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残疾人职业能力开发的体系和策略研究

2015-02-01张金福

职教论坛 2015年34期
关键词:残疾残疾人康复

张金福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1]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占人口总数的6.34%,涉及近2.8亿家庭人口,就业年龄段(男16-59岁,女16-54岁)约3200万人,残疾人登记失业率高达9.2%,尚有955万人达到就业年龄,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没有实现就业,每年将会新增残疾人劳动力30万人左右。[2]但长期以来,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健全,导致他们在体质、智力、知识、潜能上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总体素质较低、劳动技能单一,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完善他们的职业人格,缩小和健全人在社会适应上的差距,让他们通过自我发展来实现自身的价值,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体现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社会的文明程度。

一、残疾人职业能力概述

(一)残疾人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Occupation Ability)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含三方面基本要素:一是为了胜任一种具体职业而必须要具备的能力;二是步入职场表现出的职业素质;三是开始职业生涯之后的生涯管理能力。[3]而残疾人职业能力则主要指能够适应现代生产的要求,通过熟练的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将已有的设计和规划转化为现实产品;同时能够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在各种社会支持和无障碍环境下,通过教育和再教育的方式不断适应生产和技术新的发展。简言之,残疾人职业能力主要是指残疾人从事职业活动的动作能力、智力能力和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

残疾人职业能力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增强个体的人力资本,发挥个体的潜能,改善残疾人的经济生活状况、促进残疾人自身的发展,提高残疾人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残疾人也是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8500万残疾人群体蕴含着巨大的人力资源,其开发和利用,既能够减轻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又能够促进其自身价值的实现,能够取得多赢的社会效益。同时,还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实现教育公平、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残疾人的同步小康目前成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发展目标是“解放和发展蕴含在广大残疾人及其亲属中的社会生产力”[4],而通过教育提升残疾人职业能力是实现残疾人全面小康的根本途径。

(二)残疾人职业能力开发的特点

区别于学术型的科研人才和技术精湛的操作能手,残疾人职业能力更强调应用型、操作型和实践型。由于身体的缺陷,大部分残疾人社会适应性较差,社会融入度不高,因而从接受特殊教育开始就有明确的教育方向:结合其生理条件进行以就业为目的的生计教育,促进其尽早地融入主流社会。残疾人因先天的不足与生理上的缺陷,其职业能力开发与普通人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复杂性。由于致残原因、残疾种类、残疾等级各不相同,所以每个残疾个体各具特殊性,需求复杂多样,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容和措施也不尽相同。必须针对个体的差异和特性量身定制,很难制定一个统一而通用的培训计划。

二是时效性。在残疾人职业能力开发的过程中,个体会遭遇很多意想不到的风险和病变,进而影响到职业能力开发的实效性,因此,一旦遭遇到风险和病变时必须及早介入,把握最佳的治疗和康复时机,在伤残的初期适时进行抢救性治疗和及时性康复,否则就有可能丧失劳动能力造成不可逆转的终身残疾。

三是长期性。残疾人的职业培训过程贯穿其终身,并且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需要不断调整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以保持开发过程的连续性和动态性,整个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要付出巨大的爱心和耐心。

四是不确定性。残疾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其职业能力的开发将促进社会的和谐,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但整个过程要付出高昂的成本,短期内有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投资成本存在不能有效收回的风险。[5]

二、残疾人职业能力开发的体系

因为残疾人职业能力的开发具有上述特点,所以其职业能力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预防康复系统、教育培训系统、社会支持系统。三个系统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残疾人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体系,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的系统的职业能力开发途径。

(一)预防康复系统

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减轻残疾程度至关重要。预防康复系统包括预防和康复两个系统,是残疾人职业能力培养的前提。

由于浙江省山洪灾害易发地区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经济社会欠发达、交通通信不便的地区,且经常在夜里发生,灾害来临时,进山的公路、通信、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也会同时被冲毁,加之部分群众防灾意识淡薄,对人员应急转移不理解,因此实施救援、恢复生产难度大,代价高。

1.预防:减少和逆转残损所造成的危害。预防系统包括:第一出生预防,我国每年新发生的先天性残疾儿童达80-120万人,通过出生缺陷干预把这个庞大数字控制在较小范围。第二病因预防,针对各种可能的致残原因,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通过疾病致残防治、生产交通事故防控、药物和环境污染致残防御等,防止残疾的发生。第三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残疾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限制或逆转残损所造成的残疾,减少病痛,防止残疾向残障转变。

2.康复:提高和恢复社会的适应性和融入性。职业康复贯穿职业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一方面,抓住0-6岁发展的关键时期,及早甄别,对视力、听力、言语、智力、肢体残疾和孤独症儿童实施免费手术、辅助器具适配和抢救性康复训练,对残疾孩子实施康复和学前教育,他们的身体缺陷就会得到最大的补偿。如对聋儿开展人工耳蜗手术后,通过言语矫正教育,最终能够在普通小学随班就读,优秀率与健康孩子相差无几。另一方面,对于各种疾病和不确定的自然以及人为风险造成的个体损伤,抓住最佳的治疗介入期,通过医疗手段减少病痛,通过心理干预疏导重树信心,通过辅助器具的适配恢复肢体的部分功能。[6]此外,可以从残疾对象的结构、功能、层次等进行统筹考虑,坚持较长时间的科学的训练,使伤残程度得以缓解,提高残疾者从事社会活动的劳动能力和行为能力,达到或接近正常人功能的目的,实现“医疗-康复-就业”的有效衔接。

(二)教育培训系统

教育是培养和提高残疾人职业能力最根本的途径,完整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开发包括三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早期开展康复性教育训练和职业教育意识的启蒙,中期接受完备而系统的初、中、高等残疾人职业教育的训练,长期坚持提供残疾人在职继续教育和培训。

1.早期开展康复性教育训练和职业教育意识的启蒙。由于身体的缺陷和早期成长环境的限制,残疾儿童的劳动与职业能力发展往往滞后于同龄的普通儿童,在他们进入整个教育体系的学龄前儿童期,不论特殊教育学校还是附设有特殊班或招收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都要进行低年级的职业启蒙和高年级的职业教育内容渗透,通过日常的生活指导和专门的劳动技术课程,培养残疾儿童具备基本的劳动能力和职业意识,为他们接受职业教育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形成初步的劳动能力,并利用职业教育优势将教育和康复结合起来,为他们将来就业或进入学校学习打好基础。

2.中期接受完备而系统的初、中、高等残疾人职业教育的训练。残疾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残疾人技术型、应用型技能为目标,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的知识技能。残疾人初等职业教育是在特殊学校的初中阶段增开职业教育课程或设置专门的职教班,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对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残疾青少年进行与生产相关的初级技术教育,专业开设一般是因人、因残、因地制宜,如手工制作、烹饪、养殖、缝纫、花卉种植等多种适合不同残疾儿童特点的专业。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则包括通过高中阶段的特殊学校、残疾人职业中专学校、普通职业中专学校、技工学校的普通班或残疾人班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残疾人职业能力培养的最重要任务,并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学生不仅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基本课程,还要学习一些专业技术知识,如盲校的推拿按摩、艺术表演,聋校的工艺美术、服装设计、机械维修、烹饪、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等。此外,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通过进行“单独命题、单独考试、单独录取”的形式招收有高中文化水平的残疾学生,针对性地对其进行为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具备一定理论和实践技术,掌握一定的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将已完成的设计、规划和决策转化成产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等专门教育[7]。

3.长期坚持提供残疾人在职继续教育的培训。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残疾人职业能力的持续性开发,还有赖于是否能够提供持续的、有效的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将在职培训与继续教育作为残疾人职业生涯成长道路上职业能力开发的“充电器”和“助推器”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网络教育的飞速发展,使残疾人终身教育变成了可能,克服了残疾人接受继续教育的诸多物理性障碍,实现了无障碍学习环境的创设。灵活运用多种媒体资源、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使得残疾人可以根据自身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如针对视障残疾人可以通过读屏软件开展学习,开发视障学习者数字化学习与测评体系;针对听障残疾人可以通过配备手语翻译画面、字幕同步等方式开展教学。因此,积极改善残疾人继续教育的资源与平台,提升为残疾人提供优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是残疾人职业能力开发持续的有效保障和前提。

(三)社会支持系统

1.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平等、参与、共享”为基点,以残疾人同步小康为目标,引导全社会尊重、关心和爱护残疾人,构建残疾人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无障碍人文环境;二是以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机会均等为出发点,通过残疾人普惠政策下的优惠政策,提高残疾人再分配的福利水平,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提升残疾人群体的抗风险能力。三是在《宪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就业条例》的基础上制定层次更高的《特殊教育法》、《残疾人职业教育法》等专门的法律法规,更好地保障残疾人平等就业的机会和权利。

2.专业支持。首先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财政或市场化手段筹集经费,利用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将高科技助残纳入到国家科研开发计划,鼓励科研院所、社会组织参与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的产学研活动,通过新品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从医疗器械和辅助器具到残疾人集中就业企业,构建完整而通畅的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的高科技产业链。引导各专业学科(法律、社工、医疗、心理、康复、科技辅具等)背景的专业人才,为残疾人提供社会服务、心理干预疏导、辅助器具的适配等,对残疾人的教育和康复进行支持。

3.自然支持。主要是指来自家庭、社区、邻里、同学的非正式的、低成本的、长期的、可持续的支持。通过城市道路、建筑物、信息交流和公共服务的无障碍建设,创造有利于残疾人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无障碍硬件环境,从而为残疾人融入社会提供前提条件。推动多方社会力量,包括全国已建立的数千个各级各类慈善协会、青少年基金会、社会福利会等非政府组织和各类志愿者参与到残疾人职业能力开发和就业服务中。

四、残疾人职业能力开发的实施策略

(一)医教结合,从单纯的职业教育向多学科融合转变

医教结合 (Combination of Medicine and Education)是根据残疾对象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通过现代康复医学与特殊教育两个交叉学科之间互相借鉴,相互融合,对其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进行系统训练,使每个残疾对象的缺陷和症状得到最大的改善和代偿,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并能最大限度地回归社会。其中“医”有两层含义:其一是通过临床医学对危害身心健康的各种疾病进行专项检查、诊断和治疗;其二是利用康复医学改善和减轻身心的障碍,替代或代替功能的缺失,使残疾人得到全面发展[9]。而残疾人职业能力的开发仅仅通过职业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残疾人职业能力开发的过程是职业教育与职业康复相结合的过程。“医教结合”旨在采用教育、医学、现代教育技术等多学科合作的方式,根据残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对残疾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康复和保健等服务,开发其潜能,使每一个残疾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为更全面的开发残疾人的职业潜能提供可能。植根于“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的教育理念之下的残疾人职业能力开发,在医学的介入之下,将为残疾儿童提供无障碍、无隔阂、以融合为特点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从根本上促进残疾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二)普职融通,从职业技术知识的习得向职业能力的提升转变

普职融通(Integrating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又称职普融合,即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通过教育目标的综合、教育机构的整合、教育路径的沟通、教育内容的渗透,相互融合发展,最终达到共同的育人目标。[10]对于残疾学生而言有两个层次的含义:普通教育职业化,在普通教育中渗入职业元素,让残疾青少年及早了解职业世界,适应现代技术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职业教育普通化,在整个特殊教育阶段,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初中职业教育分流的同时加强学习文化知识,为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做准备。同时强调从职业技术知识的简单学习向职业能力素质的提升转变,在某种程度上,残疾人接受教育培养职业能力的过程就是生命价值的体验过程和生活阅历的丰富过程。残疾人因身体原因对外部世界处于隔绝状态,所以迫切需要在其接收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根据残疾对象个体的独特性进行职业技能的教育,包括生活基本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训练以及社会实践能力训练。按照实际需要,以培养残疾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中心来决定理论教学和应用训练的内容。实行理论教学计划与实践训练计划并重,互相配合,共同为培养学员的实际应用能力服务。把学校作为大社会的一个缩影,课堂教学作为解决真实生活中问题的实验室,努力把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以残疾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出发点,结合生动的现实生活经验,在学习中去实践,在实践中去感悟,通过自主活动进行积极的建构;通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增长其经验,养成参与社会生活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从而传递和交流人类社会生活的经验,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生活的技能,学会生存的本领。

(三)优势开发,从单项的缺陷补偿向多维的潜能开发转变

比较优势(Special Comparative Advantage),比较优势不是忽略研究对象的不足和问题,而是在关注其不足和问题的同时努力挖掘其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并激发其优势不断地增长和潜能高效地发挥。残疾人作为特殊群体,虽然被身体的残损折磨着,备受生活的煎熬,但依然有与生俱来的优势和潜能,其尊严和价值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应通过外部资源不断去激发其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11]我们需要坚持从单方向的缺陷补偿向多维的潜能开发转变。首先是补偿缺陷的原则,根据残疾对象的身体结构、功能的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采用教育、医疗等多学科合作的方式,参照国家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定制个性化的教育和康复计划,根据个体的实际需要开展个别化康复,最大限度地解决其在感官方面的问题,促进其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和发展。其次是开发潜能的原则,在个别康复的基础上,联合社区、家庭多元社会支持,让其接受正常的公共性教育,对残疾对象实施系统性的教育与康复,促进其与其他的同伴交流和社会交往,促进其多种社会能力的发展,开发其潜能,使每一个独特残疾个体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合理的康复教育培训和积极的人生体验,达到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康和谐状态,不断融入社会的主流群体。最后,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开发特殊技能。由于各种感觉通道之间的互相通达性和联系性,当残疾人的某个通道的能力被剥夺以后,个体将更多地依赖其他感觉通道来接受信息,从而强化其他感觉通道的功能,使受损技能获得部分新的矫正和替代,例如:盲人的听力和触觉能力、聋人的专注力和抗噪音能力等等,经过刻苦训练,有的能达到很高的代偿水平,企业部分岗位能够利用这种优势,有时他们在这些岗位上表现得甚至比常人更加优秀。

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人力资本的特点决定了高端服务型企业必须依靠信息网络技术、大量的人力资本及现代管理模式,而对从业者体力和体能的要求却显著降低,这就使得残疾人就业的行业、空间及生理限制将不断减少。如“互联网+”背景下的许多新兴行业和岗位,为残疾人职业能力的发挥提供了许多便利。在这种背景下全社会主动挖掘残疾人的优势和潜能,加强以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技能培训,促进残疾人在二、三产业就业,使其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有用人才,承担更重要的社会责任,从而推动残疾人人力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

残疾人职业能力主要指能够适应现代生产的要求,通过熟练的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将已有的设计和规划转化为现实产品,并在各种社会支持和帮助下,通过教育和再教育不断适应生产和新技术发展要求。残疾人职业能力开发具有干预的早期性、康复的长期性、教育的复杂性、效果的不确定性。在劳动福利型的残疾人福利制度下,以政府为中心构建完整的残疾人的职业能力开发体系,从缺陷补偿转向潜能开发,实现残疾人顺利就业回归社会,在劳动创造中增加收入,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展示才华,实现残疾人享有尊严、体面地生活和发展成果的权利,促进我国残疾人人力资本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条,2008年修订[EB/OL]http://www.chinanews.com/gj/kong/news/2008/04-24/1231112.sheml/2015-10-07.

[2]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shehui/2006/html/fu3.htm.

[3]朱颂梅.大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23):35-39.

[4]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超七[EB/OL].http://www.rmzxb.com.cn/sy/csgy/2014/08/05/358768.shtml.

[5]云鹏.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的福利性分析及实践策略[J].中州学刊,2011(4):115-118.

[6]曹跃进,纳新,孙光.0-6岁残疾儿童康复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2(2):30-34.

[7]刁春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成就、问题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1(3):21-23.

[8]朱颂梅.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82-85.

[9]张伟锋.残疾儿童“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9):855-858.

[10]金毅伟.普职融通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维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72-76.

[11]黄震,宋颂.残疾人人力资源特殊比较优势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1(3):13-18.

猜你喜欢

残疾残疾人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我骄傲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
四位老人与一个残疾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