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乐康联合思密达治疗母乳性黄疸的疗效观察

2015-02-24王玉梅河南省民权县人民医院儿科4768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18期
关键词:思密达母乳黄疸

王玉梅 河南省民权县人民医院儿科 476800



常乐康联合思密达治疗母乳性黄疸的疗效观察

王玉梅河南省民权县人民医院儿科476800

摘要目的:观察常乐康联合思密达治疗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诊断为母乳性黄疸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在给予肝酶诱导剂、白蛋白、蓝光照射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思密达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常乐康散剂口服,观察两组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效果。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2%,对照组为58.3%,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血清胆红素效果明显,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乐康联合思密达治疗母乳性黄疸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常乐康思密达母乳性黄疸疗效

随着人们对母乳喂养知识的普及,进行母乳喂养的新生儿逐年增多,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已成为新生儿黄疸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母乳性黄疸发生于小儿3个月以前,由于患儿一般情况好,且黄疸会随年龄的增长自行消退,以前认为对患儿无不良影响,不需要特殊治疗。但近年来研究表明,血清胆红素过高的母乳性黄疸,可以导致轻微的中枢神经功能损伤,引起以后认知障碍。所以黄疸是儿科医师临床工作中经常面对的一类疾病症状,尽早地给予有效的诊治措施,是患儿恢复健康的重要保障[1],对防止患儿后遗症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对母乳性黄疸的治疗没有统一的治疗模式,我科于2011年4月-2014年5月用常乐康散联合思密达治疗母乳性黄疸50例,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于2011年4月-2014年5月收治母乳性黄疸50例,其中男24例,女26例,日龄(31±9)d,病程(16±9)d,体重(5.21±1.92)kg,血清总胆红素(TBIL)(296.18±86.71)μmol/L,均为足月儿,肝胆B超正常。将两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日龄、性别、体重、病程、治疗前血清TBIL值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例数(女/男)日龄(d)病程(d)体重(kg)治疗前TBIL(μmol/L)治疗组26(14/12)30±815±95.30±1.81289.12±38.50对照组24(12/12)29±917±85.29±1.9279.64±40.15

1.2诊断依据[2](1)母乳喂养;(2)黄疸在生理性黄疸期内(3~14d)发生,但不能随生理性黄疸消退而消退 ;(3)黄疸轻重不等,以轻、中度为多,血清胆红素浓度205.2~342.2μmol/L,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4)患儿一般情况良好,无感染征象;肝功能正常,HBS-Ag(-),除外溶血、败血症、窒息头颅血肿、先天性胆道畸形等。

1.3治疗方法对照组在给予碱化血液、肝酶诱导剂及白蛋白应用、蓝光照射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思密达1.0g/次,q8h,空腹口服,连用7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常乐康散0.5g/次,bid,po,连用7d。每天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测定胆红素值,并在治疗前、后抽静脉血检验血清胆红素值,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下降情况。

1.4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肉眼黄疸基本消退,血清TBIL<85μmol/L(5mg/dl);有效:肉眼黄疸大部分消退,血清TBIL85~171μmol/L(5~10mg/dl);无效:肉眼黄疸消退不明显,血清TBIL>171μmol/L(10mg/dl)。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26例,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24例,总有效率为58.3%,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n(%)〕

2.2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BIL值比较治疗前两组血清总胆红素值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胆红素值均有下降,但治疗组(67.41±15.78)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109.67±17.48)μmol/L,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母乳性黄疸见于母乳喂养儿,母乳停喂3~5d黄疸明显减轻或消退可助鉴别[3],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其中早发型又称母乳喂养性黄疸,发生于生后3~4d,由于奶量不足,开奶时间晚,肠道蠕动缓慢,致使肠肝循环增加,血清胆红素水平增高。同时肠道正常较晚建立使胆红素转变尿、粪胆原的细菌过少,亦可使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减少[4]。晚发型母乳型黄疸常发生在生后1周,持续3~12周消退,母乳在晚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病因不详,主要与新生儿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有关。目前认为母乳性黄疸患儿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其可能是由于新生儿肠道正常菌群建立延迟,以及母乳中的葡萄糖醛酸苷酶进入患儿肠道使肠道内未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加所致[5]。健康人体的消化道内存在大量正常菌群,它们在消化道内繁殖能力非常强,并抑制消化道内的某些致病菌,促进益生菌生长繁殖,维持正常的肠道蠕动,调节菌群平衡,调节肠道pH值,减少胆红素重吸收,促进胆红素排出[6]。由于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较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晚,缺乏将结合胆红素还原成粪胆原的细菌,使结合胆红素排出减少;脂肪酶使母乳中的未饱和脂肪酸增多,抑制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使非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减少;葡萄糖醛酸苷酶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脂的脂键,使结合胆红素又转化为非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在肠道内又被重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使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以上多种因素最终导致患儿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而出现黄疸。

常乐康所含菌株是酪酸梭菌及婴儿型双歧杆菌,是婴儿肠道的主要益生菌,两者是菌株的最佳组合。口服后在肠道定植并迅速繁殖,使肠道菌群达到最佳状态,发挥降低胆红素作用:(1)降低肠道pH值,能阻止结合胆红素分解为非结合胆红素,减少胆红素的重吸收,促进胆红素从粪便排出;(2)将胆红素转化为粪胆素从粪便排出;(3)在肠道发酵分解产生的乳酸、乙酸和酪酸,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胆红素随之排出体外;(4)能生成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及时补充光疗引起的核黄素缺乏。

思密达是由双四面体氧化硅和单八面体氧化铝组成,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口服后均匀覆盖在胃肠道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屏障,吸附肠道内的胆红素,阻止胆红素重吸收并促进其排泄,减少肠肝循环,达到降低血清胆红素的作用。

通过两组疗效对比可以看出,两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值均有下降,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显著,表明常乐康联合思密达口服治疗母乳性黄疸,能迅速建立新生儿肠道菌群,降低肠道pH值,刺激肠蠕动,促进胆红素随大便排出,减少肠肝循环,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达到治疗母乳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有益无害,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继.探讨新生儿黄疸诊疗新进展〔J〕.中外医疗,2011,1(3):174.

[2]金汉珍,黄徳珉,官希吉.实用儿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4.

[3]薛辛东,杜立中.儿科学(八年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7-139.

[4]成泉,李戈彦.母乳性黄疸44例的临床治疗及文献回顾〔J〕.吉林医学,2011,32(17):3486.

[5]周晓光,杨杰,杨林.葡萄糖醛酸苷酶在母乳黄疸发病的作用〔J〕.中华儿科杂志,1999,37(2):15.

[6]赵罗忠.中药茵陈汤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散剂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25):5197.

(编辑落落)

收稿日期2015-03-09

中图分类号:R722.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5)18-2511-03

猜你喜欢

思密达母乳黄疸
浙江思密达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母乳库捐赠母乳规范化管理的研究进展及趋势
母乳到辅食,如何无缝衔接
新生儿出现母乳性黄疸可以继续喂母乳吗?
服用思密达有窍门
英国共享母乳引争议
思密达服用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