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研究

2015-02-20

关键词:辜鸿铭英译本译本

何 洋

1594年(明万历二十二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把《四书》整理翻译成拉丁文,自此拉开了《论语》外译的帷幕。先后产生了拉丁文、法文、英文、德文、意大利文和西班牙文等多种语言的《论语》译本。其中,《论语》英译持续的时间之久、产出的译本数量之多及引发的影响力之大都是其他语种的翻译所无法比拟的。传教士马希曼(Joshua Marshman)的节译本The Works of Confucius(1809)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英文译本。在此之后的两百余年里,共产生了60余种《论语》英文全译本、节译本和编译本。

《论语》英译之初始终是由传教士和西方汉学家所垄断,而辜鸿铭则开启了中国人独立翻译《论语》等儒家典籍的先河。风格独特的“归化”译法使他的译本风靡当时的西方社会,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故西人知中国学理之精,典则之当,盖原其所译”[1]239,他的译经活动“不仅在近代,而且在整个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都占有独特地位”[2]74。因此,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一直是《论语》翻译研究和典籍翻译研究的重要研究对象。为了系统、全面地了解辜鸿铭《论语》译本的研究情况,我们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检索及人工筛选的方法共获取相关研究论文163篇。本文将对它们进行梳理分析,以期描述辜鸿铭《论语》译本研究的基本情况,归纳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研究中所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不足。

一、辜鸿铭《论语》译本研究概览

(一)辜鸿铭译《论语》版本概况

因不满于理雅各儒经翻译的僵化刻板和错漏曲解,辜鸿铭的第一部译著《论语》(The Discourses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 A new special translation, illustrated with quotations from Goethe and other writers)于1898年由别发洋行(Kelly&Walsh Ltd.)在上海出版发行。在原本绝版多年之后,黄兴涛在编著《辜鸿铭文集》时,收录了这一版本的辜鸿铭英译《论语》,于1996年由海南出版社出版。我们发现,这是目前研究者们主要的两个译本来源。在选取的163篇论文中,期刊论文大多选用的是黄兴涛编著的《辜鸿铭文集》中收录的译本,而硕士论文大多选用的是别发洋行发行的原版译本。实际上,辜鸿铭英译《论语》在台湾地区还有另一个版本。1976年,台北问学出版社重印了原版译文。1977年,辜振甫请邢光祖勘误、林语堂作序,并交由台北崇圣会再版。1979年,台湾文复会出版《四书英译》,其中《论语》部分以辜鸿铭英译本为基础修订而成[3]。这便是辜鸿铭英译《论语》在台湾地区修订本的由来。

而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国内多家出版社纷纷再版了辜鸿铭英译《论语》。2011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辜鸿铭英译〈论语〉》。2013年,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辜鸿铭讲论语》。2014,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了《辜鸿铭讲论语》,随书附赠有光绪二十四年(即1898年)辜鸿铭译《论语》英文原版;同年,金城出版社出版了《辜鸿铭讲论语》。在国外,2008年,美国专业出版罕见珍贵图书的Kessinger Publishing公司出版了影印版辜鸿铭英译《论语》。

(二)辜鸿铭英译《论语》研究论文发表情况

我们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检索及人工筛选的方法共获取相关研究论文163篇。(检索时间为2015年1月28日)这些论文主要为:社科期刊论文,共84篇;硕士论文76篇;博士论文3篇。涉及辜鸿铭英译《论语》研究的论文最早于1985年发表在 《翻译通讯》(后更名为《中国翻译》)上。自2008年开始,每年发表的相关论文都在10篇左右,2012年更是达到了20篇之多。相关的硕士论文也呈现出类似的情况。从发文总量来看,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基本相当。

(三)研究的译本类型情况

根据译本类型,这些研究论文可以分为两大类:辜鸿铭《论语》译本的单译本研究和辜鸿铭英译本与其他译本的对比研究。单译本研究的论文共72篇,多译本对比研究的论文共91篇。从2008年开始,单译本研究的论文每年都保持在10篇左右,而多译本的对比研究在2011、2012年甚至达到了每年20篇左右。这也印证了辜鸿铭英译本的重要地位,以及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值得一提的是,多译本研究明显受到硕博论文的青睐,多译本研究的硕博论文为54篇,是单译本研究的一倍。从期刊论文数量来看,单译本研究则略多于多译本研究。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就研究内容而言,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文化背景研究和译本本体研究。

(一)文化背景研究

随着20世纪90年代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兴起与发展,权力关系、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等文本之外的因素越来越受到翻译研究者们的关注。这在辜鸿铭英译《论语》研究中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我们搜集的163篇论文中,关于文化背景研究的论文有125篇之多,占76.69%,而关于译本本体研究的仅38篇,占23.31%,而且这些论文也几乎都或多或少地论及翻译的文化背景。我们发现,“翻译顺应选择”“生态翻译”“意识形态”“主体性”“语境化”等术语频繁地出现在这些论文的篇名或关键词中,而“翻译策略”“翻译动机”“翻译目的”则成为论述的热门话题,辜鸿铭英译《论语》的历史意义评判成为多数论文讨论的最终目的。

张小波分析了辜鸿铭翻译的目的、特征及其历史意义,认为辜鸿铭的归化译法是强势语下的无奈,有其存在的意义和历史价值[4]。屠国元分析了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译者选材、译者动机和翻译策略,认为辜鸿铭的英译《论语》“彰显了儒家文化的精髓、中华文明的价值,在文化抵牾中转喻中国人的精神,同时为中西文化碰撞、互动做出贡献。”[5]钟明国则认为辜鸿铭的《论语》翻译被赋予了塑造中国文化身份的使命,但完全贴近英语语言规范和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极端归化翻译策略使译作带有强烈的自我东方化倾向,因此消解了翻译的目的,失去了完成文化使命的可能性[6]。

(二)译本本体研究

译本本体研究论文不足总量的1/4,这些研究的侧重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语言层面的评价。这些研究侧重于译文的得失评价。张婷婷根据“信达雅”的标准比较了辜鸿铭、理雅各、威利译本中出现的误译,并将这些误译做了分类[7]。吴国珍认为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辜氏的文化观念和翻译原则,因此译文中存在诸多瑕疵[8]。第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直接以此为题的论文达18篇,接近译本本体研究的一半。这些文化负载词主要有:“仁”“义”“礼”“君子”“小人”等核心概念词;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文化词汇。李游对理雅各、辜鸿铭、安乐哲和丘氏兄弟译本中文化词语的翻译进行了分类整理并比较了这些词汇相应的译文[9]。邱扬通过对比理雅各、辜鸿铭、安乐哲三译本,提出“如何使文化概念不在翻译中发生转换偏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10]。第三,副文本研究。译本的副文本往往体现了译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观。辜鸿铭英译本的序言被引用的频率极高,特别是介绍翻译目的和方法的话语,但是专门研究辜鸿铭英译本副文本的文章仅2篇。倪蓓锋认为辜鸿铭英译本的副文本既为读者提供了作品导读,又反应了“当时历史语境下翻译目的功利性、翻译规范、以及译者的翻译方法、翻译心路历程等”[11]。陈颖从形式和内容两个维度描述了辜鸿铭英译本中的“丰厚翻译”现象[12]。

三、辜鸿铭英译《论语》研究中的不足

(一)重复性研究较多

辜鸿铭英译《论语》研究虽然数量可观,但创新之作凤毛麟角,重复性研究频现。

从研究的理论视角来看,虽然研究者们广泛运用了语言学派、文化学派、阐释学派的多种理论,但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目的论、操纵论和生态翻译学。几乎每年都有多篇论文选用这三种理论视角。从2008到2014年,选用目的论的论文共17篇。这些论文几乎都引用了辜鸿铭在译序中的相同语句作为论述的核心论据。2012年,选用操纵论的论文更是多达7篇。相同的理论框架之下,创新之作并不多见。

从研究的内容来看,文化背景研究占76.69%。黄兴涛在《文化怪杰辜鸿铭》一书中对辜鸿铭儒经翻译的历史文化语境和动机做出了非常详实且深入的论述,而这些论文中绝大多数未能提供新的史料或更深入的剖析。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也是高度集中于少数几个词汇上,译例堆砌现象比较普遍,缺少系统的归纳和深入的分析。

从对比译本的选择来看,多译本对比研究的论文共91篇,占55.8%。《论语》的英译本多达60余种,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均有较多有价值的译本可供比对,但被选择的译本却高度集中于理雅各、安乐哲、威利等人的译本。

(二)研究方法单一

多数论文采用了相同或相似的研究模式:介绍理论——引用辜鸿铭在译序中的相关语句并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进行论证——举例。这种过于程式化的模式容易造成文化背景研究泛化,译本本体研究不够深入,重复性研究也就不可避免。在这些研究中,也有少数研究者运用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做出了积极的尝试。王东波从“信、达、雅”的角度对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译本中的大部分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两个译本的特色和优劣作了归纳总结[13]。杜学敏借助双语平行语料库对理雅各、辜鸿铭、刘殿爵译本中说类词的翻译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与理雅各和刘殿爵相比,辜鸿铭在处理说类词时更为灵活,译文能够根据具体语境具体分析[14]。

(三)理论视角与译本分析“两张皮”

无论是文化背景研究,还是译本本体研究,绝大多数论文都选择了某一种翻译理论作为研究视角展开论述,硕士论文尤其如此,有的硕士论文甚至选用了两种以上的翻译理论。其结果是理论视角与译本分析的严重脱节,看似论证合理、论据充分,实际上却是重复研究,人云亦云。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译例的重复和雷同。在阐述辜鸿铭归化策略时,几乎都以译本中人名处理为例进行论证。理论套用痕迹非常明显,因此也就未能推动辜鸿铭英译《论语》研究的深入。

四、结语

辜鸿铭是第一位独立翻译《论语》等儒家经典的中国人,辜鸿铭英译本风格独特,影响深远。然而,从本文研究结果来看,由于重复研究过多、研究方法单一,辜鸿铭英译《论语》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深入。而近年来,一些研究者或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或选取了新的视角,或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丰富了辜鸿铭英译《论语》研究。在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时代背景下,辜鸿铭英译《论语》研究对当前的典籍翻译、中籍外译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努力下,定会取得一个又一个丰硕的成果。

[1]邵镜人.同光风云录[M].台北:鼎文书局,1978.

[2]黄兴涛.文化怪杰辜鸿铭[M].北京:中华书局,1995.

[3]陈炜舜.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辜鸿铭《论语译英文·学而篇》译笔试论[EB/OL].http://www.xiao-en.org/cultural/academic.asp cat=103&loc=zh&id=1450,2007-4-20.

[4]张小波.强势语下的无奈:辜鸿铭古籍英译的归化[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4(5).

[5]屠国元,许雷.立足于民族文化的彰显:转喻视角下辜鸿铭英译《论语》策略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6]钟明国.辜鸿铭《论语》翻译的自我东方化倾向及其对翻译目的的消解[J].外国语文,2009(2).

[7]张婷婷.严复信标准下的《论语》三英译本中的误译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8]吴国珍.辜鸿铭《论语》英译缺失举隅[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4(4).

[9]李游.典籍的多元阐释与跨文化建构:以《论语》文化成分的翻译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

[10]邱扬.英译《论语》中的文化概念之争:兼谈文化意识与译文的文化趋向[J].孔子研究, 2014(2).

[11]倪蓓锋.《论语》辜鸿铭英译本的副文本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12]陈颖.辜鸿铭《论语》丰厚翻译研究[D].重庆: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

[13]王东波.《论语》英译比较研究:以理雅各译本与辜鸿铭译本为案例[D].济南:山东大学,2008.

[14]杜学敏.《论语》中说类动词的翻译对比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

猜你喜欢

辜鸿铭英译本译本
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
瑞典文《红楼梦》译介源流考*——兼驳霍闵英译本转译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最尊贵的中国人
“清末怪杰”辜鸿铭
精通九国语言的学习方法
辜鸿铭倒看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