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媲美刘禹锡竹枝词的大型民族风物组诗

2015-02-10石天飞

贵州文史丛刊 2014年4期

石天飞

摘要:清中叶著名诗人舒位的大型民族风物组诗《黔苗竹枝词》五十四首,从族源、民居、语言文字、饮食、歌舞乐器、服饰、婚配、丧葬祭祀、商业工艺、社会结构等内容,对黔苗的民族风物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和抒写,在艺术风格上典雅清丽而充满趣味,具有珍贵的民族史料价值和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黔苗竹枝词》的规模、内容和艺术特点,可勘媲美刘禹锡竹枝词,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键词:黔苗竹枝词 民族史料 典雅清丽

中图分类号:12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4)04-88-95

说起竹枝词,最有名的当属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11首,其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等句,为人所熟知和传唱。清中叶著名诗人舒位,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大型竹枝词《黔苗竹枝词》54首,规模远超刘禹锡竹枝词,其反映的内容更加具体而广阔,风格典雅清丽而充满趣味和哲思,具有珍贵的民族史料价值和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可堪媲美刘禹锡竹枝词,对此后黔地竹枝词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舒位(1765—1816),字立人,号铁云,祖籍大兴(今北京),生于吴县(今江苏苏州),随父任居广西永福,后徙居苏州。乾隆五十三年(1788)恩科举人。后九上春官,皆未得中进士,于是赴黔西从军,遍游湖湘间,所到之处,皆为歌咏,有《瓶水斋诗集》17卷、别集2卷,存诗二千四百余首。舒位诗歌创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赵翼八十高龄而愿以诗师,与之同时的法式善以舒位、王昙、孙原湘作《三君咏》,龚自珍评其诗风为“郁怒横逸”。舒位因在黔从军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曾写成《黔苗竹枝词》54首。

作者在题记中,介绍了组诗的内容和创作缘起:

“黔于汉属西南夷,唐、宋以来日蛮、日僚,洎明始设府州县。种类日渐繁息,则曰苗、曰蛮、曰焚、曰峒、曰仡佬、曰佯僙、曰番、曰木老、曰六额子、曰猓猡、曰仡兜;其自粤迁至者,又有若瑶、若僮、若水、若伶、与侬,咸隶属焉,然皆得名之曰苗,是真所谓苗裔也。苗既居处、言语不与华同,其风俗、饮食、衣服各诡骇不可殚论。余从车骑之后,辄以见闻所及杂撰为竹枝体诗,且为之注,盖不啻郭景纯作《山海经图赞》、吴道子画《地狱变相》也。设非亲历其境,聚而示之以所作,不几几致疑于海上之木、山中之鱼哉?夫古者蝤轩采风,不遗于远,而刘梦得作竹枝词,武陵俚人歌之,传为绝调。余诚乏梦得之才,又所记謏琐,无足当于采录;而以一书生万里从生,往来柳雪,横槊而赋,磨盾而书,将以是为铙歌一曲之先声焉。”

正如作者所言,此组《黔苗竹枝词》,可以让人不致疑黔苗及其风俗为“海上之木”、“山中之鱼”,具有极高的民族史料价值。舒位自谦才不如梦得(刘禹锡),所记琐碎繁杂。而我们正因此可见《黔苗竹枝词》所记述内容之丰富细致。

一、《黔苗竹枝词》的丰富内容

舒位《黔苗竹枝词》反映的内容大概有以下几类:

1、族源

作者常常通过介绍民族始祖而溯及该民族之起源、繁衍等。如《西南夷一首》:“嫁得盘瓠不自由,岑山孑子水远来游。无因石室功臣表,狗尾如貂续未休。”作者并自注云:“盘瓠,高辛氏之畜狗也。衔犬戎吴将军头献阙下,帝酬其功而妻以少女。盘瓠遂负女走入南山石室,三年生六男六女,自相夫妇。衣服裂裁,皆有尾形,号日蛮夷。详见范史《西南夷列传》,此盖苗子之始祖矣。苗以山之高者为岑,水分流日孖。‘高辛一作‘南辛。”记述了西南夷的起源、始祖、繁衍等情况。又如《夜郎一首》之“流水淙淙匝夜郎,浣沙人见竹三王”,自注云:“初有女子浣于遁水,见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哭声,剖竹得一男,归养之。长而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汉武帝杀之,后封其三子,民为立竹王三郎神祠。”记述夜郎的起源、姓氏等。《九股苗一首》介绍了九股苗的起源。《夭苗二首》其一则介绍了天苗姬姓的来源。《南平僚一首》介绍了南平僚首领姓氏、称号。

作者还从民族的规模、分支、分布、迁徙等因素把握民族概况,如《倮儸四首》其一称“蜀道曾挥济火戈,部民四十八倮儸”,自注:“倮锣本卢鹿,而误为今称。汉有济火者,从武侯破孟获有功,封罗甸国王,即安氏远祖。千余年世称其土,勒四十八部。”介绍了倮儸的族称、起源、历史、规模等。《瑶人一首》自注:“又有水、僮、伶、侗等种,皆杂居荔波县,此悉自粤迁来者,风俗尽同于瑶。”介绍了瑶人的分支、分布、迁徙、风俗等情况。《仲苗一首》自注:“仲家在五代时,楚王马殷自邕管迁来。其种有三:日补笼、卡尤、青仲。散处贵阳、平越、都匀、安顺、南笼各郡属,风俗相同。”介绍的是仲苗迁徙、分支、分布、风俗等情况。

2、民居

西南多山,地处亚热带,气候炎热多雨。因此,西南地区民居有自己的特色。如舒位诗《石板房》介绍了黔苗所建石板房之“石窗窈窕开,石壁周遭筑”。《黔苗竹枝词·西南夷一首》“无因石室功臣表”,作者自注:“盘瓠遂负女走人南山石室……”这里所说的石室,所指当即石板房。

又如《南平僚一首》“夜深留客干栏宿”,自注云:“人皆楼居,梯而上,名日‘干栏。”与“干栏”类似,作用也接近的是“羊楼”,《花仡佬一首》之“羊楼高接半天霞,杉叶阴阴仡佬家”,自注云:“屋宇去地数尺,架巨木,上覆杉叶如羊栅,称为羊楼。”

《佯僙一首》:“山家风露竹墙低,麂眼玲珑望欲迷。从此不愁牛砺角,夜深封得一丸泥。”作者自注:“荆壁不涂,门户不扃,出入以泥封之,余俗与诸苗略同。”

《瑶人一首》:“何事居山偏爱水,草根短短树皮长。”自注:“瑶之居处无常,必择近水者,以大树皮接续引水至家,不用瓮桶出汲。”两首诗介绍了民居所处环境、民居内部构造等。

3、语言文字

舒位的《黔苗竹枝词》,也记载有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语言和文字。如《西南夷一首》“岑山仔水远来游”,作者自注:“苗以山之高者为岑,水分流日子子。”《倮儸四首》其二“梅额新加耐德官”,自注:“耐德,倮儸言妻也。”《黑苗三首》其三“耶头洞崽画鸿沟”,自注:“黑苗以上户为耶头,下户为洞崽。”均是对少数民族地区语言的记录。endprint

《倮儸四首》其一“谢表签名曲似蝌”,自注:“亦有文字,类蒙古书。”《瑶人一首》“秋蛇春蚓贮青囊”,自注:“有书名《榜簿》,其字类今所摹钟鼎款识者,然绝无考证,而彼珍为秘藏,愚者亦或谬赏之。”这是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的记载。

4、饮食

主食方面,如《夜郎一首》:“年年饱吃桄榔饭,不信人间有稻粱。”自注:“其地桄榔木可为面,百姓资食焉。”介绍了夜郎地区的“桄榔饭”。而记八番仍以稻谷为主食。《八番一首》“今年香稻满椎塘”,作者自注:“刳木作臼,曰椎塘。临炊,始取稻把入臼舂之。”介绍了当地稻谷及其食用方法和习惯。

记载了黔苗地区善饮之习。如《东谢蛮二首》其二记:“牛酒相邀古洞幽”,自注:“东谢昏(婚)姻不避同姓,以牛酒为聘。”指出酒是婚聘中的重要彩礼。《剪头仡佬一首》“不作刘伶荷锸埋”,作者自注:“性皆嗜酒,入市者无不陶然。”其让我们了解和体会到了当时当地一股浓浓的民族饮酒之风。

还有涉及民族特色饮食的,如《黑苗三首》其三记“腌菜藏来各几秋”,自注:“所得羔豚鸡犬鸱鸭之属,死则连毛腌置之瓮中,层层按纳,俟其螂蛆臭腐,始告缸成,名日腌菜。珍为异味,愈久愈贵。问苗子之富,则日藏腌桶几世矣。”注中所言黑苗腌菜的制作方法,确实非常奇特罕见,而其美味则令读者向往;以腌菜之多少作为贫富之标准,则更令人惊奇。

记述其饮食方面的禁忌。如《木老一首》“无端食指今朝动”,自注:“异姓不共食犬。”是说犬还是可食的,仅限于“异姓不共食”,个中原因不得而知。

5、歌舞乐器

《黔苗竹枝词》中曾大量介绍当地少数民族的歌舞乐器。如鼓类,除了铜鼓,还有腰鼓。《红苗一首》中有“调来铜鼓赛山神”,舒位自注:“击铜鼓以歌舞,名曰调鼓。”《八番一首》“长腰鼓敲老虎市”,自注:“凡燕会,别系长腰鼓为乐。”

笙类,如《牂柯蛮一首》“留得瓢笙作歌舞”,自注:“宋时牂柯蛮入贡,令作本国歌舞。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数十辈宛转舞,以足顿地为节,名日水曲。”《新唐书·南诏传》即载:“吹瓢笙,笙四管,酒至客前,以笙推盏劝酹。”《宋史·蛮夷传四-西南诸夷》载:“上因令作本国歌舞,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舒位引史籍所载,结合自己所见,对苗族瓢笙的演奏等作了更详细的介绍。

瓢笙,其实就是芦笙。《白苗一首》记:“折得芦笙和竹枝,深山酬唱妹相思。”自注:“芦笙者,编芦管为笙,有簧。男女相会,吹以倚歌。歌曲有所谓妹相思、妹同庚者,率淫奔私暱之词。”舒位介绍了苗族芦笙及芦笙舞,惜其“率淫奔私暱之词”的评判,颇有诬蔑少数民族之嫌。

6、服饰

服饰者,衣着、装饰也。舒位《黔苗竹枝词》中,大量反映了黔苗的服饰和文化及特点。黔苗一些分支的服饰,多有金属饰品及皮革。如《东谢蛮二首》其一云“络额金银压两肩,皮冠革履去朝天”,《南平僚一首》记“竹筒三寸缀明珰”,《阳洞罗汉苗二首》其二云:“髻上疏比项下钱,生苗居后熟苗先。不愁双鬓鸭堆重,又制银钚压到肩。”也有以珠为饰者,如《龙家苗二首》其一:“明珠薏苡偏相似,肠断征蛮马伏波。”

记述了黔苗服装之颜色丰富,款式多样,喜裙装等。如《南平僚一首》:“新制通神称体量”自注:“妇人横布二幅,穿中贯其首,号日通裙。”《平伐苗二首》其一:“长裙雌豸短裙雄,吹入山前一阵风。我亦青袍似春草,泥他蓑影作渔翁。”《阳洞罗汉苗二首》其一:“月场难筑避风台,衣冠匆匆隔夜裁。试问裙腰腰上带,唾绒一幅为谁开。”《蛮人一首》:“草衣男子花裙女,花太短时草太长。”

组诗中对黔苗服装面料、颜色、工艺、款式、刺绣等也有所介绍。如《白苗一首》:“蜡花染袖春寒薄”,自注:“白苗之习略同花苗。其服先用蜡绘花于布,而后染之,既染去蜡,则花见焉。”《东苗一首》:“半臂青青织锦阑,浅裙百叠不知寒。”《仡兜一首》:“拢就风鬟堕马装,双心一袜绣鸳鸯。”自注:“女子多美者,短衣偏髻,绣五彩于胸前。”

《九股苗一首》则介绍了九股苗的一种类似于盔甲的特色服装:“牛尾枪开夜有声,庸中佼佼铁铮铮。当年铸就六州错,丞相原来是老兵。”作者自注云:“苗之剽悍莫过于九股,在凯里司。武乡侯南征戮之殆尽,仅存九人,遂为九股,散处蔓延。头戴铁帽,后无遮肩,前有护面铁两片,即铸于帽身。披铁铠如半臂。自腰以下用铁链周围,形如环,垂及于足,坐则缩而立则伸。下以铁片缠其股,若韡,铮琮有声。健者结束尚能左牌右杆,衔利刃,逾岭若飞猱,两足无冬夏皆乔赤,生时即漆其脚底也。其子母炮名牛尾枪,尤征猛恶。前明杨应龙之叛,九股实羽佐之。应龙伏诛,而不敢问罪九股。至本朝雍正九年,经略张广泗合楚、粤、黔三省官兵剿抚,然后搜缴兵甲,建城安汛焉。”介绍了九股苗的铁制服装,辅以史料,突出了九股苗的剽悍勇猛。

记黔苗喜挽发髻。《蔡家苗一首》:“卿卿毡髻我毡裳,做戛忽忽兴不常。”自注:“妇人以毡为髻,饰以青布,若牛角状,长髻绾之。”《龙家苗二首》其一“狗耳苕亭绾髻”,自注:“男子束发而不冠,妇人辫发,螺髻上指,如狗耳形。”《东苗一首》:“一梳飞上昆仑月,便是君家黑牡丹。”自注:“挽髻盘头,笼(拢)以木梳。故用唐人墨池、雪岭之事为咏。”

黔苗还戴帽子,或以布裹头、束发。如《龙家苗二首》其二:“看他披发伊川野,何不蚕娘祭马头?”自注:“一曰马灯笼家,妇人作冠若马灯然。以七月七日祭于墓。又大灯笼家、曾竹笼家,其俗约略相似。”或有以布裹头或戴斗笠者。《青苗一首》:“不借墅笼大小同,浑难扑簌辨雌雄。低头争似抬头好,布自青青笠自红。”自注:“男女皆著草屐,衣亦无别,惟其首则妇人蒙青布一幅,男子戴红藤笠。非是,几不知鸟之雌雄矣。”《锅圈仡佬一首》自注:“其曰‘锅圈者,女人以青布束乱发,肖其形也。”《倮儸四首》其二“梅额新加耐德官”,自注:“其俗妇人用青布缠首,多带银梅花贴额。”

7、婚配endprint

其涉及婚配的诗作,包含了择偶、彩礼、迎亲、生子、野合、禁忌、夫死改嫁等诸多内容。

涉及择偶、生子的,如《仲苗一首》:“浅草春开跳月场,聘钱先乞紫槟榔。隔年一笑占归妹,抱得新儿认旧郎。”自注:“每岁孟春,会男女于平野,曰跳月,地曰月场。各为歌唱,合意则以槟榔投赠,遂为夫妇。”通过歌舞选择婚配,这在南方少数民族当中比较常见。《夭苗二首》其二:“豆蔻梢头月似钩,山花开近女郎楼。不知谁撅青芦管,一夜春情散不收。”自注:“其在天坝者,女子年近十三四,即构竹楼野外处之,闻歌而合。比较黑苗之马郎房更奇。”《西苗二首》其二:“一曲山谣两鬓花,月毬抛后女归家。野田岂有宜男草,更遣娄猪定艾豭。”自注:“凡苗,类有跳月之习。西苗梨花球,于唱歌时掷所欢以结昏,亦非生子弗归也。”这些诗歌都反映了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并以歌舞为媒介,进行聚会以选择对象。择偶之会,除了歌舞,还有体育活动,如《龙家苗二首》:“鬼竿影里两婆娑”,自注:“春时立木于野,谓之鬼竿,男女旋跃而择配。”也有简单直接的两情相悦而择配者,如《仡兜一首》:“拢就风鬟堕马装,双心一袜绣鸳鸯。”自注:“女子多美者,短衣偏髻,绣五彩于胸前。人调之,则笑而从焉。”显示出黔苗仡兜多情直爽的一面。

涉及彩礼、迎亲、禁忌的,如《东谢蛮二首》其二:“红丝早巳系绸缪,牛酒相邀古洞幽。底事相逢不相识,谢郎翻比谢娘羞。”自注:“东谢昏姻不避同姓,以牛酒为聘。女归夫家,夫羞涩避之,旬日乃出。”婚姻不避同姓、初婚而夫避之旬日等,皆属少数民族之奇特婚俗。《宋家苗一首》:

“识字耕田不纪年,男昏女嫁两茫然。似渠打鸭休相笑,胜索开门一种钱。”自注:“将嫁,男家遣人往迎,女家则率亲党锤楚之,谓之夺亲,俗诚可笑。然今人嫁女之家有索开门钱者,竞至攘臂请益,则其异于苗子也几希!”《黑苗三首》其一:“插遍青山黄竹子,哝哝还索鬼头钱。”自注:“女父母向婿索头钱,不与或另嫁;有婿女皆死,犹向女之子索者,则谓之鬼头钱。凡人死一月后,其生前所私男女,各插竹于坟前祭焉。”禁忌方面,有上户下户禁婚之习,如《黑苗三首》其三:“准待来年吃牯脏,鬼堂风雨自啾啾。”自注:“黑苗以上户为耶头,下户为洞崽。虽男女多苟合,然洞崽不敢通耶头,犯则死期至矣。”有夫妇同房之禁忌,如《红苗一首》:“两情脉脉浑无语,今夜空房是避寅。”自注:“每岁五月寅日,夫妇别寝,不敢相语,以为犯则有虎伤。”有同姓不通婚之禁忌,如《木老一首》自注:“其族同姓不昏。”

舒位诗中反映的黔苗婚配风俗,还记有其他一些奇特之处,如《黑苗三首》其二:“两姓姻缘接舅姑,乡风世世画葫芦。外甥钱少迟归妹,从此罗敷自有夫。”自注:“清江昏嫁,姑之子定为舅媳;倘舅无子,必重献于舅,谓之外甥钱,否则终身不得嫁。或召少年往来,谓之阿妹。曰妹,讳之也。”介绍的是黑苗有姑子优先嫁为舅媳之俗。《打牙仡佬一首》:“有意齐眉结婿欢,无端凿齿做人难。青唇吹火今宵事,口血分明尚未干。”自注:“打牙一种,多在平远、黔西。其俗女子将嫁,必先折其二齿,否则妨夫家。殆所谓凿齿之民欤?又剪前发而留后发,别取齐眉之意。”介绍了打牙仡佬的折齿而嫁、前发齐眉等习俗。

8、丧葬祭祀

记黔苗有殉葬、树葬、崖葬、火葬等葬法,甚至有“不葬”者。如《蔡家苗一首》:“风见鸳鸯能作家,销魂人赠返魂香。”自注:“夫死,将以妇殉。妇所私挟众夺之去,乃免。其聚会亲属,椎牛跳舞,名曰‘做忧。”介绍了蔡家苗的殉葬、做忧之习。《夭苗二首》其一:“华胄周南太觉遥,葛根难比远椒聊。山风夜夜吹枯骨,倒挂收香绿凤么。”自注:“人死不葬,以藤蔓束之树间。”介绍了夭苗的树葬。《倮儸四首》其二:“锦缎招魂野色宽,精夫红葬骨难寒。”自注:“其酋死,则以锦缎裹尸,焚于野。”这是“火葬”。也有“不葬”的,如《红仡佬一首》:“三寸桐棺一栗牌,山围皮骨水煎骸。泪珠若到家亲殿,凭仗红裙细细揩。”自注:“殓以棺而不葬,或置殿穴问,或临大河,不施蔽盖。树木主识其处,曰‘家亲殿,岁时展扫之。”介绍了红仡佬的殓棺而不葬。

黔苗一些分支还有“闹尸”之俗。《克孟牯羊苗一首》:“山房缥缈际青天,百尺梯头踏臂眠。才到三更春梦觉,泪花一斗听啼鹃。”自注:“广顺州之金筑司,有苗曰克孟牯羊,择悬崖凿窍而居,不设床笫,构竹梯上下,高者或至百仞。亲死不哭,笑舞浩歌,亦日闹尸。明年闻杜鹃声,则举家号泣,悲不能胜,曰:“鸟犹岁至,亲不返矣!”介绍了克孟牯羊苗的崖葬、闹尸等葬俗。《花苗一首》:“无端飞出金蚕箭,掷破鸡黄又闹尸。”自注:“人死则集亲友歌唱尸侧,曰闹尸。葬瘗以鸡子掷地卜之,不破者为吉。”介绍了花苗的闹尸和墓穴选择。《木老一首》:“放鬼才过七七期,更传画鬼祀灵旗。”自注:“父母死,长子闭户居四十九日,乃延巫庆祝,名曰‘放鬼。祀鬼则用五彩旗。”长子闭户四十九日后延巫庆祝的“放鬼”之俗,与“闹尸”有相近之处。

黔苗还有其他奇特的丧葬习俗,如《平伐苗二首》其二:“木槽埋趁一身宽,论定何须更盖棺。略仿南朝通替式,不知曾许再闻香?”自注:“平伐人死,盛于木槽而瘗之,有底无盖,独木所成。此与殷淑妃通替棺颇类。”介绍了平伐苗的无盖棺材。《紫姜苗一首》:“从此天边飞破镜,分明女子重前夫。”自注:“夫死,妻嫁而后葬,曰‘丧有主矣。”妻改嫁而后,才安葬前夫,非常独特罕见。《六额子一首》:“空山埋后才三尺,冷水浇来又一回。不信膏肓容二竖,招魂入骨锦囊开。”自注:“六额子有黑白二种,皆在大定府。风俗相同。人死葬亦用棺。至年余,则发冢开棺,取枯骨刷洗之,至白为度。以布裹骨,复埋一两岁,仍取刷洗。如是七次乃止。凡家人有疾,则谓祖先之骨不洁也。”介绍了六额子的洗骨奇俗。

舒位诗也反映了黔苗祭祀方面的习俗。有普通祭祀的,如《龙家苗二首》其二:“抛却残春趁早秋,纸钱一陌笑牵牛。看他披发伊川野,何不蚕娘祭马头?”自注:“以七月七日祭于墓。”有生前所私者祭于坟前的,如《黑苗三首》其一“插遍青山黄竹子”,自注:“凡人死一月后,其生前所私男女,各插竹于坟前祭焉。”有祭天地祖宗者,如《黑苗三首》其三:“准待来年吃牯脏,鬼堂风雨自啾啾。”自注:“又每十三年,畜牡牛祭天地祖宗,号祭日吃牯脏。每寨公祭祖祠,名日鬼堂。”有祭丰年者,如《西苗二首》其一:“山塍高下接青黄,今岁丰收是涤场。便要椎牛祭白号,万山箫鼓开斜阳。”自注:“西苗居平越之清平。岁十月收获后,以牡牛置平壤,延善歌祝者导于前。男女童数十百辈随之歌舞。历三昼夜,乃屠牛以报丰年,名日‘祭白号。”endprint

9、商业工艺

舒位的《黔苗竹枝词》,对黔苗的商业活动多有反映。《谷蔺苗一首》反映了谷蔺苗的织锦织布工艺:“织锦簇簇花有痕,织布缕缕家无褌。月中织布日中市,织锦不如织布温。”作者自注云:

“其在定番州考,则有谷蔺苗。定番多织苗锦,而谷蔺独工于布,其布最精密。每遇场期入市,人争购之,遂有‘谷蔺布之名。皆深山遥夜机杼轧轧所成,顾不自衣也。”从中可以看到当时黔苗民族地区民族工艺和商业的繁荣。

还有茶叶的交易,如《倮儸四首》其四:“红泥坡下自罗罗,下姓相逢唤阿和。一带青山横作黛,春风吹遍采茶歌。”自注:“白为下姓,原居普定者日阿和,多以贩茶为业。”

其他的还有关于集市日期、赶集时的装扮、活动、饮食等的记述,如《八番一首》:“长腰鼓敲老虎市,今年香稻满椎塘。”自注:“以寅日为市,凡燕会,别系长腰鼓为乐。”《蛮人一首》:“记得牛场又狗场,带刀入市笑昂藏。”自注:“在新添、舟行二司,居者日蛮人。以丑戌日为市期,出入必佩刀。”《平伐苗二首》其一:“我亦青袍似春草,泥他蓑影作渔翁。”自注:“男子人市则衣草衣,蔌蔌如渔蓑,顾影自喜,盖以为盛服云。”《剪头仡佬一首》自注:“性皆嗜酒,人市者无不陶然。”《依人一首》自注,也有“入市交易”之说。

10、其他

舒位《黔苗竹枝词》中还有反映社会结构、男女社会关系的,如《八番一首》:“八番女儿日夜忙,耕田织布胜于郎。”作者自注云:“其俗男逸女劳,男皆仰给于女。”

有反映少数民族盅毒的,如《花苗一首》:“无端飞出金蚕箭,掷破鸡黄又闹屎。”自注云:“好蓄盅毒,夜飞而饮于河,有金光一线,谓之金蚕。每以杀人,否则反噬其主,故虽至戚亦必毒之,以泄盅怒也。”《仡兜一首》则记述了毒药的应用:“不妨径向君家宿,行到深山药箭香。”自注:“善为药箭,埋所居之远近,触之机发,往往伤人。”

有反映黔苗巫医者,如《锅圈仡佬一首》:“平远州中鬼画符,传来面具有於菟。虽然不作招魂赋,脸盖生前酒一壶。”自注:“此种惟在平远州,其俗嗜饮尚鬼。有疾则延鬼师,以虎头一具,用五色绒装饰,置簸箕内祷之。”

有反映尚鬼习俗的,如《倮儸四首》其三:“断头掉尾水西城,罗鬼关山行重行。乌蛮鬼大白蛮小,鬼方思白太分明。”作者自注:“俗皆尚鬼,亦称罗鬼。好畜骏马,善驰骤击刺,其兵为诸苗冠。谚日:‘水西罗鬼,断头掉尾。”

二、舒位《黔苗竹枝词》的艺术特点和影响

舒位《黔苗竹枝词》五十四首在艺术上总体呈现出典雅而清丽的特点,又充满趣味和哲思。

竹枝词,清代吴敏树言:“本出俚谣,善道男女风土,亦其声调宛转所从生也。”因此,如何将相对俗、艳的内容写得典重文雅,就是作者要思考的问题。舒位《黔苗竹枝词》,在面对一些特殊内容时,往往采用典故和神话传说。如《西南夷一首》的“狗尾如貂续未休”、盘瓠负女人室的传说。《夜郎一首》中引入《后汉书·西南夷列传》的夜郎传说。《东谢蛮二首》其一的“分明山海图经赞,那拟周书王会篇”,引郭璞的《山海图经赞》和武王《周书王会篇》两典,使东谢蛮的服饰多了一层浓郁的历史文化的意味。又如《龙家苗二首》其一:“狗耳苕亭绾髻螺,鬼竿影里两婆娑。明珠薏苡偏相似,肠断征蛮马伏波。”

在讲述龙家苗“衣以五色药珠为饰,贫者代以薏苡”时,引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骆越时,运回薏苡却被诬为私运珍珠之典,既突出了龙家苗的服饰特点,又对“贫者”寄以同情,典雅而巧妙。

典雅还表现在作者语言表述的自然文雅。例如在男女恋爱婚配方面,其内容本来容易被认为“俗”,但经作者说来,则丝毫不觉庸俗下流,这得益于其自然文雅的语言表达方式。如《东谢蛮二首》其二之“底事相逢不相识,谢郎翻比谢娘羞”,一个中性的“羞”字,形象道出了自注中所言“女归夫家,夫羞涩避之,旬日乃出”的可爱情景。《蔡家苗一首》:“几见鸳鸯能作家,销魂人赠返魂香。”自注云:“夫死,将以妇殉。妇所私挟众夺之去,乃免。”诗句用“鸳鸯”与“销魂”、“返魂”的比喻与对比,形象地描述了蔡家苗夫死妇殉之规和妇女免殉之法,化俗为雅,自然贴切。又如《黑苗三首》其二:“两姓姻缘接舅姑,乡风世世画葫芦。外甥钱少迟归妹,从此罗敷自有夫。”自注云:“姑之子定为舅媳;倘舅无子,必重献于舅,谓之外甥钱,否则终身不得嫁。或召少年往来,谓之阿妹。日妹,讳之也。”对于少数民族某些不合汉族礼仪的婚姻习惯和两性关系,作者以“画葫芦”比喻其由来,又以汉乐府《陌上桑》罗敷拒婚之典,表现黑苗女子对摆脱非正常婚姻的渴望。

诗人在描写黔苗时,往往以清丽之笔,绘清丽之景,给读者带来清新活泼的感受。如《首夜郎一首》“流水淙淙匝夜郎”,《牂柯蛮一首》“一条冷水万荒山”,给我们描绘的是黔地的山水和地理。《花仡佬一首》“却减腰围余几许,桶裙量就一身花”,写桶裙之“花”,带给读者的同样是灿烂明丽的“一身花”之感。《倮儸四首》其四“一带青山横作黛,春风吹遍采茶歌”,既是写实,又是生动的比喻,既写出了环境之优美,又写出其生活的欢快。

在涉及男女婚恋情事之时,作者也常以清丽之笔出之。如《仲苗一首》“浅草春开跳月场”,作者自注:“孟春,会男女于平野,日跳月,地日月场。各为歌唱,合意则以槟榔投赠,遂为夫妇。”孟春之时,草色浅青,青年跳月,确是一个清丽、青春、浪漫而迷人的美好场景。又如《白苗一首》:“折得芦笙和竹枝,深山酬唱妹相思。蜡花染袖春寒薄,坐到怀中月堕时”。给我们描绘的场景,有音乐和歌声,有大自然的美景,有浪漫迷人的月夜,有甜蜜的主人公,是一幅清新优美和谐的图画。

舒位是清中叶性灵派诗人,因而其《黔苗竹枝词》中也往往充满趣味,有时透出作者对人生的一些感悟和思考。如《夜郎一首》“年年饱吃桄榔饭,不信人间有稻粱”,自注“地桄榔木可为面,百姓资食焉”,本言民族饮食,却由此而扩大到“为稻粱谋”的生活和人生,让读者似乎窥见了作者穷困一生的内心感叹和悲哀。又如《平伐苗二首》其一:“长裙雌豸短裙雄,吹入山前一阵风。我亦青袍似春草,泥他蓑影作渔翁。”作者对少数民族裙装“吹入山前一阵风”的形容,形象风趣,让人忍俊不禁。而诗人一袭青衫的读书人形象,在他看来也像是春草的颜色,他在彼时的内心深处,是多么渴望身着蓑衣,做一个和大自然亲近的渔翁、隐者。作者在介绍平伐苗时,不自觉地流露了他的心志。

舒位《黔苗竹枝词》内容丰富,反映了黔苗的民族风情,可谓大型的民族史诗,具有重要的民族史料价值。杨钟羲《雪桥诗话》认为,舒位《黔苗竹枝词》“于风俗饮食衣服言之甚详”。朱则杰《清诗史》认为该组诗“广泛涉及贵州苗族人民的生活习惯、风俗传统,并且在每一首下面都添有详细的注释说明,既富文学意味,又具史料价值,不妨作为一种生动的民俗学著作来读”。曹光甫认为,舒位《黔苗竹枝词》“全面反映了苗族的历史、掌故和特殊风俗,可视为该地区一部较早的风俗史诗”。对于舒位《黔苗竹枝词》,王朝梧识曰:“凡苗之性类与华殊,顺其性则喜,拂其性则怒,至于怒而无所不至矣。故治苗之术,则必识其性而驯扰之。今从政者或未尝识其性也,又从而取求焉,逮其无所不至,然径聚而歼旃。彼且不知致死之由,又并不知求生之路,冥然顽然,骈猡投首,是岂羁縻弗绝之始意?而所谓兵者,盖不得已而用之者也。览此可以思过半矣。

从王朝梧的表述来看,舒位竹枝词的作用在于“识其性”以治之,达到“羁縻弗绝”,长治久安。由此,客观上也反映了舒位《黔苗竹枝词》思想内容的深远。

舒位之前,康熙间田榕有《黔苗竹枝词》24首,但“不分种类,随意铺叙”稍显纷乱。舒位《黔苗竹枝词》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具体,且有一定艺术特点,引得续作颇多,如张澍《黔苗竹枝词》、毛贵铭《黔苗竹枝词》、熊绍庚《黔苗竹枝词》、颜嗣徽《群舸竹枝词》等。因此,我们认为,舒位《黔苗竹枝词》无论从规模来看,还是从内容的丰富性和艺术特点看,可堪媲美刘禹锡反映巴渝风土的竹枝词,甚至有所超越,在当时及此后众多黔苗竹枝词中,显得尤为突出。

参考文献:

[1]舒位《瓶水斋诗集》卷二,光绪十二年边保枢刻十七年增修本。以下凡引《黔苗竹枝词》组诗,皆出此本,不再一一标明出处。

[2]吴敏树《桦湖文集》卷五,光绪十九年思贤讲舍刻本。

[3]杨钟羲《雪桥诗话》卷八,民国求恕斋丛书本。

[4]朱则杰《清诗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5]曹光甫《瓶水斋诗集·前言》。见舒位撰,曹光甫点校《瓶水斋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6]同上。

[7]张澍《养素堂诗集》卷三,道光二十二年刻本。

责任编辑:林建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