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膑论《孙子兵法》

2015-02-07吴名岗

孙子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孙武田忌孙氏

□ 吴名岗

孙膑是孙武后裔,战国中期人,本有《孙膑兵法》传世,后失传。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在《孙膑兵法》中有关于“孙氏之道”的内容,这是孙膑对《孙子兵法》的重要论述,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对《孙子兵法》作出的重要评价。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曾说:“孙子膑脚,而论兵法”〔1〕2494。弄清孙膑论述《孙子兵法》的确切含义,对于我们准确理解《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都有重要意义。

一、孙膑是《孙子兵法》的传承人,且有《孙膑兵法》传世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1〕1720孙膑所学“兵法”是什么?马陵之战前,孙膑对田忌说:“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1〕1721孙膑所引用的“兵法”,就是传世本《孙子兵法·军争篇》中的“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2〕114两者虽有所不同,但孙膑所引用的是《孙子兵法》却无疑。因此我们知道,孙膑所学兵法就是《孙子兵法》。《史记》的记述表明:孙膑不仅是孙武的后人,而且是其兵学的传承人。孙膑不仅拜师学习《孙子兵法》,而且自己有兵法传世。《孙子列传》说:“孙膑以此(马陵之战)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1〕1721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孙子膑脚,兵法修列”〔3〕2068,也是说孙膑著有兵法。孙膑传世的兵法被后人称为《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威王问》说:“攻其无备,出其不意。”〔4〕47这显然是引用《孙子兵法·计篇》中的“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孙膑还对《孙子兵法》略作改动,另出新意。在《威王问》中有“避而骄之,引而劳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4〕48这样的论述。这明显是对《孙子兵法》“卑而骄之,逸而劳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2〕13的改动。孙武的“卑而骄之”是说敌人瞧不起我们,小看我方,我们就要因其势而进一步做出让敌人小看的行动以麻痹敌人,就像孙膑在马陵之战中晋军认为齐军怯,齐军就减灶示怯一样,从而骄敌、胜敌。“卑”是敌人对我军的看法和态度。孙膑把“卑”改为“避”,就从我方顺应敌方改为我方的主动行动,而且非常具体,躲避敌人,使敌人认为我方怕它,从而生骄,从而被我战胜。“逸而劳之”,孙武没讲怎样使敌人“劳之”,可以有各种方法,全凭指挥者在战场上创造。但孙膑告诉了我们一个常用的、具体的方法“引”,就是引诱敌人,调动敌人,使其在奔走中疲劳,在运动中犯错误,从而给我军以战胜敌人的机会。从《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孙膑对《孙子兵法》的继承和发展。

《汉书·刑法志》说:“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擒敌立胜,垂著篇籍。”〔3〕921明确载明孙武、孙膑各自“垂著篇籍”,即孙武有《孙子兵法》,孙膑有《孙膑兵法》传世。尽管有宋以来不断有人否认《孙子兵法》是春秋孙武的作品,不断有人说《孙子兵法》是孙膑所作,但却无法改变历史事实。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证实了《史记》和《汉书》关于孙武、孙膑各有兵法传世记载的真实性。从《孙膑兵法》在东汉末年失传的情况看,其流传远不如《孙子兵法》那样广泛,能重现于世十分难得。

《孙膑兵法》不仅继承了《孙子兵法》的精髓,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有着明显的战国特色。如骑兵的出现,《孙膑兵法》中就有“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4〕93的论述,而《孙子兵法》则根本无“骑”字出现;春秋各诸侯国除楚、吴外无称王者,战国时各自为王、称王,所以《孙膑兵法》中有“不忠于王,不敢用其兵”〔4〕74之语。这与《孙子兵法》所表现的春秋特色是不同的。特别是,其中有孙膑对《孙子兵法》的本质认识和关于《孙子兵法》传播情况的论述,成为我们研究《孙子兵法》的重要资料。因为根据竹简整理的《孙膑兵法》中有关《孙子兵法》的内容残缺不全,有些意涵不太清楚,现作探讨分析,提出一些个人意见,供大家参考。

二、 孙膑与陈忌对话中的“孙氏之道”是指《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中有论述“孙氏之道”的内容,主要附在《陈忌问垒》篇后,现抄录如下:

……田忌问孙子曰:“子言晋邦之将荀息、孙轸之于兵也,未……

……无以军恐不守。”忌子曰:“善。”田忌问孙子曰:“子言晋邦之将荀息、孙〔轸〕……

……也,劲将之阵也。”孙子曰:“士卒……

……田忌曰:“善。独行之将也…

……言而后中。”田忌请问……

……人。”田忌请问兵情奈何?……

……见弗取。”田忌服问孙……

……橐□□□焉。孙子曰:“兵之……

……应之。”孙子曰:“伍……

……孙子曰:……

……见之。”孙子……

……以也。”孙……

……将战书柧,所以哀正也。诛口规旗,所以严后也。善为阵者,必 □□贤……

……明之吴越,言之于齐。曰知孙氏之道者,必合于天地。孙氏者……

……求其道,国故长久。”孙子……

……问知道奈何。”孙子……

……而先知胜不胜之谓知道。

□战而知其所……

所以知敌,所以曰智,故兵无……〔4〕64

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这段对话的内容残缺是很严重的。但是,这是孙膑和陈忌的对话却是清楚的,自始至终只有孙膑和陈忌两人,没有任何第三者出现的痕迹,而且全篇几乎都是陈忌问,孙膑答。在十八简中,孙子出现过十一次,因此笔者断定,这完全是孙膑与陈忌的对话。

孙膑和陈忌是在探讨春秋晋国将领荀息和孙轸的布阵作战时谈到“孙氏之道”的。荀息见于《左传》之僖公二、九、十年,他是假道于虞以灭虢的主谋。孙轸是稍后于荀息的晋国将领,《左传》称其为先轸,也称原轸,他曾在晋楚城濮之战中任晋帅。荀息、孙轸比孙武早百余年。孙膑正是在与陈忌谈论这些著名的春秋将领的用兵之事时,顺势论及自己的祖先孙武的用兵之道的。

霍印章先生在《孙膑兵法浅说》中注解“明之吴越,言之于齐。曰知孙氏之道者,必合于天地”时说:“这里是孙膑的弟子把孙武、孙膑的军事理论作为一家学说所作的评价。”〔4〕67从现有竹简文字看,其中没有孙膑弟子出现的任何文字。陈忌是齐国的大将、元帅,孙膑是陈忌的军师,竹简中多次明确记录是孙膑与陈忌对话,孙膑的弟子是没有资格和机会与陈忌对话的,也不可能有老师在的情况下,学生突然在中间插话。再说,“孙氏之道”这样的话,也只有从孙膑口中说出才合乎身份,合乎情理。如果孙膑的弟子在老师面前说什么“孙氏之道”,就似乎太不礼貌了。总之,我反复阅读、琢磨这段话,认为这是孙膑的话,而绝不会是孙膑弟子的话,所以名之为《孙膑论〈孙子兵法〉》。

因为霍印章先生把有关“孙氏之道”这段极为重要的话解读为孙膑弟子所言,认为“这里是孙膑的弟子把孙武、孙膑的军事理论作为一家学说所作的评价……由于兼包两个孙子而加以评述,所以称他们的学说为‘孙氏之道’。”〔4〕67因为找不出任何是孙膑弟子所说的依据,所以我认为这是孙膑所论,而不是其弟子所说。所以“孙氏之道”只是指《孙子兵法》而不是兼指《孙膑兵法》。孙膑不可能把自己的学说自称为“孙氏之道”。

“……明之吴越,言之于齐”这句话在同一片竹简上,中间没有缺字,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在逻辑上看,都可以看出其所述内容是紧密相连的。从语法上看,“明之吴越”与“言之于齐”是同一主语,如果中间更换主语则需要标出。这句话的主语是什么,因为残缺,没有明文。但从下文“曰知孙氏之道者,必合于天地”看,其主语应是“孙氏之道”或“孙子十三篇”,或“《孙子兵法》”。因为“明之吴越”的是“孙子十三篇”,所以说是指《孙子兵法》。“明之吴越”就是指《孙子兵法》在吴国得以显明于世,为吴越人所知。《史记》记载的孙武“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与孙膑所言是相合的。这句话由仅距孙武百余年的孙氏后代孙膑口中说出,且是与同为陈氏之后的陈忌在讨论问题时说出,其可信性是毋庸置疑的。

问题是对后半句“言之于齐”怎么理解。因为没有孙武以《孙子兵法》“言之于齐”的历史记载,所以霍印章先生认为“‘言之于齐’是指孙膑曾任齐威王的军师,其军事理论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等实践中取得重大胜利。由于兼包两个孙子而加以评论,所以称他们的学说为‘孙氏之道’。”实际上,孙膑与陈忌的这段谈话是在马陵之战前的,因马陵战后,陈忌已无法回到齐都临淄,孙膑也不再做他的军师,他们之间已失去了谈论这样的军事问题的兴致和基础。所以,笔者认为:“言之于齐”的并非是《孙膑兵法》而是《孙子兵法》。这句话是孙膑说自己学由所从,自己是《孙子兵法》的继承者。《孙子吴起列传》说:“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他学的“兵法”是什么?从现有资料看,那时仅有《孙子兵法》而已。《司马法》虽早,但多亡轶,是后来才收集起来的。所以,后人都说孙膑“学兵法”就是学的《孙子兵法》。孙膑“学兵法”是有老师的,他与庞涓同学于一个老师,所以他们都相互熟悉。这就是说,在战国初期,已有人以教授《孙子兵法》为业。孙膑是齐国人,他学兵法于齐国,传说鬼谷子是孙膑和庞涓的老师。正因为《孙子兵法》“言之于齐”,所以孙膑才学成兵法,熟悉战争规律,了解春秋将军们在指导作战时的胜败得失,这样才符合孙膑论《孙子兵法》的内在情理。

那么,谁是最早以《孙子兵法》“言之于齐”的呢?也就是说,孙膑老师的老师是谁呢?笔者认为,最早在齐国传授 《孙子兵法》 的就是孙武本人。以“兵法”授徒,不是一般人就可以做的。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传播情况看,多是学说的创始人自己授徒,像孔子等。孙膑说《孙子兵法》“明之吴越,言之于齐”,说明了自己是《孙子兵法》嫡传弟子的身份,为他下面全面论述《孙子兵法》、强调“孙氏之道”做了必要的铺垫。如果不是《孙子兵法》的传承者、研究者,在那里大谈“孙氏之道”是没有说服力的。总之,“明之吴越,言之于齐”是孙膑所言,都是指《孙子兵法》,亦即汉简中所记之“孙氏之道”。

霍印章先生当年作出“孙氏之道”是孙膑弟子所论的解读,窃以为主要是对“明之吴越,言之于齐”的理解,认为不兼《孙膑兵法》似乎“言之于齐”不好解释,所以才作出了上述理解。我个人则认为,把“孙氏之道”理解为是孙膑对《孙子兵法》的概括才符合实际,才能探察这段话的真实意蕴。

三、孙膑论“孙氏之道”

我们说孙膑所论“孙氏之道”是指《孙子兵法》,不仅因为它“明之吴越”,更重要的是从孙膑对“孙氏之道”的定义、特点、作用等方面看,确实是指《孙子兵法》。

1、孙膑认为《孙子兵法》不仅是兵法而且是“道”

孙膑把孙子兵学称之为“孙氏之道”,并非只是换个说法,而是认为称其为“兵法”不足以表达《孙子兵法》的本质。在孙膑看来,《孙子兵法》所论不仅是兵法,而且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道”,是具有哲学性质、具有“道”的特质的学说。孙膑对孙子兵法的这种认识和理解是符合《孙子兵法》实际内容的。在孙膑那个时代就有人运用《孙子兵法》经商。周人白圭说:“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史记·货殖列传》)〔1〕2465当今世界,《孙子兵法》已普遍运用于政治、经济、外交、商业、企业管理、体育竞技等各个方面,事实说明《孙子兵法》确实是“道”,知此“道”的人能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功。

孙膑认为“知兵”与“知道”是有区别的,“知兵”是低层次的了解战争,“知道”才是对战争的高层次把握。在《孙膑兵法·威王问》篇末,“孙子出而弟子问曰:‘威王、田忌臣主之问何如?’孙子曰:‘威王问九,田忌问七,几知兵矣,而未达于道也。”〔4〕48通过听齐威王和田忌的提问,孙膑认为他们已接近于“知兵”,但“未达于道也”。这可见,从“知兵”到“达于道”是有距离的,“知兵”只是军事领域,“达于道”则无所不包。

因此,孙膑说:“……求其道,国固长久。”要使国家长治久安,仅仅知兵是不够的,而“求其道”,运用孙氏之道于治国的各个方面,做到爱民惠民、修道保法、与民同意,才能使“国固长久”。直到今天,对《孙子兵法》的认识和理解,有些人仍停留在军事层面,说什么“兵法”就是讲打仗的。他们所缺乏的正是对“孙氏之道”的认识,对《孙子兵法》哲理的理解和运用。

2、什么是“孙氏之道”

对什么是“孙氏之道”,孙膑定义得很清楚,汉简也有明确记载,这就是:“先知胜不胜之谓知道。”这就是说:“孙氏之道”是关于预先了解战争胜败的学问。能在决策战争之前客观准确地了解敌我情况,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并对敌我力量的全面对比作出谁强谁弱、谁胜谁负的评估,从而作出是否进行战争、怎样进行战争的战略决策,这对战争的胜败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紧紧抓住“先知胜不胜”这个决策要点,才算知“孙氏之道”,否则,不过是断章取义而已。

事实上,《孙子兵法》也确实是围绕“先知胜不胜”这个中心内容展开的。《计》篇开篇就说:“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孙子提出从五个大的方面来进行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计算出谁胜谁负,所谓“索其情”就是要“先知胜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熟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吾以此知胜负”就是“先知胜不胜”。可见孙膑对“孙氏之道”定义的根据就是《孙子兵法》。

3、“知孙氏之道者,必合于天地”

《孙子兵法》的基本精神是什么,怎样才是真正“知孙氏之道”?

孙膑说:“知孙氏之道者,必合于天地。”这就抓住了《孙子兵法》的哲学本质。孙子之学是建立在朴素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其军事决策、行为“必合于天地”,就是符合战场实际,符合战争规律。这里,“天地”,是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的代名词。我们知道,《孙子兵法》 非常强调“知”,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知”就是要了解客观实际,并依据真实的客观情况作出战争决策,才能取胜。在战争决策上,孙子坚决反对不顾实际,只从个人意愿出发作出决断,也用尽各种方法力求透过现象看清本质,避免被表面现象和人为的假象所迷惑,力求根据客观实际作出决策,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客观实际。这是《孙子兵法》的哲学基础,被孙膑称之为“孙氏之道”。

道家以推崇“道”而得名。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39这是说,人们在决策自身的行为时,应以自然为法,以客观实际为依据。“人法自然”就是要根据客观实际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只凭个人的主观意愿行事。因此,老子说“惟道是从”〔5〕33,而“道”就是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那些违背客观实际、违背客观规律行事的人所以最终失败,就是因为他们轻视客观实际,不“从道”,失败是其必然的结果。

战争是对军事理论毫不留情的实践检验,兵法是掺不得假的。战争决策关系到战争的胜败,必须尊重客观实际,必须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孙子说:“非危不战”,这个“危”就是客观实际。危与不危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不同的,因此人民对危与不危情况下的参战态度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的《国歌》唱道:“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抗战时期中国“最危险”的客观实际,所以有战斗号召力。危与不危是客观存在,不是某个人的主观感受,对战争这样关乎国家存亡和人民生死的大事的决策,不能凭某些人的个人意愿,必须根据客观实际,遵循客观规律。孙武的《孙子兵法》在战争决策方面最坚决地贯彻了“唯道是从”的哲学思想,也就是坚决依据客观实际、遵循客观规律来决策是否进行战争和怎样进行战争。

四、孙膑论“知道者胜”

孙膑把《孙子兵法》的基本精神看做哲学,称其为“孙氏之道”,他认为掌握了《孙子兵法》,知“孙氏之道”并真正能运用《孙子兵法》的人能在战争中取胜。他反复强调“知道,胜”,“不知道,不胜”〔4〕73。

孙膑在《陈忌问垒》篇说:“先知胜不胜之谓知道。”在《八阵》篇说:“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之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4〕93这就是《孙子兵法》中讲的“知彼知己”、“知天知地”。“内得其民之心”就是“知己”,不知己就不能得民心;“外知敌之情”就是“知彼”。所以说,“知孙氏之道”就是懂《孙子兵法》。孙膑强调“知道,胜”,就是强调《孙子兵法》对指导战争的极端重要性。 在《篡卒》篇,孙膑说:“知道,胜。……不知道,不胜。”〔4〕73《八阵》篇说:“夫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4〕93认为,只有“知道”的将领才能保全万乘大国,才是“王者之将”。《兵情》篇说:“知其道者,兵有功,主有名。”〔4〕115这就是说,唯有“知道”,才能取胜,用兵才会有功,主上才会有好的名声。如果不“知道”,冀功数战,穷兵黩武,不但不能在战争中取胜,君主也不会有什么好的名声,只会令天下人厌恶和痛恨。

“道”是规律,是本质。“道”的表象会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离其本质。凡是读过《孙子兵法》的人,可能谁都会说“避实击虚”,问题是到了战场上,怎么个“避”法?怎么个击法?孙膑赛马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认为是孙膑的“奇计”。实际上是孙膑把握了孙武再三申明的“避实击虚”方法,使“避实击虚”具体化。“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就是“避实”、避强,“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就是“击虚”、击弱。这样田忌在与齐王赛马时有两场是以强对弱,最终以二胜一负取胜。孙膑之所以能帮助田忌取胜,就是他能活用《孙子兵法》的“避实击虚”,能使这一理论具体化而已。在桂陵之战中的所谓“批亢捣虚”、“围魏救赵”都是“避实击虚”,在双方力量不相上下的情况下,避开敌人强势的部分,自然就取得了对敌的优势,形成了我强敌弱的局面,再以强击弱,就能胜利,就能改变全局。孙膑掌握了“孙氏之道”——孙子兵法的实质,所以他能依据具体情况创造出具体的战略方案,取得胜利。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简字横排版.

〔2〕吴九龙.孙子校释〔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简字横排版.

〔4〕霍印章.孙膑兵法浅说〔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5〕老聃.老子〔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孙武田忌孙氏
陆九渊行书《宋故孙氏夫人墓志铭》
田忌赛马
心魔
《孙武专题研究》
追爱就要厚脸皮
追爱就要厚脸皮
田忌赛马
我的故事show
田忌赛马(原文)
孙武何以不见名于《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