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的“四化”

2015-02-20谭文华

关键词:四化语言艺术理论课

谭文华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道: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1]。这句话清楚地表达了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的极端重要性。

作为一个老话题,同时也是一个常论常新的话题,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如此之大,不能不引起教师这个群体的高度重视。那么,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语言表达的艺术,以增强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提高教学实效呢?结合近几年笔者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经验,从四个维度简要谈谈对语言艺术的把握和运用。

一、化“雅”为“俗”:教学语言的“大众化”

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在内,高校教材的内容通常是以比较正规的专业语言来表述的。专业语言的优点是表达准确、简洁,缺点是通常比较生涩、枯燥,不太容易被理解。而教学是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协同完成的知识传输和思想交流的过程,从知识层次的角度看,教育者主体即教师处于较高层次,他们可以较好地运用专业语言来理解和讲授教材的内容,而受教育者主体即学生则处于较低层次,他们对生涩、枯燥的专业语言往往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排斥心理,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比较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引导他们迈入新知识的殿堂。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由于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政治性、理论性等特点,相对于其他课程,其教材话语会稍显生涩、抽象和难懂,有时还会让人觉得有些枯燥,致使其中的原理和观点不太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尽可能地把教材上“高雅难懂”“枯燥乏味”的理论性、专业性语言转化成“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实践化、大众化语言,即要化“难”为“易”、化“雅”为“俗”,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把教材话语转化为教学话语。语言的这种“实践化”“通俗化”转化,不仅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教学的内容,而且可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得教师上课就像跟学生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既轻松又亲切。教师平实易懂的语言,加之宽厚温和的态度,会大大降低学生对教师的警惕或防范心理,易于诱导学生较快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教学语言的“大众化”,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用生动朴实的大众化语言,少用不易理解的专业术语和过于理论化的词句,尤其不要滥用词汇,故弄玄虚。但须注意的是,这里的“大众化”并不是表面化、庸俗化,它要求形式上的简朴,简朴中蕴含丰富的理论;要求语言上的通俗,使学生对所讲授的内容一听就懂[2]。

二、言传“身教”:教学语言的“形象化”

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运用多种媒体和手段让学生掌握新知识、启发其思考的过程。有研究发现,在人们摄取的信息中,7%是通过文字语言、38%是通过有声语言、55%是通过无声的态势语言而获得的[3]。因此,在课堂上有效地运用语言艺术,绝非一个仅仅关注以口头语言或有声语言来表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需要充分调用态势语言来配合有声语言的问题,即需要充分运用表情、姿态、手势等无声的态势语言来配合有声语言,使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均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以便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称之为教学语言的“形象化”。事实上,表情、姿态、手势等已经被我们视为表达内心想法和情感的另一种语言——身体语言,它属于视觉语言的一个部分。

身体语言的作用有三:一是用来强调或强化我们口头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二是用来表达我们口头语言所难以表达的内容;三是通过改变我们的体态姿势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例如:在课堂上强调某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低缓而加强的语气,同时配合一定的面部表情,或辅以幅度较大的肢体动作;在讲到某个精彩的内容时,教师甚至可以手舞足蹈,完全进入一种忘我的“表演”式境界;而在需要将某个故事或案例讲得更生动时,教师可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运用丰富的表情和动作去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及教材话语的特殊性,同时它又承担着意识形态教育和德育育人的重要功能。因此,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发挥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的协同作用,做到既“言传”又“身教”,即在运用口头语言充分传达教材的主要思想的同时,亦要将身体语言积极地调用起来,提高我们表达的效果,努力使每一堂课成为一场精彩的“演讲”,这样必能使课堂教学对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因“时”而变:教学语言的“情境化”

众所周知,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也是多样化的,正是这种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促使着人们不断地去改变、尝试和创新。从日常的经验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总是消费同一种东西,我们会感到很厌烦,以至于我们的感官会变得越来越麻木,或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对于语言的消费亦是如此,单调贫乏的语言会激发并不断放大我们体内的烦躁情绪,或催眠我们的大脑皮层,导致倾听的耐心和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注意语言的变化,把握语言的节奏性。所谓语言的节奏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内心情感引发的口头语言快慢、高低、断续有致的变化,语言语调的刚柔、抑扬的有机结合,语气语调的恰当运用,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风格韵调,从而导致学生大脑产生兴奋,引起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感情共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4]。

同样,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材话语、教学目的的特殊性,因此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尤其要随着教学情景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否则,就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记得有一次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上征求学生对笔者的教学意见和建议时,有个学生很委婉地写下了这么一段话:“老师,你上课很有激情,我们十分佩服,但从头到尾一直都激情满满,我们实在是难以消受哦。”笔者很清楚,其实这是学生在间接地批评我:老师,您能不能歇歇啊,您可不可以多来点变化啊。想想也是,课堂上45分钟教师不能一直都在“奋不顾身”地“慷慨陈词”,以为这就能打动学生,殊不知这是费力不讨好,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因为持续而满满的激情不仅使教师上课很费精神,也会加重学生的听觉疲劳。“思想政治课语言教学要讲究语调的艺术,就要努力防止语言表达方面的呆板僵化、照本宣科和平铺直叙。否则,课堂教学将失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成为沉闷的一潭死水。因为呆板的语言表达不仅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成为学生打瞌睡的催眠曲。”[5]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也要不断地因“时”而变,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听觉消费,有时还需要从台前退到幕后,以便把舞台的一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在后来的课堂上,我就十分注意这个问题,并逐渐纠正了这个毛病。现在我基本能够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在语速上变得时疾时缓,在声调上时高时低,尽量做到抑扬顿挫,并不时地穿插一些互动环节,或停下来为同学们提供一个看书、思考、提问、讨论的空间。这就是笔者所谓的教学语言的“情境化”,即教学语言要随着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环节设置等“情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绝不可以一种语言模式一贯到底。

从教学语言的角度来看,教学语言的“情境化”不仅表现为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在语速、语调上要有不断的变化和调整,还表现在语句、语词上也要有不断的变化和更新。换言之,就是不能使用相似更不能使用重复的语言来表达不同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语言驾驭能力,要有丰富的语汇储备,特别要掌握大量的成语、歇后语、俗语、名人名言、警句等,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信手拈来、从容挥洒、游刃有余。

四、与时俱进:教学语言的“时代化”

教学语言还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即要“与时俱进”。在当前的大学课堂上,教师们面对的对象基本上是“90后”。“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养成了较强的自主与独立意识,对事物有着自己的判断,注重彰显个性,能够在教育、培养下自觉认同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并在实践中完善自身品德,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同时,他们广泛接触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获取知识的速度和广度与教育主体基本处于同一状况,有时甚至超过了教育主体的知识获取范围,这就使得传统意义上严格的主、客体关系正在失去现实意义,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之间在人格上和教育活动中是平等的、独立的[2]。

面对高校里这样一个受教育者主体,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直面更大的挑战,因为要把课上得让这些“见多识广”、个性鲜明的“90后”大部分都满意可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还要与时俱进,了解或掌握现代的获取信息的基本手段和途径,充分利用相关网络资源来为教学服务,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语言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具体而言,教师们不仅要通过网络来及时获取与教学有关的信息,比如当下国内外发生的有关重大事件以及网民们对此类事件的主流看法,而且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网络语言”,根据需要适当地、及时地把一些语言和词汇的“网络版本”吸收到教学语言中来,使教学语言既保持一定的专业性又洋溢着时代气息、大众气息,既保持一定的高雅性又能够做到“接地气”。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和学生站在同一个时代的平台上平等对话、有效沟通,也才可能使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产生真正共鸣,从而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89.

[2]陈勇,王欢,梅红.关于“六个为什么”的语言艺术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

[3]郝玉明,白少军,冯书文,等.浅谈医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6).

[4]王秀凤.教学语言艺术特点初探[J].青年文学家,2009(6).

[5]王小雪.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艺术探微[J].教学与管理,2007(36).

猜你喜欢

四化语言艺术理论课
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浅析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四化”建设初探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习近平的语言艺术探析
提高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刍议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