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州小韭高效栽培技术

2015-02-20王田利

西北园艺(综合) 2015年1期
关键词:油渣韭黄韭菜

王田利

兰州小韭高效栽培技术

王田利

韭菜又名洗肠草、草钟乳、起阳草、长生草、扁菜,是葱科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韭菜原产于我国,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我国各地不断地进行品种选择,形成了非常宠大的种群,各地均有适应当地环境的优良品种。兰州小韭是其中之一,在兰州栽培历史悠久,是很优良的地方品种。兰州小韭植株生长势强,分蘖能力高,叶数较多,一般分蘖13~20个,株高40~50 cm,直立性好,叶片长32 cm左右,宽0.6~0.9 cm,厚0.15 cm左右。深绿色,叶鞘基部略带红色,断面圆形,薹粗壮,假茎粗,长8~10 cm,韭薹多,长33~37 cm,粗细均匀,不易老化,品质鲜嫩,香辣味浓。一般寿命长达10~20年,但以3~10年内生长的韭菜发育充实,丰产性好。

兰州小韭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具地方特色的高效模式,现总结如下:

1 青韭露地丰产栽培要点

1.1 培育壮苗韭菜播种当年,幼苗生长细弱,不利产量提高,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可采用育苗移栽的方法。一般育1亩苗可栽5~7亩,育苗时多在4月上旬至5月中旬播种。韭菜育苗时应选用1~2年的新种子,以提高出苗率。种子在播种前,用40℃左右的温水浸泡一昼夜,捞出后,用湿布包好放在20℃的温度下催芽,种子露白后播种。播前苗床应施足底肥,亩施优质农家肥2 000 kg左右。播种时以条播为主。育苗时每亩用种量5~6 kg,育苗时多用沟播,将沟(畦)普踩一遍,踩实,顺沟(畦)浇水,水渗后,将已催芽的种子混2~3倍的砂子撒在沟畦内,上覆细土,再覆盖薄膜或稻草。70%幼苗出土时撤除床面覆盖物。出苗前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保持土壤湿度在60%左右,防止积水,及时中耕铲草。8—9月追一次肥,亩施油渣100 kg左右。

1.2 栽植

1.2.1 栽前准备栽前土壤要进行深翻,以创造疏松的土壤条件,为韭菜的健壮生长打好基础。结合深翻,施足基肥,由于韭菜产量高,生长周期短,需肥多,必须施足底肥,一般每亩需要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4 000~5 000 kg、油渣200~300 kg。

1.2.2 栽植方法韭菜苗期120天,幼苗长有7~9片叶,株高到18~20 cm时为定植期。定植时要错开高温高湿季节。定植方式应以小垄丛植为主。将韭菜苗起出,剪去须根先端,留2~3 cm,以促新根发育,再将叶子剪去一段,以减少叶面蒸发,维持根系吸收和叶面蒸发平衡。为了让叶鞘增长,提高品质,一般宜采用沟栽法,先按50 cm左右的行距划线,沿线挖沟,沟深15~17 cm,沟的一边垂直,另一边稍有坡度,选择苗高16~18 cm、鳞茎肥大、鞘部粗壮、无病虫害的壮苗,从叶鞘上方3~4 cm处剪除上部叶片,以减少水分蒸发。按照株行距10 cm×20 cm的标准,每穴栽苗8~10株,将幼苗紧贴沟壁一边,然后覆土,覆土深度以不超过叶鞘为宜,然后用手轻压,浇水。

1.3 栽后管理

1.3.1 促生分蘖培育健壮的分蘖,防止植株早衰,是韭菜生产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一般一年生韭菜长到5~6片真叶时,可发生分蘖,以后逐年进行,每年在春夏各分蘖1次,每次分蘖株数以2个较多。兰州小韭的分蘖能力较强,但在生产中受多种因素制约。一般幼龄植株分蘖能力强,稀植情况下有利于分蘖的进行,因而在生产中应注意适当稀植,增加营养供给,以促进分蘖,加快植株更新复壮的进程,保持植株生长旺盛,提高产量。

1.3.2 压根覆土由于韭菜的分蘖是在地下鳞茎的上位叶腋处发生,随着分蘖层次的上移,使新的根层位置也不断上升,下部老根会陆续死亡,随着年龄的增加,韭菜的根系不断的进行新陈代谢,韭菜的短缩茎年年不断向上萌发,在生产中应不断的采用培土的方法以压根,保持形成强大的根群,以提高吸收功能,促使产量提高。生产中一般每采一茬韭菜,施一次土肥,通过施土肥,加厚土层,防止根系外露导致的吸收功能减退和减产。

1.3.3 水肥管理定植后3天连浇2次水,及时锄划2~3次后蹲苗,以后经常保持土壤半干湿状态。韭菜的耐肥力很强,定植成活要根据长势、天气、土壤干湿度情况适时进行追肥,追肥时采取少量多次的原则,在苗高35 cm以下及苗高35 cm以上时各施1次追肥,亩施复合肥5 kg左右。以后每收割一次,追一次肥,亩施复合肥15 kg左右、土肥3 000 kg左右。

1.3.4 及时除草韭菜在苗期,生长量小,易受杂草危害,影响韭菜的生长,要及时清除杂草,以保障韭菜植株的正常生长。除草时要本着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进行。

1.3.5 夏秋养苗韭菜是耐寒性蔬菜,生育最适温为12~24℃,超过24℃,韭菜生长纤细,徒长,品质变劣。在夏秋季,高温、强光照、干旱情况下,叶片纤维素增多,质地粗硬,食性降低,因而韭菜露地生产应以气温较低的春秋为主,夏秋高温季节应停止割韭,及时摘薹,以抑制生长,促进养分运送到鳞茎中贮存起来。养苗期间及时进行追肥浇水,前期以尿素为主,亩施20~30 kg,施后浇水;后期以油渣或农家肥为主,亩施油渣200~300 kg或农家肥2 000~3 000 kg。

1.3.6 换根兰州小韭虽然寿命长,但以1~3年生苗生产能力较高,植株分蘖能力最强,3年生以后植株分蘖能力降低,因而在韭菜生产中应注意及时换根,控制植株的生长年限在3年以内,以提高分蘖能力,促进产量提高。

1.3.7 摘除花薹以青韭作为收获物的,在生产中应及时摘除花薹,减少养分的消耗,特别是夏秋季养苗期,要及时摘薹,促使养分供叶部生长及在鳞茎中积累,以利产量提高。

1.3.8 适期收获一般韭菜生长的前15天,养分主要靠地下部分的鳞茎及假茎供给,15~20天靠自身制造的养分维持生长,20天后叶片制造的光合产物除供本身生长外,有一部分会转入地下鳞茎中贮存起来,通过1月完成这样一个周期,因而1个月收割1次才能使韭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促使产量提高,如果连续收割,会导致植株积累营养不足,韭菜会无力生长,甚至早衰,导致生产能力下降。

由于韭菜收割是用刀割收的,收获后,又由根茎萌发新苗,这样势必引起营养物质的消耗,减弱生长势,因此在收割时次数不可过多,留茬不可过低,一般一年收割3~4次为宜,春季收割2次,秋季收割2次,一般在鳞茎以上3~5 cm处收割为宜。

2 青韭保护地栽培要点

韭菜进行保护地栽培,是促进生产效益提升的主要措施,而保护地韭菜栽培,秋季管理很关键,直接决定产量和效益的高低。根据生产经验,保护地栽培的韭菜在秋季应重点抓好以下管理,以利产量和效益的提高。

2.1 停止割韭保护地栽培的韭菜在未覆盖栽培时,割韭次数不宜过多,一般割3茬为宜,在进入秋季后应及早停止割韭,以便其积累光合产物,增加根部养分的积累。

2.2 打薹由于停止割韭后,韭菜在较长的生长情况下易出现韭薹,韭薹的出现导致有部分养分用于韭薹的生长,不利于养分积累,因而要及时打掉韭薹,促进养分向根部转移。

2.3 施肥浇水肥水是韭菜生长的物质基础,在停止割韭后应每月施1次追肥,每亩施尿素7.5 kg加磷酸二氢钾5 kg,然后浇水,以利植株吸收利用。

2.4 割老叶韭菜叶子枯黄后30天左右,叶中的养分大部分运送到了根部,这时应将老叶割除,一般在土壤封冻5~10 cm时进行效果好。割老叶时,为了便于下茬韭菜的生长,应留茬3 cm左右。

2.5 防治病虫一般对韭菜产量影响较大的有灰霉病和韭蛆。灰霉病影响韭菜的光合作用,降低光合产物积累,导致产量降低。韭蛆常咬坏韭根,造成缺苗断垄,使产量降低,因而应加强防治。可在老叶收割后,田间喷1次40%多菌灵600倍液,以防韭菜灰霉病。用25%辛硫磷1 000倍液灌根,防治韭蛆。

2.6 中耕培土在老叶收割后应及时中耕,创造有利于根系生长的环境条件。中耕时注意近根处浅,远根处深,以防伤根。结合中耕,给韭菜根部培土,防止跳根现象的发生。通过中耕,疏松土壤,以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根系吸收能力,增强根部贮藏养分的能力,促进保护地韭菜产量的提高。

2.7 适期覆膜保护地栽培韭菜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扣膜较适宜。

2.8 覆膜期管理此期主要为温度及通风管理。在覆膜后韭菜长出地面前要适当给以高温,以利韭菜发芽。韭菜长出地面后,要严格控制温度,其中头刀韭菜生长期间,白天温度控制在17~23℃,不能高于25℃,到收割前3~5天,加强通风,降温2~3℃,使韭菜不要过快生长,以免出棚后韭菜发蔫,影响品质,维持养分积累,为下刀韭菜的生长创造条件。以后各刀韭菜生长期间温度可比上刀高出2~3℃,但不要超过30℃。另外夜温也很重要,以保持10~12℃为宜,如果夜温过低,不但韭菜生长缓慢,而且病害发生率高。

“不返青”的韭菜覆棚较早,外界气温低,因此在覆棚的初期,棚不要扣严,必要时放底风降温,以防高温危害。当天气变冷后,特别是不是“回青”韭菜生产中扣棚后,一般不放底风,不然扫地风直吹韭叶易造成冻伤,会出现烂韭现象。

3 韭黄生产技术

韭黄鲜嫩,味美可口,是主要细菜之一。

3.1 夏季韭黄生产韭菜不耐高温、强光照,当温度超过24℃、光照强时,韭菜生长纤细,粗纤维增多,品质变劣,不能食用。在夏季如能进行韭黄生产,则可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品质和延长供应时间,增加收入。

要在夏季生产韭黄,先用麦草或稻草编织一遮光袋,在韭菜地中按垄定“人”字型支架,将遮光袋披于“人”字型架上盖住韭菜,进行遮光降温栽培,即可得到鲜嫩的韭黄。

注意事项:遮光袋要宽畅,以利空气流通,便于降温,一般用两幅宽60 cm的草帘,在中间用一根绳相串即成。在盖遮光袋前对韭菜进行疏根、培土、浇水,以利韭菜迅速生长,提高产量。施肥应以土杂肥、油渣和氮肥为主,施肥后及时浇水,每次每亩施用油渣200 kg、尿素7.5 kg,完成上述管理后,将遮光袋搭于“人”字架上。韭黄在生长20天左右、苗高15 cm左右时,应及时收割,以防止生长时间过长,粗纤维增多,品质变劣。由于韭菜有跳根的习性,生产中要注意及时培土养根,为了加速根系的新老交替,收获后要及时疏根,并使田间经常保持湿润,以利生产鲜嫩的韭黄。

3.2 利用窑洞栽培韭黄在北方有许多的淘汰窑洞在空置,可用来进行韭黄生产。其生产要点如下:

3.2.1 选韭用作软化栽培的韭菜应选择3~10年生的生长健壮、秋季管理得好、没有收割青韭的韭菜。

3.2.2 处理窑洞栽培韭黄的窑洞应设置内外两道门,两道门间距1 m左右,中间作为缓冲间,第2道门可用草帘代替。栽前将窑内土地深翻20~25 cm,结合深翻,每亩施入优质农家肥3 000 kg左右、油渣200 kg左右,浇1次透水。

3.2.3 栽植将选好的韭菜从地中掘起抖去泥土,分级剪去老根,在分叉处留4~5 cm,将叶剪去,定植在窑中。定植时按25 cm×30 cm的株行距进行,每穴栽20株左右。

3.2.4 栽后管理注意避光,韭黄是在黑暗潮湿的情况下生长期的,如遇光就会变绿,进出管理时要将门及时关上。注意保温,韭黄一般在2~3℃时就能萌发生长,但冬季温度高有利于其生长。及时叶面喷肥,促进韭黄健壮生长。韭黄生长所利用的是根茎贮藏的养分,在韭黄生长过程中应每5~7天喷1次0.2%尿素+0.5%磷酸二氢钾。

3.2.5 收割当韭黄苗高15~20 cm时适时收割,这时收获的韭黄鲜嫩、品质好,过低则产量较低,过高则影响品质。

3.3 冬季韭黄生产

3.3.1 麦草覆盖栽培这是兰州地区传统韭黄生产方法,其要点如下:

1)养韭。作为韭黄栽培的韭菜,一般在6月以后就不再割青韭,而应加强肥水管理,及时采摘韭薹,增加根系贮藏养分,以促进韭黄高产。

2)盖前处理。由于麦草覆盖之后,各项管理不便进行,所以盖前管理重要。主要工作有:①清除老叶。在覆盖前1周,将田间老叶彻底清除出园,以利韭黄生长及防止病害的发生。②喷布杀菌剂。在清园后,喷1次800倍液的波尔多液,防止灰霉病的发生。③施肥。在清园后每亩追施优质农家肥3 000 kg,或油渣50 kg+尿素10 kg,施肥时提倡撒施,施匀,以利植株吸收。④中耕。施肥后对土壤进行中耕,一方面将肥料埋入土中,另一方面疏松土壤,以促进根系生长,对产量提高非常有利。⑤浇水。在盖前应浇一次透水,以形成良好的墒情。

3)覆盖。在立冬前后覆盖,所盖麦草厚度为20~30 cm,太薄保温性差,影响韭黄的生长。麦草盖后在其上再加一层薄土,防止风吹。

4)收割。在麦草覆盖后40天左右,韭黄长到20 cm左右时,可揭起一端的麦草,收割韭黄,每次收割后,应将边缘用麦草盖严,防止冻害的发生。

3.3.2 有色棚膜覆盖栽培现代韭黄生产的主要方法,通过覆盖有色膜,过滤掉光中的紫外线,使所长出的韭菜成黄色。其栽培要点如下:

1)盖棚。在寒露前后盖棚。在立冬前后地面覆盖有色膜。由于大棚冬季生产时要苫保温物,应将支架搭建结实。

2)盖棚后管理。在棚盖上后应进行一次清园,清除老叶。立冬后天气渐冷,在棚上盖保温物,前期用旧有色膜,后期用草帘或棉被。及时浇水追肥,盖棚后每亩施优质农家肥3 000 kg外,在生长期应及时进行补肥,补肥以速效性氮磷为主,结合施肥进行中耕浇水。大棚栽培韭黄由于气温低,常会出现湿度过大现象,应在中午温度高时打开棚窗进行通风排湿。

3)收获。大棚栽培由于管理容易,可进行多次收割,一般可收割2~3茬,每次在长到15~20 cm高时及时收割,割后加强土肥水管理,以利下茬韭黄生长。

3.3.3 病虫防治病虫害导致植株光合能力降低,光合产物积累减少,不利生产效益提高,在生产中应加强防治。危害韭菜的病虫害主要有疫病、灰霉病、蚜虫、韭蛆、蛴螬等,生产中要加强防治,以控制危害。

疫病发生时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洒或用0.1%~0.2%的硫酸铜溶液浇灌根茎部防治。灰霉病防治时用50%多菌灵300倍液于出芽和收割后各喷1次。蛴螬防治时要求韭菜地施用的肥料必须充分腐熟,用谷子、油渣15 kg,加90%敌敌畏0.5 kg制成毒诱剂诱杀,制作时先将谷子炒半熟,将油渣碾碎炒香,施入土壤毒杀。也可用50%敌敌畏1 500倍液浇灌毒杀幼虫,成虫发生期用2.5%敌杀死4 000倍液毒杀。根蛆防治时用的肥料必须充分腐熟,幼虫用25%辛硫磷1 000倍液灌根毒杀,成虫发生时用糖醋液诱杀。蚜虫发生时喷施2.5%敌杀死4 000倍液或70%抗蚜威1 500倍液防治。

肃省静宁县林业局,邮编743400。

2014-12-09

猜你喜欢

油渣韭黄韭菜
韭黄标准化栽培技术探讨
机舱油渣和舱底水系统典型缺陷
韭黄无公害生产栽培措施分析与研究
普定韭黄 香飘海外
韭黄春卷
远去的挤油渣儿
油渣水蒸气气化特性及动力学研究
风云变幻——赫章韭菜坪
莴苣和韭菜
夜雨剪春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