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语篇中的态度特征研究——基于话题“哈尔滨浓雾”的评论

2015-02-13刘文宇范珂艳

关键词:语篇态度资源

刘文宇, 范珂艳

(大连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024)

一、引 言

作为分享、传播以及获取信息的媒介,微博鼓励其用户用140字以内的文字(含标点符号)更新信息、实现即时分享,并对自己感兴趣的事进行转发和评论[1],自推出以来逐渐成为反映大众舆情的重要媒介。在发表意见或看法时,微博用户通常以凝练的语言诉诸情感、以对话互动等形式施加其价值取向,影响或逐渐取代读者对事件的判断和鉴别,以期实现人际意义的目的。评价系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意义框架的扩展,被认为是一整套运用语言表达态度的资源,为微博语篇分析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框架[2]。评价理论关注“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到的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3],而语篇的评价研究关注的是说话人和作者的态度[4]。

作为网络语篇的重要形式,微博语篇极大地丰富了交叉学科的研究内容。吴闻莺从传播学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微博舆论聚合的过程,发现微博舆论聚合的双漏斗模式,并从微博围观、极化和动员三个过程对这一模式进行了解释[5]。Julia Gillen和Guy Merchant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对推特中的对话进行客观描述以探索推特作为社会化的语言实践[6]。Peter Korenek和Mariánšimko基于评价理论采用情感分析法以对微博帖子中的情感进行分类,并进一步用语料验证了此方法的适用性[7]。综观现有研究,微博研究主要概括为三种形式:一是微博的基础构成研究,如微博的定义、分类、语言风格等;二是微博环境下的沟通结构,如微博的信息传播模式、微博沟通风险及原则等;三是微博沟通的价值分析,如从微博的商业价值、新闻价值和教育价值[8]。

由Martin等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评价理论是“描述和阐释语言是怎样被用来评价,表现态度及构建文本人格、人际定位和人际关系的方法”[9]。该理论中,态度是指心理受到影响后对人类行为、文本/过程和现象做出的判断和鉴赏,它包括三个次系统:情感、判断和鉴赏。它们是“感情表现、加强和反应,道德判断和美学评价的选择资源”[10](P35)。自提出以来,评价理论主要用来分析不同题材的语篇。Susan Hood采用评价理论分析学术语篇中如何建立评价立场以及人际意义[11]。Wu基于评价理论中的态度子系统分析公益广告语篇中的态度意义,揭示出语言元素实现评价意义的方式,尤其是态度价值的分布频率[12]。李君从评价理论视角出发探究专业影评人如何策略性的运用复杂的评价资源实现对影片的评价以及如何推进态度的发展[13](P11-12)。在上述研究中,评价理论为语篇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框架。

本文以评价理论态度子系统作为分析框架,选取关注度较高且尚无定论的社会议题为案例,通过描述和分析基于此话题的评论,试图找出微博语篇中态度资源的规律与特征,从而揭示出微博评语中人际意义的实现,以期把评价理论框架发展为能够解释编码在微博语篇中的评价策略,拓展评价理论的应用空间。

二、案例选取

近年来,中国城市空气质量呈现下降趋势,空气污染问题在大中型城市愈发严重,城市居民深受其害,国内外也高度关注这一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病”。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在网络中引发热议,而“哈尔滨浓雾”事件又是2013年典型事件,事件本身具有周期短、讨论热烈的特点。为保证研究的可信性,本研究邀请了具有公共管理学科背景、传播学背景、语言学背景的学者,就案例的典型性进行讨论,明确评价理论适用于分析所搜集微博语篇的态度特征。经过评价理论培训后,学者们被分成三组,各自对同一语篇进行解读,共同认定凤凰网广州站的微博——“哈尔滨浓雾”事件中的用户、文本、态度的交互性较强,所涉及的情感、判断、鉴赏资源较为丰富,适合人际意义的分析。

本研究以“哈尔滨、浓雾”为检索词,在新浪微博中搜索与“哈尔滨、浓雾”相关的微博,之后,随机选取一条评论数量在100~200之间的主帖,即凤凰网广州站微博(http://weibo.com/gzifeng)于2013年10月23日15:56发布的一条主帖(即哈尔滨因雾太大而公交车跑丢……)为语境,以对主帖发出的134条评论(跟帖)作为语料,尝试从评价理论视角来探讨微博语篇中用户在此问题上所反映的态度以及表达态度时所运用的话语策略。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重点分析微博用户在对此话题表达看法时的态度取向、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态度所使用的类型。情感表现为对人或事所做出的感情倾向和反应;判断,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准则对人及其行为的评判;鉴赏则为从美学角度或从其社会价值出发对事物或现象做出的评估。根据说话者的态度取向,态度分正面和负面,即说话者对所评论的人或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从说话者表达态度的方式(mode)出发,态度可通过显性方式直接表达,也可以以隐性的方式被诱发,这取决于读者对具有评价意义的词的解读或阐释。而这似乎会将主观性元素带入到分析当中,但回避隐性的表达又使分析站不住脚[10](P62)。因此,对隐性评价的赋码需要尽可能详细地说明分析者的阅读位置。为此,Martin和White将阅读方式划分为战术性阅读(tactical reading)、抗拒性阅读(resistant reading)和顺从性阅读(compliant reading)三种类型。战术性阅读为典型的局部和兴趣阅读,旨在利用文本来达到某种社会目的而非将其自然化;抗拒性阅读通过文本中意义的共选关系反对阅读位置自然化;顺从性阅读则是通过文本中意义的共选关系允许阅读位置自然化。鉴于笔者与微博用户所处同一文化背景,对微博用户态度表达中使用的词语或表达有一定的了解,故本文选取顺从性阅读来定位语篇中的态度;同时,兼顾到微博语篇“碎片化”、“符号化”等特点,本文对微博语篇的处理着重于态度意义词汇层面的表达。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汉语中含有大量隐喻、反讽等机器阅读难以识别的表达方式含蓄的语言资源,因此,本研究参照Martin和White所划分的实现情感、判断和鉴赏资源的具体语言为标准,结合语境,通过人工阅读法提取关键词并对每一条评论进行单一赋码[10](P51-56)。

本文将从以上三方面来分析微博语篇中态度的语义特征,具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微博语篇中态度的语义特征表征框架

四、分析与讨论

经统计,微博语篇中态度资源分布概况如表1所示。从微博用户对此话题在表达态度看法时的态度取向看,态度更多趋于负面,即微博用户对此事件整体持消极态度。其中,显性表达为主要表达方式(47.8%)。这与网络特殊的语言风格有直接关系。网络语言中大量的谐音化、动态化以及表情符号化、图片化使微博用户态度意义的表达更显直接、简洁。故情感资源无论积极还是消极,都以显性方式表达为主。具体来讲,在态度的三个子系统中,情感资源的正面情绪占11.2%,较判断(3.7%)和鉴赏(6.0%)所占比明显高一些。在微博评论中,通常一条微博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它所含表情图片的情感是相符的,但这种情感表达多是针对消息表层意义上的态度回应。发起者或评论者大多用表情图片或谐音字以及形容词“萌”、“可爱”、“逗”、“欢乐”等明晰地表达看到某事物或现象时的反应。而实例中“这么”、“太”等体现级差子系统的词则进一步地对态度的表达起到强化(弱化)作用。这种单单停留在消息表面的娱乐性不仅会带给微博用户情感上的愉悦,而且通过表情图片或谐音字等直接显现出来的感受还会给读者以形象直观的认识,最终直接将其情感传递给读者,对读者的态度回应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与微博作为个人对外抒发心情、表达感情的平台特性是一致的。

表1 微博语篇中态度资源的分布(N=134,N为总评论数量)

从微博用户对此话题表达态度的方式看,鉴赏资源占有绝对高的比例(46.3%),说明作为事物导向型的鉴赏资源,较运用情感资源表达的态度,更显客观。从审美和社会价值的视角出发,微博用户以物为主题,用诸如“仙境”、“天空之城”、“海市蜃楼”等词来评价哈尔滨浓雾。仅从字面意义看似乎是对美景的赞叹,但结合语境及用户所处的文化背景,语篇背后隐含的是人们对大雾所造成的恶劣天气的不满,进而借用调侃的语气或反语的方法含蓄地表达出来。一方面,网络语言这种生动、形象、幽默、含蓄的特点给网络交际营造出一种轻松、诙谐的气氛;另一方面,与运用情感资源表达其态度进而直接影响读者的话语策略不同,隐性表达将态度隐含其中,这既给读者留出一定的空间以填补自己的想法,又于无形中影响甚至改变读者的阅读位置,产生与之相同的态度或看法,进而实现其交际意义。

有趣的是,在表1中,判断资源之和远少于情感和鉴赏资源之和,且所占比例是最少的,这是因为判断资源是根据特定的社会准则或规范对相关主体(人、公交司机等)或其行为所做出的态度上的回应。网民之所以对作为消息一部分的行为主体及其行为所表达的态度资源最少,一方面与语篇所突显的主题“雾“有关;另一方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不同于面对面的交流,为使话题持续,说话者基于话题进行由表及里地讨论,而微博用户对消息或问题的讨论则大多停留在主观、表面上的认识。微博语篇虽用简短的140字呈现信息,但其中所包含的网页链接、图片等辅助信息能帮助其突显主题。经本文对所收集语料的分析发现,其突显部分能引起大多数评论者的注意,从而使其从这一视角出发表达自己的态度。这就构成了判断资源相对较少的主要原因。

相对于情感和判断,鉴赏资源中消极态度更多以隐性方式被诱发出来(结合表1和图2)。“当提到语境中的语言运用,给出的词汇根据语境改变其态度意义是经常出现的情况”[10](P52),这反映出微博语篇中的隐性评价是超出字面意义、需要结合语境(即主帖)或其他额外信息而解读出来的评价。另外,虽然微博评论话语中反语或反讽等方法的使用带有明确的显性评价词,但因与其真实表达的意思相悖,即正话反说,因此也归属于隐性评价。在微博语篇中,受文化和情景语境的影响,其用户擅长使用反讽、隐喻的修辞方法或间接的表达方式将自己的态度(特别是否定态度)以隐性方式呈现给读者,以与读者产生互动并间接地影响读者对此事的态度。在语言表达方式中,人们选择间接表达的原因有很多,或为了避免冲突,或为了增强信息力度,或为使语言有趣,以达到反讽幽默的效果等。同样,这也是微博评论中网民对待事物的否定态度以间接表达方式为主的原因。

用户在评论中用幽默对此现象进行调侃,含蓄地表达对此现象的不满,其消极、负面或否定的意思隐含其中。这种表达既满足了网民上网寻求乐趣的本意,也反映出网民对此事的态度和看法。同时,这种隐性的评价在无形之中与读者建立联盟,影响或改变他们对此事的看法,以使他们在态度上做出同样的或相似的回应,进而达到其交际目的。

图2 鉴赏资源中态度表达方式及表达取向比例

不同于传统媒体评论,微博评论不止是对单一对象提出观点或看法。对不同读者而言,一条主帖背后可映射出多个角度。整合语料发现,单就对雾作出评价的达51条,而由雾延伸至有关环境方面的评论也占一定数量。如图3所示,不同的微博用户从大到以消息整体(消息本身)小到以作为消息一部分的方方面面(如人、公交车、雾等)对其进行态度定位。一方面,这体现出用户评论的开放性和随意性等特点,另一方面也突显出微博语篇的关联性特点。

图3 微博用户评论视角网状图

如图3所示,对雾的评价先从评价雾本身纵向延伸至环境/空气的污染,然后进一步延伸至探讨造成这种天气的原因。它以“分裂+变异”的再生方式使内容多角度化,甚至出现话题偏离。如实例1中,基于主帖,用户在评论的前两条做出了态度上的否定回应,而到第三条出现话题转变,即横向“变异”至与话题毫无关联的信息。我们还发现,回应者(B)在接受和理解互动中的语言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应对,表明微博用户的这种对话性介入通过选择不同的话源或预留协商空间来达到态度不同程度的介入,进而实现其交际目的。

A:天庭的节奏~

B:在天庭居然折腾了六个小时。

A:是啊 你怎么换成这个头像~求解释。

B:我喜欢爱笑的女生不行么。

实例1:横向延伸表达实例。

注:延伸实例以A-B对话为最小单元计,下同。

另外,实例2中,其微博用户由单就对浓雾的评价转向探讨其成因,话题仍与浓雾有关,而不单单停留在浓雾上。一方面,从内容上讲,用户将造成这种现象的成因单就归结于供暖和低气压,这种仅仅基于主观上的认识而做出的表面/片面的评论在微博评论中比比皆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微博平台自由表达感想的特点。另一方面,微博评论中参与对话的个体之间相互影响,即先发起评论的用户(A)对做出回应的用户(B)在态度上产生了直接影响;反过来,A又受B所回内容的影响做出回应。微博评论中这种对话式的讨论正如日常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探讨,具有高度随意化的语言风格以及很强的互动性。用户在表达态度观点时,相互影响,产生与之相同或相异的看法,以拉近或疏远彼此的社会距离,实现其交际意义的目的。

A:雾里看路,路丢了,公交也丢了,天庭的路原来是酱紫啊,朦胧胧。

B:5米之内不辨男女,10米之外不分人畜。

A:那看来那个雾真的很重,不过浙江这边还行,没有那么严重。【哈哈】

实例2:纵向延伸表达实例。

五、结 论

在基于事件的微博中,用户通过情感、判断、鉴赏资源的交互,体现出对评价对象的态度倾向,实现了人际意义。通过以“哈尔滨浓雾”为话题的案例分析,我们发现,微博中基于事件的评论多以情感和鉴赏资源表达为主,而非判断资源。这主要表现为:第一,为了突显“浓雾”这一主题及其对哈尔滨公交车、司机、乘客所造成的影响,微博用户多以情感和鉴赏资源作为表达策略;第二,判断资源较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微博用户对导致大气灰霾的真正原因并不清楚,加之网络语言特有的风格和微博所提供的自由宣泄情绪、表达感想的平台特性使用户倾向于借助情感资源实现感情的直接流露;第三,为了分享自己的情绪或表达与其他用户趋同性的态度倾向,微博用户多采用情感资源的显性方式和鉴赏资源的隐性方式表达对事件的否定态度,以实现人际意义的积极介入,而不同微博用户之间多采用横向延伸和纵向延伸的互动策略,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对事件本身的态度。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基于评价理论视角下的态度子系统,对微博用户态度特征的研究有利于揭示网民表达态度时的话语策略以及对事件的态度。受篇幅及评价理论其他子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所限,本研究对介入和级差子系统的探究提及较少。如能将评价理论整体应用于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以全面性地把握网民的整体态度,将有助于政府微博及时作出回应,实现官民高效的互动交流。

[1]SULLIVAN J.A tale of two microblogs in China[J].Media,Culture &Society,2012,(34)6:773-783.

[2]王振华,马玉蕾.评价理论:魅力与困惑[J].外语教学,2007,28(6):19-23.

[3]MARTIN J R,ROSE D.Working with Discourse[M].London &New York:Continuum,2003.23.

[4]胡壮麟.语篇的评价研究[J].外语教学,2009,30(1):1-6.

[5]吴闻莺.微博网舆论聚合效应研究——微博围观、微博极化与微博动员[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33-136.

[6]GILLEN J,MERCHANT G.Contact calls:twitter as a dialogic social and linguistic practice[J].Language Sciences,2013,(35):47-58.

[7]KORENEK P,šIMKO M.Sentiment analysis on microblog utilizing appraisal theory[J].World Wide Web,2014,17(4):847-867.

[8]闫幸,常亚平.微博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11,30(9):61-66.

[9]MARTIN J R,ROSE D.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2,53.

[10]MARTIN J R,WHITE P 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35-97.

[11]HOOD S.The persuasive power of prosodies:radiating values in academic writing[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06,5(1):37-49.

[12]WU H.Appraisal perspective on attitudinal analysis of public service advertising discourse[J].English Language&Literature Studies,2013,(1):55-66.

[13]李君.影评的态度评价特征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语篇态度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态度决定一切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