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走抗联路
——向抗联英雄致敬

2015-02-11塞音,青格乐,柏寒

老年世界 2015年9期
关键词:投江赵一曼杨靖宇

重走抗联路
——向抗联英雄致敬

七十多年前,一支缺衣少食、装备低下的队伍在白山黑水之间,顽强地与超过自己几十倍的日本侵略者厮杀!在人类反法西斯战争中,再也找不到一支武装力量,像他们那样,面对强大的敌人和恶劣的自然环境,硬生生地凭着人的意志、毅力和不甘当亡国奴的中国心,不屈不挠地进行着艰苦卓绝、悲惨壮烈的斗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到1945年日本投降撤出东北,在这长达14年的硝烟战火中,他们牵制了76万日军,消灭日本关东军18万,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为了抗战胜利,这支队伍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对日作战10余万次,100多名师级以上将领战死沙场,其中将军以上20多人……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英勇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老年期刊联合采访团寻着英烈的足迹,探访英雄们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的一个个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感受他们甘愿为国家为民族奉献牺牲的赤子情怀。

英雄杨靖宇 长活在人间

杨靖宇纪念雕塑

靖宇县,原名蒙江县。1946年为纪念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民族英雄杨靖宇殉难而改名。靖宇县位于长白山南麓,是一个山清水秀、宁静和谐的小城。1940年初,那是长白山区最冷的季节,就在这里,由于叛徒出卖,在林海雪原中隐藏的杨靖宇部行踪暴露。日军调动数万人封锁山林,在侦察机的配合下,展开了日夜不停的地毯式搜索。为了掩护队伍突围,杨靖宇只身一人在蒙江县的山林里与敌人周旋几个昼夜,直到血染疆场,壮烈殉国,时年35岁。

在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纪念园内耸立着一棵参天古树,据说当年杨靖宇就是以此树为掩体,与敌激战,牺牲于此。人们给这棵树起名为常青树,意喻将军英灵永存,万古长青。

杨靖宇牺牲后,敌人残忍地割下他的头颅,并拍摄大量照片,四处抛散,炫耀战功。敌人还剖开他的腹部,发现他饿得变了形的胃里面只有尚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残暴的侵略者被这一幕震惊。当年参与“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都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

杨靖宇的精神鼓舞了几代人前赴后继,英勇牺牲。当地有首民谣:十冬腊月天,松柏树枝鲜,英雄杨靖宇,长活在人间。朴素的歌谣是东北人民对英雄的哀悼,更是对抗联精神的颂扬。

看见青松忘不了将军陈翰章

1940年,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东北抗联进入最艰苦的时期,抗联队伍缩编成支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进行分散游击战。陈翰章将军也是在这一年牺牲的。

陈翰章,满族,吉林省敦化市人。参加抗日队伍后,英勇杀敌,有勇有谋,指挥大小战役数百场,击毙、俘虏敌军万余人,被日军视为“肉中刺”。为了牵制敌人,陈翰章指挥部队继续在敦化、宁安一线战斗。经过多次成功的偷袭战之后,陈翰章率队撤退到密营休整。12月8日,由于叛徒告密,部队被敌人包围,在激战中,陈翰章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7岁的陈翰章将最后一滴血洒在了镜泊湖畔,被后人称之为“镜泊英雄”。

陈翰章牺牲后,丧心病狂的日寇又残忍地割下他的头颅,送到新京(长春)请功邀赏。他的遗体躯干被运回敦化,1940年12月底安葬在他家乡附近的山坡上。1948年长春解放,陈翰章遗首被安放在了东北烈士陵园,1955年又安放回哈尔滨烈士陵园。直到2013年6月,在牺牲73年后,他的头颅终于回归故里,身首得以合葬于敦化陈翰章烈士陵园,将军英魂在家乡的土地上安眠。

敦化人为了纪念陈翰章,将他的出生地命名为翰章乡,当地中学也命名为翰章中学。东北民歌这样歌唱英雄:

镜泊湖水清亮亮,

一棵青松立湖旁,

喝口湖水想起英雄汉,

看见青松忘不了将军陈翰章。

八女英灵永存史册

1987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了故事片《八女投江》,讲述的是东北抗联8名女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与日军血战到底而决不屈服,最后集体投江殉国的英勇事迹。女英雄们的高尚气节感染了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其实这部电影是以真实的历史改编的。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集结在松花江下游,欲围困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我军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10月,抗联第5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八名女战士,她们是:冷云、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黄桂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

陈翰章纪念雕塑

采访团记者留言

国家领导人为“八女投江”题词

战士们发现了日军,急忙向外冲。冷云比较冷静,命令女战士卧倒,敌人没有发现她们,一味向大部队逼近。在此生死关头,冷云组织女战士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军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敌人一下子慌了神,忙抽出兵力向她们还击,女战士边打边撤,吸引日军来追击。

当她们撤到乌斯浑河河畔时,已是弹尽,八名女战士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她们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牺牲时,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

1984年9月7日,邓颖超为八女投江英烈群雕亲笔题写了“八女投江”四个大字。1986年,康克清为八女投江纪念碑题词:“八女英灵,永存史册”。“八女投江”的故事还被编入了语文教科书,让抗联的精神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甘将热血沃中华

很多年轻人得知赵一曼是从小学课文《一个粗瓷大碗》,课文讲的是东北抗联的团政委赵一曼将小通讯员送给她的一个粗瓷大碗转送给其他战士的故事,反映了赵一曼处处为人着想的优秀品质和艰苦奋斗的革命情怀。

再识赵一曼,是读了她在就义前给儿子留下的遗书。“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字字泣血的呼唤,声声凝噎的嘱咐凝结着一位充满了舐犊之情、报国之意的母亲对儿子满含柔情的期盼。

的确,人们很难把一个如此善良谦和的四川富家小姐和林海雪原中慷慨杀敌的抗联英雄联系在一起,可事实就是如此。“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派到东北工作。她发动群众,宣传抗日精神,建立游击队,配合部队作战,给了敌人沉痛的打击。敌人形容她是“挎双枪、骑白马的密林女王”。

走出哈尔滨火车站,便是“一曼大街”,哈尔滨市东南方向数十公里有一个“一曼村”。1936年6月,赵一曼就是在这里被捕的。大量历史资料记载了赵一曼从被捕到牺牲所受到的非人折磨。这位从巴山蜀水走出来的清秀女子铁骨铮铮,始终咬紧牙关,宁死不屈。

赵一曼牺牲时年仅31岁。她的一首诗为其短暂的人生做了最好的注解:

誓志为人不为家,跨江渡海走天涯。

男儿若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一部东北抗战史,每个字都渗透着抗联将士的鲜血。一路走来,我们或静静伫立在战场旧地,或轻轻踏访述说着英雄传奇的纪念馆,或诚挚祭拜于英烈长眠的墓地,或在英雄的雕塑前默默哀悼。烽火硝烟渐渐离我们远去,但生活在当下的人们却应始终牢记这些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牢记那些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历史瞬间。光阴荏苒,几十年弹指过去,可英雄始终没有离我们远去,他们的事迹化作丰碑顶立天地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本刊记者:塞音青格乐柏寒)

猜你喜欢

投江赵一曼杨靖宇
清唱剧 冰凌花 永远的赵一曼
杨靖宇的最后时刻
命苦
民族英雄赵一曼之歌
气节重如山——国画《八女投江》再赏析
看看赵一曼
死猪“投江”暴露监管漏洞
英雄杨靖宇之死
东北抗日联军的杰出将领杨靖宇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