的交互主体性……都预设了一个人类共同体,并且,正如每一个个别的人一样,这个人类共同体也生活在一个具体的周围世界中,并在痛苦和劳作中与之发生关系”[1](P197)。这个世界就是生活世界。生活世界的身体具有直观性、本真存在性、情感性、伦理性。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是在批判科学所造成的观念客观世界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在他看来,自伽利略以来科学的客观主义使得世界日益脱离于人而成为无意义的实在。伽利略“既是发现的天才,又是掩盖的天才”,“发现了自他以来一直被称之为因果规律的东西……发现了‘精确地规律的规律’”,而自然、世界“原本的、原始的真正意义仍然是被遮蔽着的”[1](P247)。科学的客观主义、几何学、自然科学的数学化“为生活世界,即在我们的具体的世界生活中不断地作为现实的东西给予我们的世界剪裁了一件非常合身的观念外衣,即一件所谓客观科学真理的外衣”[1](P245)。世界成了客观实在、广延的实体(res extensae),观念化的自然替代前科学的直观的自然。因此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批判科学客观主义的观念世界的狂妄,认为生活世界恰恰是观念世界的前提和基础,生活世界的意义要在直观的明见性中获得。所以生活世界中的身体具有感性直观性。海德格尔正是接过了胡塞尔批判科学客观主义的大旗,认为现象学的本质直观等方法即是对于世界存在意义的澄明,因而生活世界中的身体又“是其所是”,具有本真性。胡塞尔的主体间性的思想打破了原来传统认识论主客相分二元对立的主奴哲学观,主客二元对立中的主体中心主义、自我中心主义早已被世人所诟病。胡塞尔正是为了避免现象学陷入唯我论的困境提出了主体间性。主体间性中的主体、自我与他人是平等、是差异的、多元共存共在的。因此在主体间性身体之间具有平等性;主体间性中的自我与他人正是通过身体、同感而通达他人、推己及人,了解、理解他人的内心、情感。所以主体间性是人际交往、情感交往的基础,在主体间性所形成的生活世界中的身体因此具有情感性、伦理性。主体间性的同感和群体性等概念直接启发了列维纳斯伦理学研究和许茨的社会学研究。胡塞尔之后的现象学伦理学家列维纳斯认为传统哲学是权力哲学,同一性哲学,世界归结为一、为整体,客体同一于主体,主体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我的同一性能力, 其惊人的专制性, 是改变他者, 使之进入同一的天然熔炉”[3](P165)。因此他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上提出尊重他人、尊重差异、推己及人的非同一性伦理观。现象学社会学家许茨也应用主体间性基础之上的群体性概念研究社会学,胡塞尔说“每一个人都先天地生活在同一个自然中,并且生活在这样一个自然中,即每一个人在他自己的生活与他人的群体化中,必然会通过个体的和群体化的行动而形成一个文化世界,一个具有人的意义世界”[1](P202)。许茨正是发展了主体间性基础之上的群体性概念,并且主张生活世界的社会建构。至此,我们可以说生活世界的身体具有伦理性和情感性乃至群体性。

三、主体间性视野下反思批判身体和身体美现象

从现象学主体间性角度还原身体之后,我们反观当下语境下的身体和身体美现象,我们发现:一、世界的变化;二、主体间性中的身体平等性丧失;三、生活世界和生活世界中的身体、身体美的遗忘。

当胡塞尔还在批判观念世界的时候,世界已悄然变化。海德格尔先期洞见了这种变化,他说“对于近现代之本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两大进程——亦即世界成为图像和人成为主体——无独有偶, 交互为用”[4](P91)。诚如海德格尔所言世界正由前科学的生活世界到科学的观念世界再到当下的间象世界。间象世界指的就是当下以大众传媒技术(视频技术、电影技术、电视技术、录像技术、互联网技术、图片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制造的存在于间象之中的世界。从主体的维度来看生活世界建立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之上,即在原真领域以直象身体在场的本象身体为基础的交互主体性构造;观念世界以一种系统性的、理性的存在大全观念构想世界,排除主体,认为世界是自在的客观存在,“‘欧洲科学的危机’就是一种意义的丧失,这种意义的丧失之所以产生,乃是因为一个绝然的、与主体无关的世界”[1](P40);而间象世界则在主体间性维度下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是:一、间象身体与以直象身体在场的本象身体之间的交互主体性;二、间象世界中的间象身体之间的交互主体性。胡塞尔主张的生活世界的交互主体性是建立在直象身体在场或间象身体在场的本象身体之间的交互构造(以直象身体在场为主)。在间象世界中交互主体性变为了间象身体与以直象身体在场的本象身体之间的交互主体性和间象世界中的间象身体之间的交互主体性。前者体现在视频聊天、可视电话、看电视等活动中;后者体现在(3D2D)电子游戏和3D、4D电影。特别是在3D游戏中,人们在玩游戏时间象世界的原真领域替代了生活世界的原真领域,从而使得生活世界的以直象身体在场的本象身体被置换成间象世界中的间象身体。现在的游戏主要有两类:一是以满足弗洛依德意义上死本能(破坏、毁灭本能)为主的暴力游戏、破坏游戏,以打怪、打斗、打仗、闯关、升级为特征;二是以满足弗洛依德生本能为主的色情游戏,诸如“老婆不在家玩的游戏”,脱衣、RAPE等。在这些游戏中,人们的生本能和死本能得到满足使得人们日益沉溺于间象世界不能自拔,甚至有人猝死在电脑前,手脚保持玩游戏姿势。

在这些间象世界中,主体间性中的身体的平等性丧失,这表现在:一、暴力游戏和破坏游戏中间象身体之间是消灭与被消灭的关系,而不是平等的、试着去体会对方的、尊重对方的关系。二、最美的身体不是直象身体在场的本象身体的美,最美的身体是间象身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顶级模特、世界小姐、选美冠军都是以间象身体在场的形式呈现,甚至连芙蓉姐姐、干露露也不例外。这种作为美的标准的间象身体和直象身体在场的本象身体是不平等的,间象身体规训本象身体。如人在梳妆打扮时,直象身体在场的本象身体和镜中的间象身体结对,间象身体与直象身体大部分相同,且镜中的间象身体具有随动性,即跟随直象身体在场的本象身体的运动而运动,这就使得人们进行结对联想而认为镜中的间象身体即是自己,遂即在梳妆打扮这一环节就表现出资本控制下的最美的间象身体的美的标准作用于直象身体在场的本象身体从而使自己的间象身体的美的外观日益接近最美的间象身体的美的标准,即最美的间象身体→直象身体在场的本象身体→自己的间象身体,这就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平等性的丧失;三、在美的评判中,我们并不是以主体间性的平等的姿态对待别人的美,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身的本色的美,而是以最美的间象身体的标准去衡量自身的同时也衡量、打量别人是否接近流行时尚的当下最美的间象身体美的标准。

间象世界特别是游戏世界不仅使得主体间性中的自我与他人的平等性丧失而且使得在主体间性基础的生活世界的伦理性丧失。列维纳斯所主张主体间性的差异、平等基础上的沟通丧失,从而使得身体丧失了伦理的美、情感的美。生活世界的直象在场的身体总是试图去体谅、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去同感对方,这使得身体具有情感交流的伦理属性,列维纳斯最高伦理境界非同一性的追求就奠基于此。而在间象世界中,特别是在游戏世界的间象世界中,间象身体之间不是互相体谅、互相尊重试着去了解对方,而是试图去消灭对方、占有对方。不论是间象世界中的间象身体和间象身体之间,还是间象身体和电脑控制的间象身体、鬼怪之间,主体间性中的那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已转变为消灭、霸占、调戏的关系。在暴力游戏和破坏游戏中以消灭为主,在色情游戏(如脱衣、RAPE之类)则以调戏和霸占为主,这就使得主体间性的伦理性丧失殆尽,身体的伦理美、情感美丧失殆尽。

因此,我们说在当下语境下的间象世界中,生活世界中的身体和身体美被遗忘,具体表现为:主体间性的身体的平等性、伦理性、情感性的丧失和遗忘;主体间性中的身体的本色美、伦理美、情感美的丧失和遗忘。

[1](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M].克劳斯·黑尔德,编.倪梁康,张廷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M].北京:三联书店,2007.

[3](法)莱维纳斯.哲学与无限观念[M].童庆炳编.文化与诗学[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4]李智.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批判[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责任编辑 张 伟〕

On The Criticism and Research of the Body with the Intersubjectivity:“Four Images Theory” and Phenomenology Series of Studies on Body Aesthetics

ZENG Zhong-qua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The phenomenology of intersubjectivity i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body’s Pairing, Association, Empathy, Ap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and Apperception. And then studying and restoring the body from the intersubjective concept of phenomenology, it was found that Husserl discussed intersubjectivity in the dimension of body and intersubjectivity body is a body in the life-world with the quality of equality, ethical, emotional and group. In contrast, the world was transformed from the pre-scientific life-world, the scientific world of ideas to the world of indirect presentation image in the present context. In the dimension of intersubjectivity, the body in the world of indirect presentation image shows new features, namely, firstly intersubjectivity between indirect presentation image body and noumenon image body on the basic of direct presentation image body being on the spot; secondly, intersubjectivity among indirect presentation image bodies. Therefore the body in the world of indirect presentation image lost the quality of equality, ethical, emotional and also lost the beauty of equality, ethical, emotional. The life-world on the basis of intersubjectivity and the body in the life-world was forgotten.

Body Aesthetics; Phenomenology; intersubjectivity; noumenon image body; direct presentation image body; indirect presentation image body; imagined image body; the world of indirect presentation image

2014-10-16

曾仲权(1987-),男,湖北咸丰人,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主要从事文艺学与美学研究。

B83-069

A

1004-1869(2015)03-0045-05

猜你喜欢

胡塞尔现象学主体
语境中的胡塞尔*
——专栏导语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揭露现实和预示无限——对电影营造空间的现象学解读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胡塞尔晚年著作《形式逻辑与超越论逻辑》(1929年)的形成始末与基本意涵
对胡塞尔《逻辑研究》再版的解析
天主教新神学运动中的现象学视野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