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点与“他山”景区开发

2015-02-10黄江玲

贵州文史丛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景区

黄江玲

摘要:明末清初,西南变乱,为坚守名节,钱邦芑弃官退隐于贵州余庆县,开辟“他山”与“柳湖”。钱邦芑的侄儿钱点继叔父之后不遗余力地对“他山”进行开发,将荒秃的他山打造成郁郁葱葱的如画景区。并一直坚守他山故园,直至终老,其间留下许多诗作。

关键词:钱邦芑 钱点 他山 柳湖 景区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4)04-100-103

贵州余庆县松烟镇的“他山”及“柳湖”,因明末清初大错和尚钱邦芑隐居于此而闻名遐迩。在他山柳湖的开辟过程中,钱邦芑的侄儿钱点出过不少力;当钱邦芑离开他山后,钱点一直坚守他山故园,直至终老。为此,莫友芝把钱点视为黔人,在所辑《黔诗纪略》中,选钱点的诗歌41首,并附录了钱邦芑的行历及相关他山的诗文。

当代一些论著多次论及钱邦芑开辟他山柳湖,并于此削发为僧,对钱点开辟他山的事迹却绝少论及。

钱点,字鉴涛,浙江嘉善(今嘉兴)人,徙居丹徒(江苏镇江),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明崇祯至清康熙年问。青年时代,随叔父钱邦芑(字开少)由闽奔赴两广,投奔明永历皇朝。邦芑出任四川巡按,后迁巡抚;钱点则出任监察御史(俗称“监纪”)。

大西军余部孙可望、李定国等由四川进入黔滇,与明王朝联合抗清。钱邦芑察觉孙可望有篡位自立的野心,便弃官退隐,在余庆县境的蒲村结茅而居。钱点也弃官随叔父来到蒲村。

蒲村一带山青水绿,风景秀丽。但她仅有璞玉般的自然美,为了赋予她更深淳的人文之美,叔侄二人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对这块璞玉加以切磋琢磨,使之更显光彩。钱邦芑写有《他山记》一文,描述了对他山、柳湖的“人化自然”的过程。现摘录如下:

芑至川黔楚粤之交,选第名山奇水,几以百计,而山黎峨之鳌溪幽丽为最。自鳌溪至湄水,可百余里,幽崖深溪堪怡玩者,何目止数十,而蒲村为最也。

村之上有柳湖,湖之阴为他山。山高不半里,回曲斜抱,上多奇石,树多枫、樟、楠、梓,中一石最奇突,高不及一丈,名曰“翠屏”,外削而中空,直立斜卷,余镌“他山”两大字于上。石腰有洞,曲透其背,其峰势横飞处,瘦薄而偏耸,为石帆峰;峰北古木掩映,四布如房然,名曰“云房”。左一石,高而怪异,曰“九面峰”。峰前石壁中虚,梅干从洞口长出,名曰“梅苍”。稍上,一石横卧,中刳如船,有孔,植梅其中,名曰“梅舟”。石帆之右有洞,曰“小洞天”。梅苍之左有崖,奇险,名曰“霹雳崖”。稍上有峡,曰“藏书峡”。此外,前后大石二十余处,低者如蹲如伏,吊者如奋如翥,不可名状。中构一亭,名曰“拜石”。坐亭中,则诸石之奇毕呈。自拜石亭上二百步,极他山之巅,四顾,诸峰环拱如儿孙。俯视柳湖,湖光圆净如镜。此外,萦青缭白,攒簇点聚,苍碧围混,远与天际。奇观哉!

他山原是一座怪石层迭的小山,连名称都没有。钱邦芑取名,寓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意,特地在一片奇突的岩石上镌刻“他山”二字。对一些怪石,按其形状特点,赋予了新奇的名字,如“翠屏”、“霹雳石”、“云房”、“藏书峡”的佳名,使以往默默无闻的荒野山岭,顿时有了灵气。在“梅舟”中植梅,在半山建“拜石亭”,这是改造自然的设施,为景物增添人文因素。

对他山的景观,钱点在《客欲移居蒲村,问此中山水风俗,长歌答之》这首长诗中(以下简称《长歌》),有一段描写:

草堂南面是他山,怪石离奇向空起。良木参差列嶂云,好山围绕如屏几。槐黄柳绿杂枫青,几度秋霜变罗绮。旧迹犹存拜石亭,石尽题名名尽美。

既写怪石,又写山间林木,把美的环境渲染得多彩多姿。

钱氏叔侄对景区的重大创造是对柳湖的开辟。

他山之下有多处山泉,钱氏便筑堤蓄水,造成一泓人工湖,在湖周栽植柳杞数百株,取名为“柳湖”(又称“小钱塘”)。湖面约有百来亩,下有七十二泉。在湖畔结庐,名日“假园”(也称“懒同”)。湖堤取名曰“桃源”,湖上有桥名“宛转”,湖中有船名“恰受”。《长歌》中对柳湖的景观有一段精美的描绘:

一湖荡漾广且深,湖面千株皆柳杞。绿暗春浓深蔽日,黄鹂百啭清人耳。一叶飘然恰受航,米家书画差堪似。下有清泉七十二,游鱼淰淰多鲂鲤。架木湖中日啸台,寝兴坐卧平如砥。临流永日不知倦,宛转桥边堪履。风景之秀丽,有如米家山水,令人留连忘返,不知疲倦。在湖畔“懒园”“息斋”中的耕读家居生活,也别有情趣。《长歌》写道:

兴亩人呼是懒园,细草芊芊荒不理。息斋中对富春台,阴晴寒暑俱堪喜。清凉那有红尘来,明月清风是知己。蔷薇高覆短墙红,芍药斜侵篱径紫。纸窗木榻竹为帘,左右牙签列图史。稚子粗能辨章句。山妻且喜供甘旨。

在这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中,且耕且读,携妻教子,何等安闲!生活在这里,并不感到孤寂,乡邻间守望相助,和谐同处:

客来看竹到贫家,款留信宿援而止。南村好友北庄宾,盘餐笋蕨佐鸡豕。高歌饮酒弹素琴,悠悠那复知朝市。为家为圃为渔樵,二三僮仆随驱使。门户由来夜不扃,守望相呼如臂指。

这真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社会秩序安宁。这样的社会环境,只是明末清初西南大变乱中的深山中的一小角落。孙可望凭借大西军余部数十万兵力守护滇黔,假借永历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怀着篡夺皇位的野心,一面招揽人才,一面屠杀异己。钱邦芑曾任四川巡抚,在朝野中声望颇高。孙可望派人前来敦请钱邦芑出山,接连十几次均遭拒绝。后来,他亲下谕令,命余庆知县武装押解赴筑。钱邦芑毅然削发为僧,把柳湖畔的旧居改名“大错庵”,自号“大错和尚”。此后,钱邦芑驻锡湄潭西来庵;又受瓮安土司宋德远的聘请,去后岩教馆,培养出宋如嵩、傅如砺等人才,传递文化薪火。

这样的日子维系不很久,孙可望最终还是把他押至贵阳,强令蓄发授官。孙可望不得人心,部将大都投向李定国,他逃往湖南投降清军,落个可耻下场。钱邦芑受命为云南巡抚,协助李定国抗御清军。永历王朝实力弱小,终于被清军灭亡。endprint

钱邦芑再度削发为僧,住鸡足山寺,写有《鸡足山志》。后由滇返黔,在蒲村小住,便东游湖湘,驻锡于衡山佛寺。

由此可见,钱邦芑虽然开辟了他山柳湖这个“小钱塘”景区,修筑了假园、小年庵等家园,但他在此安居的岁月并不多,终于被“红尘”的恶浪卷入尘世,直到再度出家,才在湖湘度过晚年。

钱点始终坚守蒲村旧居,领赏他山风物。一住就是二十多年。正如《长歌》中所说:“不觉流光年复年,见人婚娶还生子。何论他乡与故乡,人情相识同桑梓。”看来,他已同当地居民融为一体,没有他乡故土之别,一体视为同桑共梓的乡亲。

与钱点交游的有不少文人墨客。其中多半是他叔父的朋友,弃官隐居在瓮安、余庆和湄潭一带;还有不少外地负笈来拜钱开少为师的学生。开少叔离开后,有的故友先后归道山,健在的仍不时前来蒲村。《长歌》中描述与友人交往的情景。如云:

湄潭尚有胡客溪,先我十年居此始。手栽梅花绕溪边,儿童尽识名下士。近得王家兄弟好,古貌古心居密迩。时时越陌度阡来,互为主客情堪依。偶在天涯结此邻,俨然虞虢为唇齿。

诗中提到的“胡客溪”,指胡钦华,字凫庵,山阴人,曾任湖广巡抚。隐居于湄潭的客溪,写有《客溪山庄记》、《客溪诗》等。他是蒲村钱氏庐的常客。“王家兄弟”,指长垣人王幼舆和高密人王敬修,二人隐居余庆杨仙峰,距蒲村仅十五里,往还很近。

钱鉴涛生活在如诗如画般的环境中,很善于欣赏和享受这里安闲自适的静谧之美。他在《春日懒园独酌》中写道:

野外罕人事, 双扉不浪开。

衔杯花影劝, 觅句鸟声催。

宿雨肥山果, 春雷起竹胎。

园林欣自得, 随意坐苍苔。

这里景物虽美,生活也安宁,但他渐入老境,不免有故园之思。其《草堂夜坐》(草堂在他山北)中写道:“两岸重山啼野猿,霜风落叶满秋原。梦魂不畏关河远,夜夜三更到故园。”

二十多年来,原本荒秃的他山,而今已是郁郁葱葱,蔚然成林。而这些树木,正是鉴涛的开少叔亲手栽植。睹物思人,植树人离开蒲村东去衡岳,已近十年了。鉴涛有感而写了《他山感旧》一诗:

山头谁种参天树, 种树人今去几年。

树老逢春枝尽发, 可怜人去不知还。

诗人自注:“他山诸树俱开少叔手植,今叔去为南岳僧,且十年矣!”

有消息传来,开少叔应永州太守刘道著之聘主纂《永州府志》,近来又受宝庆知府李益阳之聘主纂《宝庆府志》。又听说开少叔身体欠安,便赶赴宝庆(今湖南邵阳)。果然病势不轻,鉴涛悉心照料,谨侍汤药。终因年老体弱,医治无效,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秋逝世,享年74岁。李益阳出资把大错法师灵柩送还衡山,葬于集贤书院。

钱鉴涛料理安葬事宜之后,写了《哭开少叔》一诗:

病中执我手,天末十年来。生叹无家别,身亡有梦回。孤灯双泪落,杯土寸心灰。论定棺初盖,名成玉可埋。寄情工著述,避世辟蒿莱。遁迹离尘网,全归到夜台。招魂乡国远,歌《薤》友朋哀。案上遗书在,尘封不忍开。

此诗算是对其开少叔的毕生总评,也就是“盖棺定论”。叔侄二人处此鼎革之际,早离故园,飘泊四方,无家可归。为脱离尘网,避居于深山蒿莱之中,聊以苟活,寄情于诗文。可是仍被迫西迁滇海,流落湖湘,无法回归江南故园;埋骨南岳,远魂难招。一代儒学与禅学大师,就此殒落,能不令友朋悲歌《薤露》以寄托哀挽之思!

钱鉴涛早年曾寄迹湖湘,这次营葬开少叔后,再作湖湘之游,寻访旧日踪迹,写了一些诗歌。如《登六岭有怀》(在宝庆府城)中,对宝庆昔日的繁华与当下的凄清作了鲜明对比。如云:

六岭繁华帝子年,荒碑遗址尚依然。

清江绕郭双流合,野寺临堤一塔悬。

但觉山河仍似旧, 只怜台馆不如前。

壮怀回首谁堪问, 春尽惟闻叫杜鹃。

《长沙感旧》中,也抒写了禾黍之思:

岁月频更事已违, 当年朋辈眼中稀。

荒崖旧迹岣嵝在, 故阙前王邸第非。

黄石一编桥下掷, 青萍三尺匣中辉。

劳劳尘网真如梦, 谁识几微得早归。

当年的朋友,能见到的已很稀少;以往的胜迹虽在,有的却面目全非;黄石公的奇书,青萍宝剑,寄托着建功立业的梦想,而今真成一场梦幻。

他在湖湘一带留下不少诗作,后被邓显鹤辑入《沅湘耆旧集》中。他有《勖庵集》刊行,可惜已佚。傅玉书《黔风旧闻录》中评云:“鉴涛诗云:‘相期愿学商山老,长林丰草朝朝俟。盖亦有断然不苟于出处者。其诗五古体原阮、谢,律诗亦近钱、刘。”五古原本于阮籍、谢灵运,律诗则与钱起、刘禹锡为近。莫友芝称“鉴涛竹林偕隐,文章忠义具有家风”。而其诗“皆苍秀无尘滓气”。(《黔诗纪略》)这样的评价,切合实情。

钱鉴涛游湘之后,萌发了返回故园之念,一度回到丹江(镇江)探望。所见一派战乱后的肃杀气象。其《润州》诗写道:

木落秋高海气明, 云中楼阁压峥嵘。

千帆乱渡金山口, 孤日空悬铁瓮城。

花鸟重逢如隔世, 衣冠旧族半归耕。

六朝宫殿今禾黍, 及暮常闻战鬼声。

润洲是镇江的古代名称。清军在攻破扬州,十日屠城之后不到一个月,便渡过长江,攻下金山及镇江,对军民进行大屠杀。铁瓮城即镇江子城,传说是吴大帝孙权所建。钱氏这位昔日的“衣冠旧族”子弟归来,重逢花鸟,恍若隔世,不胜禾黍之悲。

故园残破,难以归耕,念及远在蒲村的妻子儿女及如画的家园,钱鉴涛告别故居,重返黔中,回归他山,于此安度晚年。在《晴》诗中,描述雨后新晴,散步林池的情景,如云:“闲步乘新霁,园林散晓晖。凫鹥晴出谷,蜂蝶暖争飞。池满流侵径,松阴翠染衣。偶逢邻叟醉,薄暮草堂归。”《岁暮》诗中有句云:“久离乡土音微改,远历星霜鬓渐华。冬去春来风景异,梅开独似故园花。”由此看来,钱鉴涛的晚景是安适的。他和叔父开辟的他山柳湖景区,因他的长期坚守和护持,使之得长传后世。

时隔三百多年,他山仍活在人们的记忆中,今天应予以再度开发,使其重现昔日风采,让钱氏叔侄的

责任编辑:厐思纯endprint

猜你喜欢

景区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长假也救不回的景区破产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国庆节前157个景区将迎来降价
一个拓荒人,带富一片村——记驼梁景区拓荒人刘富拴
旅游景区圈的环保低碳先行者
国家AAAAA级景区葡萄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