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浪漫主义早期与中国20世纪上半叶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艺术之比较

2015-02-14张放放

艺术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钢琴伴奏艺术歌曲小节

张放放

西方浪漫主义早期与中国20世纪上半叶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艺术之比较

张放放

艺术歌曲这一音乐体裁在莫扎特和贝多芬时期甚至更早的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其表现形式是独唱与钢琴伴奏相结合。但是让这种艺术形式真正走上舞台,并且将该艺术形式发扬光大还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舒伯特和舒曼。中国的艺术歌曲在20世纪初才开始萌芽并积极地发展起来,二者之间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却也因为历史条件、社会发展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各自又存在着鲜明的艺术特点。因此作为相对独立的钢琴伴奏艺术更是与之息息相关。本文分别从两个不同时期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的艺术特点、创作特征,演奏技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和研究,以使得伴奏者可以刚好的理解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艺术。

艺术歌曲 钢琴伴奏 体裁曲式

声乐艺术是音乐众多学科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人类音乐史上,器乐的诞生虽然晚于声乐,但器乐伴奏却在音乐表现中实现着自己的宝贵价值。因此,声乐的伴奏对于歌唱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声乐的钢琴伴奏又是伴奏艺术中运用得最广泛的一种。它不仅具有相对独立的音乐结构意义和艺术表现意义,更是音乐风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特别是在艺术歌曲当中,由于歌词需是文豪诗人脍炙人口的美丽诗句,就必然要求了钢琴伴奏音乐与诗歌要紧密融合、交相辉映。所以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不仅仅是一个演奏技术的处理问题,更不是单纯被动地为歌曲旋律配上和声的问题,而是要以作品的题材、体裁、内容、结构等因素为依据,进行全面的考虑和精妙的艺术构思创作出来的。本文以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总体特点为主线,着重对西方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与中国20世纪上半叶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的艺术特点、创作特征、演奏技法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与比较。

一、不同时期的中西方艺术歌曲的艺术特点

“艺术歌曲”本就是来自于西方的一个外来词。最早产生于德奥,是由德语 Kunstlied 翻译而来。在德语中 Kunst的原意为“艺术”,lied 则为“歌曲”之意,即“富有特色的独唱作品”,整合而成了“艺术歌曲”。我们可以从其概念上总结出该体裁艺术形式的特点:“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通称艺术歌曲。它区别于歌剧、民歌等声乐体裁,其特点是歌词多半采用著名诗歌,侧重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及作曲技法比较复杂,钢琴伴奏占主要地位”。①

中国的艺术歌曲当然符合了以上的特征。伴随着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它继续遵从和延续了艺术歌曲的各个特点:是声乐作品中的精品、上乘之作;它的歌词、旋律、伴奏三者必须完美结合;特别对钢琴伴奏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又通过学习、借鉴、融合、创新,使这种艺术体裁从20年代的萌芽逐渐发展到40年代的成熟。中国的艺术歌曲融入了大量的华夏民族音乐的元素。在歌词的选用上不仅采用高质量的文字精品,更是经常使用流传千年的古典诗词,如《花非花》、《红豆词》、《枫桥夜泊》等等,其旋律音乐和钢琴伴奏音乐无不与我民族语言的韵律特点相贴切。因此音乐的调性以及结构上,自然与我民族五声调式调性,及歌词结构密切的联系着,处处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美的含蓄表达,更加彰显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

二、不同时期的中西方艺术歌曲及其钢琴伴奏的创作特征

1.结构布局

声乐作品的曲式结构丰富多样,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常常会创造出许多新的结构形式。普通趋势的结构原则,都具备这样的逻辑规律,即:陈述-发展-再现。在进行声乐伴奏时,其配置的织体也应该在一定的规模曲式范围内,遵循陈述、发展、再现的不同特点。因此,准备伴奏之前,就要先明确一个整体的布局。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艺术歌曲,其钢琴伴奏的创作是不断偏向现代音乐风格的。刚刚出现源于欧洲的“艺术歌曲”,如萧友梅的《问》、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青主的《大江东去》等,这些早期的中国艺术歌曲也如西方艺术歌曲一样,伴奏中就已经带有了某些现代作曲技法因素。如青主的《大江东去》,其结构上并没有出现常见的前奏段落,其钢琴伴奏与歌唱同时出场,先声夺人的表现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哀叹。下面,针对两首不同时期、不同结构形式的艺术歌曲的钢琴曲伴奏,研究其布局与发展的特点。

(1)《魔王》

该作品是舒伯特最著名的艺术歌曲其中之一,他选用了德国文学家歌德的同名叙事诗。就音乐的整体布局而言,舒伯特为了使诗歌与音乐达到一个均等的平衡,并没有使用一般的分节歌形式,而是以戏剧的发展线索和逻辑为主要依据,使用了“自由通贯”的创作形式即“通谱歌”的形式。作品体现在不但戏剧冲突明显,并且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层次感,其中分别出现了四个角色,分别是使用第三人称的说故事的人、声音低沉的父亲、发出恐惧的呼救的孩子以及使用威逼利诱的魔王。钢琴伴奏始终在演奏三连音的背景和“策马疾驰”的音乐材料,它不仅营造了一种通篇性的戏剧紧张气氛,也促成了音乐结构的整体贯穿性发展和统一。此外,该叙事歌曲继分段落戏剧性展开之后,音乐材料和调性的再现也是十分明确的,所以听起来整体平衡感依然很强。

(2)《思乡》

它采用了西方的作曲技法,是的单一的曲式方式,但非常巧妙的融入了中国民族因素,如语言的韵律特征。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中,整体音乐的和声句法划分完全契合与中国诗句的句法分布。在“起”的部分中,钢琴伴奏由弱起的前奏进入,能够很好的把演唱者和听众引入到一个良好的艺术环境中去,织体主要采用了分解和弦,营造出了青烟缭绕的清淡气氛,也更加突出了对家乡的思乡之情。作品还使用了加外音的主和弦和属九和弦,将西洋调式和中国的民族五声调式非常自然地连接了起来。“承”句中,是对前面部分旋律的变化模进发展产生。在“转”句中,采用了区别与“起、承、合”三个部分的不同的柱式和弦的伴奏材料,目的是表现出坚定、紧张的气氛,表达了焦虑、忧愁的情绪。“合”句中自然而流畅地将高潮衔接下来,舒缓了气氛与情绪,以不协和的和声效果结束了全曲,思乡之情也在一个长拍中渐渐远去。

2.调性和声

在西方的艺术歌曲中伴奏部分会经常灵活运用调性的变化来进一步表现情绪的改变:如在《菩提树》中,开始是在 E 大调上进行,情绪较明朗,描写流浪者看到门前一棵菩提树,回想起过去美好的生活;中部歌曲转同名 e 小调,情绪变得低沉、暗淡,流浪者又回到痛苦的现实之中;最后部分歌曲又转回到 E 大调,则描绘流浪者虽然前途茫茫,但依然热切盼望早一些得到宁静的归宿。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的专业音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大量作曲家,如:江文也、黄自、刘雪庵、冼星海等,他们都曾创作过带有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其伴奏中运用的现代技法因素也时常会得以体现,现代风格趋向多元化。如黄自的《春思曲》,其钢琴伴奏在第13小节至18小节中就体现了“调式半音”的特点,转调可视为大小调交替的形式,即 F 大调(11小节)-f小调(13小节)-降 A 大调(13小节)-E 大调(14小节)-升 c 小调(15小节)-升 C 大调(16小节)-F 大调(18小节)。而在另一首作品《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为了表达悠远飘渺的意境,黄自在和声上采用了表现古朴幽静的五声羽调式音阶,并大量的使用了平行的小七和弦,让整个作品的色彩非常丰富和饱满,却又不会太热烈,依然秉持了其静谧飘逸的气氛。

三、不同时期的中西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弹奏技法的特点

艺术歌曲的歌唱与钢琴伴奏,二者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辅相成的,甚至在相当一部分的作品中,钢琴伴奏的地位更加重要。例如福列的《月光》、理查·施特劳斯的《万灵节》等。因此在钢琴伴奏的演奏上要尤为讲究。

在西方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整体艺术风格追求以人为本、表达最真的情感。音乐风格更是奔放、自由、且富有激情,因此也更加强调了乐句的连贯性和音乐的歌唱性。legato(连奏)是这一时期弹奏的一大特点。因此,对于伴奏者手指尖触键的感觉就更高了。我们可以把声乐演唱中所强调的“以情带声”的原则运用到钢琴弹奏中去,认真体会作品中的情绪,心中带着感情,甚至可以边唱边弹,便自然的会发出歌唱性的声音来。浪漫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要用不同的触键方法。

此时期的艺术歌曲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伴奏音乐赋予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古典乐派艺术歌曲的伴奏仅是歌声部分的和声和节奏的烘托,而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歌曲则给予伴奏部分以鲜明的音乐形象性。其代表人物舒伯特就是注重通过伴奏音乐去进一步表现作曲家主观的浪漫情绪,使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部分成为体现独立的音乐艺术形象的音乐表现形式。例如歌曲《鳟鱼》中前奏与尾奏部分同样使用了轻快、活泼的旋律,十分生动地描绘了潺潺流水以及鳟鱼在河水里遨游的情景。《魔王》中钢琴伴奏的地位如同独奏曲一般,整个作品贯穿着许多急促的三连音,形象地模仿和描绘了驾马疾驰的场面。并且通过伴奏把四个不同性格的人物用不同的表现方法,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及其富有戏剧性效果。

中国的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同样也具备了以上的演奏特点,并且在此基础之上融入了民族因素。如《踏雪寻梅》的伴奏中,通篇都使用了短倚音,模仿铃铛清脆的声响,营造愉快轻松的气氛。而在作品《枫桥夜泊》中前奏与间奏使用了民族调式的音阶进行,演奏的时候就要模仿古琴的声响与音色,不仅指尖触键要注意连贯性,更要配合好踏板的跟进,防止音响太过浑浊而音响了作品清雅的意境。

当然,想要将一首艺术歌曲雕琢成完美的精品,靠的不仅是伴奏者对钢琴谱和声乐谱的细致研究,还依靠演唱者与伴奏者的共同努力,默契配合。演唱者在演唱中可能随着歌曲段落的转变,情绪、呼吸、语调等会发生变化,那么要求伴奏者就必须学会敏捷的应变,随着演唱者情感的投入,注意改变力度、音色等,力争做到旋律与伴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的完美境界,那样,一首完美的声乐作品才会演绎的美妙绝伦,达到交相辉映的艺术效果。

注释: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

[1]《音乐欣赏手册》本社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1987.

[2]【英】佩基·伍德福特著.舒伯特[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3]于淑贤.歌曲钢琴伴奏的写作[M].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

[4] 王文俐.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中的现代技法因素[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2).

[5]邵铁夫.声乐钢琴伴奏初探[J].艺术教育,2008(3).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钢琴伴奏艺术歌曲小节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形、韵、意——咏叹调《有一颗爱心飘落》钢琴伴奏分析
羌族萨朗舞歌巴茸的音乐分析
——以羌族舞歌《叶忍》为例
快把我哥带走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德沃夏克
——《幽默曲》赏析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音乐分析
浅谈舞蹈基训课的钢琴伴奏
钢琴伴奏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乐感的培养与钢琴伴奏的实践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