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群众路线推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

2015-02-12蔡文芬中共广州市委党校荔湾分校广东广州510360

探求 2015年2期
关键词:服务型党组织党员

□蔡文芬(中共广州市委党校荔湾分校,广东 广州 510360)

以群众路线推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

□蔡文芬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荔湾分校,广东广州510360)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只有体现在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办实事、谋利益上,党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党的群众路线落到基层、落到实处的有效载体,对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群众路线;基层;服务型党组织

一、党的群众路线与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内在联系

(一)党的群众路线内涵

党的群众路线具体表述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历史唯物主义中一个最基本的原理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党的群众路线正是体现了唯物史观和认识论,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对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坚定站稳群众立场、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科学把握群众方法的重要方式,对于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改善党的领导方法和根本工作方法,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深远意义。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将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

(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内涵

党的十八大强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构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就应该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加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基层党组织具有“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十八大报告突出强调,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于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是党开展群众工作的主体。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核心,必须牢牢把握“服务”这一核心任务。因此服务型党组织应该秉承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把服务作为主要任务,通过服务来提高党在基层的领导力、管理力和凝聚力,发挥“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作用,把服务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

(三)党的群众路线与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内在联系

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已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重要课题。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通过教育和实践锻炼,切实增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意识和能力,让“群众路线”根植于党员干部心中;坚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是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决定的,是新时期完成党的使命的需要;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改善党群关系、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适时之举;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对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广州市荔湾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探索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实践经验

(一)优化基层组织设置,延伸服务架构触角

党的组织覆盖是党的工作覆盖的基本条件。荔湾区按照“创新设置、扩大组织覆盖、丰富活动方式、增强组织活力”的工作要求,积极探索更加务实有效的设置方式,以多种方式建立党支部,便于组织、教育、管理,为党组织与党员开展活动和发挥作用提供便利,不断拓展党员活动的新空间。

第一,针对街道社区现状,形成“街道—社区—网格—楼宇”四级组织网络:在街道层面推行大工委制度;在社区层面推行“大党委”制度、“兼职委员”制度和党员民情议事会制度;在网格层面选聘党组织书记;在楼宇层面设楼宇党支部。

第二,针对两新组织,在东漖街广佛数字创意园组建“新广州人服务站”,构建“园区型”党组织设置模式;在龙津街和业广场形成“街道—商厦—物管—企业”四级纵向的“商厦型”党建模式;在专业市场依托工商、市场管理办公室等相关各基层单位建立“市场型”党组织;依托广州市商业步行街商会、南方茶叶商会等商会组织成立商会党支部,形成“商会+支部”的“专业型”党建工作模式。

第三,针对不同群体类别,坚持“四同”设置模式,例如成立下岗失业人员党支部,形成“同类诉求”模式;例如组建复退军人党支部、大学生党支部,形成“同类群体”模式;例如组建创文攻坚党小组,项目攻坚党小组,形成“同类志愿”模式;开通“流动党员直通车”和“流出党员服务过山车”,形成“同类地缘”模式。

(二)实现基层三有一化,夯实服务平台支撑

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需保证基层组织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为做好群众工作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做到有人管事。荔湾区一方面完善组织架构,加强社区党建工作者队伍建设,选好配强党务工作者队伍,每条街道均配备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员及社区专职党务副书记;另一方面依托区委党校、“荔湾大讲坛”和“西关大学堂”等单位和品牌,举办各种各类培训班和搭建“周末16点学堂”、“地区企业CEO沙龙”等学习平台,全面提升党务干部队伍综合素质。

二是健全投入机制,做到有钱办事。荔湾区首先通过实现党建经费财政预算化,每年年初制定社区党建经费预算,纳入全区财政预算,重点落实“四项经费”;其次实现投入渠道多元化,通过街道行政经费加大投入、驻区单位共驻共建、社会力量支持、党员捐资等多种形式,形成“党费出一点、财政拨一点、基层筹一点”的社区党建经费投入机制,扩大经费投入渠道;再是实现重点投入倾斜化,将社区党建列为工作重点,保证了经费投入。

三是强化阵地建设,做到有处议事。荔湾区重视加大硬件投入,积极推进基层党建区域化。目前,全区建立党员服务中心(站点)217个,为社区党员提供良好的集中学习、开展活动的阵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教育、娱乐等公益性服务设施,形成功能齐全的社区配套设施服务体系。

(三)联系群众汇聚民意,树立服务价值导向

党的群众路线要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为切实落实好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荔湾区在基层党组织活动中积极拓宽思路,开辟路径,健全联系服务群众“四项机制”,凸显群众路线的价值取向,在基层党组织中实现党的联系与服务功能。通过出台《关于做好领导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实施意见》,健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实施“领导挂点、机关包片、干部帮户”的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实现领导干部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零距离沟通、零距离服务。健全在职党员进社区“双岗双责”工作机制,启动“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社区党组织为党员居民群众提供量身定制的“菜单式”服务,广泛地把在职党员动员起来,凝聚起来,吸引过来,调动起来,实现党员作用发挥从单位拓展到社会,从而扩大党员活动的政治空间。健全“街道—社区—网络”三级议事机制,锻造出“八牵手”共建、“民情日记”、“民情茶座”、“民情BRT”、“进村夜访”、“党建3G服务网”、“民情议事厅”等品牌,充分听民意、聚民智、解民忧、帮民困。健全群众意见建议落实反馈工作机制,跟踪督办群众反映问题。

(四)项目带动惠民政策,打造具有特色的服务品牌

为推进基层党的建设项目化,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荔湾区把基层组织建设分解成具体项目,一方面落实“书记抓、抓书记”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化,各区域各单位围绕本地本单位的实际,自主申报项目,形成特色纷呈的服务品牌,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增强工作实效。“书记项目”能够围绕中心工作,服务于发展、服务于民生、践行群众路线,在充分调研、精心遴选的基础上确立项目,以确保项目的目的性、时效性。“书记项目”有效地促进了区重点项目和工程建设,如荔枝湾涌三期、白鹅潭、大坦沙岛地区更新改造、芳村花地生态城、“芳村花地”西关广场等建设,全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项目直接或间接关系民生服务领域,突出“十件民生实事”、探索政务服务便民提效等。项目确立后,通过健全责任制度、强化评比考核、区领导联系指导,抓好落实,保障项目的有效开展。

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思考

(一)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

1、关于创建工作的主体素质有待提升问题。一方面由于对服务型党组织的认识不够全面,对服务的内容、形式、载体不够清晰,个别党员服务意识有待增强;另一方面由于群众需求多样化,基层党员自身具有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所限,很难全部适应不断变化中的群众诉求,基层党组织与党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需要更多的支撑和保障。

2、关于创建工作的现实条件有待改善问题。一是党员活动空间受限制。过去,党员参加活动较多地封闭于单位内,面对新形势,此种活动形式难以满足基层群众工作需求,党员在单位外参与活动的组织力度不够强。二是党员参与活动内容难确定。由于活动时间、活动地点、个性特长、文化程度等因素难统一,导致党员社会活动参与率难保障。党员服务局限于一些固有的传统项目,影响了服务的效果,导致党员困惑自身的能力、群众又得不到真正服务的现象。

3、关于创建工作的保障机制有待完善问题。目前基层服务的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也是制约服务水平提升的重要原因。如果不能有效激励并形成长效机制,也无法更好地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更不能真正提升党员服务的水平。同时党员的服务得到应有的价值定位,这既是对党员服务的肯定、能提高其积极性,也可带动更多的党员干部参与进来,从而激发基层党员服务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不断扩大党员服务的覆盖面。

(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对策思考

1、确立工作目标,凸显为民宗旨。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必须科学务实,把群众愿望作为工作目标,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一是自觉把服务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价值取向和工作重点,把服务成效作为检验标准。构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要逐步实现基层党组织从行政型、家长型、封闭型向服务型、民主型、开放型的转变,立足本职,创先争优,把党的先进性、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体现在服务之中,更好地服务发展大局、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全体党员,从而使人们看到基层党组织实际行动带来的实际效益。二是建构与确立工作目标要有可行性、操作性、实效性、长远性。在服务的过程中,应广纳民意,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全面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方针政策的科学化,做决策、定政策都要从老百姓根本利益出发,并能够得到各级党组织和各个层面党员干部、群众最广泛的认同。三是要密切联系群众,积极搭建沟通平台,促进群众呼声进入“决策大厅”,并可通过驻点调研、挂职锻炼、结对帮扶,坚持边调研边查找边整改,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基层党组织服务的成效。

2、加强组织建设,构筑为民堡垒。根据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和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的拓展的需要,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必须要优化组织设置,夯实组织基础,构建功能强大、结构合理、全面覆盖的基层党建工作网络,积极探索组建覆盖不同区域、行业、单位等基层党组织,完善街道和社区运作机制,以组织的设置调整优化整合服务资源,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同时,还必须根据不同的区域、行业的不同特点,积极组建好区域型基层党组织,以“有利于党组织的加强管理,有利于党员参加活动,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最大限度实现资源优化,信息共享,服务统筹,可以依托区域性组织成立区域性基层党支部,通过区域性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建活动,从而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党建工作模式,最大限度地凝聚各界力量参与社会建设。

3、转变工作方法,切实为民解忧。建立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就是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管理好地方事务、单位事务,千方百计解决好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现实问题,真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突出服务主题,贴近民生服务领域,着力把服务办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群众满意工程,引领带动基层党组织成为真正走群众路线的服务型党组织。以亲近群众、服务群众“零距离”为目标,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定期接访,承担起群众利益诉求反映主渠道的功能,把服务送到群众心里去,注重对群众诉求的收集、解决和回应,逐步形成党员干部长期受教育,人民群众经常得实惠的工作机制。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要把提供物质帮助与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结合起来,把技能型的日常生活服务与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联系起来,采用技能服务与情感交流相结合的服务方法,增强群众对党员的信赖感和亲切感,加强文化渲染,通过文化纽带形成持久的凝聚力量。

4、提升服务能力,增强为民服务本领。服务能力的提高必须依赖高素质的服务型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打造高素质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一是要通过群众路线的教育活动,提升党员服务思想水平,才能够积极研究并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切实提高有效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通过开展“共产党员在岗在社区做什么”的大讨论,使每一位党员了解服务型党组织、服务型党员的基本内容和具体要求,使群众普遍知晓。二是要创新党员干部的选拔培养方式,德才兼备是党员干部素质的重要内涵,打造强有力的服务型党员干部队伍要重视有所成就的人才,也要关注具有潜能的人才,重视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基层党建的不同层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推动党员干部下基层,积累一线工作经验,形成综合性的人才培育制度。三是加强对党员队伍的业务培训,通过各种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开设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等活动,让基层服务的党员干部不断熟知新知识、掌握新技术,鼓励党员干部参与学历、职称、特殊岗位资格证书的继续培训教育,使党员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和知识结构有所提升,努力培养出更多的具有现代思维意识的知识型人才,进而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5、夯实制度基础,保障为民服务。建设服务阵地、打造服务平台,提供服务项目,是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基本依托。一是进一步强化“三有一化”制度,增加对基层工作的投入,加强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基层干部报酬待遇、基层党组织日常运转等方面的经费保障,强化基层党组织开展服务的物质支撑,提升综合服务功能。二是建立党员服务与群众需求有效呼应制度,完善服务项目管理。根据党员的专业所学和技术特长设立党群联系岗,建立服务承诺制,社区党组织要积极做好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通过党员联络服务站,搭建活动载体。如来自卫生部门的党员可以担任社区卫生志愿者;来自教育系统的党员可以进行一些义教和夏令营活动;来自政法系统的党员可以担任社区治安联防员等。三是完善基层党员服务的激励评价机制。党员服务群众,要解决好如何对这些服务进行准确定位,给予他们应有的价值认可,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对基层党员的服务行为进行科学的评价与激励,从而保证基层党员服务的积极性。对党员的激励,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实现“他律”与“自律”的统一。一方面以组织的纪律性强化党员的服务行为;另一方面以个人的自愿性强化党员的责任义务感。对党员的评价,不仅要看所在单位的评价,还要看居住地或社会组织的评价,通过委托式管理、双向式管理,实现党员受单位与居住地的双重要求,实现党员服务评价的改革和创新。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刘宗宏、金林泉、袁锋.管理型与活动型相结合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9.

[3]沈小璇.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思考[J].求实,2013,(1).

□责任编辑:温朝霞

D267

A

1003—8744(2015)02—0043—06

2015—2—21

蔡文芬(1986—),女,中共广州市委党校荔湾分校党史党建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

猜你喜欢

服务型党组织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清华党组织公开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刘国中: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