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基于安徽省6所高校的调查分析

2015-02-20苗雅静董金权

关键词:知识经济专业发展高校教师

苗雅静,董金权

微博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基于安徽省6所高校的调查分析

苗雅静,董金权

摘要:通过对安徽省6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和辅导员在对微博的关注内容、使用习惯和微博态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反映出微博时代辅导员对新的工作环境感知的滞后、工作方式创新的滞后以及角色价值的削弱,构成了辅导员工作新的挑战。辅导员要增强微意识,主动适应新环境,构建新型师生互动关系,积极利用微博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实效。

关键词:知识经济;高校教师;学习社群;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5)07-0103-04

作者简介:苗雅静(1990-),女,安徽工程大学(安徽芜湖241000)人文学院创意产业与社会管理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媒体传播与管理;董金权(1976-),男,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青年社会学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02-1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社会化媒体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14YJC840003)阶段性成果;安徽工程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2014xd028)研究成果之一。

近年来,随着微博的蓬勃发展,如何利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面临的新课题。从2012年的首届全国辅导员技能大赛开始,微博被列为辅导员技能考核的重要内容,旨在鼓励辅导员利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微博使用现状和辅导员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情况,我们于2014年11-12月在安徽工程大学、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大学、合肥学院、淮南师范学院、阜阳师范学院等6所高校中发放了620份学生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03份;同时在每所高校发放了120份辅导员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9份。

一、微博关注内容的比较分析

(一)微博关注内容的调查分析

微博内容主要有“关注”“转发”“评论”等,微博主可以通过“加关注”来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人。从问卷中个人关注人群的调查得知,有71.8%的大学生关注自己的同学和朋友,54.9%关注自己喜欢的名人和明星。

从关注的信息内容看,学校动态、时事新闻是大学生最关注的热点,他们将微博作为了解社会、关注学校和获取信息的重要窗口。大学生对娱乐新闻和趣味笑话的关注度也很高,说明兴趣爱好是大学生关注微博的重要动力。

从大学生关注校内微博的内容看,有85%的学生关注学校各级学生组织微博和各职能部门微博发布的重要信息。这些信息主要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活动为主,大学生对校内机构微博的需求主要集中于服务、咨询两个方面。

在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微博互动方面,有51%的学生认为自己和辅导员之间没有或极少通过微博互动,与辅导员经常互动的比例仅为11.9%。而辅导员与学生经常互动的比例也仅有20%,这与我们的预计相差很大。在对辅导员进行的后期访谈中得知,辅导员与学生的微博互动大多局限于班级学生干部。可见,微博作为交流工具,其“交互性”功能在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关于辅导员开通微博的原因,“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便于与学生交流”的比例达到66%。开通微博的初衷是为了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很好掌握微博这一新生事物的规律,在和学生交流过程中不适应他们的微博话语体系,除了围观学生的微博外,很难与学生形成有效互动。

(二)关注内容的差异性分析

随着微博在大学生中的迅速普及,微博中纷繁复杂的信息已经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

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对此,辅导员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利用微博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微博互动意味着“双方对传播内容的共同控制”[1]。然而,辅导员目前还仅仅停留在围观大学生微博的层面上,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还处于消极应对状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微博,客观上要求辅导员积极发挥微博优势,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微环境”,引导大学生理性、科学地分析微博中的热点话题,帮助他们提高科学分辨微博信息的能力。

长期以来,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采用的是应试教育中灌输式的说教模式,不了解学生的现实需要,而学生也不与辅导员交流自己的思想困惑,师生之间的互动受限,辅导员未能发挥“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从调查结果看,辅导员在利用微博开展学生工作过程中,没有充分重视对互动内容的把握,与学生之间在微博上“各自围观”“各说各话”,将微博互动变成了单向的“一家谈”。新形势下,辅导员要深刻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学生工作理念,贴近大学生实际,积极利用微博主动融入大学生群体之中,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微博使用习惯的比较分析

(一)微博开通及使用情况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2012年和2013年是大学生注册“微博”的高峰期,也是微博蓬勃发展的时期,大学生对微博的兴趣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微博大军之中。相比较而言,截至2014年10月底,有91.6%的辅导员开通了微博,低于学生开通微博的比例。在微博使用频率上,每天登陆微博的比例大学生为68.4%、辅导员为28.4%,辅导员低于学生的使用频次。

在登陆微博时间上,大学生在上午上课前、中午时段以及晚上临睡前的微博使用比例最高,这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使用微博的习惯。辅导员登陆微博的时间则多集中于每天上、下午上班的前一段时间。可见,大学生与辅导员的微博使用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在新媒体应用中,与延时回应相比,即时回应更直接,针对性更强,更容易实现互动的目的。当发出信息和接受反馈同步或几乎同步时,状态最佳。”[2]辅导员和大学生在微博使用上的时间差异,导致辅导员发布的微博和学生之间微博互动的即时性不强,信息到达率不高,这是大学生不与辅导员进行微博互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微博登陆方式上,使用手机登陆微博的大学生比例高达82%,而辅导员用手机登陆微博的比例仅有44%,更多是利用办公室或家里的电脑登陆微博。随着3G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4G通信技术的逐步推广,利用手机登陆微博,其微博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将进一步增强。辅导员与大学生在微博登陆方式上的差异,也是他们进行微博互动的阻碍因素之一。

(二)微博使用习惯的差异性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辅导员和大学生不论是在微博登陆方式、登录时间,还是登陆频次上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成为他们进行微博互动的习惯性障碍。要克服这些障碍,不能像课堂教学那样让学生适应辅导员。相反,辅导员必须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了解并尊重大学生的习惯,适应他们的需求特点,只有充分利用微博与大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才能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进微博。

能够进行点对点的互动沟通是微博的最大优势。通过微博进行点对点沟通减少了中间环节,实现了沟通双方的完全平等,这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特征相吻合。同时,微博使用者之间可以通过私信进行双向交流,也可以通过话题展开多向讨论,还可以通过互聊进行即时对话,以及通过留言实现延时沟通,这种多维性、多样化的平等互动交流,更适合大学生的交往需求,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从调查结果看出,虽然辅导员也认识到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并没有充分发挥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希望通过微博与辅导员进行交流互动,而辅导员则没有能够及时适应大学生的微博使用习惯,致使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发挥不佳。

三、对待微博的态度比较分析

(一)对待微博的态度调查

在“使用微博对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造成怎样影响”这一问题上,有80%的大学生对微博的积极作用给予了肯定,认为微博是全新的交流学习方式,既能丰富大学生的生活,又能促进其成长成才。

对于大学生通过手机随时登陆微博是否影响正常的学习问题,有6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不会。而在对辅导员的调查中,70%认为微博对大学生会产生负面影响,说明辅导员对微博的负面影响非常担忧。从大学生登陆微博时间来看,多为课余时间,尤其是中午和晚上临睡前,可见辅导员的担心是不符合实际的。

调查显示,有90%的大学生认为微博拓展了交际面,69%认为微博已经成为自己和朋友及同学联系的新渠道。可见,微博满足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成为他们抒发情感、分享观点的最为理想的途径,更成为大学生朋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重

要平台。

在通过微博开展班级工作方面,大学生认为微博可以成为加强师生交流、增加班级管理透明度、提高班级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而辅导员对微博功能的认识,更多是从监管者的角度出发,认为微博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和班级管理工作的冲击力很大,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进行网络舆情监控是辅导员关注微博的最主要目的。对于微博应用于班级日常工作,大学生给予了肯定和期待,而辅导员更多的是担心和忧虑,尤其是一些敏感性的话题,辅导员的态度是“防”和“管”,沿袭了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很少有辅导员能够有意识地通过掌握微博话语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和舆论上的积极有效引导。

(二)微博态度的差异性分析

“微博在手,世界我有。”微博已不仅仅是青年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情感的平台,更是成为他们认识世界、感受生活的重要途径。微博中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新颖活泼的话语方式,迎合了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可以说,微博给予青年大学生的信息远远超越了辅导员,传统意义上辅导员所拥有的教育、宣传、解释的优势地位逐渐被微博所替代,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在逐渐减弱。如何利用微博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增强辅导员工作的魅力,提升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直以来,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主要采用班会、座谈、个别谈话等方式,在这种传统的互动中,辅导员与学生是“管”与“被管”的关系。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这种传统的日常管理模式所形成的对立的师生关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从调查结果看,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对立关系同样蔓延到了微博之中,主要原因是辅导员将微博视为“谣言的煽动者”“时间的吞噬者”,没有充分认识微博的特性和充分利用微博的优势,没有与大学生开展微博互动、倾听大学生的心声和了解大学生的需要,以及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四、以微博为载体创新辅导员工作的对策

微博经历了几年的蓬勃发展,已经将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带入了“微时代”,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改变了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给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了全新挑战。对此,高校辅导员必须主动迎接挑战。

第一,增强微博意识,主动适应微博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新环境。大学生利用微博的交互性构建的微博圈已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生活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大学生随时随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可以赞美、可以抱怨、可以求教、可以分享。在这样一个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微博理应成为高校辅导员获取大学生最新思想动态的“高速公路”,占领微博这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是辅导员十分紧迫的任务。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微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强化微博意识,提高微博素养,占领微博阵地,更好地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服务。其一,辅导员应及时结合时事热点,通过微博开展自上而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关注时事热点,科学地思考问题和理性地处理问题。其二,辅导员可带领学生发掘和宣传身边的正能量,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充实到微博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第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优势,以微博为载体构建师生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在微博时代,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应该构建一种什么样的新型关系,才能够真正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在‘陪伴式’的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3]。

“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4]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优势,培养其自主选择、自主评价、自主内化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十分重要。传播学者卡茨和拉扎斯菲尔认为,意见领袖是新媒体时代的圈子轴心,具有很高威信,能够影响周围人的观念和决定。辅导员在用微博开展工作过程中,应该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优势,培养大学生微博意见领袖,只有以学生的榜样力量和话语方式影响大学生,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微博的功效,从而真正掌握微博时代的话语权。

第三,把握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微博为载体创新学生工作方式。随着微博的不断发展,通过微博进行信息咨询和问题反馈,将成为大学生与辅导员沟通的重要内容。要把微博真正建设成为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平台,辅导员在微博中的工作主要是提供服务,以服务赢得学生支持,这要求辅导员在微博中关注大学生的关切、服务大学生的需要。微博作为被大多数学生接受且喜爱的网络平台,在提供学习、生活服务方面具有其他平台无法企及的便利性。辅导员可以在微博上设置与青年密切相关的专栏话题,与大学生在学习、就业、情感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交流并提供指导,把微博建设成为帮助大学生成长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辅导员的微博服务通道越畅通、服务越到位,其价值发挥就越好。辅导员还可以通过微博发布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和评奖

评优等相关信息,提高辅导员微博的吸引力。还可利用微博私信实现学生谈话上微博,通过话题讨论实现主题班会上微博,提高辅导员工作的亲和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总之,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微博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深远影响,高度重视微博的运用和管理,积极构建辅导员特色微博,利用新颖的话题、轻松活泼的形式,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凝聚力;保持“微态度”,习惯“微语言”,以微博为载体与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增强教育方式的时代感;发挥微博的互动优势,延伸辅导员工作的空间和时间,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梅尔文·德弗勒,桑德拉·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学绪论[M].杜力平,柯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

[2]马为公,罗青.新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1.

[3]钱珺.浅谈微博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方法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编辑:文汝)

猜你喜欢

知识经济专业发展高校教师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评价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
知识经济供给侧改革五大着力点论析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基于模糊多标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独立学院软实力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