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阶梯追读”:提升学生现代诗歌的阅读力
——以洛夫《子夜读信》教学为例

2015-02-14浙江省宁波市镇海立人中学范维胜特级教师

语文知识 2015年4期
关键词:子夜现代诗歌阶梯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立人中学范维胜(特级教师)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立人中学钟方圆

“四阶梯追读”:提升学生现代诗歌的阅读力
——以洛夫《子夜读信》教学为例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立人中学范维胜(特级教师)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立人中学钟方圆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特性的语文任务型生本课堂教学理念,旨在强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自主学习方式。随着目前教育教学“以人为本”观念的不断深入,这样一种学习模式已经被广大师生所接受。现代诗歌是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学体裁,它以其自由的形式和灵活的表达,来激发读者个性的阅读感受和能动的欣赏意趣。现行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所占比例不大,但它在训练学生语言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下面,就以我们执教的公开课《子夜读信》为例,探讨在语文任务型生本课堂教学理念观照下现代诗歌阅读学习的四阶梯追读。

第一阶梯追读:感知,质疑——结合诗歌标题,对诗歌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学生提出质疑,教师以学定教。

《子夜读信》是台湾著名的现代诗人洛夫的代表作,属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外阅读材料。在区优质课评比诸多现代诗歌备选课题中,它陌生的面孔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抱着一种尝试和挑战的心态,我们最终选定了《子夜读信》作为自己的参赛篇目。

洛夫在诗歌界有“诗魔”之称,他的诗作主要以抒发个人对于现实世界的观感及情愫为主,表现手法近乎魔幻,但《子夜读信》却以意象清晰、情感深挚、清新可喜的面目出现,虽然诗歌整体感觉较为清新自然,但诗歌中的意象依然能凸显洛夫的诗歌创作特点,意象跳脱、新奇、迷幻,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诗歌教学前,学生对本诗的感知程度和质疑内容是我们教学前首先要掌握的信息。

在第一阶梯的追读中,我们设计了两个相关的课前热身问题:

1.看到诗歌的标题“子夜读信”,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2.读完诗歌,请你用一个或几个词语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经过初步的课前阅读,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即时反馈,我们迅速进行了整理:

1.看到诗歌的标题“子夜读信”,疑问罗列如下:子夜是什么时间?为什么在子夜这个时间读信?谁在子夜读信?读的是谁的信?是谁寄的信?寄信人与作者关系怎样?是谁的信可以让作者在子夜拿出来读?信的内容是什么?信有何特殊之处能让作者专门写一首诗?对方为什么要写信?作者读信时有什么感想?信对于作者意味着什么?作者在子夜读信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子夜是一个人的名字吗?为什么不在白天读信?……

把以上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后,我们确定了以下四个问题作为稍后课堂学习的重点:

(1)为什么在子夜读信?(32人提出疑问)

(2)这是一封怎样的信?(36人提出疑问)

(3)谁写的信?(26人提出疑问)

(4)作者读信的心情怎样?(14人提出疑问)

2.读完诗歌,用一个或几个词语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写出的词语有:静谧、宁静、安静、温暖、清新、思念、甜蜜、如梦如幻、朦胧、动人、迷幻、神秘、悲伤、悲凉、哀愁、失落、惋惜、忧伤、温馨、幸福、感人……

整理归纳后,我们更加明确了学生对这首诗歌的整体感知程度,他们基本上能捕捉到诗歌中若隐若现的感情基调,如上所列词语可见,大部分学生将此诗歌理解为温暖与忧伤并存的爱情小诗,小部分学生则从诗歌表达的语言角度提出诗歌的朦胧美,个别学生的见解更为独到,表达出了他们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思考。

有了以上来自学生的初读体验,就为我们整堂课的学习重点难点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也为第二阶梯的追读作了铺垫。

第二阶梯追读:想象,思考——回避创作背景,借助“裸读”给予学生充分的联想空间,释放思维,大胆推测,引导学生渐渐锁定诗歌“意象”。

诗歌是想象的艺术,因此,在正式进入文本教学前,我们尽量避免大谈此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缘由等问题,而是让学生畅谈自己由“子夜读信”这一情境产生的联想,学生在学习中作了如下的想象:

生1:我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是在一个夜晚,作者泪流满面地读着一封信。

生2:我也觉得是在一个深夜,周围漆黑一片,静悄悄的。

生3:我感觉只有作者的窗口透出微黄的灯光,他在读一封信,这是一个非常安静的画面。

学生的想象让我们惊叹,也为之神往,不禁感慨:“谢谢同学们的描述,我们仿佛都已被这样的描述带进了一个深沉安静的夜晚,窗外的白昼已不复存在了。”

在语文课堂上,倘若能让学生安安静静地品读一段章节,细致耐心地揣摩一个文句,自由个性地推敲一个词语,这样的语文课堂便是成功的,而现在诗歌教学更需要这样的氛围,自由的联想空间势必会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不仅有利于打开学生曾被无数“创作背景”所禁锢的思维,更有利于他们渐渐进入属于自己的诗歌世界。

延续以上的思路,我们在这一阶梯的追读中又创设了一个饶有趣味的“填空”,即要求学生根据第二诗节中的意象,推断作者在第一诗节空缺处所展示的意象:“子夜的灯,是---------”,并说明理由和依据。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了大胆的想象:

生4:子夜的灯,是一片塘。因为第二诗节中出现了鱼、水、一面镜等意象,特别是镜的意象让我想到“半亩方塘一鉴开”,所以我觉得是“一片塘”,跟水有关。

生5:我认为,子夜的灯,是一鸿思念。因为“鸿”是跟水有关的,像一个小小的湖泽,而下文还有“你的笑”,所以我读出了思念的味道。

多么精彩的想象和推断,这是孩子们思考的成果,不得不说,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我们下意识地感觉到,他们对这首诗的赏读已渐入佳境,他们的目光亦开始专注于诗歌的“意象”。我们创设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想象,初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选择是有规律可循的,“意象”是我们走进诗歌的入口。

第三阶梯追读:品味,解读——抓住关键意象,深入诗歌语言,结合自我观点多角度地解读诗歌,还学生一个独特、个性、多元的诗歌鉴赏空间。

《子夜读信》是一首九行小诗,每一行都不超过十个字,表面上读起来一目了然的诗歌却激发了学生们无限的探究意趣。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放开双手,让孩子们去尽情地徜徉在子夜的这一封信中,去寻找他们自己的声音。但是,诗歌鉴赏毕竟也是需要讲究技巧和方法的,因此,学习至此,我们又微微一收,让学生们来简单理解一下“意象”这一概念,学生们的回答基本围绕“意象是诗人表达情感的事物”这一点来阐释,这让我们更加胸有成竹,稍加资料补充后,便进入了整首诗歌阅读学习的重点环节——第三阶梯追读。

诗歌中所出现的“小河”“鱼”“水”“鳞片”“镜”“笑”“泡沫”等意象均是浅显而普通的事物,但是,当这些意象共同出现在诗歌中时,却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何才能让学生从浅文中读出深意是这一课学习成功的关键。于是我们再次出示了学生们课前质疑归纳的四个问题,并进行任务分工,意图通过小组探究让学生自己从诗歌语言中找出丰富的意蕴,从而得到不同的解读。

全班有八个学习小组,正好每两个小组解决其中一个问题,每个组由一位同学负责记录本组的讨论成果。学生们积极性高涨,分到任务后马上投入了热烈的讨论,或许是因为这些问题来自他们自己,所以让孩子们倍感亲切吧。

在小组阅读学习辅导的过程中,我们倾听到了不少精彩的观点,学生们的思维异常活跃。等所有小组讨论完毕,他们就迫不及待地进行了交流和展示,此处摘录学生解读诗歌的部分观点。

问题一:为什么在子夜读信?(第一、二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并相互补充)学生主要观点如下:

1.“子夜”是深夜,深夜是安静的,所以作者选择这个时间去读。

2.这封信对自己来讲非常重要,所以作者不希望读信的时候有人打扰,而深夜是无人的。

3.作者读信时肯定会思念信中的人,在深夜读更能渲染这种思念之情。

学生的回答显然是他们思考后的结果,或许是因为学生太过于关注“子夜”这一时间点了,他们忽略了诗句中出现的“小河”意象。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后,再次引导他们能否从第一诗节的意象入手再进行仔细的琢磨呢?孩子们非常争气,在思考后表示:“未穿衣裳的小河,是一种质朴、纯天然的景色,代表一种天然纯真的事物。”我们想,这是见缝插针的时候了,于是就用PPT补充了周国平对于“宁静”的阐释:宁静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透彻的宁静可以让人获得美妙的体验。内心安宁,气息沉静,无虑,无忌,无烦扰,无伪饰,在宁静中照见自己真实赤裸的灵魂。

至此,孩子们似有所悟,子夜的宁静可以让人叩问内心,滤去尘杂,可以在安静中寻找到心头真实的自己。

问题二与问题三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合并到了一起,三、四、五、六四个小组相互提出异议,补充观点,对“这是一封怎样的信?”和“谁写的信?”两个问题作了多角度的阐释,大致观点如下:

1.这是一封富有深意的哲理信。对方有可能是任何人,这封信勾起了作者的无限思考。

2.这是一封“传情”的信(爱之信),对方是分别的恋人,诗歌抒发了读信人对转瞬即逝的爱的叹息与无力挽回的无奈。或者对方是热恋的恋人,诗歌抒发狂热的爱情。

3.这是一封关于思念的信,对方是亲人,抒发了读信人对母亲或孩子的思念。

4.这是一封回忆过去、展望未来的信:对方是自己,是作者写给自己的信,当白日狂热的热情熄灭之后,泡在冷静的水中,想过去的失去与所得,回顾自己。

5.这是一封多年前的信,对方是逝者,是作者对往日旧时光的怀念,但人已逝,一切都成云烟。

6.这是一封来自另一个诗人的信,对方是同行,此信是同行间的切磋,有着同行的赞许。

以上观点均来自学生们自己的阅读、自己的阐述,虽然有些阐述略显稚嫩,但我们却是感动的,孩子们思考了,表达了,说出真正的想法了,这不就是课前任务型生本课堂最初的意愿吗?这不是他们阅读力提升的显示吗?

在以上观点阐释的过程中,学生们基本能将目光关注于诗歌的意象,谈了自己对相关意象的理解,同时解决了第四个问题:作者读信的心情怎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对以下意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互动分析:

1.“一尾鱼”如果换成“一艘船”好不好,为什么?

师生探究结果:“一尾鱼”的量词“尾”让人感觉鱼的小巧,这个意象显得更加灵动活泼,文字中带着愉快、欢悦的感觉。

2.水本是冰冷的,为何此处是温暖的呢?

师生探究结果:温暖是一种温度,无论写信人是谁,这个人给予作者一种温暖的感觉,所以冰冷的水也带上了这样的温度,让人感觉美好而真实。

3.“鳞片”怎么解释?

师生探究结果:鳞片是闪闪发光的,又是细小的片状,又可爱又美丽。

生特别补充:鳞片也是一种岁月沧桑的象征,因为鳞片像老人额头上的皱纹。(对于一个初二的少年来说,这是多么美丽的表达啊!)

4.“镜”“镜中笑”“泡沫”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师生探究结果:镜花水月,美丽易逝,它们不同程度地代表着作者情感上失落怅然的一瞬,源于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幻灭。特别是泡沫,像烟花一样,美丽而容易破碎消逝,这些意象所指的不就是世事百态、生活万象吗?

我们或许应该感谢洛夫,让我们能拥有这样一次美妙的诗歌体验。洛夫在一次诗歌创作访谈中这样说道:“诗歌是一种有意义的美,诗歌的美必须透过富于创造性的意象才能出现,它重视语言本身的无限魅力,又是一种意蕴、一种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学生通过自身对诗歌意象的探究,在释疑的同时,也理解了作者表达的情感,这实在不能不说是语文任务型生本课堂学生亲历为学所得的意义。

第四阶梯追读:创作,分享——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由选择属于自己的意象尝试创作,并分享交流,亲近诗歌,触摸诗歌的美,培养对诗歌的兴趣。

学生是不是读懂了诗歌,关键是他们会不会自由选择意象进行尝试写作。这是诗歌阅读力提升的最高境界。

关于情境创设,在几次磨课的过程中我们内心是矛盾的。其一是,如果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那他们反而会茫然无措,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要确定诗歌的范围,要明确自己所要表现的主题,要寻找到合适的意象,这实在是一件难事。所以,预先给定一个情境反而会有利于他们思维的集中。其二是,给定一个怎样的情境才能作到既不束缚学生的想象,又可以指示出一个明确的主题呢?这又是一个问题。就这一个环节的设计,足足耗费了我们两天的精神。最终,我们想到了曾经收到过的一张来自已毕业学生的明信片,这张背面印着美丽鼓浪屿的明信片真的帮了我们的大忙,经过斟酌和处理,就有了以下教学设计:

PPT出示相关图片(图片为厦门鼓浪屿大海的景色,以及明信片正面的字迹:想起那些年,我们很快乐,我们有着深深的回忆,一年过去了,不知你可否过得好,带着想你的心,我在厦门鼓浪屿愿你天天开心),要求:请结合相关情境,选择合适的意象,拟写几行诗句,表达你对某人的思念。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比较明确的情境,内容和情感都不难理解,而且,师生之情对学生而言是最为熟悉亲切的一种情感,在这一情境下,学生很容易想到海浪、海风、沙滩、阳光等与海景相关的丰富意象,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依旧有充分的自由。

在学生们提笔思考的时候,我们也静静地等候着,看着他们手边的白纸渐渐留下一行一行长短不一的笔迹,真希望在他们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如此“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现摘录一首课后经过修饰润色的学生作品:

那些年

回忆搁浅

榕树拖下的长须

卷着你的笑颜

我猜

你住在鼓浪屿的对面

我猜

这咸甜的海风

追逐不到你的气息

就让海浪替我轻语吧

旧日里

我们细细雕刻的时光

是否依然深深地印在你的心里

印在我深深的

牵挂里

最自由的言说或许就是最美丽的表达,语文任务型生本课堂的“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就是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现代诗歌学习如此尝试,让我们感触良多,看着学生稚嫩的笔尖所镌刻下的精致诗行,我们是感动的,更是幸福的。

我们的学生阅读现代诗歌历来习惯于先从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开始,继而查找诗人创作本首诗歌的缘由,然后带着对一大堆资料的理解,生搬硬套,去解决诗歌鉴赏中的所有问题,老师的教或者学生的学都遵循着这样的思路反反复复,对此种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我们不敢深议,但是,我们在充分思考语文任务型生本课堂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等问题之后,总结出现代诗歌阅读学习的四阶梯追读法:通过“感知,质疑”“想象,思考”“品味,解读”“创作,分享”来构建生本课堂理念现代诗歌阅读的课堂学习结构,在学生自由感知和充分想象的基础上来鉴赏诗歌,真正作到“以生为本”,学生不懂什么,教师便让他们学习什么,学生想要什么,教师才呈现什么,这种学习的理念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势必将真正引领着学生触摸到诗歌的美丽,提升诗歌阅读鉴赏的学习能力。对此,我们深信不疑。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J].语文建设,2012,(3).

[2]潘洁.洛夫诗思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3]陈茜.以学定教打造生本课堂[J].教育研究,2012,(8).

[4]张媛媛,熊涛.合作学习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6).

[5]董蓓菲.语文小班化合作学习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6]濮靖.新课程理念下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反思[J].教改聚焦,2010,(8).

[7]崔新月.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4,(3).

本文系宁波市基础教育教研课题“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力的策略研究”(编号:130612)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子夜现代诗歌阶梯
月亮的第十六个子夜(外二首)
诗歌本体研究的扎实拓展
——评王泽龙《现代汉语与现代诗歌研究》
英语现代诗歌对物的观照及其诗意生成
子夜吴歌·冬歌
子夜无眠(外四首)
《南北朝子夜四时歌春歌》
良师·阶梯·加油站
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之我见
时光阶梯
艺术创意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