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方法在大学生价值认同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2015-02-21朱晓东

关键词:主体价值科学

朱晓东

(西安石油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陕西 西安 710065)

科学方法在大学生价值认同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朱晓东

(西安石油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陕西 西安 710065)

在大学生价值教育的过程中,价值的认同度主要取决于价值认同方法的一致性。与其要求学生直接认同其价值观念,不如教会他们价值判断的方法,科学方法应该在大学生价值认同中起主导作用,要做到这一点,一要学会通过事物与其周围世界的联系和前因后果来判断事物的价值;二要学会有意识地将科学研究的成果应用到价值判断的过程中。然而,更重要的则在于培养成熟的理性精神和相应的理性判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保认同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价值认同; 主体选择性; 逆反; 科学方法

0 引 言

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是其主要目标。然而,长期以来,尽管教育工作者们从未放弃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和投入,但其现状不容乐观。这种状况说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某些认识和做法仍存在一些偏差。

作为一个后发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在近二三十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与此同时,在社会生活领域,人们最感明显的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传统社会中的各种权威对价值的垄断被逐一打破,价值的多元化已然成为事实,由此导致的一个结果,便是价值的认同成为问题。而从目前的教育实践来讲,人们仍未充分意识到价值与价值认同之间的距离及其可能造成的结果。以为只要将价值的观念讲得明白,价值的认同也可随之完成。然而,事实不尽如此。有些情况下,价值的传递非但不能带来相应的价值认同,反而会导致相反的、不良的结果的产生。可以说,衡量价值教育效果好坏的关键取决于价值认同,一个好的观念得不到认同,甚至招致反对,那么其效果还不如一个平常的观念得到认同的效果更有意义。而以往的实践中,我们将重点和精力放在了价值观念的传递上,而忽视了对价值认同机制、方式的研究和探讨。

1 价值认同的特殊规律性

1.1 自主逆反心理

价值认同,从广义上来说,即是价值主体对某一种或某一类型价值观念的尊重、认可或接纳。具体地可以分为两种基本情况:一种是主体对于外来价值给予认可和尊重,但不接纳;另一种情况是,主体认可并自愿接纳外来价值,并将其作为自身行为准则。有学者仅将后一种情况称为价值认同,而将广义的价值认同称为价值共识。[1]8-9它的对立面是价值排斥和价值否定。不管是哪种意义上的价值认同方式,主体的自主选择性都是其中心环节。这与知识学习的路径有很大不同。由于知识体系独特复杂的逻辑系统,学习它需要由易到难、日积月累。而价值习得的累积性并不明显,主体的选择倾向性与它对价值内容的理解之间未必存在必然的、合乎理性的逻辑关系。一个人在马路上拾到了钱,是上交,是捐款,还是自己消费,这与他知道上交是道德的行为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这其中存在着主体选择的空间和余地。另外,类似于一个人在饭桌上是不是可以给同桌的人讲笑话,无论答案是什么,它们之间显然没有确定的对错高下之分。因此,价值不仅具有主体选择性,而且不同选择之间可能具有同等的地位和重要性。因此,只要某一种价值选择由他人有意给予,那么,被给予者就会下意识地处于一种防备甚或逆反的状态,不管价值本身的优劣对错。正是这个特点造成了价值习得过程当中一种特殊的困难。根据这种困难的特点可将其称为“自主逆反心理”。[2]59

由于价值习得过程具有明显的主体选择性和排他性,所以只有经过主体自身认可和同意的价值才是有效的,否则,它就只是僵化的知识,而不能转化为活的行动的力量。[3]13-14因此,在价值教育中,我们需要做的是激活学生的主体选择性,而不是压制和忽略它。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网络上一些消极的价值观特别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可,而来自家长、老师的教育反而不易见效。因为,相比于后者,前者没有让他们感受到对自身选择性的抑制和压迫。换句话说,对价值习得来说,每一次习得的过程都是一个价值创造的过程。任何主体要想习得价值必须参与到对价值的再造过程中,这种参与本身即是价值内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演员表演话剧一样,每一次重复的演出都是全新的、创造性的,尽管有剧本及固定的表演程式的约束。

从上述意义来说,价值本质上是活的、动态的。如果人们只将其与其他知识等同看待,那么显然剥夺了价值的灵魂。价值不是用来观看和记忆的,而是需要感悟和践行的。对于同一个知识元素来说,人们的学习过程本身不会对知识产生任何影响,知识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对于价值来说,习得过程本身即是再造。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针对某个特定个体的价值,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价值具有真正的个体性。也许有人会质疑,若如此,那么,人们生活中那些被普遍认可的行为准则、传统美德如何解释,难道它们不是相对普遍、被共同认可的吗? 其实,这两层意思并不矛盾。所谓的普适性价值、共同价值好比话剧剧本,它的意义在于被搬上舞台,与演员和观众融为一体。而一旦与主体发生联系,它便随之而成为活的、个性化的存在了。

价值从静止到被激活,从普遍性到个体性的转变,关键在于主体的参与。参与的真正意义在于创造,而不是被动的感知。人们可以玩世不恭地谈论一件感人的事情,也可以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件平常的事,这其中的不同之处在于参与者对事件的再创造,在于事情对人的意志和情感的影响力。这种力量越强越深入,则主体价值习得的成效也就越牢固。

1.2 美好世界的假象

在价值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充分尊重被教育者的主体选择性,这是首要的前提,忽略这个前提,就会导致事倍功半,招致强烈的逆反,甚或适得其反。这种尊重必须是真诚而彻底的,而不能是形式上的,或者以保护或爱的名义来代替的。

教育者经常一厢情愿地以为,只要自己所讲述的是一个美好、和谐的故事,它一定会在学生心目中激发出相应美好的情绪体验和认同感,至少不会产生负面的体验效应。但事实是,当这个美好的故事不只是童话,而是挟带着价值判断和价值引导的意图时,听者心中往往会产生逆反。美好世界将讲述者和听者不自觉地分割成两个对立面,一方的讲述越美好,另一方心中的防备和隔离感就越强烈。因为,听者的常识完全可以觉察出所谓的美好世界是经过裁剪拼接的,既然它不是真实的,那么其中所含的结论也就不值得被信任。

与前者同出一辙,教育者在价值传递的过程中,往往不愿掺杂那些消极或负面的信息,担心它们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而实际上,这种刻意的回避所表现的恰是对被教育者的轻视和不信任。言外之意在于,听者没有能力区分辨别是非善恶,没有能力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这不仅不符合大学生心智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违背了一般人际交流的基本原则。因而可以说,这样一种将对方视为孩童来对待的方式只能说明我们自身教育理念的幼稚。

2 如何避免价值习得逆反

事实上,对于价值习得这样一个具有强烈的情感体验色彩,且自主性、创造性、参与度较高的过程来说,对它的引导必须非常重视保持整体过程各因素之间的动态平衡。要想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在内容的设置上,必须做到酸甜苦辣、是非善恶各有所陈。只有在这样的情景当中,情感才能滋生,创造性才能开启。如果只是一个单质的环境,那么,主体的自主性将无法施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不是人在习得价值,而是价值自身在感染和引导人。这种吸引力来自于它存在于其中的多元、丰富的情境,美丑正邪、好坏优劣在这一情境当中借助各自的角色自行对抗角力、发酵生成,最后提炼出来的才是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价值元素。由此可见,有些知识可以学习,有些知识则重在熏染。主体选择性的发挥必须以为其营造一个适合这种选择性施展的情境为前提。过于理想化的、结论预设的内容显然不符合这一条件。如果把价值判断力比喻为一支守城的军队,那么它只有在攻防态势相对平衡的环境中才能较大程度地得到锻炼并发挥其作用,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那么,这种能力的发挥就将面临风险和考验。

面对当前价值多元化,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甚嚣尘上的形势,试图在课堂一隅回避这些话题显然不切实际,学生们对这种“温室教育”的逆反足以证明这一点。逆反来源于教育与时代之间的落差,以及与自身需要之间的隔阂。正如当一个人需要策马疾驰的时候,我们却塞给他一个木马玩具一样,显然逆反中包含着失望和无奈。但逆反本身不是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它恰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达,是一种变相的关注和期待,所期待的就是不回避、不虚伪、不怀疑的态度。逆反也是一种骄傲的表现。实际上,对于当下的大学生来说,在互联网的影响和作用下,相比与传统社会的青少年,他们更需要的是对知识的深度解读和理解,而不仅仅是获取和了解。鉴于此,我们需要在相信他们辨识能力的前提下,敢于呈现是非交织、复杂多样的现实世界;敢于承认现实的瑕疵、不完美和无奈;敢于正视现实与原则之间的差距。只有这样,才能教会他们识别现实中的风险,且这种认知不会损害价值原则的完整性,因为他们有能力理解这二者之间的不同。而一旦当学生能够在这些情境中有所分析和感悟之时,他们对价值原则的理解才会真正是鲜活而有力的。

很多教育者会担心,学生的选择能力不足以应对鱼龙混杂的现实情境,难免产生误导。但问题在于,互联网早已越过学校的围墙将学生包裹在现实的网络之中。作为教育者,与其掩耳盗铃,将学生独自置于各色信息的围困之中,不如正视现实,主动介入和引导,帮助他们应对其可能面临的困惑和挑战。无论怎样,信息网络的在场已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问题不在于人们是否选择面对它,而是必须面对它。

3 价值认同的方法

3.1 生活离不开科学

在价值引导的过程中,要想从根本上避免价值习得逆反,最重要的在于教给学生价值选择和判断的方法,以取代单纯的观念传递和渗透。也就是说,授之以渔胜于授之以鱼。任何价值选择都包含了对相关方式方法的使用,但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尚未将方法论问题作重点进行强调和研究。

长期以来,人们并不认为价值教育是一种严谨科学的理论活动。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与地球如何运转,这两个问题在很多人看来性质截然不同,后者属于科学,而前者主要是一个个人阅历和选择的问题,与科学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相比于学习知识,学习价值观念的理由远不够充分,很多人认为如何待人处世这是顺其自然的事,人们有能力自行决断。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在传统社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社会交往相对封闭、生活轨迹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关于生活方式的选择可以不必成为问题。但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如此频繁,个人生活轨迹的连贯性和稳定性难以为继,社会整体面临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冲击的情况之下,人如何生活早已不再是一个个人的问题。它需要被共同关注,需要被专门研究。

显然在新的世纪,生活不再是自然而然的事,必须成为一门科学。从饮食起居到社会活动都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借助科学知识加以安排和规划。因为相比于历史上任何时期,每个人与社会相联系的方式更加快捷多样。某种意义上,他的一举一动都不可避免地对他人及周围世界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单靠个人的经验和能力无法预见和掌控。只有系统严谨的科学方法能够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人们共同生活的协调和可持续。

高校的价值教育首要的任务就在于让学生树立起科学生活的理念。这不仅是人之社会性的要求,同时也是科学发展的要求。每个人至少确保自己的行为是适当的、合理的,才能不给他人造成困惑和阻碍,不给社会管理增加成本和负担。科学的触角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再也没有一件事情可以不必与科学成果发生联系。因此,以往所谓横亘于科学活动与个人生活之间的界限实际并不存在,不管是生活被科学绑架,还是科学为生活所用,总之,生活离不开科学。实际上,现实中很多问题的产生,其原因不是科学介入生活太多,而是介入得太少。争端和矛盾的发生在于人们任由情感和意志左右而不加节制,在于人们不能用科学的方式和方法应用自己的禀赋和能力,在于人们对科学的漠视。所以,必须让科学的观念深入人心,真正在我们生活方式的设计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具体说,就是像自然科学学习一样,将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程序引入到价值判断中,以期在价值学领域达到像前者一样的确定性和可靠性。正如杜威在谈到哲学的任务时所说的那样,人们应该把自然科学活动的模式和方法推广到更广泛的社会人文领域,“把那应用于物理和生理现象上的科学的考验知识的方法,推广到社会和人生的事务上去。”[4]6-7

3.2 科学如何应用于生活

运用科学的方法,首要的要求就是通过事物与其周围世界的联系和前因后果来判断其价值,而不仅是将注意力集中于事物本身及其一时一地的状态。比如不守诚信,如果仅从当事者的一时所得来看,它是有利的,但如果从相关他人及自身发展的长远结果来看,则评价截然相反。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可能的前因后果,这只是科学方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在于,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将科学研究的成果应用到价值判断之中,这可以帮助人们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价值问题。这些问题初看起来,其价值属性模棱两可,只有认真研究之后,才能对其有所判断。比如,一直在倡导的垃圾分类,只有在了解了垃圾处理的基本流程及其可能的利弊之后,这件事情的价值才能确切地被认知和理解。再比如节约资源、转基因食品、核能发电等等都需要借助科学研究来做出判断。尽管,目前科学的发展远不够全面充分,且实现其对人类行为的指导更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但即便如此,实现科学对生活方式的指导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实际上,一种方法的应用代表一种精神的体现。浪漫主义总是与激情和打破常规的勇气相联。同样地,科学方法的应用必然要求人们具备成熟的理性精神和相应的理性判断能力。说到底,科学知识的应用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主体成熟的理性才是其根本。面对一个复杂事态,一个理性的人,即使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可供参考,我们相信,他依然有可能做出适宜的判断;而相反地,一个理性思维不成熟的人,即使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也有可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错误的判断。个体是否拥有足够的科学理性与其是否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之间未必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科学是一种工具,一种方法,一套科学体系。与此同时,它是科学探究者所要达到的一种目的,因而在广泛的人文意义上,它是一种手段和工具。”[5]165科学理性作为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是活的、动态的,而科学知识则是被动的、静态的。因此,倡导使用科学方法判断价值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成熟而健全的科学理性和科学精神,一种精细化的、言必有据的思维方式。

4 结 语

对大学生的价值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必须要与当今社会的主题和背景相关联,走出校门,深入社会,积极面对价值领域的困惑及难点、热点问题。成熟健全的科学理性能够主导大学生在更大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去衡量事物的价值,进而有效地化解价值的功利化难题,显然功利化在大多数情况下与主体一时一地的利害得失相关切。另一方面,培养科学理性的优势还在于它能有效搁置并化解当今世界的价值争端与冲突。所谓价值争端从表面看来,是人们对不同价值观念的异议和排斥,但从根本上看,这种排斥所反映的则是人们在价值判断过程中所使用方式和理念的差异。因此,搁置和化解价值争端最重要的步骤在于统一价值认同的方式方法,它的意义远大于就具体的价值内容达成共识。因为内容总是处在变化当中的,特别是对于信息社会条件下易感敏锐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更是如此,只有方式和理念才是稳定可靠的。即使人们就某一事物的价值本身无法达成一致,然而,只要他们有共同的价值判断方式,那么至少可以确保其在价值领域相关问题上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1] 汪信砚.普世价值·价值认同·价值共识:当前我国价值论研究中三个重要概念辨析[J].学术研究,2009(6).

[2] 董永军.漫谈思想教育中的逆反心理[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1).

[3] 贾英健.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4] 傅统先,杜威.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5] 杜威.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选[M].孙有中,蓝克林,裴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张亘稼)

The Leading Function of Scientific Method in the Value Identif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ZHUXiaodong

(TeachingandResearch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Xi'anShiyou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65,China)

In the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s' value education,the degree of value identification mainly depends on the consistency of value identification methods.It is better to teach them scientific method to judge the values rather than to ask students to identify the values directly.Therefore,the scientific method should play the leading role in the value identif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goal,what we should do firstly is to learn to judge the value by means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ings and the surrounding world,as well as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between them,and secondly is to learn to consciously apply the results of scientific study to the process of value judgment.However,the most important we should do is to train students' maturing rationality and rational judgment ability.Only in this way can we ensure fundamentally the effectiveness and sustainability of value identification.

value identification;selectivity of subjects;antagonism;scientific method

2014-04-03

朱晓东,女,内蒙古鄂尔多斯人,西安石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价值哲学基础理论。

B815.3

A

1008-5645(2015)04-0065-05

猜你喜欢

主体价值科学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科学拔牙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