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证史·知史·悟史——三段鲁迅名言的历史解读》教学设计

2015-02-02徐金超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鲁迅

关键词:鲁迅,历史实证,历史理解,历史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5)21-0024-06

一、教学设计的缘起和思路

史料和史证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笔者从2008年开始探索“高中历史课程中‘史证教育’的内涵和实施路径研究”(2010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历史学习中的史证意识、史证方法、史证精神等方面进行了持续探索,积累了一些教学案例。随着研究的深入,笔者发现:在史证的基础上,处理好历史实证与历史感悟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中学历史教学应该综合运用历史实证和历史感悟等学习方法,并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组织教研活动,要求我执教两节研究课,我想:除了应以史证为中心上一节课外,另一节课一定要从史证到“史证以外”,以避免“历史只是实证”的误解,也体现我对史证问题研究的拓展。于是设计了《三段鲁迅名言的历史解读》一课。

《三段鲁迅名言的历史解读》并非是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某一章节,而是试图引导学生从“证史”到“悟史”的一节拓展课。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

(一)阅读史料证实或证伪历史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辨析历史观点,认识“历史是基于实证的”。

(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历史观点,认识“历史需要同情之了解”,要知人论史。

(三)结合具体实例认识:有些历史观点是可以证实或证伪的,有些历史结论则并不能用简单的史料印证的方法加以证实或证伪,而是需要历史的感悟。

需要说明的是,本课最初是公开课,设计的是一课时的教学,后来,笔者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特别是加入一些高考题,使之成为高三历史教学中的专题复习课,教学时间也变成了两课时。本设计是根据两种教学版本综合整理的。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

导入:鲁迅是我们绍兴的乡贤,也是语文课中大家熟悉的常客。大家都知道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但今天老师可不是客串上语文课,而是想通过鲁迅的三句名言来谈谈历史学习。

鲁迅名言之一: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鲁迅《电的利弊》)

讨论:从历史实证的角度看,你觉得鲁迅的这段名言是不是符合历史事实?试说明理由。

学生或主张符合史实,或主张不符合史实。主张符合史实的学生,一般会从近代西方国家用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而中国却落后挨打的角度来说明;主张不符合史实的学生,一般都举“唐宋时期火药就开始用于军事”的史实来作为理由。

教师总结:一个历史判断需要史实的支持。鲁迅的名言中说:“中国却用它(火药)做爆竹敬神”,隐含的判断似乎是“中国发明了火药,却没有用在军事上”。要证明这种否定的结论,是比较难的,但要证伪这种否定的结论则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只要举出一则中国古代运用火药的史料就可以了。所以,历史学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说有易,说无难。”意思就是说:否定性的历史判断,因为较难举证,应该慎之又慎。刚才我们同学用“唐宋时期火药就用于军事了”的史实来证伪“中国却用它(火药)做爆竹敬神”的史论,是符合历史学习基本原则的。我们再来看,“唐宋时期火药就用于军事了”的史实有什么史料支撑呢?

材料1:有探细人来报道:“东京新差一个炮手,号作轰天雷凌振,即日在于水边竖起架子,安排施放火炮,攻打寨栅。”……动问未绝,早听得山下炮响。一连放了三个火炮:两个打在水里,一个直打到鸭嘴滩边小寨上。宋江见说,心中辗转忧闷;众头领尽皆失色。

——《水浒传》第55回

设问:这则材料能证明北宋时火药用于军事吗?为什么?

学生:这是小说中的情节,带有虚拟性,不能用于证明北宋时火药用于军事。

教师:虽然宋江起义是发生于北宋的历史事件,但这则材料来源于元明之际施耐庵的小说,用它来说明宋江起义的史实,是不可靠的。在此基础上指出史证的关键之一:史料要可靠。

材料2:亮……起云梯冲车等以临城,昭于是以火箭逆射云梯,梯然,梯上人皆烧死。

——(三国)鱼豢《魏略》

设问:我们再来看这则材料,这则材料并非出于虚构的文学作品,它能否证明在三国时火药就已经用于军事了?

学生讨论发言,一位学生指出:这则材料中虽然提到了“火箭”,但是,这里的火箭不一定是用火药发射的,而只是在箭尾上绑上易燃物,再点火发射的箭。电视上曾经看到过类似的镜头。

教师小结:这位同学很会思考。我们教科书在提到火药武器的时候,确实有“突火枪”“火箭”等火药武器,但正如这位同学所说,上述史料中的“火箭”并不一定是以火药发射的,因此,不能得出“三国时期火药用于军事”的判断。这一实例告诉我们史证中的又一个关键问题:概念要清晰。事实上,历史学上的许多问题之所以存在争议,正是因为大家对历史概念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而导致的。例如,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史学界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有人认为在明清时期,有人认为在元代,有人认为在宋代,有人认为在唐代,甚至有人认为战国秦汉时期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各方都提供了很多史料。为什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对“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存有分歧。回到火药的问题,我们再来看两则材料。

材料3:金天兴元年(1232),赤盏合喜守汴京时,“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围半亩之上,火点著甲铁皆透”。

——《金史》

教师:《水浒传》中的炮手叫“轰天雷”,这则材料中的火炮叫“震天雷”,但它们在证明“火药用于军事”这一问题时的证明力不同,原因就在于《水浒传》是小说,是虚构的文学作品,则《金史》是相对可靠的历史记载。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宋金时期火药已经用于军事了。

教师:这个结论是对的,但还不够严谨,更为严谨的表述应该是“最迟在宋金时期,火药已经用于军事”或“最迟在13世纪,火药已经用于军事”。加上“最迟”就表示我们没有绝对否定此前火药用于军事,而仅是就此则材料得出的结论。这就是史证中的关键之三:判断要恰如其分。前面的“说有易,说无难”,事实上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不妨来看另一则材料。

材料4:成书于1044年的《武经总要》记述了3个火药的配方:毒药烟球法,用13种药料,捣合为球;蒺藜火球法,含有10种药料;火炮火药,含有14种药料。另外还记载了火箭的使用,即前集卷12记载的“放火药箭者,则加桦皮羽,以火药五两贯链后,燔而发之”。

教师:上述材料中也提到了“火箭”,但与前引《魏略》中的记载不同,这里的“火箭”是用火药发射的,所以从概念上明确了这是火药武器。这则材料的史料来源可靠,大家又可以根据它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根据这则史料的时间,我们可以修正我们前面的结论:“最迟在北宋时期火药已经用于军事”或“最迟到11世纪火药已经用于军事”。另外,这则史料不仅涉及了多种火药武器,而且介绍了火药武器的制造方法。从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火药在军事上的使用肯定不是初创,而是已经比较成熟了。如果能发现比此更早的史料,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修正对火药在军事上运用的时间判断。事实上,当前史学界比较普遍的结论是:最迟在唐朝后期火药就已经用于军事了。

上面通过古代火药应用于军事的证实,学习了史证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史料要可靠,概念要清晰,表述应恰如其分。下面我们再用这些原则来看几则关于指南针的史料。

出示材料5,讨论指南用于航海的问题:

大海弥漫无边,不识东西,唯望日月星宿以进。若阴雨时,为风逐去,亦无准……至天晴已,乃知东西,还复望正而进。

——(东晋)法显《佛国记》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北宋)朱《萍洲可谈》

阅读思考:从以上史料中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学生:东晋时还没有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北宋时期指南针已经运用于航海。

教师小结:如果运用刚才“表述应该恰如其分”的要求,表述还可以改进,严谨的说法应该是:东晋的法显还没有掌握指南针指示方向的方法,最迟在北宋时期指南针已经运用于航海。不过,大家也可以发现,北宋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可能不太方便,或者准确性不够,所以《萍洲可谈》记载显示是没有办法才用指南针判断方向。大家可以从《武经总要》的相关记载中看一看北宋时期指南鱼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以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为鱼形,置炭火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南向午也。

小结:从以上史料和史实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鲁迅名言中关于古代中国火药和罗盘针运用的判断是不确切的。下面我们再来看鲁迅的另一句名言。

设计意图:第一环节解读的是鲁迅关于四大发明的名言。本环节的中心是历史的实证——证史。在设计中,补充了一系列史料来追溯火药、指南针运用的历史。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三个:一是提高阅读和分析史料的能力;二是理解“史料要可靠”“概念要清晰”“判断要恰如其分”等史证要领;三是培养敢于质疑名人的批判性思维和善于运用史料和史实说明问题的思维习惯。

鲁迅名言之二: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鲁迅《拿来主义》)

设问:运用刚才学习的史证方法和原则,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分析:鲁迅的这一名言是否符合历史事实?

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用史实审视这一名言中的历史判断。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把名言中的历史判断分解为两个部分:古代中国一向是“闭关主义”;近代中国则是“送去主义”。

学生①(根据几位学生的回答整理,下同):古代中国一向是“闭关主义”的说法是不符合历史的。汉唐时期采取的是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宋元时期对外贸易也比较发达。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马可·波罗来到中国等史实都是证据。明朝初年郑和七下西洋,也说明当时并不是“闭关主义”。所以,“闭关主义”只是明中后期到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

学生②: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思潮的一个特点,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运动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工业、近代海军;康有为、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提出了学习西方、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主张;严复翻译《天演论》,介绍了进化论;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学习欧美、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主张……所以,近代中国是“送去主义”的说法是不确切的。

教师小结:肯定学生能运用所学的史实、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名人名言。

设问:鲁迅不会不知道大家刚才列举的史实,他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力之一,他为什么会说“什么都是‘送去主义’”呢?

学生讨论、发言。有的学生说:鲁迅可能就是为了继续发扬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主张。有的学生说:鲁迅是讽刺当时的国民政府的。也有的学生说:语文课本的注释中提到了可能是讽刺当时梅兰芳到苏联访问等具体事件的。

教师:大家给出的回答各有不同,但是方向是一致的,那就是从鲁迅说这句话的具体背景和意图入手,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而不是严谨的历史论文,因此,在理解其中的历史判断时,一定要注意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意图,从而理解其具体的指向。这是理解历史的关键之一:结合背景和意图。我们不妨结合实例来练习一下。

材料1: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教师:很多人将这句话的著作权归诸邓小平,其实这是一句四川的俗语,只不过邓小平多次引用,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黑猫白猫只是比喻,请同学们说一说邓小平引用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学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策和措施的正确性要看是不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教师:抓老鼠的猫是好猫,但如果抓老鼠的过程中打碎了家里的古董瓶呢?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说:发展生产力,不能忽视其代价和目标,以破坏资源环境、危害子孙后代生存的发展不是科学的发展。用比喻的话来说,抓老鼠也要看代价。那么,是不是邓小平引用上述猫论是错的呢?

材料2: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邓小平《怎样恢复农业生产》(1962)

设问:请大家运用刚才说的背景分析的方法,结合邓小平的这一段讲话再来分析“猫论”的意图。

学生:邓小平这一段话是1962年说的。当时,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下,国民经济出现困难,为了纠正“左”的错误,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当时的情况下,恢复农业生产是首要任务。

教师:对,正是在经济困难和“左”倾错误的背景下,邓小平说了这一番话,其意图是打破公社化运动的僵化体制,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上述同学已经能结合背景分析问题,基本上做到了“同情之了解”。大家不妨再来分析一下:1992年春,“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再次成为坊间最流行的话语,其背景是什么?

学生: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教师点拨:那么,这里的白猫黑猫具体又指什么呢?

学生:指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教师:不仅文学家、政治家的话,应该结合背景去考察,做到同情之了解,就算是历史学家的专业著作,其历史判断也会受研究背景和意图的影响。例如,对洋务运动的评价,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阶级斗争观点的影响,大多侧重于地主、买办阶级对外国侵略的妥协投降;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创办近代企业的一面越来越受到肯定。这是史学研究受时代背景影响的典型例子。

呈现2014年安徽高考历史题:

材料2: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大批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中国,又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介绍到欧洲。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当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大行其道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水平仪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19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2)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

学生试答,教师讲评:此题的材料反映了欧洲人对中国由肯定、景仰到否定、批判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正是因为时代发生了变迁。此题要求从东西方交流加深和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差异(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思想解放与因循守旧)两个方面作答,正是把历史判断放在历史背景下审视的具体案例。这种结合背景分析历史判断的变化也是这些年来高考命题中并不鲜见的角度。我们再看一个立场和意图影响历史判断的例子。

呈现2014年广东历史高考题:

材料3: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材料4: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图10,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3)结合材料3和材料4,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

学生试答,教师讲评:对于马歇尔计划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不同立场的人会有不同的判断,此题中材料3反映的是美国立场上的判断,材料4反映的是苏联立场上的判断。正是冷战背景下历史认识因立场而不同的典型案例。这就是理解历史的又一个关键:辨别立场和意图。

教师小结:前面我们从鲁迅的名言出发,总结了理解历史判断中要注意的两个关键:考察背景和辨析立场。这主要是指对具体的历史问题的理解,而要宏观地考查历史发展趋势,则还需要另一种方法:基于了解历史事实和脉络的历史感悟。

设计意图:第二环节解读的是鲁迅关于古代中国“闭关主义”和近代中国“送去主义”的名言。首先是运用第一环节习得的方法和已有历史知识用史证的方法分析;然后,结合邓小平关于黑猫白猫的论述,认识到结合背景理解历史判断的重要性;最后,结合典型的高考题,进行解题训练,同时获得理解历史的两个关键问题:考察背景和辨析立场,所以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历史的理解——知史。

鲁迅名言之三: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其直截了当的说法在这里——第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第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鲁迅《灯下漫笔》)

教师:这是鲁迅对中国历史的一个非常有名的判断。如果运用结合背景和意图的方法,大家觉得鲁迅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追求民主和自由。

教师点拨:从追求民主自由的角度解读鲁迅的这一名言是符合鲁迅思想实际和时代背景的。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民主自由是他毕生的追求,而他面对的正是黑暗的专制统治。所以,他的这一历史判断显然是在专制统治的背景下,判断专制愚昧、宣扬民主自由。不过,回到我们本课一开始讲的史证办法,你觉得鲁迅的这段话可以列举什么史料加以证实?

学生: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教师总结:这样说似乎也很对,但严格地说,“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也是一种历史判断,而不是具体的史料。事实上,鲁迅这段名言中这种宏大的历史判断是很难用具体的几则史料来加以说明的。因为,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历史感悟,是基于对历史事实和脉络宏观,以及深刻理解的历史感悟。明了这一点,我们再来回头看看前面引用的鲁迅的第一句名言。

我们刚才从历史实证的角度得出结论:鲁迅的历史判断与史实不符。可是,正像一开始讨论时不少同学的感受一样,我们总觉得鲁迅的话是很有道理的,揭示了中国古代科技的更深刻的真实。为什么会有这个感受?正是因为鲁迅的这一历史判断是对历史大趋势的一种感悟。

兰克说史学的“目的仅仅在于展现历史的真情”,显然,他强调的是历史的实证;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显然,他肯定不同背景、不同立场下的历史判断,肯定历史的主观感悟。历史学习中应该综合运用历史实证、历史理解、历史感悟,才能真正实现“读史使人明智”。

设计意图:第三环节解读的是鲁迅关于古代中国“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判断,涉及的不是具体的历史点和历史片断,而是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宏观认识。设计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提示学生:历史除了基于史料的实证和基于史料的理解,还要尝试从宏观的角度认识历史的大特点、总趋势——悟史。使学生认识: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才能真正获得历史智慧。

三、教学的回顾和思考

本课起点是教科书中的一个思考题,人民版必修三中有一个“学习思考”题:

鲁迅《电的利弊》一文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他在《随感录》中还写道:“火药除了做鞭爆,罗盘除了看风水,还有什么用处么?”我们在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时,应当怎样理解鲁迅的话?

结合这一课教学的知识目标,再加上笔者正在做“史证教育”的课题,所以,从培养史证意识和史证方法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从教科书中找出史料,思考鲁迅的话是否恰当。课后,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虽然有很多史料证明中国古代很早就将火药用在军事上、将指南针运用于航海之中,但我还是觉得鲁迅的话很有道理!

学生的这一质疑,引起了我对历史实证的思考:历史是兼有人文性和科学性的学科,历史的判断、结论需要史料和史实的支撑,这是不错的,但很多时候,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并不是基于“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实证,而是基于对历史的宏观的、总体的认识,是一种历史的感悟。也就是说:历史教学中需要处理好实证与感悟的关系。

处理好历史实证与历史感悟的关系,在历史学习中综合运用实证、理解、感悟等方法,这对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之所以摆脱教科书的体系,以鲁迅的三段名言为载体组织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作者简介】徐金超,男,1974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新昌县教体局教研室教研员,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和中学历史课程教学的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

猜你喜欢

鲁迅
鲁迅防窃
鲁迅《祝福》漫画版
孔乙己
回望鲁迅(二)
《鲁迅遗风录》
阿迅一族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nuti’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Ah Q Zhengzhuan
鲁迅理发
从鲁迅给取名谈起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