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州现代物流业SWOT分析及其培育发展对策

2015-02-18江涛涛蔡建飞

物流技术 2015年19期
关键词:常州市常州物流业

祝 勇,江涛涛,蔡建飞

(常州大学 商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1 引言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常州现代物流业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占比达到25%左右,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一极。因此,现代物流业对常州经济转型升级具有战略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人员和政府管理部门十分重视对物流的研究与扶持,因此在物流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初期,学者们关注运输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如J.Diaz[1]。然后逐步开始研究区域物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D.J.Bowersox[2]等论述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而O.Fisher[3]、W.Lemoine[4]研究了区域物流规划。政府要规划引导并利用相关政策支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正如P.Pontrandolfo[5]所说,“物流相关政策是区域物流大力发展的基础。”

国内学者主要关注区域物流概念界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需求预测、发展对策这四个方面。

(1)关于区域物流概念,国内尚未有统一说法。区域物流是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环境中(张丽立,等[6]),将区域内外的各类物品从生产地向消费地流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流活动(薛辉[7])。

(2)关于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夏燕菊[8]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张鹏[9]提出区域物流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受区域经济规模和发展程度的影响。

(3)关于区域物流需求预测,王晓原[10]采用聚类预测模型,姚智胜[11]采用小波包和支持向量机,隆惠君[12]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对常州物流需求量进行了预测。

(4)关于区域物流发展对策,林荣清[13]、李春海[14]等探讨了区域物流发展规划。海峰[15]等提出了区域物流系统规划模式。孙淑生[16]从产业集聚视角论述了区域物流发展模式。

3 常州现代物流业SWOT分析

3.1 发展优势(S)

(1)优越的物流区位条件。常州地处自然资源丰富的苏浙皖三省交界,宁杭高速公路、宁宜铁路等经常州辖市溧阳而中转苏皖浙经济往来,新长铁路、扬溧高速、京杭大运河、常泰过江通道等贯通江苏南北经济腹地,可与苏中、苏北振兴形成呼应和经济互补优势。

(2)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常州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国省干道、铁路、机场、港口为主体的综合交通体系。在公路运输方面,常州已形成了“三纵四横一环线”的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络和“五纵八横一环线”的国省干线公路网络。在铁路运输方面,常州站作为全国56个特等站之一,以客运为主,兼顾货运;奔牛与戚野堰站则以货运为主。在水路运输方面,常州港是以本地区物资运输中转为主,兼顾中转长江中上游部分物资的多功能、现代化的港口。在航空运输方面,常州机场按照“客货并举、国际国内兼顾”的原则,服务于常州乃至江苏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常州在长三角区域的交通枢纽优势。

(3)腹地经济持续增长。2014年,常州市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平稳回升势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1 276.9亿元。腹地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是常州区域物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4)已有一批重点物流基地(企业)。自2006年省重点物流基地和企业的评审认定工作开展以来(至2014年),常州全市共有38家物流企业获得省重点物流基地(企业)称号。

3.2 发展劣势(W)

(1)综合交通网络有待完善。常州市铁路基础依然薄弱,航道网等级偏低,公路网衔接有待完善,与物流园区、港口、机场、产业园区等重要物流节点尚未完全实现一级公路连接。

(2)行业管理机制有待优化。据调查,常州市把物流业作为服务业的一种,由经信委交通与物流处单独管理,并没有发动其他部门予以配合,更没有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管理物流,这种格局给常州市物流发展带来不少困难。常州市物流协会只是交通协会的一个分会,其会员企业仅是交通系统的部分物流企业,覆盖面小,难以起到行业协会应有的协调作用。

(3)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常州尚未形成一个集监管、安全和公共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4)物流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据调查,在物流企业中,普遍存在有较强物流操作能力的员工缺乏相应的物流专业理论基础和现代物流理念的情况。目前,常州市在校的物流专业大、中专院校学生仅1 200余人,物流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3.3 发展机遇(O)

(1)物流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2009年,国务院发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物流业被列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办发〔2011〕38号),业内称之为“国九条”。同年,央视推出“聚集物流顽症”系列节目。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国发〔2014〕42号),这又是一个指导物流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些都表明物流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物流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常州应抓住机遇,紧跟政策,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2)全球产业转移和贸易格局调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日益发挥显著作用。长三角是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随着区域一体化的加速发展,全球化的世界贸易格局逐步转向以区域为主导的贸易格局,长三角资源和物流网络将进一步整合,对常州区域物流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

(3)“营改增”试点减轻企业税负。自2012年10月起,常州市开展“营改增”试点,涉及交通运输企业2 300多家。从上海试行结果来看,“营改增”有效降低了总体税负。因此,实施“营改增”试点,能够有效改善常州交通运输企业、特别是面广量大的中小型交通运输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促进常州物流业发展。

3.4 面临的挑战(T)

(1)地区经济缺乏较强竞争力。上海、南京都市圈对常州的辐射不够,交通、资源及政治文化区位优势指数均呈一定弱势,GDP排名下滑到省内第六,服务业比重偏低。

(2)产业发展面临压力。随着传统产业升级、现代服务业提速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等,定制化、精益化、供应链等高端物流需求增长快速。常州物流市场还不成熟,尚需培育及引导,物流尚难以有效促进产业升级。由于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货物吞吐量对交通构成较大压力。

(3)工业企业发展环境趋紧。一是工业企业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面临较大困难。一方面原材料、人工全面上涨,从全市九大类原材料看,纺织原料、化工原料、建材、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等上涨均超过10%;另一方面主要行业产品价格波动情况不一,非金属矿物制品、有色金属产品、光伏产品等价格明显下跌。二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2011年下半年以来,受欧美债务危机、全球经济下滑风险加大等影响,纺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风电装备等企业订单急剧下降,随之也影响到上游配套企业。

(4)物流信息统计不全。由于现代物流业跨部门、跨行业,从国家到省、市一直没有完整的统计口径,所以无法进行全面有效的统计。近些年,常州市也曾进行过全市现代物流业基本情况调查,但仅是面上的典型抽查,尚不能全面反映全社会物流业状况,不能满足需要。

以上分析可概括为表1。

4 常州现代物流业培育发展对策

基于上述SWOT分析,提出常州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目的,服务和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坚持社会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发展方向,营造良好的物流政策和基础设施环境。

表1 常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态势的SWOT分析

(1)完善物流业管理体制。常州市发改委承担物流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制定之职,同时又是生产性服务业的牵头部门,应尽快成立分管领导挂帅、市发改委牵头的全市现代物流业领导小组或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同时,着手组建常州市物流行业协会,搭建政企学交流平台,协助政府开展课题研究,当好参谋助手,逐步树立行业协会的地位并发挥其作用。

(2)优化物流发展政策环境。常州市应加快出台促进物流业发展的财政、税收、土地和监管等方面政策,扶持一批重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创立物流品牌,支持重点物流项目建设、物流人才培养、物流产学研合作等。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到常州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支持跨国公司在常州设立采购中心。

(3)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两业联动。政府引导推动制造企业实施主辅分离,优化制造企业内部物流,实现入厂物流与出厂物流业务外包。发挥两业联动示范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

(4)推进物流集聚化发展。常州市可以围绕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一核八园、专业市场等产业集聚区和交通枢纽节点,积极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完善货运站、多式联运、配送中心等,引导物流企业集聚到物流园区。

(5)培育专业特色物流。依托医药、农产品、灯具、化工等特色产业,形成江苏亚邦医药物流中心、江苏凌家塘农产品物流中心、邹区灯具市场物流中心、江苏塑化国际城等一批专业物流园区。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企业,推动其在特色领域做大做强做专业,尤其是城市配送物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邮政快递物流、农村物流等特色企业,对于优化城乡生活环境与品质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6)创新物流运作模式。物流业要转变发展方式,在运作模式上进行创新,推广应用VMI、JIT模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精细化的供应链物流服务,推广城市共同配送、快递配送、连锁配送等新型物流组织方式,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

(7)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政府与企业需共同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政府要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并努力推广,物流企业要加强自身物流信息化建设。

(8)培养和储备物流人才。发展物流业,人才是关键。一是通过行业协会加强物流人才需求调查和预测,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常州物流人才储备库和加快物流新型智库建设。二是利用常州市高校和常州科教城资源,支持物流相关产学研基地培育,加快常州大学、常州工学院等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发展。三是建立常州市高校和重点物流企业培训实习联盟,积极培养专业技能型、高素质物流人才。

[1]Jara Diaz.The Effect of Using Aggregated Output in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Cargo Handling Operations[J].Physica-Verlag HD,2000,(2):97-109.

[2]Donald J Bowersox,etc.21st Century Logistics:Making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a Reality[R].Oak Brook,IL: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1999.

[3]Olive Fisher.The Planning of Regional Logistics[J].Journal of Melbourne University,2002,30(2):102-122.

[4]W Lemoine,Lars Dagnns.Globalization Strategies and Business Organization of a Network of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g,2003,33(3):35-69.

[5]P Pontrandolfo,O G Okogbaa.Global manufacturing:A Review and a Framework for Planning in a Global Corpo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1999,37(1):5-20.

[6]张丽立,海峰.怎样认识区域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1-50.

[7]薛辉,欧国立.基于谱系分析的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系统协作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08,(7):1-3,6.

[8]夏燕菊,李薇辉.区域物流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9]张鹏,李全喜.区域物流发展水平测度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10]王晓原,张敬磊.区域物流需求分析集对聚类预测模型研究[J].软科学,2004,18(5):11-13.

[11]姚智胜,邵春福,熊志华.基于小波包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短时交通流组合预测方法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7,15(1):119-123.

[12]隆惠君,卓岩,江涛涛,等.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常州市物流需求预测[J].物流科技,2008,(6):51-54.

[13]林荣清.区域物流发展规划研究[J].物流科技,2004,(9):7-10.

[14]李春海,缪立新.区域物流系统及物流园规划方法体系[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98-401.

[15]海峰,张丽立,孙淑生.区域现代物流模式探讨[J].经济管理,2005,(20):44-50.

[16]孙淑生,李亚.基于产业聚集的区域物流发展模式[J].物流科技,2008,(2):8-10.

猜你喜欢

常州市常州物流业
教师作品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常州的早晨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物 流 业
我国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西安市物流业发展问题研究
营改增对物流业税负的影响与对策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