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肤病科门诊合理用药国际指标调研分析与干预

2015-02-23刘艳杰

天津药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注射剂使用率处方

张 珏,刘艳杰

(1.天津市河西医院,天津 300202; 2.天津祥云皮肤病医院,天津 300204)



皮肤病科门诊合理用药国际指标调研分析与干预

张 珏1,刘艳杰2

(1.天津市河西医院,天津 300202; 2.天津祥云皮肤病医院,天津 300204)

目的:对医院皮肤病科门诊处方合理用药国际指标进行调研,全面了解专科医院门诊合理用药的状况,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提高合理用药的干预措施,以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方法:随机抽取皮肤科门诊干预前处方4 367张和干预后处方4 028张,根据WHO/DAP/INRUD制定的《医疗机构用药调查指南》,回顾性地对门诊患者的处方指标进行调研,并对调研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出干预措施。结果:处方平均用药品种数干预前后分别为2.0和1.9种,抗生素使用率干预前后分别为29.1%和22.7%,注射剂使用率干预前后分别为7.2%和7.9%;通用名使用率干预前后均为100%。结论:皮肤科用药情况基本合理,但抗生素使用率偏高,采取干预措施后有明显下降,达到了国际指标标准。

合理用药,国际指标,调研分析,干预

合理用药是指根据疾病种类、患者状况和药理学理论选择最佳的药物及其制剂,制定或调整给药方案,以期安全、有效及经济地防治疾病的措施。合理用药不但可以更安全有效地治愈疾病,还能降低患者和社会的经济负担。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3年制订了《医疗机构用药调查指南》,提出了国际合理用药指标及评价标准。我国卫生部颁发的《处方管理办法》也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处方点评制度,填写处方评价表,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登记并通报不合理处方,对不合理用药及时干预。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抽取皮肤科门诊干预前2014年7月—2014年9月处方4 367张;干预后2014年10月—12月处方4 028张。

1.2 统计内容 处方用药品种数、抗生素、注射剂及通用名使用情况。

1.3 统计方法 设计Excel表格,每张处方逐项录入数据,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处方统计结果 干预前:总处方数4 367张,总用药品种数8 777种,使用抗生素处方数1 271张,使用注射剂的处方数314张,使用通用名的品种数8 777种。干预后:总处方数4 028张,总用药品种数7 653种,使用抗生素处方数914张,使用注射剂的处方数318张,使用通用名的品种数7 653种。

2.2 干预前后处方指标与合理用药国际指标比较 统计结果显示,干预前后平均处方用药品种数、注射剂使用率、通用名使用率没有明显变化,且均符合合理用药国际指标。抗生素使用率干预前明显高于国际指标,干预后有明显下降,已达到国际指标标准。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处方指标与合理用药国际指标比较

3 讨论

皮肤病病种繁多,病因复杂各异,因此治疗手段也是多种多样。其中药物治疗分为系统用药和局部用药两大类,系统用药为抗生素、抗组胺药、免疫抑制药、糖皮质激素等,局部用药以外用药为主。抗生素在皮肤科的使用不可避免,针对抗生素使用率偏高情况,院内进行了有效干预,使抗生素的使用率由干预前的29.1%,下降到22.7%,处方结构更趋合理。

3.1 干预措施 对全院医师及药学人员进行抗生素合理使用培训,坚持合理用药处方分析点评,定期公布处方点评结果,督促医师改进用药行为,发挥药师的监督作用。并将处方点评结果,尤其是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医院评审评价和医师定期考核指标体系。

3.2 国际指标调研分析

3.2.1 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 该指标反映了药物使用基本情况及联合用药情况,目的是考查用药品种多少的程度。本次统计结果,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干预前为2.0种,干预后为1.9种,均符合WHO对发展中国家制定的门诊合理用药1.6~2.8种标准。分析中发现,门诊处方中多种药物联用现象普遍,有些处方联用药物甚至多达7~8种。随着用药次数、品种数的增加,可能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有统计显示,联合用药1~5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联合用药6~10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联合用药11~15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升为24.2%[1]。因此应加强对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教育,要求掌握用药原则,在有针对性用药的同时减少联合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3.2.2 抗生素使用率 本次统计结果抗生素使用率干预前为29.1%,高于WHO制定的抗生素平均使用率20.0%~26.8%的标准,干预后为22.7%,有明显下降。抗生素的滥用可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和迅速传播,使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升高。2014年7月10日,国际著名杂志《柳叶刀》针对全球范围内近十年来抗生素消费的时间和地理差异做了详尽的介绍。该项目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来自IMS Health MIDAS数据库的抗生素消费数据,对全球71个国家2000—2010年十年间的抗生素零售和医院药房消费状况做了深入的分析。结果显示,全球近10年间抗生素的使用总量上升了36%,并且具有地区性差异,我国的抗生素使用占全球的57%,并且细菌耐药状况严重,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则处于负增长状态。超级耐药菌的出现将导致选用抗生素更加困难,因此控制抗生素的滥用迫在眉睫。对于皮肤疾病的抗生素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也有规定,皮肤表面和软组织中如果感染病灶小而表浅、数量少者,只需局部用药即可,且局部用药应以消毒防腐剂为主,少数情况下可局部应用抗生素。如果病灶广泛,并伴发热等全身症状时宜同时全身应用抗生素。全身感染征象显著的患者,还应做创面脓液培养及血培养,获知病原菌后进行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调整用药。因此临床中要根据病情合理选用抗生素,并尽量降低其使用率。经过干预,院内抗生素的使用率已达国际标准。

3.2.3 注射剂使用率 WHO制定的注射剂使用标准为13.4%~24.1%,本次调查结果,干预前为7.2%,干预后为7.9%,均明显低于该标准。注射剂的使用率各地医院有差别,使用率从10.58%~20.4%不等。发达国家注射剂使用率相对较低,例如瑞士门诊患者几乎不使用注射剂[2]。注射剂的频繁使用会导致患者局部组织损伤,而且注射剂的渗透压、药物微粒等引发的不良反应要高于口服药物,还可能会造成许多医源性感染和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由于皮肤科的用药大部分为外用药,所以注射剂的使用上还是有所控制。

3.2.4 通用名使用率 本次调查处方通用名使用率干预前后均为100%,符合国际标准。《处方管理办法》中也规定除特殊情况外,开具处方应用通用名称或专利名称。使用通用名称可以有效地避免患者重复用药,也便于日后查询和学术交流,医疗体制改革社保药品也要求以通用名开具处方。开具处方使用通用名的比例不仅可以反应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还可以反映出卫生行政部门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力度,是评价药物使用规范的一个很好的指标[3]。

4 小结

通过以上调研分析发现,院内皮肤科用药基本合理,但是抗生素的使用率干预前与国际指标相比偏高。经过院内有效控制,抗生素使用率有明显下降,达到国际标准。因此药物的合理使用还要以WHO规定的合理用药调研指标和评价标准为依据,严格执行《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各项法律法规,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同时减轻患者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1 李洋,颜红. 处方信息的分析与利用[J].中国医药统计,2005,12(1):79

2 曾颖,杨敏,刘晓琦.我院门诊合理用药国际指标调研与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6):737-739

3 杨婉花,蔡卫民. 实行药品通用名处方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J].中国药房,2007,18(7):484-485

2015-01-29

R97

A

1006-5687(2015)02-0051-02

猜你喜欢

注射剂使用率处方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辅酶Q10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2022年第11号)
如何预防磁盘使用率过高?
人间处方
2018年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为3.97亿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与12种常用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
解决因病致贫 大小“处方”共用
中药注射剂树脂检查方法的改进
基于服务学习方法提高青少年安全带使用率
处方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