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特点与犯罪行为特征分析

2015-02-06刘奕琳

法制博览 2015年30期
关键词: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犯罪

刘奕琳

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71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引起我们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这一指使犯罪行为产生的背后原因的好奇与疑问。为了更好地分析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进行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原因,有必要明确一下未成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研究对象与体系以及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可能经常接触到的一般社会团体犯罪的区别。具有很强的可教育性和再次塑造性,这也就是我们着重研究未成年的犯罪行为,分析未成年的犯罪心理从而找到突破口减少未成年人犯罪频率,降低未成年人再次犯罪危险。

一、未成年人犯罪概述

(一)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特点的内涵

1.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

未成年人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定义略有不同。美国的联邦立法和各州立法中,未成年人这个概念大都指向年龄未满18 岁的自然人。①所有未成年人必须在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成人(父母或监护人)的监护下生活。②中国人大常委会于1991年9月4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我国《刑法》第17 条规定:“已满16 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 周岁不满16 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 周岁不满18 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③在英美国家,推出一个新的词汇,引入“少年罪错”④这一概念,把一些专门由未成年人实施的行为定义为犯罪。所谓的少年罪错不仅仅由联邦法院制订实施,由各州所界定的犯罪行为也属于少年罪错的范畴。而在美国,少年罪错⑤这一术语既包括少年的犯罪行为和违法行为,同时一些未成年人的危害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行为。

2.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是指支撑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背后的心理学的原因。未成年人模仿以及从众心理十分强烈,青春期的反叛心理,盲目从众的心理,强烈的猎奇心理是很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喜欢以成年人自居,但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并且没有独立的生活来源,这是未成年人事实与财产有关的相关犯罪的主要的驱动心理之一。

3.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的特点

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是波动起伏并且情绪十分不稳定。生理上形成自我,但是对身体上的自我存在极端的不满以及心智不成熟。未成年人的情绪特点具体表现为:(1)两极性:情绪行为两极波动幅度较大,极容易因为琐事极度欢快或者极度悲伤;(2)闭锁性与开放性:对同伴开放,难以向能够信任的大人袒露心事;(3)反叛性:反叛传统,不喜欢遵循常规。

(二)研究未成年人心理活动的重要性

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目的主要是针对未成年人自我意识不强,处于人生的转型期,易于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容易在好奇观念的驱使下做出不理智的犯罪行为。因此,从源头上分析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就变得尤为重要。研究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可以从众多的案例中抽象出普遍存在的教训和错误,在避免悲剧再次发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主要特点

1.未成年人常见的犯罪行为

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年龄段甚至不同性格的未成年人呈现出来的犯罪是不同的,例如在经济比较贫困的偏远地区,财产性的犯罪是主流。暴躁易怒无法有效能告知自己情绪的未成年人,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是主流。

2.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特征

从犯罪年龄上看,呈现出小龄化得趋势。从犯罪动机来看,与财产有关的违法行为数量激增。从犯罪动机来看,犯罪动机趋于多样化从而导致犯罪类型趋于多样化。从犯罪性质来看,相比于财产性犯罪的发生频率,暴力性质犯罪日趋增多。而从犯罪的形式的方面来看,其行为的残忍性,犯罪心理的变态性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我们对于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的想象。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动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有关犯罪心理学的第一部著作是由德国精神病学家埃宾所著,他也是犯罪心理学的始祖。他认为导致犯罪不仅有个人原因,外界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内因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心理隐私,而外因则是来自于外界的影响。⑥

(一)行为者内因与犯罪心理形成的关系

未成年人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转型期,他们普遍存在着许多形成犯罪前奏的危险心理,例如青春期的反叛心理,盲目从众的心理,强烈的猎奇心理,过度模仿成人心理。导致其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

1.文化水平低,法制意识薄弱甚至没有基本的道德观念

在未成年人时期,未成年人应该被引导建立一个正确而切合实际的思想,然而现实中很多未成年的青少年一味强调独立,很容易走入死角,更有甚者还会挑战法律的权威,最终自食苦果。

2.交友不慎导致在一些损友的错误引导下走上歧途

当下社会,媒体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再加上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信息的交流变得更为方便简洁,网络交友也成为了一种时尚的标志。虚拟的网络世界优劣相关,网络交友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得很多青少年容易结交一些不良青年。

3.自我意识强烈

现代未成年人普遍早熟,但是其内心并不成熟,心理活动强烈时难以自我控制。在心理成长过程中,未成年人拥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在一些外界环境刺激下,有时还会萌生出自己尝试一下的冲动。

(二)论外界条件的影响之外因与犯罪心理的关系

1.家庭所起到的法制教育作用

社会是有无数的家庭作为基本单位而构成的。家庭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也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然而家庭中的一些不良因素对于未成年人也会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具体体现在:

(1)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单亲家庭组成结构单一,家庭生活压力通常只有一个人来承担,亲子关系不健康。父母任何一方的缺失,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都有着不可弥补的损失。一个紧张而不健全的家庭结构给子女带来的往往是极强的逆反心理和不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错误的家庭管教方式。骄纵溺爱带来的后果是未成年人性格的扭曲,个别父母忙于工作挣钱,只关注于孩子的物质生活,疏于对孩子精神世界的管理和教育。作为家长应给孩子起到一个模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带来好的影响。

2.学校至关重要的法制教育功能

个别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一意孤行,仍旧坚持落后的填鸭式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带给孩子的只有应付考试的能力,个人品德和素质教育并没有得到同样的提升。

3.社会潜移默化的法制宣传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带来的最直观的反映就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发展并没有与之并驾齐驱。一些腐朽思想对于青少年来说仍然难以分辨和抗拒的诱惑,对他们的三观产生很严重的影响。

三、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心理动因与防护措施

(一)针对未成年人自身的原因采取的措施

有意识的主动使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听名人讲座、看励志电影,时刻告诉自己要保持纯洁、健康的心理状态。除了树立正确的三观,未成年人应有正确的生活的态度,脚踏实地,正确对待自身人生目标的实现和人际关系的稳定平衡。

(二)针对外因所采取的措施

1.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庭

良好而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够避免争吵和矛盾,因此家长应与孩子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环境,孩子可以与父母做朋友。学校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父母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

2.正确的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学校教育仍然要以正面教育为中心,给孩子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在课堂上加大法制精神的宣传力度,以一个可以迎合孩子喜好的方式来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3.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首先,要加强文化市场以及娱乐场所管理,严格审查各种文化和娱乐书籍、电影和电视作品,严格控制娱乐场所对未成年的进入,政府和社会可加大对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建立,为未成年人提供课余时间的可去之处。

(三)刑法以及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相关规定

我国刑事诉讼法之中的特别程序一章中单独规定了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程序,⑦彰显出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保护。例如对于未成年人案件的诉讼程序。不公开审理原则更是彰显出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未来发展的长远考虑,尽可能的减少刑事案件给其未来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对于在附加条件之内的犯罪行为,尽可能避免当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改过自新之后受到当时自己年少轻狂或者一时冲动犯下的错误的影响。

四、结语

本篇文章旨在针对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的犯罪团体近几年来出现的日益尖锐的犯罪问题以及通过分析其普遍存在的犯罪行为以及支配犯罪行为的犯罪心理来总结出其一般的规律,通过一般的规律来分析特殊的个体不同的犯罪行为,旨在最大程度的减少甚至避免犯罪,维护社会和谐。

[注 释]

①<少年法庭法>第一百七十二条.

②<联邦青年矫正法>第五十八条.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

④王勇.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成因[J].教育前沿之理论版,2010(4):20.

⑤王勇.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成因[J].教育前沿之理论版,2010(4):22.

⑥Blackburn,R.犯罪行为: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Sussex:John Wile&Sons,1993.39.

⑦刘海娟.不同国家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分析及司法保护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14.

[1]美国<少年法庭法>.

[2]美国<联邦青年矫正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5]王勇.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成因[J].教育前沿之理论版,2010(4).

[6]张为先.2010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6).

[7]王林.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罪与罚[J].法制与社会,2010(22).

[8]徐春华.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调查报告[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2(10).

[9]王文浩.缺失家庭与未成年人犯罪》《中国犯罪学会论文集(2010年度)》,2010年

[10]林淼.未成年人犯罪分析及预防[J].法制与社会,2010(18).

[11]李嘉.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0(28).

猜你喜欢

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犯罪
利用“短信嗅探”技术实施网络侵财犯罪行为的定性研究
Televisions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什么是犯罪?
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犯罪”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