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生活化

2015-02-14福州市儿童学园

幼儿教育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生活化情境探究

福州市儿童学园 张 岚

浅议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生活化

福州市儿童学园 张 岚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思维则具有逻辑抽象性。数学教育活动,重在帮助幼儿归纳、整理区域活动和生活活动中自发学习获得的一些零散的、片段的数学感性经验,从中建构一些初级的数学概念,使其达到一定层次的系统化,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实现幼儿的有效学习与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科学领域”“概述”中明确要求引导幼儿“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指南》还在科学领域的“数学认知”子领域的教育建议中多次提出要“引导幼儿”或“指导幼儿”在数学活动中感知、理解、了解、感受、观察、发现、体会、体验、运用,从中学习积累粗浅的数学经验,丰富数学认知,发展数学思维。这表明教师的“引导”或“指导”在幼儿数学学习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的“引导”,就是教师带领或者带着幼儿向数学学习目标行动。这种引导必须是有目的、有计划和多种形式的。教师引导下的幼儿行动必须是生动活泼、主动行动的。这完全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的理念。

《指南》强调“引导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到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强调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所以数学教育活动要重视幼儿的生活体验,教学内容要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指导幼儿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引导幼儿使用数学,使幼儿的数学学习与幼儿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实现生活化,让幼儿的数学学习成为一个面向幼儿生活的充满生机的开放系统。

那么,教师应如何优化活动设计,实践《指南》背景下数学教育活动生活化呢?

一、活动材料生活化

材料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工具”,幼儿借助对材料的观察与操作来进行具体形象的数学思考,从中发现与探究数学问题,进而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经验,还从中发展思维,所以数学教育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很重要。有效的数学材料投放必须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才能唤起幼儿对已有的数学经验的回忆。

以大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多角度分类”为例,我们选择幼儿日常生活中常用或常见的各种材质、颜色不同的拖鞋和童装,各种颜色、大小、型号不同的玩具车,各种厚薄、大小、封面不同的图画书,各种颜色、材质、大小不同的被子和种类、颜色、大小不同的书包等,投放这些幼儿熟悉的生活化材料,引导幼儿在主动操作中进行多角度分类的探究,幼儿不仅兴趣浓厚,而且能有效地进行各种分类,从而提高了数学教育活动的效果。

实践中发现,教师收集到的一些材料,虽然是生活化的,但幼儿多次操作后不一定感兴趣,这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应用幼儿的“泛灵”心理加以改造,将这些材料外表用一些简单的动植物图像加以装饰。操作中,幼儿仿佛在与这些有生命的物体(材料)互动,就会产生兴趣,就会带着喜爱的情感去操作探究,主动性、积极性也就更强了。例如,在“数的组成与分解”活动中,如果只开展撒花片活动,幼儿不感兴趣,但是如果把花片贴上西瓜图案,并投放玩具刀,赋予幼儿切西瓜的活动情景,幼儿就非常喜欢。这表明将生活化的材料予以“泛灵化”的加工,会对幼儿产生吸引力,受到幼儿的喜爱。

二、活动内容生活化

活动内容是幼儿进行数学观察和探究的对象。数学教育活动中,内容是否是幼儿所熟悉或喜欢的,素材中蕴含的数学现象能否被幼儿所观察、发现和理解,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证明:当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内容越密切,幼儿越喜欢探究,理解越容易,掌握得也越牢。传统的集体教育活动重视对数字的认知、重视幼儿会做多少加减运算等,而《指南》强调的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体会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关注周围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等,也就是要求教育内容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指导幼儿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育活动要精心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幼儿才会爱学;启迪幼儿去认识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主体精神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实践表明,幼儿年龄虽小,但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确实会遇到各种各样简单的数学现象。例如,盥洗环节挂毛巾与拿杯子;早操环节按男女或高矮排队、排在第几;上下楼梯时分清左右、顺数、倒数;点心环节吃几块饼干、几片水果;区域活动中操作的各种图形物品与数量、按某一特征分类、感知高矮、认识图形、区分上下及图书分类整理;进餐环节值日生摆放碗筷的一一对应;午睡环节穿脱、整理衣服时区分正反面及前后;平时创设活动室环境、整理学习用品等与序数、排序、顺倒数、空间等有关的数学现象;等等。这些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常见和熟悉的数学现象都可以成为数学活动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加以精选,就会为幼儿所喜爱,就容易激发幼儿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只要留心就会发现,幼儿园、家庭及社会生活还有许多为幼儿所熟悉的事物或事件都包含有数学现象,也会让幼儿对其充满好奇。如幼儿园里的栏杆、花池是怎样排列的;幼儿园里有多少树,有几种;家里的电话号码是什么数字;日历和时钟上表明时间跟生活有什么联系;回家走的线路,十字路口遇到的信号灯;体检时的体重与身高;节日制作的礼物,班级悬挂的彩旗;等等。这些都隐含着数数、对应、排序、加减、图形、空间等数学现象。教师可以在数学教育活动中根据年龄段特征加以选择利用,引导幼儿感知体验,从中获得数学知识和经验,培养观察探究、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与发展。

三、活动形式生活化

《指南》指出: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注重良好的师幼互动,教师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学习、提高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数学教育活动表现为集中教学活动,“教师教、幼儿学”,幼儿按教师指令操作甚至无操作环节,靠教师语言的灌输,这容易导致幼儿不能完全理解。如在“数量”的教学中,教师常会说“1添上1是2”,可是,幼儿对“添上”不理解。所以,只有让幼儿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操作、体验,才能帮助幼儿理解,提高幼儿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第一,生活化的情境导入。从生活情境中引入新知是教学生活化的首要环节,其基本含义是:强调活动情境与幼儿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是幼儿所熟悉的且含有一定数学现象,将数学问题与幼儿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议论。这种生活化的活动情境,可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对幼儿有较强的吸引力,能让幼儿从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这种带有乐趣的真实生活情境,能启迪幼儿认真观察,有序分析和思考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为后面的操作探究、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大班集体数学教学活动“6的组成与分解”为例,在组成分解活动中,分合号是一个很关键的概念,它比较抽象,难以为幼儿所理解。在导入时,教师以幼儿所熟悉的“娃娃家”生活情境进行形象导入:“今天娃娃们盖了一座小房子(分合号),你们看房子尖尖的上面住着谁?是大的数还是小的数?(大的数。)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大圆。)分开的两边是什么样的数?(小的数。)小的数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半圆。)两个半圆合起来的数是什么数?(是尖尖上面大的那个数。)”教师将抽象的分合号,用具体生活情境形象地导入,引导幼儿理解抽象的分合号的意义。然后,教师开始提出数学问题:“老师出数字1、3、4,谁能把数字送到娃娃家的新房子里?”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探究。

第二,生活化的活动过程。活动过程生活化是数学教育活动成功的关键,它能帮助幼儿不断回顾有关数学的现实生活经验,用迁移法来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以大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学习10以内的倒数”为例,整个活动过程围绕“观看火箭发射”系列游戏情境展开。首先以“参观火箭发射基地”游戏情境导入,引导幼儿开展报数、清点人数、数台阶等熟悉的生活活动,复习10以内的顺数;接着玩“观看火箭发射”游戏,引导幼儿在观察红灯亮时数字的变化与电梯下楼时数字的变化的游戏中,运用视觉、动觉等多感官感知10以内的倒数;再通过分组玩过安全通道游戏,让幼儿自主设置密码,从中学会倒数在生活中的运用;最后玩“高高兴兴回家去”游戏,引导幼儿根据楼层提示倒数下电梯,离开火箭基地,再根据号码提示倒数排队回家。整个活动过程成为幼儿模拟生活活动的系列游戏过程,激发了幼儿爱数学、玩数学、学数学的真挚情感。

总之,由于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有着较强的学科性与系统性,只有善于精选与幼儿生活情景有机融合的素材,投放生活化的材料,运用生活化的形式,形成生活化的活动过程,才能激起幼儿强烈的学习与探究兴趣与愿望,使数学探究过程成为幼儿生活的活动过程,才能让数学活动自然而然地贴近探究,引导幼儿在探究中获得数学认知,并促进数学思维和情感态度的有效发展。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吴梅香)

猜你喜欢

生活化情境探究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