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国记者见证南京大屠杀

2015-02-06

四川党的建设 2015年1期
关键词:丹尼尔南京大屠杀麦克

外国记者见证南京大屠杀

编者按

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均设“南京大屠杀”专案调查审判。其中,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经调查判定,日军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人数达19万人;零散屠杀有858案,死亡人数达15万之多,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特大惨案。作为当代中国人,我们应该认真地对待历史、面对现实、奋发图强,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屈辱不再重来!

1937年12月1日,日军华中方面军下达攻占南京的作战命令。因遭日机接连数月无差别轰炸而变得千疮百孔的南京城,岌岌可危。中国媒体在南京沦陷前已经全部奉命撤退,西方记者因为当时特殊的中立者身份,得以留在南京城中,以“第三者”的视角真实地报道了日军屠城的种种难以形诸笔墨的悲情惨景。

疯狂的南京景象

1937年12月13日,令人心惊胆寒的轰炸声终于停息。南京城的艰难时刻没有远去,而是进入到更加恐怖的时期。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让亲眼目睹一幕幕惨状的西方记者震惊、愤怒。

斯提尔是第一个向西方报道南京大屠杀真相的记者。1937年12月15日,他经由“瓦胡”号军舰发出的特讯,刊登在《芝加哥每日新闻报》的头版。

文章中,他用“地狱中的四天”来形容日军攻占南京后的经历。“屠杀犹如屠宰羔羊。很难估计有多少军人受困,遭屠杀,也许在五千至两万人之间。由于陆路已切断,中国军人通过挹江门涌向江边,挹江门迅速堵塞。今天经此城门过,发现要在积有5英尺高的尸体堆上开车才能通过城门。已有数百辆日军卡车、大炮在尸体堆上开过。”

“日军闯入外国人的房屋,其中包括美国大使尼尔松·约翰逊的府邸。劫掠过后,看上去犹如星期日教会学校的野餐,一片狼藉。”

“在美国人开办的金陵大学医院,他们抢去手表、钱财。至少偷走两辆美国人的汽车,撕掉美国国旗。他们甚至闯进难民营,许多穷人仅有的几个铜板亦遭洗劫。”

12月15日当天,斯提尔及其他日军攻城开始后第一批离开首都的外国人登上“瓦胡”号军舰。离开南京之际,他们见到的场面是“一群300名中国人在临江的城墙前井然有序地遭处决,那儿的尸体已有膝盖高”。斯提尔将其称之为“近几天疯狂的南京景象最典型的写照”。

门肯和德丁两位美国记者也与斯提尔一起登舰。

毕业于哈佛大学的门肯游历极广,曾开车穿越阿拉伯沙漠,去南美探险,还曾采访过西班牙内战。在南京,他拍摄了日军攻陷南京城的情景。离开南京后,他在12月17日刊登在《芝加哥每日论坛报》的文稿中揭露,“中国男子只要被发现有在军队服役的痕迹,即被押到一起,遭处决。”

德丁撰写的大篇幅报道则刊登在12月18日的《纽约时报》上,他也记录下自己的所闻所见:“屠杀平民的暴行普遍存在。周三,走遍全城的外国人发现每一条大街上都有死难的平民。他们中间有老人,有妇女,还有儿童。”

“警察和消防队员成了日军专门袭击的目标。很多人都是被刺刀捅死的,从伤口处可以看出,有的死者是被极其野蛮、极端残忍地杀害的。”

“许多中国人向外国人报告自己的妻子和女儿被劫走,遭强奸。他们乞求帮助,但外国人通常对此爱莫能助。”

英国路透社记者史密斯也是12月15日乘坐英舰“瓢虫”号离开南京的。在12月13日激烈的南京保卫战结束后,史密斯曾判断,“随着日本人的出现,中国的平民百姓似乎有一丝轻松的感觉。”但很快,他就改变了观点。12月17日,史密斯抵达上海后,于第二天向伦敦的《泰晤士报》发出一篇报道,指出日军占领南京后实施了有组织的大屠杀,暴行甚至波及了南京安全区。

无力救人的“中立者”

最后一个离开南京的西方记者,是麦克丹尼尔。12月16日,他乘坐日舰“津贺”号由南京去上海。12月18日,他所写的战争日记得以刊登于《芝加哥每日论坛报》,他在南京那些危险、动荡不定的日子也为读者所知。

“12月13日,在城北面的城墙附近,突然看到日军从城墙的缺口爬上来。日本兵举着枪向我冲来时,我举双手,从车子出来。”经日军同意,他爬过残破的城门,穿行在堆满中国军人尸体的街上。路上到处是日军的恶作剧——“被砍下的头颅平放在路障上,嘴里放了块饼干,另一个嘴里插了支长长的中国烟斗。”

回程的路上,麦克丹尼尔边走边协助留守南京的外国人帮中国军人解除武装,四处转悠着把机枪、手榴弹、手枪装进汽车,催促士兵脱掉军装,以免被日军处死。

12月14日,麦克丹尼尔目睹日军洗劫全城。他看见一个日本兵在安全区用刺刀威逼老百姓,共勒索了3000块钱。“沿着横陈着人、马尸体的街道走到北门,见到第一辆日本车子驶进城门,车轮在碾碎的尸体上打滑。”

12月15日,麦克丹尼尔陪同大使馆的一位仆役去看她的母亲,在沟里发现了她的尸体。下午,看见几位协助他解除武装的士兵被拉出去枪毙。夜里,又看到500名老百姓和解除武装的军人手被捆绑着,由手持中国大刀的日本兵从安全区押出去。没有人活着回来。

发现使馆里的工作人员已孤立无援,没有水,也不敢步出门外,麦克丹尼尔花了一个小时,到街上的井里打了几桶水拎回使馆去。

12月16日,麦克丹尼尔启程去上海之前,日本领事馆拿来“不得入内”的告示,贴在使馆的房屋上。“去江边的路上,见到街上的尸体又多了许多。路上遇到一长列中国人,手都被捆绑着。一个人跑出来,到我跟前双膝跪下,求我救他一命。我无能为力。我对南京最后的记忆是:死难的中国人,死难的中国人,还是死难的中国人。”

无法推翻的大屠杀铁证

西方记者撤离南京之后,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却并没有由此中断。他们与美国《纽约时报》驻上海记者阿本德、《密勒氏评论报》主编约翰·鲍威尔等南京大屠杀期间不在南京的新闻媒体人一起,继续通过各种途径对这一事件保持关注。而美国《时代周刊》《读者文摘》、英国《泰晤士报》《每日邮报》《卫报》、西班牙《洪水报》、意大利《晚邮报》也利用在南京的外国人士的日记和书信,编写相关报道,使外界有机会了解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时代周刊》1938年4月18日报道的《竹筐惨案》事件,是从美国传教士威尔逊医生那里得知的。“典型而令人惊骇的一桩惨案主人公是1月26日被人用竹筐抬到南京教会医院的一位年轻中国姑娘。她说丈夫是名警察,日军将她从安全区的一间棚屋劫持到城南的同一天,她的丈夫被日军行刑队抓走,在城南,她被关了38天,每天被日军强奸5至10次。经教会医院检查,她已感染上3种最常见的性病,最终由于阴道溃烂对日军失去使用价值。”

当时,美国记者很注意强调一个事实:即日本当局当年实际上对南京大屠杀是知情的,但他们总辩解说大屠杀是在上海统帅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反而说明日本对其军队失去了控制,日本是一个“污点”国家。

以中立的身份得以留在南京的西方新闻记者,亲历古城南京这场浩劫,目睹日军在南京实施各种暴行和破坏活动后,以其良知真实报道了南京屠城的情景,详尽地记录下南京人民那段苦难历程,勇敢地向世界发出来自死城南京的呼声。这些新闻报道与在国际安全区实施救助工作的外国传教士、教师的日记、书信及各种文字材料一样,是日本右翼无法推翻的大屠杀铁证。

(摘自《大众日报》)

猜你喜欢

丹尼尔南京大屠杀麦克
流体力学之父——丹尼尔
1/2的魔法
见证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欧美友人
小王子
生活很艰难,但你被爱着
20年后
生命太短,没时间讨厌你(上)
南京大屠杀80周年谁的记忆与谁的哀恸
2017年西麦克展览公司展览计划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侨界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