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中感,动中悟

2015-01-31张世龙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小棒长方体平行四边形

张世龙

皮亚杰认为,智慧始于动作。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动中感知实物特征,将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在动手中启迪学生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对于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其教师滔滔不绝地“空洞”讲授,不如让学生动手去亲自参与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学15减8时,先要求学生拿出15根小棒(1捆,加上5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8根,想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己会发现从散开的5根中减8根不够减,通过动手操作找到几种不同的摆法:

A.将1捆小棒全部打开为10根,与散开的5根结合起来是15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8根,剩下2根;再把这2根和5根合起来就是7根。

B.从15根小棒中先去掉5根,剩下10根,然后再去掉3根,最后就剩下7根。

C.先把8根看成10根,去掉10根,剩下5根然后再加2根就是7根。

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最后笔者把评议认为比较好的拿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推导出十几减几最合适的算法。

二、在动眼中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智慧的源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看”的培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笔者手里拿着一个长方体教具告诉学生: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几何图形——长方体。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笔者将学生举出的物体贴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认识到虽然这些物体的形态、大小不同,但都是长方体。这时,学生只看到了长方体的表象,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观察长方体的本质特征;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将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物体拿出来,要他们从三个方面观察(面、棱、顶点)长方体共有几个面、有几条棱、相对棱的长度怎样、有几个顶点……最后由各小组报告观察结果。学生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从中发现相似物体的共同特征或细微区别,获得清晰的表象(概念),为学生有效获取新识打开广阔的空间。

三、在动口中展示解题思路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动口表述自己对一类数学问题的看法,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思维方法的掌握与应用都很重要。在学习《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后,笔者让学生计算36×25=?有的学生说,可以先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的乘积,再用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于是36×25=9×(4×25)、36×25=2×25×18、36×25=6×25×6或者36×25=36×5×5等;有的学生说,可以先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的和(或差),再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于是36×25=(30+6)×25=30×25+6×25或者36×25=(40-4)×25=40×25-4×25;有的学生说,可以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把36缩小4倍,把25扩大4倍,积不变,于是36×25=(36÷4)×(25×4)。上述几种不同的解法,学生的语言描述恰好是很好的思维过程的展示,最后让学生评选出最优解法,实现了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和谐结合。

四、在动脑中感悟形成过程

感悟知识形成过程,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教学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学具,而且要求小组每个成员剪的平行四边形不一样。课堂的操作是:先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的数据记录在自己的本子上,通过剪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面积。再思考转化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然后通过思考,汇报,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思考、总结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不但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学到了转化的思想方法。

责任编辑 林云志

猜你喜欢

小棒长方体平行四边形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一起数小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