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联理论视域下汉语公示语的英译

2015-02-12王海平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原语译者关联

王海平

(天水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公示语,通俗地说就是在公共场合写给公众看的语言文字,这类文字的应用极为广泛,包括公共设施、公共交通、旅游景点、机构名称、服务设施、街头路牌、标语口号、商店招牌以及其他公共场所为了方便公众而出示的提示性语言等等都在其列。[1]公示语作为一种特定功能的文本形式,是一种语言交流手段,广泛应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会生活中可以有效促进人们日常行为的规范,在经济建设中能够促进经济繁荣和文化进步,与我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公众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近二十多年,中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与此同时,对外开放也愈加扩大,国际交流更加频繁,人员往来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公示语的翻译作为重要的语言交流手段愈发显示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在一些一线城市,双语标识广泛出现在公共场合,为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提供服务。公示语的翻译研究也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2006年5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公示语翻译研究中心组织了针对全国范围内公示语翻译和使用状况的调查研究,确定了公示语翻译的重点、难点和发展方向。提出:公示语翻译应当关注信息接受者的需求,结合语言和思维习惯,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信息传递服务。

一、汉语公示语的类型和特点

戴宗显、吕和发认为,公示语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强制性4种较为突出的应用功能。[2]据此,从功能的角度我们不妨将公示语分为指示型、提示型、限制型和强制型。

指示型公示语重在指明服务功能或说明内容。如:“洗手间”,“汽车租赁”,“存包处”,“第二报告厅”,“教学楼”,“收款处”。

提示型公示语着意提醒和警示。如:“小心轻放”,“油漆未干”,“请节约用水”,“连续急转弯”。

限制型公示语意在约束人们的行为。如:“老、弱、病、残、孕专座”,“残疾人通道”,“勿踏草地”,“宾客止步”。

强制型公示语要告诫人们不得进行某种行为。如:“严禁吸烟”,“不准入内”,“此段禁止超车”。

公示语的语言应该简洁、明晰、规范,并广泛使用名词、动词、词组、短语、缩略语、文字和标志相结合的方式,多以现在时态和祈使句出现。

二、汉语公示语翻译存在的问题

自国门打开,翻译在我国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劣质的翻译充斥各个角落,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对外交流,损害了我们的文化形象,削弱了对外宣传的效果。中国翻译协会会长刘习良在2005年9月召开的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上指出:一些涉外出版物、其他对外宣传品、商品广告……街道名称等公示语的译文还存在着相当严重的质量问题。有些译法甚至在国外公众中传为笑谈。[3]

公示语翻译问题之严重超乎想象。2004年北京某学校的学生在西单、王府井等33处繁华地段发现多达91条错误的英语标识。而在旅游景点的说明和门票上英文错误更是五花八门,这些都对开放发展中的国家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

学界对于公示语翻译的关注是从2005年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开始逐步改观的。在那之前鲜有相关论述,而在研讨会之后,以《中国翻译》为代表的学术期刊先后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还成立了公示语翻译研究中心,多次组织各种调查与研讨。社会媒体同期也开始注意公示语翻译。2002年9月29日的《东方网》、2003年2月12日的中央电视台、2004年8月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0月《人民日报》、2005年年底《新京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2006年南京《金陵晚报》以及2007年1月的《新华社》的有关报道都有效促进了公示语翻译研究的前进步伐。

从这些关注和公示语翻译的不断发展中可以确认:公示语翻译是可以有翻译理论支撑和指导的,依据一定的翻译理论有助于翻译实践的顺利实施。在此,作者试图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公示语的翻译。

三、关联理论——关联翻译理论

关联理论是Sperber&Wilson提出来的,它将认知和语用研究结合起来,回答了如何交际和交际什么的问题。关联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它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际模式(ostensive-inferential model),取代了传统的代码交际模式(code model)。翻译是一种语际间的交际活动,也是语用行为,因此,关联理论从一开始就对翻译交际具有解释力。[4]

关联理论进入翻译研究领域当从1988年Wilson的学生Gutt发表第一篇关联翻译理论的论文开始。他认为:翻译的本质是明示——推理的交际活动,译者在交际过程中应当以关联性为原则,对原语文本传达的明示进行推理,并寻求建构一个最佳的认知语境,使原语文本与译语文本之间能够产生最佳的关联性。[5]

关联理论在代码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交际的推理模式,从三个角度来认识翻译的本质。第一,翻译是一种推理交际行为,更强调翻译的明示——推理交际本质。明示——推理交际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从交际者的角度看,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6]即:示意,明白无误地示意。交际时,说话人用明白无误的说明表达出自己的意图;而从交际对象的角度看,交际又是一种推理的过程。即:听话人从说话人用明示手段提供的信息中推断出说话人暗含的意图。从翻译过程来看,译者的翻译是一种中间行为:译者一方面要付出努力寻找原语的最佳关联,形成对原语的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要把自己对原语的认知和理解以最佳关联的方式传达给译语接受者。第二,翻译本质上是一个译者在原语认知语境和目的语认知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性的过程。关联的产生离不开语境。译者在翻译时期望译文的读者在理解译文时能够取得充分的语境效果,而不必付出没必要的认知努力。原语与目的语的认知语境是不同的,因此,译者应该融入原语的认知语境,对话语在原文中的各种关联进行全面的衡量,找出最佳关联,得出正确的理解,并把这种关联和理解传递给译语的接受者。第三,翻译是用一种语言转述另一种语言所说的话或所写的内容。关联理论认为:使用语言有两种不同的心理方式,即描述性使用和解释性使用。如果某一话语是想说明它所描述的情况为真实的事态,它就属于语言的描述性使用;如果某一话语的意图是要陈述某人说过什么或者想过什么,它就属于语言的解释性使用。从这个角度看,翻译属于对语言解释性使用的范畴。因为翻译正是把他人用一种语言所说或所写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重新加以表述。故此,翻译者在译文的取舍上必须尽一切可能在各方面使之与原语文本相似。

关联理论视域下的翻译是一种等效翻译,是基于认知语境,实现交际意图的一种认知推理交际。译者在双重的言语认知推理过程中为了达到最佳关联,必须动用一切翻译策略以取得最优的交际效果。

四、关联理论框架下汉语公示语的翻译

译者利用关联理论可以有效地进行等效翻译。作者以前文提到的4种汉语公示语的若干例句的翻译来探讨关联理论框架下汉语公示语的翻译。

(一)指示型公示语

1.“洗手间”

在汉语认知语境中,“洗手间”是指具有盥洗设备的房间,是“茅房”的一种文雅的说法,通常是指公共场所条件较好的“如厕”之所在。很长一段时间国内一直以“WC”对译之。WC在英文中为water closet的缩写形式,意为:抽水马桶;水箱。英语国家的人看到这个缩写,在他们的认知语境里所作出的逻辑推理并不是“洗手间”所承载的意义。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个时候很多来中国的外国人不能明白WC是什么所在的原因。这种翻译没有寻找到它们之间的最佳关联。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人走了出去,他们发现:在英语国家,这个地方称作toilet,或者restroom(主要是宾馆)。这才是我们所谓“洗手间”在英语中的最佳关联。原来的翻译错误就在于译者没有能够在原语认知语境和目的语认知语境之间找到最佳关联,而使目的语接受者不能正确理解。

2.“教学楼”

有些学校的建筑物上用中英双语标识了其功能或用途,而有些英文并不准确。“教学楼”常常见到的译文是“Teaching Building”。在我们的认知语境中,我们通过原文文本所明示(明白地示意)的含义,推理出“教学楼”在汉语语境中的所指为“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建筑物)”。那么,英语认知语境中“Teaching Building”是否可以产生相同的明示推理呢?回答是否定的。该表述首先就不符合英语的表述习惯,因为“building”是不具备“teaching”的功能的,在修饰关系上是不能成立的。在英语为母语的使用者的认知语境中能够推理出最佳关联的表述是“Classroom Building”。这样就不仅在语法上保证了其正确性,也使其明示推理的结果与汉语语境中“教学楼”的明示推理结果构成最佳关联。

(二)提示型公示语

“油漆未干”。

该标识的认知语境是要明示人们“油漆未干”这个现象,我们由此推理出“不要去摸”的暗含意义。有人曾把它翻译为:The paint is not dry.这种译法语法上固然没有问题,但是它不如“Wet Paint”在语言结构上更加符合“简洁”的要求,在语音上更富韵律感(韵脚是t)。更重要的是,在英语认知语境中它带来的明示推理效果要优于The paint is not dry,因此,使用“Wet Paint”可以达到等效翻译的效果。

(三)限制型公示语

“老、弱、病、残、孕专座”。

这个公示语明白无误地示意人们“这个座位专属于老、弱、病、残、孕”,得出的推理是“为了照顾特殊人群,其他人不得在此就座”。如果把它机械地对等翻译为:Special Seat for the old,the weak,the sick,the disabled,and the expectant mothers,则存在与上例相似的问题:语言繁琐不够简洁、明晰。英文中有一个词“courtesy”,科林斯词典(Collins 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的解释为“Courtesy is politeness,respect,and consideration for others”。而Courtesy Seat的语境推理与“老、弱、病、残、孕专座”在汉语语境中的语境推理具有最佳关联性,所以我们以此进行翻译处理可以实现等效。

(四)强制型公示语

“不准入内”。

该公示语直截了当,言简意赅,明白地表明其意图。综合英语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及明示效果,“No Entry”可以在说英语的人中产生与汉语语境下“不准入内”同等的语境推理,实现等效传达。

五、结 语

关联理论自出现之日起就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有效的解释力。其所关注的核心是言语的交际和认知,强调认知语境在语言信息传递中的重要性。认为:翻译的过程要涉及源语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方的信息推理和传递,译者要通过语境来寻求信息的最佳关联,实现等效翻译。在此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寻求语言层面上的要求(就公示语而言,要做到简洁、明晰、规范),更要着眼于文化语境的多重语用因素,是一个动态的实现语用等效的过程。

汉语公示语带有浓烈的汉语文化特征,而汉英两种语言巨大的文化差异无疑会给翻译造成不小的困难,关联理论为此提供了一个好的途径和理论支撑,通过语用分析,正确了解原语文本的明示意图并作出正确推理,是可以在译语认知语境中实现等效的信息传递的。

[1]王银泉.汉英公示语翻译及其译学理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7,(6).

[2]戴宗显,吕和发.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5,(6).

[3]亢娟妮,郝文娟.基于关联理论视域下公示语翻译的语用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4]承云.从关联理论角度探析汉英公示语翻译的误差[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5]王建国.关联理论与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

[6]朱燕.关联理论与文体翻译研究[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原语译者关联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智趣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基于ZigBee协议栈的PHY服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