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蔡锷与袁世凯交谊的历史细节

2015-02-13袁泉

领导文萃 2015年4期
关键词:蔡锷袁世凯梁启超

袁泉

1924年,所谓“讨逆军总司令”吴佩孚成为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中国人。《时代周刊》创刊于1923年,如果早创个十年八载,想必这个第一不会是吴总司令。至少在1916年,有两个人可能成为这个“第一”,一个是袁世凯,一个是蔡锷。1916年中国的主角无疑就是这两个人。说袁世凯是主角应该无人反对,而说蔡锷是主角恐怕会有人质疑:难道唐继尧不是吗?孙中山不是吗?梁启超不是吗?

他们可以入围,但都不能获选。唐继尧是护国主将之一,可他不曾和袁世凯面对面地斗智斗勇、周旋腾挪。梁启超作为一代文豪敢赴凶险,殊为可贵,但毕竟缺少金戈铁马、月小云低的壮景。而斗智斗勇、周旋腾挪,万里间关、冒死犯难,金戈铁马、月小云低,这些却全部被蔡锷集于一身。更重要的是,他抱病作战,视死如归,这种舍己为国的精神令时人感佩景仰。他在困境中奋起,在胜利中永诀,这份感动与遗憾又为他增添了传奇和悲壮色彩。

蔡锷与袁世凯,一个清癯儒雅,一个粗壮雄武;一个劲气内敛,一个虎视鹰扬;一个高洁自守,一个黑白通吃;一个捐生纾难,一个窃国自为。这两个强势男人的较量对决绝对有看点,够分量。

有论者说,袁世凯在戊戌年出卖过维新派,蔡锷视之为“仇人”。此言过于绝对。

从历史方面说,至今也没有任何史料确凿的证明,在谭嗣同夜访袁世凯,鼓动其“围园劫后(慈禧)”之后,袁向后党告了密。袁世凯背上这个黑锅,主要是因为他虽然在谭嗣同面前信誓旦旦,实际上却按兵不动。本来就只是一群赤手空拳的知识分子,又缺少援手,维新人士当然只能束手待毙了。袁世凯关键时刻的明哲保身间接导致维新派罹难,再加上袁世凯晚年闹了一幕帝制丑剧,成了个大反派,在万人唾骂中再给他多抹点黑,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从政治方面说,过去的维新守旧之争已不存在,现实的任务是建设民主共和,这时再怀揣旧怨,那就是匹夫意气了。在政治家的字典里是没有“仇”和“恨”的,在抱负和大局面前,它们微不足道,这是期成大事者必备的风范和局量。蔡锷是这样的人,袁世凯亦然。

关于蔡锷入京,过去的说法是,蔡锷在“二次革命”时组织联军,遭袁世凯疑忌,遂调进京。此说已被后世论者否定,因为他们认为蔡锷是反对“二次革命”的。但如此复杂的政治局面,岂是简单的“支持”或“反对”就能说清的?其实蔡锷离滇和“二次革命”并无关系。很简单,蔡锷和梁启超商讨调任的通信在“革命”之前就有了。梁启超发给蔡锷的“总理一席,人望在君,时事艰难,何不来京一行,共商大政”的电报首见于1913年6月17日的《亚细亚日报》,此时距李烈均在湖口发难还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既然蔡锷不是被迫离职,他又为什么要离开云南呢?梁启超说:“蔡公意思一来因为怕军人揽政权,弄成藩镇割据局面,自己要以身作则来矫正他,二来因为他对外有一种怀抱,想重新训练一班军官,对付我们理想的敌国,三来也因为在云南两年太劳苦了,身子有点衰弱,要稍为休息休息。”这种解释是合理而可信的。关键一点是:蔡锷的理想并非割据一方,做土霸王,他是想有益于国的,他需要更大的舞台,云南一隅终究留不住他。

当然,这中间也有权利斗争。部分滇籍军官有排外心理,想赶走蔡锷这个外籍人士,也是事实。但此时的蔡锷已经不是广西时期那个夹缝中求生存的新军首领,他坐云南第一把交椅,军政大权在握,而且已经在军民中间树立起威信,如果凭借这样有利的条件还维持不住局面,他还能指望在哪里发展呢?京师更是北洋老巢,虎穴龙潭,自己没本事,能立得住吗?

所以,蔡锷进京,在袁世凯一边,是想调用人才;在蔡锷一边,是想谋求更大的发展。不管袁世凯是什么“雄”,爱才是肯定的,而蔡锷不仅精通军事,而且胸怀政治局量,更重要的是他拥护中央集权,这样的人才为什么不用?

这时袁世凯已有改造北洋军的念头,他的左膀右臂段祺瑞和冯国璋都不听他使唤,一个暮气沉沉疏于职事,一个在南京独享清福,晚上玩乐白天睡觉。袁世凯打算建一个模范军,训练20个旅的军官,建立10个师以取代老北洋军。在袁世凯的建军计划中,蔡锷是一枚重要棋子。他希望由蔡锷来训练新式部队,继而调任参谋总长,再出任陆军总长,以顶替他越看越不顺眼的段祺瑞。但北洋老人们当然不干,徐世昌说兹事体大,不可操之过急。于是袁世凯只好把一场酝酿已久的“军界大地震”压了下来。由于计划暂时搁浅,也就只能先把蔡锷“挂”起来。蔡锷不会不知道到中央后跻身军界的难度。带兵跟当一般的官不一样,在军队,最重要的资源是人,他们是权力和威信的基础,如果手下的官兵不服从,多大的“长”也是白当。光杆司令,蔡锷肯定不愿做。但蔡锷还是有信心的,以他的资历和才干,不愁没有用武之地,即使在袁世凯治下出不了头,年龄优势也使他有理由期待未来。而且,位居中央也便于参与国是,递交国防计划,一旦边境有事,他即可请缨参战。所以,他并不计较暂时的闲置。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袁世凯和蔡锷并非一般描述中呈现给人的那种强势对弱势的关系。如果袁世凯能适时地委蔡锷以大任,如果这两个能人可以充分合作,发挥各自的优长,或许近代中国将会发生一些令人振奋的事。但历史没有给袁世凯和蔡锷这个机会,因为某种势力的强行介入,意外地也是必然地改变了袁蔡关系。

(摘自《我和外公眼中的蔡锷将军》)

猜你喜欢

蔡锷袁世凯梁启超
梁启超中国通史撰述略考
张培爵之死:袁世凯一手制造的血案
关于击椎生是否蔡锷问题的补证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袁世凯:从来也没有跷过二郎腿
梁启超的妇女观研究
蔡锷与樊锥
知命与努力:作为“新民”的梁启超
军阀袁世凯的三次背叛行动
袁世凯的军事顾问坂西利八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