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教材处理 关注能力训练——例谈初中小说教学板块式主问题的设计

2015-02-14丁波

语文学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韩麦尔小说阅读教学

○丁波

(包头市昆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内蒙古 包头 01401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这是点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关键的一句。要做到让学生有“大量的语文实践”的机会,就必须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方面的创新研究,要优化教材处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的教学具有独特性,具体表现在:

小说教学一般为“长文”的教学。例如,《丑小鸭》、《最后一课》、《芦花荡》、《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等。这些文章大多在三千字以上,甚至达到了五六千字。这样的篇幅,对初中生来讲,绝对属于“长文”。如何进行小说阅读教学,以实现“长文短教”,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进行有效的教学,是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进行思考的问题。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小说,均是情节线索清晰、人物个性鲜明的文章。对这样的文章,学生大多爱读、乐读,基本不需要老师“激趣”。可是如何在“兴趣盎然”、“热热闹闹”的课堂中,开展语言实践活动,以达到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训练的目的,是小说阅读教学的重点。

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的阅读要把握这“三要素”。但是小说的情节都是“来自生活,但高于生活”,而且人教版初中课本所选小说中的人物、环境大多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在阅读时,学生不易“感同身受”,从而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如何辅以背景材料的介绍,让学生揣摩人物塑造之妙、情节安排之巧、环境描写之深意,是小说阅读教学的难点。

我认为,运用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倡导的“板块式阅读教学思路”,通过课堂“主问题”的设计,可以解决以上问题。“主问题”的设计着眼于整体地带动对课文的品读理解,着眼于引导学生进行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每一次提问或问题设置都能形成和支持课堂上一个较长时间的教学活动。所以,“主问题”教学就是阅读教学中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在教学中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

现结合教学探索和学习体会,以《最后一课》为例,谈谈小说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

《最后一课》是法国小说家都德的一篇代表作,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小说重点写普法战争,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背景材料,教师应在课前给学生出示或由学生自己去收集整理。了解写作背景,是小说阅读的前提。

因为小说是“长”文,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不宜“面面俱到”,否则,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就会“蜻蜓点水”,“浮而不实”。教师在研读教材时,确定教学从哪个角度切入,选择哪些“点”开展教学活动,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同时更要根据小说的突出特点设计教学的主问题。可以说,课堂教学中的主问题,反映出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和课堂设计思路。所以主问题的设计不应有什么“固定套路”,但是不管怎样设计主问题,都要通过课堂活动,关注学生的能力训练。

一、从题目上设计主问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小说的题目或揭示了中心事件,如《范进中举》;或提示了小说的主要人物,如《孔乙己》;或揭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如《故乡》;或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如《变色龙》;或揭示了文章的线索,如《我的叔叔于勒》等。从小说的题目中设计主问题,可以直指小说的“核心”,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思考、分析文本,有效地进行概括能力训练、人物分析能力训练、结构层次分析训练。

如教学《最后一课》时,从题目中就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

这是小镇里最后一节法语课。这最后的一课,与之前的法语课有哪些不同?

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主问题,却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清小说情节,初步理解文意,把握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原因和小说的主题。

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由这个主问题引发出其他的“次问题”,以便开展各种能力训练。如:多角度概括训练

——小说是以谁的视角写这些不同的?请分别以弗朗士、韩麦尔先生、小镇居民的视角概括小说的情节。

——弗朗士感受到了最后一课的种种不同,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请按情节变化和人物情感变化,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小说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请以此标准划分并概括故事情节。

二、从小说“三要素”中设计主问题

每一篇优秀的小说,都蕴含了作者独特的匠心。有的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出人意料。如《变色龙》,作者就以简练的笔墨,围绕一条小狗,通过几个“转折”,将奥楚蔑洛夫警官几段反复无常的对话和脱、穿大衣的细节串连起来,构成一个平凡的故事,每一次转折,情节就推动一步,故事就波澜横生地展开。有的小说人物个性鲜明,作者善于在铺陈人物矛盾中表现主题。如《孔乙己》,作品对主人公最初的介绍便是“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唯一”表明了孔乙己的“与众不同”,而一“站”一“穿”揭示了他的本质特征:穷酸。有的小说环境描写不多,却极具表现力。如鲁迅的小说《故乡》的开头这样一段描写“……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一自然环境描写既勾勒出故乡破败的特征,同时也渲染了渐近故乡时的肃杀、悲凉的气氛。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依据小说“三要素”的突出特点,设计主问题。再如《最后一课》中,就可以以分析韩麦尔先生为切入点,设计主问题: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③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到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三、从文学赏析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小说属于文学作品的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做到“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小说的阅读教学也要从文学赏析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还以《最后一课》为例就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设计主问题进行文学赏析能力训练。

(一)本文有哪些描写之妙?

1.人物描写之妙

——小弗朗士带有稚气的言语、神态、心理:上课前,害怕考问,决定逃学;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诧异;得知是最后一节法语课后的悔恨。

——韩麦尔先生与以往不同的衣着、语言、神态、动作描写,让一个严厉、极具爱国精神的普通老师形象跃然纸上。尤其是上课时宣讲母语重要性时的慷慨激昂,下课时语言的哽咽、悲愤,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细节描写之妙

《最后一课》中有许多细节描写十分耐人寻味:小弗朗士听到屋顶鸽子咕咕叫,提出的那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韩麦尔先生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用力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

(二)本文哪些地方能表现作者艺术手法之巧?

1.巧妙的叙述角度——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叙述故事。《最后一课》原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作者选择了一个淘气调皮的小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和稚气的口吻,以他的所见所闻所感,贯穿了故事情节。同时,小弗朗士也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一个儿童幼稚的目光背后表现出的深刻主题,更加具有震撼力。

2.以小见大手法的巧妙运用——这是一篇短篇小说,运用了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以此设计这样的主问题:文中通过写哪些“小”,表现了爱国主义这个“大”主题?引导学生赏析:从小孩的视角贯穿故事情节:以小人物(普通的法语教师韩麦尔,普通的小镇居民)的经历,表达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故事发生在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的小镇;故事不是惊天动地,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广泛影响的大事,而是孩子上学这样的小事。

以上主问题的设计,构建了“初通文意,进行理解、概括能力训练”、“深入文本,进行分析、探究能力训练”、“研读文本,进行欣赏、品析能力训练”这三大板块。问题不多,但是极具价值。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语言的积累、诵读的训练等问题,以便让学生能在教学活动中,提高能力,学会学习。

猜你喜欢

韩麦尔小说阅读教学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勒特上尉的信》随堂练习
下课之后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最后一课》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再议《最后一课》的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