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及对策

2015-02-02冯小宾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4年7期
关键词:劳动力实训农民

冯小宾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多住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日益增多。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促进了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进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也使大量农村劳动力逐渐从农业生产领域中脱离出来。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不及时地从农村转移出去,让他们重新就业,将成为各种社会矛盾滋生的土壤和温床,严重威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启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开辟了一条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新途径。在新形势下,如何有序、有效地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当前“三农”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社会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传统文化所形成的择业、就业观念,这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在我国,这种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文化背景。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传统就业观。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生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就是能找到一个体面的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对农民来说,要达到这个目的,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就是考上大学,取得一个较高的学历,以此来参与社会竞争。只有当这个意愿无法实现时,才会选择上职高、技校,接受职业教育。而职校、技校毕业的学生,在社会中从事的多数是体力活,他们的身份也大多是普通工人,这是他们不乐意接受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包括农民在内的大部分国民都把考上大学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近几年来,虽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党中央、国务院多次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但由于现阶段人们的就业观念仍然没有改变、政府对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历史欠账太多,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形势虽有所好转,但仍不容乐观。

二、农民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的出台,地方政府部门为了完成国家和省里下达的任务,为了体现培训工作的全面性和普遍性,把培训指标层层分解到各个乡镇,而乡镇又把指标分解到各个村。虽然各级政府都采取了“个人利益,政府买单”的农村劳动力免费培训政策,但是农民并不买账。因为在现阶段的农村,青壮年农民都外出打工挣钱,留在家中的大都是老、弱、病、残的村民。对村委会和培训机构来说,这部分人中年龄大的学不会,年龄小的还在上学,无法参加培训。而青壮年农民都是家中的顶梁柱,选择了外出打工,对政府的“先培训、后输出”政策并不积极响应。这样就出现经济条件越不好的地方,越没人去接受培训的怪现象。

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处在封闭、落后、劣势状态,形成了农民“一切以生存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他们努力回避对生存形成威胁的风险,对于不少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有着本能的抵触和排斥。再加上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对农民心理造成的冲击,所以农民不管干什么事情或者从事什么工作,都特别害怕上当受骗。他们对生活持这种态度是为保障基本生存而做的理性选择。而与此同时,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现实环境中,市场化和商品化的推行,使保障农民基本生存的机制弱化。农民是弱势群体,加上有些与农民接触的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办事方法欠妥,以及腐败现象对政府公信力的巨大损害,让他们不愿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于当地政府;同时由于我国现阶段司法制度的公平性也不尽如人意,各种法律以外的因素对诉讼的干扰,导致诉讼过程费时费力,依靠司法机关替自己维权,在农民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农民群体既有向往城市、脱贫致富、改变命运的迫切愿望,又对土地收入的稳定性和不受约束的生活充满留恋,既想相信政府,又害怕相信政府。这几种矛盾的心理,造成农民对国家政策的调整、政府的号召,采取边走边看的态度。从而形成这一看似难以理解,但在新时期又十分普遍的农民现象。

三、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培训工种设置不够合理,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当今社会体现的失业很大程度上是结构性的失业,一方面大量农民工找不到工作,一方面企业招不来熟练的技术工人。在实际培训工作中,企业需要的技术工人往往培训时间长、成本大。目前很多基层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开设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培训数控机床操作工、钳工等市场紧缺工种又因为时间长、成本大而开办不起来。

2.相关培训师资缺乏

许多公办的职业学校多年来一直采用普高模式运行,以升学为主要目标,并且在职校、普高、初中、小学这四个系统之间,教师的互相流动,导致职教、成教越办越差。职教、成教教师流失严重,形成了老年教师多,青年教师少,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教师少;在较少的专业课教师中,单一型教师多,双师型教师少;在专业课开设中,理论课多,实验实训课少的局面。多数专业课教师只会在课堂上讲授课本知识,一旦接触具体实践、具体操作就什么也干不了。

3.实验实训设备不足

由于多年以来政府投入不足和职业学校运行模式不合理,很多职业学校实验实训设备缺乏,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一个实验实训基地,没有一台实验实训设备。公办的职校竞争力远远不如民办、企业办的技校。

4.培训机构良莠不齐

由于受上述几条原因的影响,许多职业学校生存困难。一些学校为了生存,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弄虚作假,招一些农民到学校的微机房训练几天,学校工作人员到学校所在地的乡镇工厂游说,按在该工厂就业人数上报给国家劳动部门,要求劳动部门兑现应给学校的培训补贴。这些学校通过这种渠道套取国家培训资金,浪费了培训资源,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加重了农民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不信任,使国家的富民政策流于形式。

四、对策与建议

1.社会环境方面

应大力宣传新思想、新观念,应把企业优秀员工树立为国家级或省级劳动模范,改变受表彰的劳动模范多是企业领导干部和政府官员的现状。通过农民身边的榜样来改变社会风气,影响人民群众的思想,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择业、就业观念。

2.政府方面

政府应努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等政策性现象,缩小城乡户籍制度的差异,改变不统一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扫除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障碍,使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工资待遇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劳动力平等的待遇。同时应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培训机构的监管,建立健全监督管理长效机制,使有限的政府财力用到“刀刃”上,防止培训机构弄虚作假,骗取国家的培训补贴。

3.相关的劳动保障部门

加强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的保障力度。对企业不依法为农村劳动力缴纳社会保险、企业劳动用工不规范、企业主法制观念淡薄、不依法订立劳动合同、管理方式简单粗暴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使在类同的工作岗位上,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的工资待遇做到同工同酬,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积极性。

4.教育行政部门

优化用人体制、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公办职业学校的竞争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实验实训设备投入,逐渐树立职业教育的品牌,改变职业教育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使农民由不愿学变为主动学,在学习中尝到“甜头”、见到效益。

总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各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为建立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编 李亚婷)

猜你喜欢

劳动力实训农民
耕牛和农民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农民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