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地理课堂的提问设计

2015-02-13山东省曹县第三中学刘大为

天津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课堂

■山东省曹县第三中学 刘大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说明课堂提问是一门精彩的教学艺术。在当前全面推行高效课堂的大背景下,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就显得更加重要。如何进行课堂提问才能发挥高效的作用呢?我在长期的地理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有效创设问题情境

地理属于综合性学科,涉及很多文理科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地理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提问。实践证明,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也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重视对地理问题探究”的要求。

1.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当学生面临的问题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近时,便会产生一种亲近感,并渴望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现实问题与地理教学的结合点,是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也是高考的考点,也应该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例如,在学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节时,我讲到:“我们都见过大海,站在海岸边,白天和晚上风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生活在山区的学生白天和晚上能明显感觉到风向的变化吗?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能学以致用,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又如:我在讲“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节时,以曹县县城为例提出了几个问题:“曹县县城的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这种分布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并说明理由。”我看到学生积极性很高,争着抢着回答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近期发生的地理事件或与地理知识有关的时事新闻,创设问题情境。

在学习“板块构造学说”时,我以日本福岛地震、汶川地震为背景设计课堂提问:“这些地方发生地震的原因是什么?地震诱发的灾害有哪些?”在学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章时,我讲到康菲公司渤海漏油事件、青岛海域浒苔事件、一些地区水污染事件、食品安全事件、我国PM2.5的监测、十八大报告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等时事内容。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课本知识,既能体现地理学科的时代性和实用性,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挖掘地理教材,联系新旧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要善于把教材中的基本知识转化为问题,把新旧知识联系转化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一节时,我提出了“假如地球由东向西自转,地球上会出现哪些变化?”这个问题难度很大,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一章时,我联系初中地理学过的世界气候类型,用高中地理的理论去解释初中地理中的现象,创设了大量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4.利用地理同其他学科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地理同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有紧密的联系,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可有意地联系其他学科。例如,在学习风带、洋流时可联系历史学科的海上贸易;在学习农业、工业、交通运输时可联系政治学科的经济生活;在学习行星地球、地球上的大气时可联系物理学科的力学、光学;在学习地球上的水、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时可联系化学、生物学科的相关内容。

5.利用动画、投影等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我们可以把有价值的图画制成动画或投影,让学生分析思考。在学习“常见天气系统”时,可把课本中的冷锋及其天气、暖锋及其天气的插图制成动画,让学生观察锋的移动过程;也可以把某一天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观察大气运动过程,分析天气变化状况。如此设计,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将会得到明显提高。

二、正确选择提问内容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确地选择提问内容,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性。

提问的内容要有的放矢,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引导探究的方向。例如,在学习“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一节时,围绕本节的重点、难点知识设计问题:“鲁尔区衰落的原因是什么?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原因和鲁尔区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鲁尔区综合治理的措施有哪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应采取哪些措施?”鲁尔区的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与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对比是本节的难点,通过提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准确性。

如果问题提得模棱两可,就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影响教学的效果。问题提得越明确、越具体、越准确,教学进程就会越顺畅,教学效果就会越显著。

3.开放性。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最终得出结论。例如提问:“假如黄赤交角变大,地球上会有哪些变化?变小又会怎样?”这样的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以提高其综合能力。

4.趣味性。

用学生熟知的故事或者事例,结合现实生活,提出一些学生有兴趣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加热爱地理。例如,“为什么彗星的形状像扫帚?”“外星人真的存在吗?”“‘泰坦尼克号’为什么会撞上冰山?”“用水循环的观点分析‘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一诗句正确吗?”这样的提问生动活泼,不仅能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还能使学生展开联想,愉快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之中。

三、灵活运用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问得好不好,问得巧不巧,会决定一堂课的成败。

1.时机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把握提问时机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导入新课时提问,可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另一个教学内容开始时提问,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重点难点内容时提问,可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当讲课时间超过学生注意力的持续时间时提问,可重新吸引注意力,以达到最佳的听课效果;课堂小结时提问,既可以查缺补漏,又可以引导学生预习新课内容。

2.层次性。

课堂提问要有梯度,有层次,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农业区位选择”一节,可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提出如下问题:“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逐项分析后再提出:“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有什么变化?”然后进一步提出:“对农业生产影响越来越大的因素是什么?”这样的层层设问,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分析、理解和运用。

3.多样性。

提问的内容和方式要灵活多样,既要提问记忆性、基础性的问题,也要提问思考性、运用性的问题;既要提问课本中的问题,也要提问课本外的问题;既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也要有面对单个学生的提问。

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应该因人而问,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应由成绩好的学生回答,一般的问题让成绩中等的学生回答,比较容易的问题让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回答教师提问并受到表扬的机会。实践证明,这种因人施问对提高各层次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消除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4.密度性。

课堂提问固然重要,但是要注意提问的密度。不能满堂灌,也不能满堂问,要疏密有致、讲问结合、讲中有问、问中有讲,要符合课堂的教学节奏,更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精心提炼、精心展示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课堂
不同情境中的水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