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教学教什么?

2015-01-31雷介武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沁园春表现手法毛泽东

雷介武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它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作为“文学最高的表现形式”(高尔基),有自身的特点:它集中反映社会生活,蕴含丰富的情感,想象驰骋,语言凝练,节奏鲜明。

诗歌凝练的语言、驰骋的想象以及跳跃的思维,决定了诗歌理解上的困难。因此,诗歌教学“怎么教”不是难题,“教什么”应该是重点研究的课题。教什么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创作背景、意象意境、关键词句、表现手法、资料链接五个方面选点。下面以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的教学为例具体谈谈。

一、创作背景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1990年代初的一个春节,一列自广州驶向内地的列车上坐满了疲惫的打工仔、打工妹。当时中国数千万的打工者背井离乡,一去数年,他们思念亲人,痴情守望。车厢广播播放出歌曲《等你老地方》:“梦回故乡,天边的你在心上,把那沧桑珍藏在行囊,独自在路上。”听着听着,突然有人哭出了声,随之整个车厢一片哭声!这首名不见经传的歌曲何以产生如此感人的力量?是因为歌词描述的正是他们的生活,倾吐的正是他们的心声!正是这熟悉的背景,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冲动。

同样道理,诗歌教学的创作背景的介绍相当重要,因为诗歌凝练的语言、含蓄的风格隐藏了诸多信息,限制了学生的理解。教学《沁园春·雪》时,仅仅就诗析诗,是不可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如果告诉学生毛泽东创作《沁园春·雪》的历史背景,学生会被毛泽东的英雄气概深深折服。

教学中,我告诉学生:当时革命处于最艰难、最危险的时期。蒋介石叫嚣着“攘外必先安内”,调集几十万东北军围歼人数不足八千的红军,企图摧毁陕甘革命根据地。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矛头直指华北。革命形势内外交困、凶险至极,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正在陕北清涧指挥作战的毛泽东于一个雪天,攀登到海拔千米的高原去欣赏雪景,回来后写出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千古绝唱。蒋介石看诗后,震惊于毛泽东的才华,但他不服气,立即组织国民党的高级文人,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无数诗词,要与这首词比个高低。结果呢?只不过是一些附庸之作罢了。

学生了解了这样的背景,教师再引导他们一步步地理解伟人那“惊世之才,豪迈之气,浪漫之情”,他们很容易就能理解到:毛泽东的这份兴致、这份从容、这份豪迈,除了需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自信、惊世绝伦的才华,还需要浪漫豪放的情怀。如果没有这样的背景介绍,学生内心对伟人的崇敬之情或许会大打折扣。

二、意象意境

诗人创作诗歌,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蕴含诗人主观情感的形象就是意象。而意境则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形象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象与意境是理解诗歌的关键所在。

有人说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实不为过,因为诗歌是靠意象来说话的。因此,诗歌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清楚明白的理解意象。

教学《沁园春·雪》时,教师抓住诗歌中的几处关键意象:描写祖国江山时的“长城黄河、大山高原”,其特征是中华象征,气势磅礴;描写英雄时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其特征是雄才大略,建功立业;还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意象,无不气势恢弘。面对冰封的黄河和飘雪的高原,谁的眼睛和思维才能遴选出如此气魄不凡的意象?只有毛泽东!在师生的共同品析中,学生很自然地认识到,诗人蕴含在这些意象之中的是英雄气质,是伟大情怀。由此,诗歌的意境呼之而出,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关键词句

诗歌不可能象小说、戏剧那样,用充裕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人物或叙述事情,它是用极为凝练的语言去展示丰富的生活画面,浓缩深刻的思想情感。诗歌相当讲究遣词造句,哪怕是一字一词一标点,都力求捕捉特点,生动传神。因此,诗歌中的关键语句、重点字词、标点符号,都有可能成为解读诗歌的钥匙。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吟诵,仔细体味,学生才可能充分理解诗歌的丰富含义。

教学《沁园春·雪》时,教师抓住“望长城内外”中的“望”字品析:诗人“望”的是什么?——诗人眼中尽是祖国江山壮阔的画卷!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伟人的豪迈,并指导学生朗读感受,体会那种激动心情与豪迈气势。抓住“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中的“惜”字品析:诗人“惜”什么?——诗人心中满是对秦皇汉武之流的不屑!表达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自信。抓住“俱往矣”中的“矣”,让学生讨论这个字该如何朗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修正、再朗读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到“矣”字的深刻含义:表达了诗人对秦皇汉武之流的不屑。

从教学内容来说,我们品析着字词,亲近着文本,是实在的教学;从教学方式来说,师生间、生生间、生本间进行着充分的对话,是实用的教学;从教学效果来说,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诗人的自信、抱负及豪迈之情,是有效的教学。

四、表现手法

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诗歌也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以求艺术性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同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特别是联想和想象)运用得更多更经常,它们如一个艺术链条,把读者带到无比绮丽的境界,受到强烈的感染。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诗歌时,应在表现手法上着力。

教学《沁园春·雪》时,教师利用诗歌的表现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上阕“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夸张地表现出滔滔黄河迅速冰封的情境;“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动静结合,写活了大山高原;“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对雪霁天晴的想象和美好景色的展望,是虚写之笔,与前面的写景句虚实结合。下阕评古论今,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伟人的豪迈。这些表现手法巧妙地组合众多意象,热情地歌颂英雄豪情,真可谓匠心独具,运用自如。

通过对这些表现手法的品析,学生深深领会到这首词实在是千古绝唱,从而敬佩作者的“惊世之才”。

五、资料链接

诗歌本就是含蓄的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更替,更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因此,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是必不可少的。

在体会毛泽东的豪迈之气时,教师适当链接了诗人的一些诗歌片断: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十六字令》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念奴娇·昆仑》

这些诗歌,无一不大气磅礴、豪气冲天,让人激动不已。学生读后,不仅加深了对《沁园春·雪》的理解,更被毛泽东诗歌的豪迈之气折服了。如果没有这样的资料链接,诗人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可能会略显单薄,也可能会削弱他们对英雄的崇拜之情。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猜你喜欢

沁园春表现手法毛泽东
沁园春·赞中原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厚重感
沁园春 ·春朝送暖
浅析低碳园林营造原则及表现手法
室内园林绿化装饰布置原则及主要表现手法
读毛主席《沁园春》感怀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