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企业科技需求视角的职业院校科研能力提升

2015-02-01陈保荣

职教论坛 2015年34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科技服务

陈保荣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科研能力成为衡量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和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准。由于职业教育与企业的紧密关系,职业院校为企业提供科研帮助也为大家所关注。因此,有必要从国家产业结构、企业科技需求角度对职业院校的科技能力进行分析研究,为职业院校提升科研能力提供借鉴。

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企业生产发展对科技需求的理论分析

企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与社会科技进步息息相关,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国家的产业政策是企业发展的引领和风向标,科学技术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助推器,企业借力职业院校的科研服务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获取社会经济效益。

(一)国家产业调整政策对企业科技运用的引领作用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关键性调整,“转向以强化薄弱环节为主的功能性调整……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这是国家产业的调整,也是企业发展的指南针。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对 “十二五”的科学与技术发展作出了规划,明确提出科技发展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坚持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推进先进科技成果向传统产业的转移和面向市场的商业化应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努力攻克和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支撑重点产业振兴和传统产业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2]

同时《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也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布局,强化支撑服务能力建设,更加突出平台的开放运行和为研发创新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在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能源、海洋、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以及新兴、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推动多学科交叉集成、面向社会开放服务的共享平台建设。……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向社会开放科技资源。”[3]近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谈科技创新,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两会期间更是强调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动起来”。鉴于这些,一些高校制定了支持科技创新、自主创业的规划,这些规划对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科研能力提升产生积极影响,也对企业的科技成果运用进行调剂。

(二)企业生产发展需要科技支撑和科研帮助

在现代企业中,技术和工艺的先进程度决定着企业生产规模和生产利润,企业的竞争既是规模的竞争更是科技的竞争,所以每一个企业都希望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都希望掌握先进技术知识和先进技术设备。这就需要具备掌握先进技术知识和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企业保有科技人员或培养员工的科技能力未尝不是一个好选择,但中小企业中从事科技研究的人员甚少,科技水平也有限,所以企业需要依靠外援才能跟随科技快速发展,保重先进生产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的冲击中不被淘汰,不断发展壮大。

“截至2013年10月底,全国实有企业1483.74万户,其中,中小微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7%,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上缴利税占50%”[4]。这些中小企业一般都没有自己的科研团队或专业人员,需要从社会和科研单位获得科技帮助,这就为职业院校提供了机遇。因为职业院校与企业生产的紧密性,使职业院校最能了解企业的科技需求,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和长处,与企业联姻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通过校企合作和科技服务使学校的师资优势、科研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找到适合企业科技需要、适合产业发展需要、适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契合点,让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让职业院校持续、更好地发展。

二、企业科技需求的实际调查数据及分析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研究人员采用网上调查和实地调查两种方式对企业需求进行调研,并对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

(一)网络调查2013年企业科技需求的数据及分析

网上调查主要是使用百度搜索,用“2013”和“企业技术需求”作为关键词查询,找相关省市地区企业技术信息需求。查询结果排除重复和非相关性,数据总量相当海量。有些地区将需求统计汇总,形成团体招募优势;有些地区将需求信息、联系方式直接在网上公布,让有帮助意愿的单位直接联系;还有的通过一些发布会,将汇总信息发给有技术帮助能力的高等院校。在海量的数据中摘录了山东、江苏、安徽几家企业数据进行了分析。下面是具体数据和分析:“2013年威海企业技术需求汇编”[5],有115项需求,其中技术需求92项、项目需求16项、其他6项,92项技术需求中新材料与化工占24项,装备制造占29项、新信息19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占5项、医疗器械占4项、医药生物技术占10项。可以看出技术需求是企业需求的重点,也是数量最大的需求,占总需求的80%。“2013年如皋市企业技术(项目)需求信息汇编”[6]有138项,在这些需求中,先进制造与自动化占48项、生物技术及化工29项、电子信息及软件外包8项、纺织11项、能源及环境保护17项、材料18项、农林牧渔业6项,其中明确提出技术需求的达13家。“2013年黄山市企业技术需求汇编”[7]有29项技术(工艺)方面的需求,有些需求和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相当一致。其中新材料技术1项、电子信息技术8项、高新技术改选传统行业10项、农副产品精深加工10项。在“2013年南京企业技术需求汇总”[8]中共有45项技术需求,其中电子信息21项、节能环保8项、新材料7项、现代装备制造6项,其他3项。在“2013年安徽天长市企业技术需求汇总”[9]中技术需求项目达73项,而且分类非常细。电缆类11项、电子类13项、机电一体化类13项、机械类5项、新材料类3项、新能源类3项、人才队伍建设类5项、化工类7项、医药及医疗用品类4项、农业类9项,其中的许多项目正是职业院校能和企业合作进行的技术项目。

对以上企业技术需求内容进行梳理分类后发现:(1)这些企业多是一些中小企业,有长期需求和短期技术需求,企业自身没有科研团队或技术团队,生产中需求得到外界的科技帮助和技术服务。(2)企业需求的科技帮助或服务涉及电子技术类较广,几乎每一个地区的科技需求中都包括这个领域,同时数量也是最多的,占总量的60%以上。这与电子技术在新世纪发展最快有关,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新兴的电子技术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老一代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的技术相对过时,需要更新知识得到科技帮助。(3)企业在能源环保、新材料方面希望得到科技帮助是一个新动向,这类需求与国家当前对环境保护的要求相关,企业在发展中要进行设备改进与更新,淘汰一些能耗不达标的设备,适应国家的环境保护要求,因此希望得到科技帮助和服务。(4)一些传统的项目仍然是企业需求的重点,如机械制造、生物技术、纺织技术、食品化工等,这些技术需求有的已经精细到一个点上,如扬州博斯达精密机床有限公司在高速精密数控车、磨复合加工机床科技帮助中的需求就非常具体:①车削直径Φ200mm;②磨削内孔径Φ50mm;③磨削锥面直径Φ200mm;④内沟槽独立磨削单元轴磨削长度≥45mm;⑤X轴快移速度分别≥80/min、30/min; ⑥重复定位精度 X<0.002mm、Z<0.003mm;⑦工件轴分度精度±5"。这就要求学校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针对性较强的科技帮助。

(二)实际调查天津滨海新区部分企业科技需求数据及分析

在进行网上信息调查分析的同时,研究人员还在一次天津滨海新区企业参加的活动中发放问卷进行调查,调查表共20题,有基本信息、科技需求信息等。调查共发放问卷106份,收回92份,其中有效87份。在有效的87份调查问卷中,国有企业8家、合资企业6家、民办企业48家、其他25家;其中56家是200人以下的小企业、17家是200-500人的企业,3家是企业员工在2000-5000人、1家企业员工达5000人以上。调查内容和数据统计分析如下:

1.企业科技需求内容。在“目前企业的科技需求”一项调查中,有12家企业希望获得技术转让、有67家企业希望得到技术服务;在“科技需求的具体内容”多项选择调查中,有37家企业希望得到技术服务,12家企业希望得到设备改造、34家希望进行工艺流程改造;而且多数企业希望得到较长时间的帮助,要求帮扶2年以上的企业达58家;这些希望得到科技帮助和服务的企业或者说是服务领域中,占比最多的是信息技术和商贸与旅游类,而占比较低的前4个领域是:社会公共事务类、财经类、文化艺术与体育、农林技术。从这项调查中可以看到中小企业对科技帮扶态度积极,大型企业参与少或者是这方面的需求较少;企业对职业院校的技术帮助和服务项目非常认同,但需求帮助和服务的领域有差异;信息技术还是当前科技发展的最热门项目,而财经类和社会公共事务则相对冷一些。其原因与中小型企业的人员配置和生产规划有着直接的关系,人员少、规模小使企业在科技人员配置上存在一定的限制和顾虑。

2.企业选择接受科技服务的原因。从“需求动因”一题调查分析,企业不仅希望得到技术开发新的生产领域,更愿意提高生产质量、进而提高生产率,这是企业需求和采用科技的主要动因;对“科技需求中最关心的问题”企业的回答也很直接:52家企业选择能否解决生产中的核心技术和技术标准,38家企业选择技术利于成果转化;对“职业院校对企业进行科研帮助”的认识上,65家选择从服务中获得经济利益,51家选择认为可以提高生产效率,47家认为可节约劳动成本,36家认为通过帮助能带动企业的技术突破。分析得出:企业对科技帮助和服务非常认同,也愿意接受职业院校的科技帮助。但企业愿意参加或者说进行合作的动力不是从社会角度考虑而更多是从自己的发展,是追求利益使然。

3.企业对职业院校科技服务的认识。对职业院校开展科技帮扶存在问题的认识上,认为学校科研与企业生产不一致的有38家、认为学校科技力量不强的21家、认为科技帮助合作机制不够健全的18家;在回答企业科技需求中最关心的问题时,有52家关心能否解决生产中的核心技术和技术标准、38家关心的是技术利于成果转化、21家关心合作单位的技术保障和队伍稳定性,还有25家关心的是合作计划的有效执行和有效保障;在回答“可能影响科技帮助成败的因素”时,有52家认为是高校研究工作员的技术水平,48家回答是高校与实际生产对接能力,36家认为是学校的技术积累。对“影响科技帮扶的主要因素”回答时,53家选择技术稀缺程度、47家选择双方投入的财力物力时间、35家选择预期绩效。调查发现,企业对学校的科技能力愿意接受和进行合作,但持有一定的质疑,需要学校加强与企业的沟通,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打消顾虑。

4.企业愿意选择哪种科技服务方式。在回答“您认为科技帮助是否存在利益分配”时,63家企业认为存在利益分配,但对利益分配方式的回答不尽相同,认为应收取技术服务费的有21家,认为从销售额中提成的有7家,认为从净利润中提成的有9家,认为可以技术入股的有17家,还有5家认为是报销科研经费不参与成果的利益分享;同时企业在回答 “促进学校对企业进行帮助和服务的的措施中认为最重要的有哪些”这一多选题时,选择最多是:给予科研经费补助适合减免税收69家,其次是提供所处行业的产业技术路线图、引导科技人员研发,再次是建立促进技术帮助的公共技术平台和服务体系34家,建立完善的帮助激励机制31家。可见企业对学校进行科技帮助和服务得到利益是认可的,而且也希望建立完善的机制和服务体系,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倾斜照顾,也许这样才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更有利于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企业对科技的需求程度非常高,也希望能得到相关学校和科研单位的帮助和服务,同时愿意通过合作、入股、提供经费等方式进行科技联姻。

三、职业院校如何提高服务企业的科研能力

企业的这些需求为学校教师提供研发方向和施展平台,为学校提升科研能力进行内涵建设提供机遇。企业伸出橄榄枝,学校更应积极参与,而且职业院校也有科研优势并能为企业提供 “抗美援朝”服务。首先,高职院校有庞大的师资队伍,教师中不乏理论和技能型科技人才,他们可为企业提供不同方面的科技帮助;其次,职业院校教师对科技知识和技术的敏感,使他们总能最先了解前沿知识与技能,进而运用在对企业进行科技帮助和科技服务中;再次,职业院校与企业有着天然的关系,使两者能在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因此,企业可以借力学校的科技优势,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而职业院校可以通过生产实际,检查教师的科技研发能力,提升学校的内涵建设,达到互惠双赢。

(一)加强校企合作,搭建服务平台,共担科研项目

调查数据显示企业对科技的需求非常广泛,包括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成果转化等,但由于信息沟通及其他原因,造成供求信息互不了解,双方不对接、无交集。一方是需求众多、求助无门,尤其是中小企业在科研开发上的能力有限,物资设备不足、科研人员不足,不能进行科技开发、产品升级,科技需求非常强烈;一方是闭门造车、不知服务,学校具有的科研项目和研发能力企业不知道,教师的一些专利项目对接企业转化为生产力发挥效益,成为束之高阁的无用产品。在我国每年有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非常多,但能转化的成果却很少,还不到10%。职业院校虽不能象大型科研机构承担高精尖的科研项目,但可以针对中小微企业进行一些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因此,学校和企业应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信息发布平台和科研服务平台,成立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管理办公室,引导教师到企业进行调研,收集企业的科技需求信息,有针对性的申请研究项目、课题和专利,有针对性的进行成果转化和承担企业的科研项目,或者和企业的技术人员合作承担科研项目,既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也提高学校科研实力。

(二)寻求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调动教师积极性

调查中,企业欢迎职业院校提供科技服务并赞成职业院校进行服务收费和利益分配,这说明企业愿意承担科技服务的资金投入,而且职业院校和教师也愿意承担对企业的科技帮助。虽然科技服务的受益方是企业,若要求这些资金全由企业投入,对企业也是不公平的,本来就是中小微企业,生产能力和效益都处于弱势,如果再花费大量资金投入科研,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另一方面,企业的生产效益对社会和学校也是效益,是一种看不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要从政府、企业、学校各方共同努力,真正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对于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优惠,从减免税收、拨付资金上鼓励企业投入资金用于学校的科研,从教师职称评定、学校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学校支持,鼓励职业院校提升科研能力帮助企业进行生产;对于企业,应秉持真诚开放的态度,接纳职业院校和学校教师的科研帮助,提供适当的科研经费和场所用于科技研发;对于职业院校,应认真调查企业发展过程中需求什么科技帮助和服务,引导和调动学校教师参与针对企业的科技帮助,在互惠互利中共同发展。

(三)建立规章制度,加强成果转化,确保持续长久

学校和企业虽然有合作的愿望和行动,但确保这种帮助和合作的长期性还需要制度保障和规则约束。在我国,对企业的帮扶主要依靠政策文件来指引,1996年国家就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从中央立法层面对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研发进行要求,并鼓励校企合作进行成果研发、转化“国家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相结合,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国家鼓励企业与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及其他组织采取联合建立研究开发平台、技术转移机构或者技术创新联盟等产学研合作方式,共同开展研究开发、成果应用与推广、标准研究与制定等活动”[9]。但实施过程中由于约束过多和繁琐没有得到很好执行,目前国家正在对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进行了修订,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让,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转化。在国家层面制定法规和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学校的科研开发、鼓励高等学校开展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的同时,职业院校更应从内部管理上制定规章制度,包括在科研奖励、绩效考核、职称评定、专利申请、成果转让等方面向教师倾斜,调动教师开展科技服务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科研能力,确保职业院校的科技服务持续长久。

众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面对国家调整产业、鼓励创业创新的政策,企业是抓住机遇提高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职业院校更应积极参与,通过科技服务和科技创新,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学校的内涵建设。

[1]钱敏,芮振.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3(8):39-42.

[2]曾小平.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瓶颈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5):34-36.

[3]潘菊素,章平,刘伶.探索基于产学研聪明的高职教育体制机制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38-39.

[4]彭荣华.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产学研运行机制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3(10):78-79.

[5]付俊超.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与绩效评价研究[D].东北大学,2013.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科技服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科技助我来看云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